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Vol. 30Issue (4): 1-2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6.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姚树洁, 房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4): 1-2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6.001
YAO Shujie, FANG Jing. Constructing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as China's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via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30(4): 1-2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6.001

基金项目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重点项目"重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战略研究"(2023-CQ-XZ-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力跨城通勤: 理论、实证与政策优化研究"(23YJC790024)

通信作者

房景(通信作者),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Email: fangjing@hznu.edu.cn

作者简介

姚树洁,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Email: yaoshujie@cqu.edu.cn

文章历史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姚树洁1,2 , 房景3     
1.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2. 辽宁大学 李安民经济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3. 杭州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 2023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大策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性。顾名思义, 战略腹地是相较于沿海(沿边)地区而言的。因此, 中西部地区必将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点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 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数千公里的距离,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 双城经济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断追赶沿海三大经济增长极。该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规模较大、科技力量雄厚、战略地位特殊, 是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的理想核心承载地区之一。本文首先梳理21世纪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增长、人口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提出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    新质生产力    
Constructing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as China's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via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YAO Shujie1,2 , FANG Jing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2. Li Anmi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P. R. China;
3. College of Economic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P. R. China
Abstract: In December 2023,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put forward a major strategy of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major productive fo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 April 2024,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visited Chongqing, emphasiz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2024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As the name suggests, a strategic hinterland is relative to a coastal (border) area. Therefor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ill certainly be the key ar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vast land,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large economic scale, stro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special strategic position, the region is one of China's most ideal core bearing areas for building a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rket cultivation and opening up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ultivat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n the new era as the core carrying area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Key words: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national strategic hinterland core carrying area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引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新时代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支撑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重要第四增长极。2024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三次到重庆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重庆要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强调“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希望重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唱好双城记,引领西部大开发,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基于重庆市和四川省取得的发展成就与存在的结构问题而提出的重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在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进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赋予重要的发展使命,具备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各种可行条件和基础。

一、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学理机制

“国家战略腹地”是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起着核心作用的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战略纵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国家战略腹地需要具备经济和人口体量大、国家安全性强、与沿海现有国家重要经济发展中心的互补性强、土地和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力量雄厚、发展潜力和韧劲堪比沿海发达地区等特征。经过近三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持续努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基本条件,是中国拓展高质量发展版图的重要战略空间,也是扩大内需潜力激活庞大国内市场的核心经济板块,在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进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的战略职能[2],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已经展现了国家战略腹地的基本功能

① 资料来源:《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https://www.12371.gov.cn/Item/646831.aspx

② 资料来源:发改委《因地制宜发挥四大区域板块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2020年我国区域发展进展和2021年发展展望(下)》,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105/t20210508_1279351.html

打造国家战略腹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的需要。从重大产业区域布局视角来看,打造国家战略腹地,需要培育区域内生增长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是说,建设好国家战略腹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人口、经济、土地空间巨大;二是产业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三是发展前景好,具有带动区域、影响全局的发展前景。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7日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来的新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次日,在听取了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③ 资料来源:刘海军《学习领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导报》2023-09-26第6版,http://www.ceh.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23/09/26/06/06_48.htm

④ 资料来源:新华述评,《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系列述评之三》,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5186.htm

⑤ 资料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https://www.gmw.cn/xueshu/2023-10/12/content_36888756.htm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3-4],包含一切以新技术引领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形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国际双循环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5]。面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环境治理压力、确保国家安全等诸多挑战,以及世界外部风云变化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注重自己的科技创新,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需要改善高端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区域均衡高质量绿色发展,激发全国性、全要素性发展潜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对于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

