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Vol. 30Issue (4): 49-6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3.008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谭志雄, 穆思颖, 韩经纬, 等.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4): 49-6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3.008
TAN Zhixiong, MU Siying, HAN Jingwei, et 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motes global value chain climbing: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path[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30(4): 49-6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3.008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24SKCS)

作者简介

谭志雄,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Email: tanzx@cqu.edu.cn

文章历史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谭志雄a,b , 穆思颖a , 韩经纬c , 陈思盈c     
a.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b. 重庆大学 区域经济与科教战略研究中心, 重庆 400044;
c.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 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抓手, 也能够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 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两条价值环流良性互动。本文丰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与时代内涵, 理清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逻辑机理, 探讨挖掘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由科技创新推动,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致力于提升中国对整个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的控制力, 加快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新引擎,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阵地, 以未来产业为策源地, 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作用, 通过实现工序升级、产品升级和链条升级等途径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基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阵地, 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支撑, 以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同提升为重点, 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培育国内价值链的竞争力; 以绿色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双轮驱动为新动能, 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部门结合为着力点, 发挥有效市场的促进作用, 发挥有为政府的引领作用, 以人才引培制度与"链长制"为政策支撑, 持续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面对当前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 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跃迁的大趋势, 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 加快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培育新动能, 把握新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改变中国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并确保产业链安全韧性, 为后发国家或地区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实现价值链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对中国抢抓全球价值链重塑契机下更深层次地提升竞争优势,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全球价值链攀升    价值链地位    生产力跃迁    现实路径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motes global value chain climbing: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path
TAN Zhixionga,b , MU Siyinga , HAN Jingweic , CHEN Siyingc     
a. College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b. Research Center for Regional Economy and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c.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 new type of productivity that applies new technologies, spawns new industries, opens up new tracks, breeds new values, and reshapes new kinetic energy.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hand for China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low-end embeddedness and low-end locking in the value chain, and realize the upward climb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 domestic value chain, and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the two value circuits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the domestic value chain. This paper enriches and expands the core meaning and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larifies and explains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 and explores the realistic path of tapping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 The study find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vity,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driven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 is dedicated to enhancing China's control over the trade network of the entir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accelerating the upgrading from the middle and low ends to the high end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by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 With innovation as the new eng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s the main position and future industries as the sourc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lays the role of the main forc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rough the upgrading of processes, products and chains.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based on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s, with the domestic general cycle as the main position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ual cycles as the support;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estic value chain and the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o improve China's position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to cultiva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omestic value chain; with the dual driving force of the green productivity and the digital productivity as the new kinetic force, an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ectors of the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the effective market as the focus point,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effective market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with the talent attrac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chain leader system as the policy support,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domestic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irmly grasp the general trend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set of paths for upgrading the status of the value chain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ccelerate the shaping of new advantag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new kinetic energies to grasp new opportunities.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an change the passive situation of "low-end lock" in China's global value chain and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vide Chinese solutions and wisdom for late-developed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upgrading their position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realiz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value chai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global value chain reshaping to enhance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 a deeper level and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limb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    value chain status    productivity leap    realistic path    
引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当前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着眼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升级现实挑战,不断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新质态,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传承与完善,尤其对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升级这一特殊交汇期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人口与资源红利所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快速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近年来,由于传统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叠加新冠疫情、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造成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升级困难和障碍[3]。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频繁“封锁”和“堵截”,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依旧非常突出,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亟待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些以国外市场为主的产业逐步向国内市场转移,逐渐减少对国外循环的过度依赖,进一步以嵌入国内价值链为主导,培育经济发展自驱力,推动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增强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探寻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可行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认识和把握全球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新视角、新方向、新思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形成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通过生产力的跃迁为推进国家自立自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是中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增强全球价值链主导力量的内生性,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两条价值环流良性互动。

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解析。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4-8],并基于不同视角对其作出定义,譬如中国式现代化[9-11]、当前大国竞争背景[12]、历史唯物主义等[13]。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14]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15],驱动高质量发展[16],培育东北振兴[17],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战略意义以及理论机制与逻辑开展研究[7, 18-21]。同时,也探讨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22-24]。二是关于全球价值链或国内价值链的现实探索。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全球或国内价值链攀升的内涵[25]以及科技创新[26-29]、数字化[30]在全球或国内价值链攀升中的作用展开,并指出信息技术[31]、数字技术[32-33]、人工智能[34-35]等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机制。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范畴,目前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攀升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全新视角,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逻辑机理与现实路径,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一是通过理清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逻辑关系,丰富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支撑;二是通过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途径,形成后发国家或地区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中国方案。

