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Vol. 30Issue (4): 281-29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4.06.004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刘万振, 崔延强. 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4): 281-29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4.06.004
LIU Wanzhen, CUI Yanqiang.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finan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inancial work[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30(4): 281-29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4.06.0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经验研究"(21&ZD03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理论内涵研究"(20AZD024)

作者简介

刘万振,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 Email: lwzsfb@163.com;
崔延强,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文章历史

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分析
刘万振 , 崔延强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摘要: 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 并对其中蕴含的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笔者认为, 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理论和毛泽东同志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是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 明确了金融地位作用、金融本质宗旨、金融发展理念、金融工作原则等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理论问题; 指明了准确判断金融形势、履行金融宗旨天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定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稳步扩大金融开放、引育高端金融人才、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路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实践正反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 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    金融改革    金融发展    金融稳定    金融强国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finan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inancial work
LIU Wanzhen , CUI Yanqiang     
Marxism Theory Research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 R.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to sort ou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financial work, and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finan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n-depth stud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financial work ha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financial work comes from Marxist-Leninist financial theory and Mao Zedong's financial thought, which enriches and develop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 financial theory, and is a theory that comes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with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d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 finan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n the new era are clarified, such as the role of finance,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finance,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work. It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 finan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in the new era, such as accurately judging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fulfilling the financial purpose and mission, preventing and defusing financial risks, unswervingly deepening financial reform,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steadily expanding financial opening, introducing high-end financial talents, and adhering to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financial work is a scientific summary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ractice sinc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ed a new normal afte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t is a major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nomy, and an action guide for the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socialist fi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nomy    financial reform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stability    financial power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明显衰退,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步入了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立足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实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做好我国金融工作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为此,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学术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我国逐步实施了金融改革开放,从厘清银行与财政、银行体系结构关系入手,探索国有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建立相应的金融机构体系,初步建立、开放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推进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分离、独立于国家财政部,担负起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职能。1979年3月至1984年1月,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恢复、成立,中国高度集中的金融格局自此被打破,从而使中国银行业遵循自身职能、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随之,中国相继大幅增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银行机构,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多元化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中国还建立了拆借、票据、国债市场试点。1990年,中国相继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至此,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雏形显现。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以及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中国积极推进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2002—2011年是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业逐步加快了经济、金融化的历史进程。需要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进入了深入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至2022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19.64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79.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3.11万亿元,同比增长6.6%;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7.15万亿元,同比增长9.1%[1]。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六次提到“金融”一词,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风险”[2]33,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是导致“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2]43的因素之一, “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2]47。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金融工作,认真研究分析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家金融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关于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3], 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邓小平金融理论[5],是对西方经济学金融理论的扬弃和超越[6],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7], “深刻把握国内和国际金融发展新形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8]而形成的。(2)关于主要内容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金融工作要把握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的原则;二是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三是要求我国金融工作要完成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三项任务[5]23。此外,有学者认为,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重要性、金融宗旨、金融安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开放等方面[9];主要体现在金融工作的重要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加强党对金融工作领导六个方面[10];主要内容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发展资本市场,扩大金融开放、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七个方面[11];可将之阐释为战略性、本源性、安全性及创新性四个层面,即一个关系处理、两个服务到位、三个体系创新、四个安全管理、五大理念贯彻[12];由“金融核心论”“金融本源论”“金融安全论”“金融改革论”“金融开放论”“全球金融治理论”和“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论”等重要论断构成[13]。(3)关于特征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有三个特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8]14-15;另有学者认为,重要论述有五个特点:一是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二是突出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四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是全面阐述新时代党关于金融发展、风险防范的战略部署、科学谋划和系统设计[14]。(4)关于重要意义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体系新境界,为新时代做好金融工作提供根本依据;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开放,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发展命运共同体,为全球金融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8]16-17;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金融理论,有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工作[15];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的新发展、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战略方向[16];抓住了金融工作的本质, 使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11]16-18

可以认为,学术界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已从多个视角和层面进行研究,但学者们的研究仅仅是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缺乏全面、系统性。为此,本文依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轨迹,系统地回溯、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呈现、系统解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以期完整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论特质和价值意蕴,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

二、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彰显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