我国战略腹地承载地建设从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布局,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工程是一个重要标识,对后来西部地区高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川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受益者。20世纪末国家推出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主要目的是为了全国区域均衡高质量绿色发展,也隐含着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区域发展特色,这是由于我国东北、西部、中部地区都符合战略腹地的基本定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游刃有余地应对了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和出口国家,高铁、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更是对数十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构建的世界经济政治外交地缘产生了强烈冲击。尤其是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中东巴以冲突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了以局部战争为特色的外部风险。为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党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旨在构建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的国内大循环,主动把握国外循环的发展方向,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持续稳定发展。2011年开通的“中欧班列”和2017年启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货运量呈爆发式增长,强有力地支撑着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6-7],大大弱化了因疫情造成的空海运输困难,使我国在全球贸易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实现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逆势增长,大幅度提高我国对外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重,有力破解陆地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发展瓶颈,充分展示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重庆和成都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疫情期间的经济和贸易表现突出,成为我国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中心城市,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到重要的双引擎作用。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本质上是构建国内强韧大循环的战略手段,是基于世界局部战争有可能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工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新举措。加强战略腹地建设,完全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这里的“一举”当然就是战略腹地建设,“两得”就是既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别,激发全域性全要素性发展潜能,也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安全建设。

我国政府将“战略”冠于“腹地”之前,表明这一理念不局限于地理区位和经济层面的意义,而是关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局。战略腹地是相较于沿海、沿边省份而言的,所以肯定是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体现了我国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然而,新时代战略腹地建设绝不是在内陆地区简单重复或承接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而是具有未来导向的高端产业新布局,内陆地区根据本地特有的人口、土地、产业、技术及其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有效支撑长期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

“十四五”时期以来,中国人均GDP已连续三年突破1.2万美元,不断逼近全球高收入经济体的最低门槛,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上升,用美元计算的GDP总量与美国GDP总量之间的比重出现了短期波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出现了比较大的短期贬值情况,居民收入增长与就业稳定压力增大,人口出现负增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急速提高,这些不利因素说明,以前区域非均衡增长、粗放式投入、基础研发薄弱过度依赖技术进口的发展路径已经无法满足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时代推动战略腹地建设,不仅需要考虑经济体量的扩大,更需要考虑质量的提升,从生产力布局视角,就是要全面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使战略腹地建设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建立在同一个水平的基础之上,使我国先进的生产力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均衡,以最大的动能和最新最好的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构建一个绝对安全、具有足够回旋余地的区域空间战略布局,使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能够抵御内部及外来的任何冲击和风险而持续前行。

二、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实践效果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近三十年,重庆市和四川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坚实有力的后发力量,为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增长动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外引领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和对内均衡高质量绿色发展过程中[8-10],起到了极其关键的引领作用。《重庆日报》最新报道,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202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 654亿元和4 633亿元,在全国19大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四和第五位。2024年2月,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投用,拥有超过1 000台智能化设备,超3 000台机器人智能协同,配备全球领先的9 000吨锻压机,最快每30秒钟可以下线一台价值高达50万元的赛力斯问界M9汽车,成为代表我国最先进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端制造工厂,充分展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⑥ 资料来源:《“江天”一色竞逐国家级新区下半程赛道》,重庆日报(双城周刊)2024-04-16第7版。

(一) 人口与经济增长

在21世纪初,四川与重庆两地GDP总量只有5 719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为5.7%(表 1),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川渝地区对于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攀升,到2010年川渝地区GDP占比已经提高到6%以上,2023年两地GDP总量突破90 279万亿元,对全国GDP总量贡献接近8%。

表 1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川渝地区历年GDP总量及增长率(2000—2023年)

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9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达到30.4%,战略腹地核心承载能力稳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1%,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引领示范带动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不断增强。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速度高达5.3%,重庆增长6.2%,四川增长6.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9和0.8个百分点,持续展示川渝两省市的发展优势。与沿海三大经济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追赶步伐持续加快,具体而言,与京津冀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GDP总量达到京津冀的78.5%,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速度高出0.4个百分点,GDP总量达到长三角城市群的26.9%

⑦ 资料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http://sc.people.com.cn/n2/2024/0306/c345509-40766646.html

对于两大极核的发展而言,2023年重庆GDP总量达到3.01万亿元,其中,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总量达2.31万亿元,占重庆市GDP总量的比重为76.7%;成都GDP总量达到2.21万亿元,占四川省全省的比重为36.7%,成都都市圈GDP总量达2.78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约为46.3%。重庆、成都两大极核GDP增长率均达到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2%)。

川渝地区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两地人口总量长期保持在1亿人以上(表 2),最近10年因为人口回流而增加到了1.156亿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沿海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凭借“东部优先”的政策利好迅速实现经济腾飞,川渝地区向沿海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11],川渝常住人口占比在2000—2017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直至2018年,川渝地区人口流动趋势有所转变,尤其是对云贵地区的人口吸引力持续提高,常住人口占比开始回升,并在近年保持在8.2%左右。