一、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 (一) 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提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使其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的物质力量”。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主要来源,而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36-37]。科学技术被视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推动传统生产力跃迁发展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具体体现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一是以知识、技能丰富的劳动者为主力军。科技创新扩展和改进了人们从事知识学习、信息摄取和技能强化等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强力支撑劳动者提升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设备,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智能化“劳动者”,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智能机器人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将信息和数据融入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科技创新为劳动资料的改良与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优化与重塑劳动资料的使用方式与存在形态。大数据、智识、算力等非实体生产要素逐渐成为新兴的关键生产要素,具备低边际成本与高融合性,能在生产中提质增效。三是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的催化下,重点发展以技术要素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作为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推动力,新兴未来产业的发展,能够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抢占科技新高地,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对于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导,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助力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和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生产力新形式和新质态。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突出特征:一是驱动力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由科技创新推动,尤其是依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比传统生产力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路径更加高效可持续。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实现飞跃突破与大幅提升。二是产业支撑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发挥强大的生产动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助力生产力水平提升。相比之下,传统生产力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等产业为主,生产效率较低。三是目标旨归方面,新质生产力使中国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与传统生产力追求扩大经济总量与提高经济增速不同,新质生产力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使中国对全球价值链网络具有较高控制力,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

(二) 理论内涵 1. 以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38],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生产力的三要素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被重新创造或改造,与传统生产力有了本质性差异,且更加高效率、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39]。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为新引擎,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抢占科学技术领域新高地。

2.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培植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新兴领域主要指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在新一代高新技术群的孕育催化下不断拓展、衍生形成的领域,是认知域、物理域、信息域、产业域、资本域等综合构成的统一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每个新兴领域的形成与演进都以相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反映了时代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低等优势,在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 以未来产业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科学技术进步,都是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工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推动着未来产业的诞生和成长,同时也有赖于未来产业的培育,随其不断迭代优化升级。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产业均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未来产业,新技术新领域的引入为经济社会注入强大内驱力,持续形成新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理论逻辑

在中国亟待改变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被动局面的背景之下,理清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逻辑机理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够为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并确保国内产业链安全与韧性。新质生产力通过工序升级、产品升级和链条升级等途径,从创新与人才两方面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

(一)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对全球格局与经济形势的新考量,是对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新期待,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新实践。

1.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够改变中国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在前瞻性基础研究与颠覆性成果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中国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之时,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是制约中国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瓶颈。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与科技遏制,企图冲击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原有分工格局和贸易体系[40]。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通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新技术应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全球价值链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上游高附加值环节进行整合和攀升的过程。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中国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在世界大发展大调整时期更好地把握机遇、防范风险、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2.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发展中国家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提供中国方案

由“中心—外围”理论可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对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易于获取更多分工和贸易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中国“两头在外”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低端分流”的严重冲击,亟须实现以创新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新质生产力因高质量发展而生,谋求科技创新,壮大和培育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知识、技能丰富的劳动者,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国内价值链体系,对于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缓解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良性互动,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高端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41-42]。中国通过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行动策略为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与后发国家实现传统生产力变革跃迁,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提供中国智慧。

3.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确保产业链安全韧性的必由之路

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国际经济循环出现局部性梗阻,全球价值链呈现“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呈现不断调整和重组趋势[43]。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速同中国产业脱钩,世界产业链“去中国化”倾向日益突出[44]。在此背景下,要以中国之确定性来应对世界之不确定性。中国在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强化对外依存度高的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的本土化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在国内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同时,重塑全球价值链新格局,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

(二)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基本趋向

Humphrey和Schmitz提出全球价值链升级包含工序升级、产品升级以及链条升级等模式[45]。新质生产力通过工序升级、产品升级和链条升级等途径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

1.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工序升级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改革、技术创新等方式对原有的生产体系进行重组,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使中间投入品在转化为最终产品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即在保持最终产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新质生产力能够实现使用更少的中间投入品取得更大的效益。

