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形成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既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观点,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又战略部署了文化工作如何展现新形象新作为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根据现有文献,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四个方向:(1)从生成发展的逻辑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必然性,例如刘成等基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框架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根基、文化根脉与实践基础[1];此外也有专家从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和本体向度研究其形成发展[2]。(2)从特征特色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主要观点有: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3];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概括为“体”与“用”、“古”与“今”、“本”与“新”、“根”与“魂”、“党”与“群”、“时”与“势”的联结统一[4];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总结为守正创新的发展特征、人民至上的人本特征、系统科学的辩证特征、自信自立的引领特征、胸怀天下的开放特征[5],以及坚守人民立场和政治底色、坚持宏微结合和体用贯通、彰显民族特性与世界眼光等时代特质[6]。(3)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握其思想内涵和内容体系。研究者们重点从文化自信[7]、“两个结合”[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9]、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1]、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2]、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13]等方面,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上对建设什么文化、怎样建设文化的规律性认识,构建起“文化价值观、文化使命观、文化任务观、文化认识观、文化功能观、文化发展观、文化实践观、文化世界观”[14]的内容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包含文化问题域、文化主义论、方法论、知识论、功能论等系统化的新时代文化理论[15],旨在以文化使命统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权益、文化共识、文化引领[16]。(4)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伟大变革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去理解其价值[17]。有研究者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18],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19],在实践上体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和价值旨归[20],明确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21],赋予统一战线以团结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时代任务[22],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总体看来,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已有文献成果阐释了这一创新理论成果的相关基本问题,但仍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在联系、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继承发展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从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从文化建设地位、文化建设主体、文化建设规律、文化建设战略、文化建设格局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把握其理论精髓与核心要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其特有的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化发展的地位论、文化发展的主体论、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的思想来源。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建设进行的实践探索和历史经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从时代逻辑来看,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两个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思想文化领域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文化的地位及作用,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3]。既凸显了文化等精神因素对社会生活的依赖,以及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赖,详细揭示了文化同经济、政治、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规律性,又阐明了彻底的思想文化等精神力量“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变为“物质力量”,各种社会要素交互作用产生的“合力”推动着历史不断发展。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文化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共同富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的实践活动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依靠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25]139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坚持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局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文化发展的评价尺度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26],奠定了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具有育德功能,需发挥文化的“唤醒”作用与“振作”功能,其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心”“立魂”功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支柱[27]。新时代十年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28]182,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于各民族历史环境的差异,强调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确证了文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对资产阶级文化弊端的无情揭露,阐明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阶级性,强调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文化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马克思主义指明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是具有先进性、主体性、时代性的当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又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将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精神品格同马克思主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结合,认为文明绝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尊重欣赏各民族因其独特的环境和历史形成的文明,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胸襟格局,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推进文化建设进行艰苦探索,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总结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主动,赋予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的历史底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致力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奠定了文化建设坚持科学性、民族性、人民性的实践基础。“中国如果没有独立就没有个性,民族解放就是解放个性,政治上要这样做,经济上要这样做,文化上也要这样做”[29]。新民主主义文化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要求保持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彰显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辩证地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尊重人民大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在文化发展中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将革命文化作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围绕“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武装和教育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文化,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30],继续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推进文艺的普及与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1]367,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动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相继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2]的发展目标,以及“和谐文化”的战略主张、“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系列文化发展新命题新战略新观点的提出,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历史中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新时代十年,在资本主义体系主导下的“西强东弱”世界文化格局中,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保持文化发展道路上的独立自主,摆脱对西方学术、西方理论的“拿来主义”和“学徒状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时代十年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第二个结合”,在实践基础上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创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文化思想。
(三)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时代逻辑“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33]22。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大背景。“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34]。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人类社会走到了关键当口,“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其显著特征就是“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和“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世界文明之间的力量较量更加明显,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世界文化格局深刻调整的主要变量,但是在与西方文化理论竞争中,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优势还不显著。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大环境中,“文化冷战”与“文化热战”相互杂糅,非传统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方面,文化自信成为支撑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交流互鉴成为各民族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文化发展的道路与规律,在世界文化格局深刻调整期不断增强文化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35]。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心聚力。新时代,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深刻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渗透攻击力度,“普世文明”“普世价值”以更具隐蔽性、迷惑性的方式抢占阵地、争夺人心,中国遭遇“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风险不断增加,思想舆论阵地斗争复杂尖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凸显,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解决文化建设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正是在诸多问题和发展要求交织的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因此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风险挑战、回答文化发展的时代课题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是全面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关键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贯穿其中的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内在统一。
(一) 思想上的科学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强烈的历史主动、深邃的战略眼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个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发展与时代召唤的基础上,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强调增强文化软实力;重视价值观念在文化中的中轴作用,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判断和“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重要要求,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的立场观点方法蕴含深刻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具有根本性、指导性、长远性的方针原则,展现出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36]。“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超越了文明发展的“西方中心论”“西方优越论”,在世界现代化格局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达到了新高度。