表 2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川渝地区历年人口和人均GDP(2000—2023年)

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在于川渝地区尤其是成都、重庆两大极核城市表现出的经济增长潜力,在21世纪初四川省人均GDP仅为4 956元,经济基础较好的成都市人均GDP超过1万元,而重庆的人均GDP仅有6 274元。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2023年四川省人均GDP已经突破71 835元,成都市人均GDP突破10万元,重庆市人均GDP达到94 458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7.046 7元人民币)计算,成都、重庆两大极核人均GDP分别达到1.46万美元、1.34万美元,均已经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的最低标准线(1.32万美元)。当然,四川全省的人均GDP还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低于重庆的人均水平,这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短板”,也是本地区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因此,要拉动川渝两地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牵引辐射作用,注重省级副中心建设,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充分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潜能,持续有序高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计划;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重大战略腹地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一域强劲之力。

⑧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

(二) 内需消费市场发展

四川与重庆具备的经济体量与人口规模决定了这一地区是培育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激发调动内需消费潜力的重要高地[12]。在21世纪初,四川与重庆两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2 38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有6.2%。伴随着川渝地区经济崛起,两地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到2023年已经初步形成具有4.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庞大内需消费市场(图 1),占全国总额的比重接近8.8%。四川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0年仅为1 669亿元,而在2023年已经增长至26 31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5倍,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1世纪初约为628亿元,到2023年已经突破1万亿元;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0年前后约为720亿元,与成都市水平接近,而在2019年重庆率先突破了1万亿元门槛,到2023年更是进一步增长至1.5万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需消费市场发展为庞大国内市场注入了新的增长空间。

图 1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2023年) 资料来源: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历年统计公报。

就人均消费而言(图 2),在21世纪初重庆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为2 522元,与四川省平均水平接近(2 109元),而成都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经达到6 225元,是重庆市的2.5倍。经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2023年,成都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4.3万元,而重庆市则实现了更为显著的消费增长,2021年已经基本达到成都市同等水平,此后连续两年超过成都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两大增长极核已经初步形成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需消费增长的核心力量。

图 2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0—2023年) 资料来源: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历年统计公报。

表 3展示全国前十大消费城市2010—2023年消费总量的动态演变情况。图 3刻画其中六个最大消费中心的发展趋势,以当前全国最大消费中心上海为100作为衡量其他城市消费能力的基本标尺。不难看出,2010年,重庆、成都两个西部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低于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但是,经过14年的发展,到了2023年,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超过北京、广州和深圳,成为全国第二大消费中心城市,其总消费量分别是广州、深圳、北京的1.37倍、1.44倍和1.04倍。2023年,重庆消费能力达到全国第一大消费中心上海的81%,而在2010年,还只有上海的50%、北京的48%。2010—2023年间,按现行价格计算,重庆和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3倍和2.7倍,排在全国10大消费中心城市中的第一和第二位。

表 3 全国前十大消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2010—2023年) 亿元
图 3 2010—2023年我国六大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趋势对比(以上海为100%) 注:按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排序并选取前六大城市。
资料来源:各城市历年统计公报。

尽管重庆市2023年的GDP总量均低于上述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但是重庆市的消费规模和变化趋势却展现其作为国家重大消费中心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一是由于人口规模庞大,天然具备内需消费市场的人口基础;二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带来的储蓄和消费能力;三是重庆市房价显著低于四大一线城市,本地居民承担的还贷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提高本地居民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些都是重庆、成都乃至整个川渝地区的后发优势,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特有优势之所在。

(三) 产业发展

除了以上总量指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同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重庆市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首先在2000—2002年,重庆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旗鼓相当,占GDP的比重约在42%左右,此后重庆市第二产业蓬勃发展,自2007年开始连续7年占GDP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峰值时期(2010—2011年)超过55%,2013年以后重庆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并在2016年首次突破50%,截至2023年,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约占GDP总量的54.3%(表 4)。相较而言,成都市长期保持服务业领先的发展结构,在21世纪初成都市第三产业占比就超过了50%,到2023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更是突破了1.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8.4%,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2.9%(表 5)。