(一)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1. 马克思金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金融是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是社会再生产运动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中介,其机制的完善程度关系到社会再生产是否能够健康运行。马克思金融理论主要集中论述于《资本论》这一巨著中,对货币、生息资本、信用、利息、银行、虚拟资本、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等金融活动要素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分析,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基石。

2.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金融思想

列宁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认识到了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指出,“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整个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17]238,“只有监督银行,监督这个资本主义周转过程的中枢、轴心基本机构,才能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做好对全部经济生活的监督,做好对最重要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监督,才能做到‘调节经济生活’”[17]239。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他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金融寡头统治,审视了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状况,预测了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指明了在资本主义发展中金融资本的地位、作用,特别是将金融资本看作是除了生产和集中之后的重要因素。他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还提出了“大银行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构’”[17]298的论断。

3. 毛泽东同志继承、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

毛泽东同志指出了金融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信贷的根本作用是高效服务和支持包括公营和私营在内的所有实体经济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发行货币并尽可能充实发行的准备金,发行数目不应超过市场需要数量。吸收群众存款是银行的首要任务,贷款讲究效益、贷给有利的生产事业,对外借贷利弊兼之,注意发展信用合作等关于金融工作发展的思想观点。

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毛泽东同志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金融工作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8]366,“金融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19]14,“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18]193,“合理地利用外国的资金”[20]156,中国要“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18]366,“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18]193等重要思想观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泽民同志就金融工作指出,“做好金融工作,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21]171,“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核心在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现代银行制度”[22]434。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强调,“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23],“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24]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是金融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理论、毛泽东同志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经济金融具体实际,借鉴和超越西方金融理论而取得的最新金融理论成果,这一成果明确了金融理论认识的四个基本问题。

1. 从多个维度深刻阐明金融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25]在201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26]在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27]这些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经济新常态,站在新的历史和战略高度,通过深思熟虑后提出和强调的。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这是对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的科学定位。“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对金融在现代国际博弈中的现实作用与趋势的正确揭示。当今时代,国际竞争首先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是经济竞争。历史经验和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脉的金融,必然成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整体关系的准确把握。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经济能否实现安全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总体安全。金融安全若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爆发行业(部门)或区域性金融危机,进而不断蔓延,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直至国际金融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体系就难以得到有效支撑和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安排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安排,是我国经济金融平稳、顺利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金融安全的基础性保障。

2. 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中深刻揭示金融的本质和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28]242“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29]。金融本源,亦即金融本质,是实体经济。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其发展、信贷结构又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金融是一种信用交易活动,关涉货币发行、流通、存贷款及汇兑等经济行为,其本身并不能创造新价值。而金融活动的最初资金及其利润都来自实体经济部门创造的价值。然而,“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29]。“金融活,经济活; 金融稳,经济稳”[29]。金融与实体经济乃共生共荣关系,若金融“脱实向虚”,就会造成资本配置失衡,从而使实体经济走向空心化,金融则自我循环、创新和膨胀,终将产生金融风险,直至爆发金融危机。国际国内正反经验表明,金融只有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发挥金融作为经济肌体的“血脉”作用。所以,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金融实现自身安全、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有力”[30]512,“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31]

3. 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展中清晰确立金融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经济社会一般发展规律与个别领域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出发,提出金融工作要“遵循金融规律”[31],“贯彻新发展理念”[31],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些重要思想观点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1)金融创新,就是要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创新金融服务理念、金融制度安排、金融体制机制、金融服务方式等。(2)金融协调,就是要使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央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协调、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协调、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城乡区域协调,区域金融协调,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金融监管协调等。(3)金融绿色,就是要发展绿色金融,构筑绿色金融体系,引领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实体经济朝着绿色清洁的方向发展,引领、激励社会资本积极主动投向绿色产业,抑制、拒斥污染性投资; 善于、充分利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服务绿色经济发展。(4)金融开放,就是要金融业“引进来”“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创设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金融服务等。(5)金融共享,就是要通过金融技术和金融制度安排,立足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要求与商业可持续原则,发展普惠金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32],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更有效、更公平配置。