(二) 立场上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肯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即“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由此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主体性,根本上是要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37]。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33]407。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发展是为了人民。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指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且对精神生活的标准要求更高、品质追求更优、个性诉求更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38],就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文化发展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33]505,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8]138,不断为人民群众发挥文化发展主体地位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让全体人民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并着力塑造人民的“文化主体性”。人民不仅是积极有为的文化创造者,更是融通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行动者,在确保民族文化价值主导指向性与基本规定性的前提下,展现出对“中西”“内外”“新旧”等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的主动融通性[39]。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8]25。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文化发展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获得感、幸福感。
(三) 本质上的实践性马克思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哲学的局限性,强调要从实践的、主体的方面理解物质世界,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40]。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深刻彰显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转变,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对新时代如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系统回答,适时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发展和完善。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着能动的、实践的因素,团结与凝聚人民是其实践关照与目标指向[41],能立足实践回应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并解决现实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其科学性、真理性在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得到有力证明。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又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新的时代课题的提出和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四) 体系上的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发展性特征,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42]。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科学认识发展大势、深刻洞察格局变化,不断与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及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开放的理论,它借鉴吸取一切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养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原则上,我们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43],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44]229-230。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用尊重、欣赏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重视中华文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44]232。在此基础上,鲜明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全球文明发展倡议,拓展全球文化交往,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发展。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从地位作用角度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端重要,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领导力量角度提出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从使命任务角度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发展规律角度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从发展格局角度提出将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结合,增强思想文化主动性,发起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一) 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党的一切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中的“基础性、内在性、先导性和持久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充分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28]21。只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协调良性互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都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第一次明确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通过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和高校前沿阵地,“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文化条件。
(二) 提出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31]169。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和战胜困难风险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一种复合型的政党能力”[45],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科学的思想指南、深厚的群众基础、稳定的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史进程中始终把文化领导权建设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关于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5]314。实践证明,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增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也表明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维护文化安全,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首先,要以高度自觉的领导权意识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占领宣传思想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次,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要严格落实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各级党委自觉承担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落实“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职责任务,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 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使命任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关涉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任务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我们党提出将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结合起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命题,强调“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将进行文化创造和实现文化进步的总体性要求和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任务统一起来,强调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阐述了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态度和前进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一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体系,创造性地提出要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风险挑战,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增强文化发展主体性,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二是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准确把握文化繁荣兴盛对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创造性地提出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增强文化自信,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以文化建设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三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发挥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强调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等特性,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立性”和“对抗性”,建设体现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并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 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36]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走什么路”的问题,其突出贡献之一就是鲜明地提出“第二个结合”“必由之路”“最大法宝”“又一次思想解放”等重大论断,“马魂、中体、西用”是其总纲[46]。
“两个结合”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必由之路,也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由之路[47],明确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体”,构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用”[48]。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经由“结合”而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49]。新时代新征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需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彼此契合和深刻“化学反应”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脉”。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就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统筹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立足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基,坚持“两个结合”的发展规律、发展道路、重要法宝,遵循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50],增强思想文化主动,建立起具有人类现代文明意义的文化新形态。
(五) 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定的文化立场、鲜明的文化思维、博大的文化胸襟,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提供了举旗定向的重要遵循。
面对文化发展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人民之变,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展现了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一是以深刻的辩证思维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彰显主体性、民族性,讲好中国故事,也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创造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体现时代特色的中华文明当代形态、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形态和重塑人类文明格局的世界文明崭新形态。二是以彻底的底线思维强调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和世界思想文化斗争日益激烈的境遇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8]15,在世界文化激荡交融中保持精神独立性的强大定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交流在应对全球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以深刻的战略思维创造性地发起全球文明倡议,深刻回答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又寻求文明的最大公约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隔阂论”,秉持开放包容的文明发展格局,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携手解决好攸关世界未来和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的中国答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探索的新鲜经验,其创新观点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核心问题,是包括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使命任务、原则方法、前进道路、精神面貌、实践举措的科学理论体系。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加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新征程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全社会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1] |
刘成, 李建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00-111. |
[2] |
田克勤, 唐立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和本体向度[J/OL].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31221.001.