表 4 重庆市历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2000—2023年)
表 5 成都市历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2000—2023年)

在保持传统产业门类增长趋势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最近几年不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信息产业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东数西算”工程进一步为双城经济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成渝地区积极推进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和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发展质量和科技含量提升[13-15]

从具体产业门类来看,材料、汽摩、能源、消费品、装备和电子产业等是重庆市重要的工业支柱产业。2023年材料和汽摩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0.3%和9.9%,引领全市工业增长;能源和消费品产业增速分别达到9.7%和6.4%;装备和电子产业增速分别达到4.8%和0.8%。在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重庆市也在积极扩大工业新产品生产,为新旧动能转换与工业转型升级探索新道路,2023年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0.3%,智能手表产量增长44.6%,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5.7%,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59.1%,液晶显示屏产量增长13.6%,光伏电池产量增长27.6%,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增长5.6倍。在促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重庆也在积极推动服务业新业态发展,2023年前11个月,重庆市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36.83亿元,增长速度达到26.1%。四个服务业门类增速超过10%,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1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5.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6.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0.8%

⑨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局,http://tjj.cq.gov.cn/zwgk_233/fdzdgknr/tjxx/sjjd_55469/202401/t20240119_12842375_wap.html

“东数西算”工程与数字化变革为重庆市培育内生增长动能提供了新力量[16],数字重庆建设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就。截至2022年底,重庆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 240.6亿元;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19.04个,位列全国第七,光纤入户端口数2 587.4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经连接西部地区10大省市38个二级节点,接入2万余家企业,累计标识注册量达到149.6亿,累计解析量超过89.9亿;“星火·链网”区块链基础设施已经接入超过650家企业,总标识注册量达到1.1亿条;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已经服务包括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在内的8个产业园区,成渝数据中心集群直连网络互联带宽达到4 000G;重庆已经实施1 407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22个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普及率达到43%,已经建成68个市级部门数据资源池,实现10 416类数据共享、5 493类数据开放,共享数据日均调用量超过1 300万条

⑩ 资料来源:《重庆市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http://wap.cq.gov.cn/ywdt/jrcq/202307/t20230711_12138558.html

最近两年,重庆市产业布局正在围绕“33618”战略展开,也即通过转型升级和数字赋能打造3个万亿级的工业支柱产业集群(汽车、电信、材料),通过高科技赋能打造3个五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业态(智能装备、食品加工、软件服务),在此基础上培育6个千亿级和18个百亿级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产业,力争在2027年使重庆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实现本地工业能级质和量的大幅度跃升,形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产业战略性、前瞻性、安全性的崭新布局,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打下牢固基础。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另一个重要增长极核,成都市2023年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4.0%,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1%和8.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9%、8.6%和10.3%;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4.2%、35.5%和21.9%。成都市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

⑪ 资料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https://www.chengdu.gov.cn/chengdu/c164444/2024-01/30/content_6bb4443f876f46cd84662babf976a4a5.shtml

在多门类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四川省也在积极推动数字生态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算力支撑,成都市2022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616亿元,增速位居全国第1,规模位列全国第7;2023年前三个月,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82亿元,增长速度达到29%;截至2023年6月,四川省用于存储的标准机架达到4.2万架,总存储规模超过2.925EB,可用算力容量达到5 500PFlops,全省已经投入100个标准机架以上的数据中心项目66个,总装机能力达到21.2万架

⑫ 资料来源:《四川省算力应用蓝皮书》,https://jxt.sc.gov.cn/scjxt/gzdt/2023/11/17/869767ea6e32454596358a8783335a53.shtml

(四) 科技创新成果与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环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近二十年时间内实现了创新成果的快速增长(表 6),在21世纪初重庆市和成都市每年授权的专利数量仅有2 000件左右,其中发明专利数量仅有100余件,而在2010年之后两地每年授权数量突破10 000件,发明专利数量超过1 000件,到2022年重庆市授权专利数量达到66 5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 000件,成都市专利授权量达到8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数量达到了19 560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断实现创新成果积累,为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源泉。与此同时,双城经济圈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就,在2003年前后重庆市每年毕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量约5万人,而到2019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人,2022年重庆市毕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量首次超过了成都市,达到27.1万人。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成渝地区在大学生就业意向城市中占比达到10.68%,随着越来越多高素质劳动力流入成渝地区,今后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⑬ 资料来源: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成渝“就创周”),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810373291/a782e4ab02002hs06