4. 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中明确金融工作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认真研判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科学总结中国有效应对金融问题的实践经验,于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的四项重要原则:(1)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本源、本质是实体经济,金融唯有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方能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回归本源,是金融的天职、宗旨和本分,就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配置更多的金融资源,更好满足实体经济、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2)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合理的金融结构是金融遵循宗旨、履行天职并使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优化结构,就要使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保障风险可控,促进便利融资,降低经济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3)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国际社会“灰犀牛”事件不断,西方金融危机外溢效应仍存,国内仍面临着多种金融风险。所以,必须以金融监管为重点,切实从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等多途径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积极主动、科学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工作,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4)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金融资源配置是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其有效配置决定着经济健康高效运行。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金融市场规则,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金融的地位作用、本质宗旨、发展理念和工作原则作了明确深刻的理论阐述,而且指明了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向。

(一) 准确判断金融形势,把握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

做好我国金融工作需要在金融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首先要准确判断金融面临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26]风险,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由于不确定性而引发出现危险、灾难或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风险状态下,危险、灾难或损失尚未变成现实。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等各种经济主体在金融、经营活动中,因经济或金融制度、金融运行、金融管理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造成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出现较大差距,导致其在金融、经营活动中遭受较大损失的可能性。根据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不同,金融风险可分为内生型风险和外生型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在肯定国家金融形势总体良好、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外生型金融风险和内生型金融风险作了深刻分析。从金融风险的外生机制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实际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的外溢性突出地显露出来,危机外部冲击致使我国产生不少的金融风险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对外投资面临巨大风险,出口总额和增长速度下降,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出现困难,股市低迷,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从金融风险的内生机制看,不良资产、流动性、债券违约风险、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政府债务、互联网金融风险等不断累积,金融市场上乱象丛生。在各类风险中,最突出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杠杆率过高与银行呆账坏账上升,另一个是房地产泡沫大。虽然我国金融形势总体良好,金融风险是总体可控的,但是,我国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33],“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风险的论断为我们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指明了方向。

(二) 履行金融宗旨天职,为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27]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就是在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并过度膨胀造成的。从世界经济演进看,历次金融危机,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导致的。就国内经济情况看,一度存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投资由脱离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相当大数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33]

怎样加强金融为实体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1)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优先、效率至上,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突出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2)真正注重发展直接融资,将其特别是股权融资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改善和优化间接融资结构,大力推动国有大型银行的战略转型,积极发展中小银行与民营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畅通的融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3)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应在遵循市场规律、商业原则的前提下,大力支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支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的的战略性科学工程,特别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脑科学、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中具有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4)坚持金融创新,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工作。发展并做好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层次结合,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并做好绿色金融,通过金融制度创新,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激励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发展并做好普惠金融,通过发展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在大中银行设立普惠金融部门等措施,建立广覆盖、分层次、多样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范围,满足各类型各层次资金需求者特别是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发展并做好养老金融,认真探索养老金的发展规律,提升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努力形成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实现养老金融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养老体系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助力;发展并做好数字金融,抓住数字技术革命机遇,推进数字技术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处置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5)促进金融机构加快经营模式转变,降低经营成本,做优主业,做精专业,清理规范中间环节,缩短资金融通链条,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收费标准,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合理控制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水平。(6)坚持发挥保险业稳健、长期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灾害治理及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保险服务,真正起到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作用。

(三) 强化金融稳定保障,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事关国家安全、事关全民福祉。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实体经济“命脉”的金融,若出现“梗阻”,对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若发生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社会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国际上历次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33],“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34]29,“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7],“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35]。(1)密切关注金融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在成功治理新冠疫情之后已经缓解或得到解决。但是,一些金融重点领域依然存在各类风险,必须密切关注和防患。(2)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加强信贷政策指引,执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使实体经济获得更多源头活水;坚持稳中求进,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处置机制。对金融风险,要科学防范,早识别、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对突出风险点,要积极稳妥防范处置,严密防范化解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违约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4)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坚决管住管好货币信贷、遏制和防止宏观杠杆率不断快速上升,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之间的关系。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以破产清算处置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以降低企业杠杆率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坚决刹住地方无序举债大搞建设的风气,认真编制、公布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的市场约束,严控债务增量,加强责任审计,坚持终身问责,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5)严加整治金融领域存在的各种乱象。坚决严加整治乱办金融、非法集资、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等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禁止非法金融活动,深入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庞氏骗局”。(6)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个人诚信记录建设,健全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逐步建立与完善建设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设良好的法制条件;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正直、以义取利、稳健执中、重诺守信等文化理念。(7)建立健全金融法治体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为目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特别是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处置金融乱象和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保障我国金融业良性、健康、有序、安全、高质量发展。