2.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是指企业通过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产品从低价值向高价值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带来多重好处,包括获取先进技术、改善劳动生产率以及获得更高销售价格和利润。首先,新质生产力为企业实现产品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从而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够改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引入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为进一步实现产品升级创造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3.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链条升级

链条升级是指产业链中位置的提升。企业利用技术、资本等要素积累,向更高价值或更高利润的产业链进行转移。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发展新动能的生产力,引领企业向以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即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转移,持续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三)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渠道方式

中国产业若要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全球价值链攀升(图 1)。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创新要素流动为持续动力,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作用,突破中国在实现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遇到“天花板”的困境。

图 1 新质生产力与价值链位置
1.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

新质生产力“新”在把创新驱动作为关键要素,依托知识集中、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改变中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上实现中高端攀升遇到“天花板”的现状,以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全球价值链攀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目前,中国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相比之下,位于全球价值链两端的国家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中国要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必须不断增强创新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而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4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47]35。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提升制造业技术复杂度、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与设计,以及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制造业可以实现“增值效应”,提升其创新附加值,即形成新质生产力,促使产品工艺、技术、质量和功能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链的升级,显著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48]。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要素流动为持续动力。创新要素承载着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积累,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全球价值链升级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创新要素流动产生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要素流动过程也是创新要素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虹吸效应的过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形成区域创新积累优势[49-50],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

2. 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

人是生产力的主要驱动者,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与重要的部分。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劳动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之一是更加重视培养知识、技能丰富的劳动者。高素质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工具,并推动劳动资料转化为切实可用的物质生产力。生产力飞跃是统合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协同攻关的过程,且资源配置效率要高,因此,具备高水平组织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创新主体并开展科技创新等活动对于新质生产力是必要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证明,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结构是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47]36。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高端生产要素,其数量和结构将直接影响一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分配。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造就结构优、集聚度高,科研攻关能力强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体系,成为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手段。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路径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以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调发展的双重价值链为重点,以绿色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两种形式为新动能,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部门结合为着力点,以人才制度与“链长制”为政策支撑,持续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图 2)。

图 2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路径
(一)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基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双重价值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源而生,现阶段以国内循环为主导是聚力培育畅通国内外循环的内生动力,增强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

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阵地

根据“本土市场效应”理论,本土市场规模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基础[51]。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国内市场消费升级与规模扩张引致的新兴产业市场发展,会使企业面对的市场需求扩大;为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企业将会加大投资力度和扩大生产规模[52],以形成规模经济[53],提升生产率水平,从而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新质生产力使发展的视线聚焦于国内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聚焦于产业规模大的支柱产业,聚焦于市场前景优良的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处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易受到国际政治博弈的影响,因此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提供了市场基础,带来了显著的创新发展优势,从而为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的攀升奠定基石。在国内大循环中,依靠新质生产力塑造新产业、启动新引擎、激发新活力,不断开发新市场、开拓新领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因此,要着力探索前沿领域的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2. 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支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阵地并非忽视对外开放,而是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对外面向全球贸易结构与需求,利用新质生产力不断提供并优化同海外市场偏好相契合的产品与服务,巩固与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与占有率,挖掘经济发展新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提高前沿性、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突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跟随迈向超越,持续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世界创新高地,与其他主要创新型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吸收全人类的科技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学习、分析、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此外,新质生产力能够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各方面的围堵打压,加之具备产业配套能力强、部分产业国际领先等优势,在外循环中使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重塑全球价值链新格局。

(二)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点: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协同提升

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开展技术更新、设备改进,实现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科技与产业自主可控能力,进而以嵌入国内价值链为主导,进一步增强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能力,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调发展的双重价值链,重塑价值链新格局。

1. 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紧紧抓住国际分工机遇,全方位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积极嵌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充当全球的加工制造平台。全球价值链主要体现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在此过程中,若国内企业承担的生产工序缺乏独立自主的生产能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高,则不仅在国际分工中获取的附加值相对较少,还会面临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即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有助于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通过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增强自我选择与对外替代能力,有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时抵抗不稳定风险的能力,重塑全球价值链新格局。

2. 培育国内价值链的竞争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达国家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中国参与国际分工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推进国内产业加速变革变得更具现实性,因此,依托国内价值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国内价值链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嵌入国内价值链强调价值链主导力量的内生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降低对国际循环的依赖程度,减轻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经济内循环的自驱力,实现国内价值链的韧性与自主可控,赢得发展主动权。