表 6 重庆市和成都市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2000—2022年)

从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市场交易情况来看(表 7),在21世纪初重庆市仅有100余家高技术企业,四川省约有300家,两地高技术产业年产值不足30万元,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量每年约有300件,技术市场成交额约50亿元。截至2021年,重庆市高技术企业规模达到866家,四川省则突破了1 766家,重庆市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6亿元,接近四川省水平(623亿元),两地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量接近1.9万件。截至2022年,重庆市和四川省技术市场交易总额突破了2 000亿元。

表 7 重庆市和四川省高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和技术市场交易指标(2000—2022年)
(五) 对外开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沿海港口,在21世纪初,重庆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仅有4亿美元左右,四川省实际利用外资额约10亿美元,其中成都市约有3亿美元,而到2011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均突破了100亿美元(表 8);2000年前后,中国进出口总额约4 743亿美元[17-21],重庆市和四川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不足6‰,重庆市进出口总额仅有不到1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10亿美元,进口额接近8亿美元;四川省总体外贸规模约25亿美元,出口贸易体量约为14亿美元,进口贸易额约11.5亿美元;成都市贸易规模约占四川省的60%,外贸体量与重庆市接近,进出口总额约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为8亿美元,进口额约6.6亿美元(表 9)。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持续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及“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推进,西部地区在近十多年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新增长极,自2010年起,重庆市和四川省对外贸易迅速增长,2010—2013年,重庆市进出口年平均增速达到99%,四川省年平均增速超过54%,其中成都市年平均增速接近43%。截至2023年,重庆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 137.4亿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4 782.2亿元,进口总额达到2 355.2亿元;四川省进出口总额达到9 574.9亿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6 033.9亿元,进口总额达到3 541.0亿元;成都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 489.8亿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4 538.6亿元,进口总额达到2 951.2亿元,成都外贸体量约占四川省的78.2%。

表 8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利用外资情况(2000—2023年)
表 9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2000—2023年)

“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2011年3月,满载重庆制造电子产品的“渝新欧”专列从重庆铁路西站出发,实现了“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的全线开行,2013年10月,“渝新欧”专列实现常态运行,2014年“渝新欧”开行130列,2016年6月8日,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发布启用,而到2023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过5 300列,成渝地区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开启了国际铁路运输全新篇章,改变了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格局。截至2023年末,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14 000列,形成了50余条成熟运行线路,累计运输货值超过5 000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写过去内陆腹地高度闭塞的被动局面,逐步成为向西开放大通道和内陆开放新高地,拉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快速开放,激发整个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潜能。特别强调的是,“中欧班列”2011年始于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2017年也始于重庆。过去13年,重庆市敢于制度创新,成为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先锋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指的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通道促开放、以开放促贸易投资、以贸易投资促产业发展,再以产业发展促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努力打开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遥相呼应东部地区领先一步发展的时空格局,为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持续动力,为新时代打造国家战略腹地和安全发展“大后方”增强了信心和定力。

⑭ 资料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网,https://wap.cq.gov.cn/ywdt/tpxw/202403/t20240329_13094444.html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挑战

尽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初步具备了成为国家战略腹地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和战略地位,但是目前该地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 产业分工不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尤其是两地制造业结构趋同性较强,两地主要产业集中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汽车制造、新型显示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细分领域,同质化竞争造成两地尚未形成联动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两地之间的制造业产品相似导致内部竞争问题,而产业重复建设加剧了双城经济圈资源空间错配问题。

(二) 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不够

尽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制造业产业体系,但是经济圈主要承担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尚未攀升至全国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上游高附加值环节。西部科学城尚未孵化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与现有企业在研发与生产衔接、连通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政策优化空间。

(三) 极核较强但周边薄弱,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现典型的极核强劲但周边薄弱的不平衡结构,尤其是成都市对于周边腹地城市形成的要素虹吸效应超过技术溢出效应,尚未形成“快马”拉动“慢马”、城市群协同增长的“马阵跨阱”式内生增长新格局[22-24]