(四) 坚定深化金融改革,推动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金融改革是国家金融业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从金融危机的历史看,金融体系具有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原因之一,金融市场存在的根本性缺陷促成了金融危机的重复形成,金融监管不力则造成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力量的缺失。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深化金融改革”[27],“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36],“深化金融体制改革”[34]29。只有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才能激发金融企业活力、打下金融企业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为此,需要:(1)优化金融机构体系。调整、优化金融业整体布局,有力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完善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且相互补充的广覆盖、多层次、有差异的机构体系,拓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比重,增强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2)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完善、优化货币政策体系,管好用好货币总闸门,实施主要基于利率调节的货币政策,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维护币值稳定、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3)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完善金融企业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优化金融企业股权结构,注重强化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理念,加强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和外部市场约束,切实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4)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构建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的上市、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等基础性制度,严把市场入口与市场出口两道关口,对交易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监管,强化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有效配置,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稳金融、稳经济、稳预期等枢纽作用,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5)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为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特别是重点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金融支持。(6)平等满足各种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因地制宜施策用好相应的政策工具,更好地支持刚性与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五) 强化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金融监管严重缺失,以及金融监管未能及时跟进金融创新的步伐,未能充分评估和化解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风险,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悉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27],“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34]29,“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8]27。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重点应在几个方面着力:(1)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聚焦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安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增进金融体系效率,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目标,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2)加快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与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地方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3)加强全方位金融监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确保金融系统良性运转;规范各类融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4)明确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在中央统一规则前提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对区域性股权市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典当行等七类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维护本行政区域金融稳定。(5)健全金融风险监测和早期干预机制,共享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和租赁业综合统计及监管信息,科学监测、防范金融风险,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37]。(6)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

(六) 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7],“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35],“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33]。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发展都不是封闭进行的,而必须对外开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证明,开放的领域往往有活力、有很强的发展动力。国家金融领域的开放使金融业能够获得先进技术、改善服务方式、更新产品设计理念,推动了金融创新进程,并有利于利用好全球金融资源。要保持我国金融的持久活力、拥有不竭动力,实现金融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1)安排合理的开放顺序,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提高便利程度,放宽外商投资的准入门槛,促进金融业有序、公平、开放竞争,同时完善外资安全审查等机制,构筑第二道国家金融安全防线。(2)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适时与有关国家商签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国内的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3)创新国际融资模式,有机联接、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务实打造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金融合作平台,坚持“敞开大门引进来、迈开大步走出去”,特别是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稳定、风险可控、可持续金融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国际合作。(4)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框架,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增强人民币金融交易和投资储备功能,提升金融业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能力。(5)积极参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国际金融规则与标准制定、金融监管和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中的话语权、影响力,维护地区和全球金融稳定。

(七) 引育高端金融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特别是未来全球经济竞争、金融博弈,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尤其是迫切需要大量的金融高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27]培养、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应着重把握几点:(1)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提高领导干部的金融工作能力。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央金融工作有关会议精神以及现代金融专业知识,在金融工作实践中学习金融业务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把握金融规律,运用金融理论分析解决金融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要具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界、胸襟、魄力和气度,下大气力引进高端金融人才。高端金融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管理能力、全球化资本运作技能、国际金融管理丰富经验、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高层次的金融管理人才;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和前沿金融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金融理论分析、战略思维和研究创新能力,能够运用金融理论解决金融领域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制定金融发展规划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的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为此,必须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相关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3)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制度体系,营造有吸引力的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实施有竞争力的居留、落户、住房、出入境、薪酬、资助、配偶安置、医疗、子女就学、保险、税收等人才激励特殊政策,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工作、生活诸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建立健全世界一流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完整体系,加大本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高校金融教育作为培养金融人才主渠道,根据不同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学辅助条件,对于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要着眼其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等特征,配备一流的师资和实验设施,开展国际合作的一流教育。(5)强化各类金融人才的在职培训。抓好各层次金融管理、金融专业技术、基层业务骨干人才的业务研修性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周期培训,特别是做好高端金融人才培训,将国内顶尖院校、金融机构的金融培训与国外顶尖高校、金融机构的金融培训结合起来,将金融业务理论培训与实践挂职锻炼结合起来,以整体提高金融人才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6)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选好用好金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注重用人之长,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真正使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尽快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八)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和金融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27]在国际冲突不断、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38]。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应做到以下几点:(1)深刻认识党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宗旨和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处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国家治理核心主体有力有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客观需要,是金融改革发展保持正确方向和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的根本保证,是7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事实和成功经验。(2)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健全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机构体系、制度体系,完善分析、研判金融态势,研究拟定金融发展战略、金融方针政策工作机制。(3)建好金融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优化领导班子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注重在领导班子中配备具有国际经济视野、熟悉宏观经济、较强战略思维和金融研究、创新能力的金融干部,提高领导班子整体金融管理的专业化水平。(4)扎扎实实抓好金融企业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党性、纪律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使金融企业及从业人员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责任担当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5)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推进纪检监察组派驻制度,强化政治、业务巡视,实现纪检监察与政治、业务巡视对金融机构的全覆盖,切实落实属地责任,努力做到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确保国家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和金融安全稳定。