(三)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动能:数字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双轮驱动

中国目前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与国内资源环境的快速消耗和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相生相伴,把握数字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这两种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夯实数字根基,深化数字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转型,通过吸收和内化高端技术以及不断地自我创新,使中国有能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另一方面,发展能够提升环境绩效的绿色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加快产业向高技术与低能耗转型升级,推动贸易增值环节向“微笑曲线”左右延伸,促进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地位的攀升。

1. 数字生产力: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产生的新质生产力

时至今日,伴随着生产资料形态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人类对生产工具的强化利用,生产力进入信息时代,诞生出数字生产力这一新形态。数字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传统生产力进行赋能、重塑和再造,加快推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产业体系,是迎合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数字技术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变革,重塑资本和商品交易与流通方式,重构全球价值链。唯有着力实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才能在数字时代的全球性竞争中拔得头筹[54]

2. 绿色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5]。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产力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短期发展是短视且不可取的。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新质生产力是使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在提升生产力和环境表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让绿色生产力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四)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着力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依赖于成熟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由此亟须大规模资金投入、多部门统筹协调以组织各方面的生产力要素和资源,降低生产力跃迁成本。在该过程中,完全的自由市场和过度的政府干预均不可取,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才能够充分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出更高要求。

1. 发挥有效市场的促进作用

有效市场是形成开放经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基础。在有效市场中,创新体系与创新生态更加完善,能够依靠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激发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主体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高效配置生产要素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使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得到释放。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2]。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有效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包括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力更生,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国才有机会由“低端锁定”迈向中高端,进而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

2. 发挥有为政府的引领作用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有为政府发挥作用,强化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私营研发存在诸多局限性,以及普通企业难以承受在新领域新产业中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的较大风险与收益滞后性,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推动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攻关更为必要。政府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助力良好创新生态的形成,充分释放中国产业创新活力,形成畅通国内外价值循环的基础力量。发挥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巩固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在“共轭环流”型分工结构中强化中国产业链的枢纽地位[56]

(五)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支撑:人才制度与链长制强支撑 1.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培制度

高素质人才在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培制度,既注重培养,又广纳人才,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作用。一方面,深入贯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要求,努力实现人才层次的优化和人才质量的提升,加快培养不仅技术素养高,而且能够把握生产力发展和科技革新发展趋势的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作为保障。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人才保障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另一方面,加快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营造识才爱才、公正平等的环境,以保障高素质人才在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更多关键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在“卡脖子”产业方面有所突破。

2. 发挥链长制的政策支撑作用

链长制是中国地方政府为提高经济治理能力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而推行的制度创新,由地方主要领导人担任链长,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要素资源,形成精准、长效、系统化的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新机制。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必须要让创新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转变经济创新主体的单一模式,让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链长制的推进有效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链主企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政策支撑。链长制推进过程中,链长在更高层面上承担协调与维护产业链的核心责任,致力于打破产业边界和区域壁垒,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方面重点扶持,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主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自然产生的,并且其重大经营决策的得失成败足以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态势。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节点,应发挥其在促进产业链利益协同中的主体地位,依靠其资金规模大、技术人才集聚、研发基础雄厚等优势,研究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进行创新与技术突破,致力于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链长与链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