|
[3] |
陈金龙, 蔡馥.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N]. 光明日报, 2023-10-17(06).
|
[4] |
岑朝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逻辑[J/O].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link.cnki.net/urlid/43.1069.C.20231101.1555.002.
|
[5] |
齐卫平, 郑天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内在理路和鲜明特征[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1-12. |
[6] |
冯刚, 王莹.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特质与内在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01-111. |
[7] |
郑保卫, 郑权. 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逻辑、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J]. 东岳论丛, 2023(11): 5-12, 191. |
[8] |
张明. "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意义的学理阐释: 兼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J]. 天津社会科学, 2023(6): 13-19. |
[9] |
郝立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N]. 学习时报, 2023-10-27(01).
|
[10] |
林国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1): 9-17. |
[11] |
孔新峰. "现代化" 与"现代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的话语体系创新[J]. 求索, 2023(6): 45-52. |
[12] |
曲青山.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N]. 学习时报, 2023-10-23(01).
|
[13] |
张志洲. 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秩序的重塑[J]. 当代世界, 2023(4): 29-35. DOI:10.3969/j.issn.1006-4206.2023.04.007 |
[14] |
侯勇, 柯增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及原创性贡献[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13-25. |
[15] |
黄伟.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指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26-136. |
[16] |
赵卯生, 陈滢, 周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义[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34-44. |
[17] |
何虎生. 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维度[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5-9. |
[18] |
张国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原创性的科学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1-17(01).
|
[19] |
韩振峰.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3(6): 4-12, 153. DOI:10.3969/j.issn.2095-5804.2023.06.001 |
[20] |
胡佳, 田探.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 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12-125. |
[21] |
肖贵清, 贺政凯.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62-73. |
[22] |
俞佳奇, 秦宣. 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内涵、价值及实现: 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考[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38-52. |
[23]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49.
|
[24]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87.
|
[25]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
[26]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90.
|
[27] |
孟宪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论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23(6): 1-10, 241. |
[28]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
[29]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
[30] |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336.
|
[31] |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9.
|
[32]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
[33] |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559.
|
[34] |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
[35]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66.
|
[36] |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35.
|
[37] |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3-09-01(01).
|
[38] |
崔延强, 张子扬.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4-26. |
[39]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310.
|
[40] |
张彦, 杨思远. 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性阐释[J]. 浙江学刊, 2023(5): 40-47. |
[41] |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
|
[42] |
康秀云, 梁志勇. 团结与凝聚人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意蕴[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26-37. |
[43]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8.
|
[44]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46.
|
[45] |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
[46] |
项久雨.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3): 1-9, 163. |
[47] |
方克立. "马魂、中体、西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宗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5): 52-56. |
[48] |
沈壮海.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结晶与思想引领[N]. 光明日报, 2023-10-27(03).
|
[49] |
黄蓉生, 耿靖.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与根本行动遵循[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13. |
[50] |
韩庆祥, 楼俊超. 论"新的文化生命体"[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2): 4-10. |
[51]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