(四) 贸易失速问题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尽管在21世纪前二十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新常态以后全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外贸增长速度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的贸易失速问题已经持续2年,重庆市2022年进出口总额增速落后于GDP增速约0.6个百分点,成都市这一指标则为1.2%;而到2023年,重庆市和成都市进出口总额增长分别落后于GDP增长16.8和15.7个百分点;如果仅以出口贸易来看,2022年重庆市的出口总额增长落后于GDP增长1.1%,而这一指标在2023年进一步扩大到12.2%,成都市2023年出口增速则落后于GDP增速14.3个百分点(图 4)。

图 4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与GDP增长率对比(2000—2023年) 资料来源: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历年统计公报。

贸易失速的原因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近两年出现了明显的贸易减速趋势,2022年重庆市进出口总额增速仅为2.0%,其中出口增速仅为1.5%,成都市进出口总额增速仅1.6%,其中出口增速达到3.7%,而四川省进出口总体增速保持在6.1%,尤其是出口保持在9.2%,这也表明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对外贸易增长较为稳健。但在2023年,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发展放缓,全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增长0.6%,而重庆市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10.7%,其中出口下降了6.1%,成都市进出口总额下降幅度略低于重庆市,约为9.7%,其中出口降幅8.3%;相较而言,四川省总体贸易规模下降4.0%,出口下降1.3%(图 4),这也表明在全球经贸萎缩的背景之下,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除两大极核以外地区外贸发展仍然存在较大探索空间,可以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后发效应。

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生产、人口、消费、产业、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其具备新时代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的各种基础条件,同时结合本地区现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在如何进一步实现成渝、川渝地区融合发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发展未来产业,快速形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应当加快投入以算力、数据、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产业,打造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在发展过程中两地政府应当引导资本投资战略方向,鼓励发展新动能,形成内生增长不竭动力。

二是加快成渝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渝地区具有庞大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充足医疗教育资源,在近年形成了显著的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两地应当加快资源整合共享,提升两地宜居属性,持续增强人才和人口吸引力,创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由制造型向创新型、研发型、生产生态生活友好型方向转变。

三是协同优化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促进成都、重庆两大极核优势互补,降低同质化竞争,减少资源错配。成渝地区产业重合程度较高,两地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较为相似,导致双城经济圈内部产品同质化问题,加剧内部竞争。经济圈内各大城市,尤其是成都和重庆两大极核城市应当秉承协同发展思维,充分调动两地资源,明确辨析两地各自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加强腹地城市梯队建设,减轻发展不平衡,形成区域性“马阵跨阱”新格局,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双城经济圈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成都市对于腹地城市产生的要素虹吸作用较强,而溢出带动能力则较为薄弱,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区域发展不平衡随之加剧。新时代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应当秉承协同发展理念,打造经济圈内部“马阵跨阱”格局,强化两大极核城市对于腹地城市的溢出带动作用,建设经济圈内部发展梯队,形成“快马”(发展水平较高城市)拉动“慢马”(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和乡镇)的新局面,构建区域内均衡高质量绿色发展空间经济地理新格局。

五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沿海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国家战略腹地西部地区核心承载地。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西部内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第四增长极,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该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技术、人口与资源分布方面存在的差异恰好构成了国家层面的“马阵跨阱”格局,打造国家战略腹地西部地区核心承载地,应当着力放大沿海三大增长极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溢出拉动作用,秉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形成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协同发展新局面。