结语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党对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既需要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及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变革以及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举国体制正是这一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下,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跃迁的大趋势,深刻认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与现实内容,顺势而为,乘势而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新质生产力破解中国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链地位攀升路径,加快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蔡奇丁薛祥出席[N]. 人民日报, 2023-09-10(01).
[2]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蔡奇陪同考察[N]. 人民日报, 2023-09-09(01).
[3]
宋婕, 戴翔, 万广华.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效应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8): 100-114. DOI:10.3969/j.issn.1005-2674.2022.08.011
[4]
姚树洁, 张小倩.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12-128. 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2
[5]
潘建屯, 陶泓伶. 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三重维度[J/OL].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0[2024-01-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40112.1251.002.html.
[6]
刘洋. 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J]. 红旗文稿, 2023(24): 20-22.
[7]
高帆.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6): 127-145. DOI:10.3969/j.issn.1674-7542.2023.06.007
[8]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DOI:10.3969/j.issn.2095-1507.2023.10.001
[9]
张姣玉, 徐政.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逻辑透析与实践路径[J]. 新疆社会科学, 2024(1): 34-45.
[10]
程恩富, 陈健.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2): 14-23.
[11]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77-85.
[12]
柳学信, 曹成梓, 孔晓旭. 大国竞争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45-155. 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1
[13]
李政, 崔慧永.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 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29-144. 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3
[14]
任保平, 王子月.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1): 3-11. DOI:10.3969/j.issn.1672-2817.2024.01.001
[15]
郭晗, 侯雪花. 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1): 21-30.
[16]
钞小静, 王清.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1): 12-20.
[17]
苏玺鉴, 孙久文. 培育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重点方向和实践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1): 126-133.
[18]
石建勋, 徐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1): 3-12.
[19]
蒲清平, 黄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11.
[20]
张林, 蒲清平.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37-148. 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0.001
[21]
令小雄, 谢何源, 妥亮, 等. 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向度: 时空向度、结构向度、科技向度[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67-76.
[22]
魏崇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 理论与改革, 2023(6): 25-38.
[23]
曾立, 谢鹏俊.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J]. 经济纵横, 2023(12): 29-37.
[24]
周绍东, 胡华杰. 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5): 26-35.
[25]
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1): 78-104.
[26]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1): 37-70.
[27]
SCHMITZ H. Small shoemakers and fordist giants: tale of a supercluster[J]. World Development, 1995, 23(1): 9-28.
[28]
杨水利, 杨祎. 技术创新模式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9(12): 11-20.
[29]
黄蕙萍, 尹慧.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0): 19-24.
[30]
桑玉昆, 冯绪猛. 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要素配置与全球价值链嵌入[J/OL]. 软科学: 1-11[2024-03-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31115.0943.002.html.
[31]
张辽, 王俊杰. 信息化密度、信息技术能力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J]. 国际贸易问题, 2020(6): 111-126.
[32]
高敬峰, 王彬. 数字技术提升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吗[J]. 国际经贸探索, 2020(11): 35-51.
[33]
张晴, 于津平. 投入数字化与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证据[J]. 经济评论, 2020(6): 72-89.
[34]
吕越, 谷玮, 包群. 人工智能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5): 80-98.
[35]
刘亮, 刘军, 李廉水, 等. 智能化发展能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攀升吗?[J]. 科学学研究, 2021(4): 604-613.
[36]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37]
LUCAS R E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38]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77.
[39]
习近平.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 求是, 2023(8): 4-8.
[40]
谭志雄, 韩经纬, 陈德敏, 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嵌入与路径优化[J]. 当代金融研究, 2021(S3): 101-108.
[41]
刘志彪.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 基于"链"的经济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12(3): 9-17.
[42]
吴福象, 蔡悦.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4(2): 96-115, 206.
[43]
龙飞扬, 施贞怀, 殷凤. 制造业嵌入双重价值链: 演进逻辑、现实依据与路径选择[J]. 改革, 2023(10): 146-155.
[44]
张杰, 陈容.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研判与维护策略[J]. 改革, 2022(4): 12-20.
[45]
HUMPHREY J,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 2002, 36(9): 1017-1027.
[46]
崔静波, 张学立, 庄子银, 等. 企业出口与创新驱动: 来自中关村企业自主创新数据的证据[J]. 管理世界, 2021(1): 76-87.
[4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8]
张鹏, 袁丰, 吴加伟. 科技创新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3): 13-18.
[49]
焦翠红, 陈钰芬. R&D资源配置、空间关联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 科学学研究, 2018(1): 81-92.
[50]
韩军, 孔令丞. 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19): 59-67.
[51]
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2003, 71(6): 1695-1725.
[52]
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5): 950-959.
[53]
ZHU B B, CHI F Y, DU L. Spa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global value chain position of East Asian countries[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1, 31: 81-92.
[54]
张立榕. 数据生产要素化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J]. 东南学术, 2023(5): 128-136.
[5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75.
[56]
洪俊杰, 商辉.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共轭环流论": 理论与证据[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1): 42-64, 205.
图 1 新质生产力与价值链位置
图 2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路径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谭志雄 , 穆思颖 , 韩经纬 , 陈思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