四、研究总结

本文依循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发展历程,系统地回溯、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分析蕴含于其中的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本文认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理论、毛泽东同志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金融地位作用、金融本质宗旨、金融发展理念、金融工作原则等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理论问题;指明了准确判断金融形势、履行金融宗旨天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定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稳步扩大金融开放、引育高端金融人才、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路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实践正反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2022年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19.64万亿元同比增长9.9%[EB/OL]. (2023-03-15)[2023-12-2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424625860417212&wfr=spider&for=pc.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
欧阳彬. 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J]. 党的文献, 2018(5): 17-22.
[4]
黄孝武, 程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1): 3-8, 158.
[5]
张家源. 习近平金融思想及其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新发展[J]. 探索, 2017(6): 23-30.
[6]
靳永茂. 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内在探析[J]. 改革与战略, 2019(11): 19-28.
[7]
韩汉君, 王玉. 社会主义金融必须回归本源: 学习习近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思想的相关论述[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7): 28-37, 107.
[8]
耿刘利, 黎娜, 王琦, 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9-18.
[9]
杨英杰, 刘海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 理论研究, 2019(6): 5-13, 61.
[10]
吴应宁. 习近平金融思想的核心要义[J]. 党的文献, 2018(1): 18-24.
[11]
吴启金. 深入贯彻习近平金融思想推动金融工作创新发展[J]. 新产经, 2018(8): 14-22.
[12]
邹新月, 蔡卫星, 潘成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研究[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2): 4-11.
[13]
韩心灵. 习近平新时代金融思想述论[J]. 上海经济研究, 2018(9): 22-30.
[14]
黄俊立. 关于金融发展和风险防控的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20(6): 65-71.
[15]
魏丽波, 姚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与路径: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体会[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11): 103-107.
[16]
孙雪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J]. 江淮论坛, 2019(5): 26-31, 56.
[17]
列宁. 列宁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8]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9]
刘鸿儒.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7.
[20]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1]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2]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3]
胡锦涛. 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J]. 中国金融家, 2007(9): 14.
[24]
柯传惠. 加强金融调控监管, 维护稳定安全[N]. 新华每日电讯, 2007-01-24(01).
[25]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 人民日报, 2015-11-04(02).
[26]
习近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N]. 人民日报, 2017-04-27(01).
[27]
习近平.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 2017-07-16(01).
[2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9]
习近平. 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02-25(07).
[3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1]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 (2017-07-15)[2022-05-27]. http://www.gov.cn/xinwen/content_5210774.html.
[32]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EB/OL]. (2015-11-09)[2022-05-27]. https://news.12371.cn/2015/11/09/VIDE1447071901649908.shtml.
[3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N]. 人民日报, 2019-02-23(01).
[3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 人民日报, 2021-08-18(01).
[36]
习近平. 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 2016-09-04(01).
[37]
李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24-03-15). http://www.chenghai.gov.cn/stchtyjrj/gkmlpt/content/2/2314/mpost_2314499.html#4369.
[38]
习近平. 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J]. 创造, 2023(4): 1-3.
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分析
刘万振 , 崔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