六是依托“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基础设施建设为扭转成渝地区区位不利条件创造了重要保障,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铁路和铁海联运货物贸易大动脉,开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品走出去的新通道,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应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内陆高铁、货运铁路与中欧班列的衔接连通,改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质量,全面发挥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功能,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蔡奇陪同考察[N]. 人民日报, 2024-04-25(01).
[2]
ZHENG Y, COLLINS A, YAO S J. Promoting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via regional innovation pole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24, 64(3): 671-699. DOI:10.1111/jors.12687
[3]
姚树洁, 张小倩.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12-128. 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2
[4]
姚树洁, 王洁菲. 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2): 1-12.
[5]
姚树洁, 汪锋.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3(7): 11-20. DOI:10.3969/j.issn.2095-1507.2023.07.006
[6]
HONG T, CHEN X Y, WANG Z T, et al. Impact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China's 276 c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24, 95(1/2): 11-34. DOI:10.1504/IJTM.2024.137125
[7]
ZHANG X Q, YAO S J, ZHENG W W, et al.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carbon productivity-impact mechanism and nonlinear relationship[J]. Energy, 2023, 283: 129047. DOI:10.1016/j.energy.2023.129047
[8]
洪涛, 王阳阳, 姚树洁.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企业ESG表现: 基于企业投资偏好的视角[J]. 产业经济评论, 2024(3): 75-94. DOI:10.3969/j.issn.2095-5073.2024.03.005
[9]
蒋艺翅, 姚树洁. 组织资本、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绿色创新[J]. 科研管理, 2023(12): 71-81.
[10]
姚树洁, 孙振亚. 有形数字产品进口多样性与企业出口韧性[J]. 世界经济研究, 2023(9): 16-28, 134.
[11]
李朝前, 沈悦, 姚树洁, 等. 金融地理可及性与劳动收入份额: 基于融资成本与人力资本结构视角[J]. 金融研究, 2023(9): 150-167.
[12]
姚树洁, 张小倩. 经济集聚、市场消费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7-28.
[13]
房景, 姚树洁, 冯根福, 等. 交通基础设施能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来自中国高铁的经验证据[J]. 南开经济研究, 2023(9): 55-74.
[14]
FANG J, FU F J, ZHANG X Q, et al.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on the mismatch of labor and industry alloca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in 2000-2019[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24, 92: 101744. DOI:10.1016/j.asieco.2024.101744
[15]
ZHANG F, WANG F, YAO S J, et al. High-speed rail and tourism expansion in China: a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perspective[J].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 2023, 29(6): 1753-1775. DOI:10.3846/tede.2023.19813
[16]
FAN L L, OU J H, YANG G Y, et al. Digitalization and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ese listed firm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4, 32(2): 604-634. DOI:10.1111/roie.12702
[17]
姚树洁, 孙振亚. 网络舆论如何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2): 152-161.
[18]
FANG J, COLLINS A, YAO S J. On the global COVID-19 pandemic and China's FDI[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21, 74: 101300. DOI:10.1016/j.asieco.2021.101300
[19]
FANG J, OU J H, YAO S J. On COVID-19 pandemic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J]. The World Economy, 2022, 45(11): 3507-3533. DOI:10.1111/twec.13269
[20]
FANG J, LU Y, YAO S J. Can regional cooperation mitigate the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greenfield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The World Economy, 2024, 47(3): 1004-1031. DOI:10.1111/twec.13470
[21]
LIU D, WANG Q H, WANG A D, et al. Export profitability and firm R&D: on China's export diversification under trade war[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23, 67: 151-166. DOI:10.1016/j.strueco.2023.07.012
[22]
姚树洁.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理论及战略[J]. 国际经济评论, 2018(1): 86-107.
[23]
YAO S J, FANG J, HE H B. Can time-space compression promote urba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high-speed rail projects[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20, 28(5): 90-117.
[24]
ZHENG Y, YAO S J, FU F J.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24, 1-5.
表 1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川渝地区历年GDP总量及增长率(2000—2023年)
表 2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川渝地区历年人口和人均GDP(2000—2023年)
图 1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2023年) 资料来源: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历年统计公报。
图 2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0—2023年) 资料来源: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历年统计公报。
表 3 全国前十大消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2010—2023年) 亿元
图 3 2010—2023年我国六大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趋势对比(以上海为100%) 注:按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排序并选取前六大城市。
资料来源:各城市历年统计公报。
表 4 重庆市历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2000—2023年)
表 5 成都市历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2000—2023年)
表 6 重庆市和成都市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2000—2022年)
表 7 重庆市和四川省高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和技术市场交易指标(2000—2022年)
表 8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利用外资情况(2000—2023年)
表 9 重庆市、成都市、四川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2000—2023年)
图 4 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与GDP增长率对比(2000—2023年) 资料来源: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历年统计公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姚树洁 , 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