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其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磨练和斗争,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27,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入探究斗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科学认识和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以及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方法论指导。在此背景下,学界围绕“斗争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关选题展开广泛讨论。
其一,关于“斗争精神”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斗争精神内涵研究。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到新时代的发展角度对斗争精神的内涵演变进行了阐释[2],认为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3]。也有学者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现实条件等凝练出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4],并通过对斗争精神内涵进行总结,认为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政治品格[5]。(2)斗争精神生成逻辑研究。在理论逻辑上,认为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6],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7]。在历史逻辑上,认为历史条件不同,斗争精神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8]。在现实逻辑上,基于我国面临的斗争实际,认为共产党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9]。(3)斗争精神实践路径研究。有学者以新时代领导干部这一主体为视角,认为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丰富斗争历练[10],也有从党内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所面临的问题现状对发扬斗争精神的阻滞,提出要以机制为保障推进和发扬斗争精神[11], 等等。
其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12]。其中,“特殊性”表现为“世界性、主动性、全面性、协调性”[13]。(2)中国式现代化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研究。在经济建设方面,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14],高质量发展推动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15],还有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切入点,阐释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16],指出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就必须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17]。在政治建设方面,基于“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交织的党内政治生态问题,提出一系列路径措施,并阐释新时代政治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南[18]。在文化建设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19]进行了深入探究,强调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作用[20]。在社会建设方面,从治理格局、顶层设计等多个层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进路[21]。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22],具有明显的生态向度[23],还有学者基于我国现代化面临的生态制约,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24]。然而,二者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更多是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中,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25],要掌握历史主动性,敢于斗争[26],还有学者以“五个坚持”为研究视角,阐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前进路上应具备的精神状态[27]。
综上所述,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并阐释了“斗争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为进一步深化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但鲜有学者深入分析二者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遍观党的百年奋斗史,任何一次革命与改革的胜利,都是党领导人民以斗争精神为肱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因此,从斗争精神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战略布局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故而本文将从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出发,阐释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并提出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以期为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底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品格。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的历史逻辑和“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逻辑。
(一) 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思辨的理论,而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竭力“改变世界”的斗争哲学。现代化的推进,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观点中,也体现在中国历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
1. 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唯物史观,为推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没直接提出“现代化”一词,但在其相关主旨中蕴含了关于现代化的分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唯物史观,并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构成社会形态,“两对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矛盾无时不在,而斗争在矛盾双方的博弈里起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关键变量。恩格斯也强调,“矛盾绝不能长期掩饰起来,它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29]。由此可见,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进行必然的斗争。
2.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化的观点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0]为着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接续斗争,不断创造出新的历史奇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31]概念,强调要从“耕地少、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出发,完成“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32]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局势面临多重斗争,给推进现代化带来严重冲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 成功稳定了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此后,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贯彻落实并丰富发展。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化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3]164。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坚守为了人民的目标,不断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斗争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壮阔的前景。可以说,我们党推进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化的基本观点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部署与政策调整,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征程。
(二) 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史, 就是一部恢宏的斗争实践史。斗争精神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斗争中成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之路,并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34]的奋斗目标,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探索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现代化道路。在严峻的风险挑战中,进行了“一化三改造”,以敢啃硬骨头的斗争耐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并制定“两步走”战略目标,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条件和宝贵经验。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使中华民族富起来,我们党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随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昂扬的斗争姿态阔步奋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以大幅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使中华民族强起来,我们党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针对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蓝图,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将人类现代化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党不折不挠、敢于斗争,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总是在矛盾中行进、在斗争中淬炼、在破立中发展。每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弘扬斗争精神,以顽强斗争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为新时代以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方法镜鉴。
(三) 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风险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进路上必然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35]在这场斗争中,要“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36],才能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应对两个方面的斗争:一是硬实力的斗争,即“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二是软实力的较量,即“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 应对硬实力的斗争首先,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经济的现代化,在推进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在国际战略博弈中拥有斗争的底气,才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其次,社会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早已融入国家总体规划中。然而,第二个百年开局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困难挑战叠加和面临新的伟大斗争。因此,只有扎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创业就业、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才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顺利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 应对软实力的较量首先,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加强政治建设,从容应对各种斗争,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正义公平。其次,道路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文化对推动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斗争,就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软实力作为推进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劲动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形成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这种渗透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自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以来,我国就深刻认识到只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有效与当前“资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产出值偏低”的发展模式作斗争,更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三、弘扬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37]。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38]226,这给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保持斗争精神的多重精神样态,显然,弘扬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一) 同舟共济:经济建设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39]。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然而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现代化建设面临严峻的经济挑战。(1)经济增长呈下行趋势。受国际战乱冲突和多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我国2022年GDP增长速率下降至2.24%,人均GDP增长速度已降至2%[40]。经济增速下行,无疑增加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建设现代化进程。(2)居民消费在国民总支出中占比不足。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据近20年我国居民消费在国民总支出的比例来看,已从2000年的47%下降至2021年的38%[41]。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意味着未来的消费活力也会减少,进而削弱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场动能。(3)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纲要》要求:“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当前,我国被“卡脖子”的技术多达30余项,且大多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阿喀琉斯之踵”效应会直接影响经济现代化进程。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经济建设新突破的时代所需,必须弘扬斗争精神,树立“同舟共济”发展经济的韧劲魄力,积极寻求扩大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新路径,敢于同“卡脖子”技术难题作斗争,善于探索新方法突破科技创新瓶颈。
(二) 内外兼修:政治建设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带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挑战当下“内外兼修”的政治建设斗争,其艰巨性前所未有。(1)从国内来看,在党的建设方面,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立场不坚定,忽视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42]。在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部分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缺位、法治能力不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等问题[43],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优势,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 要保证党内政治生态清朗,否则难以凝聚民心,进而影响现代化的进程。(2)从国外来看,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变化,我国的国家安全也面临新的风险。例如,台海形势严峻复杂、中美关系暗流涌动等,会直接冲击或间接影响我国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政治建设是一个持续涵养积淀的过程,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政治形势,对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挑战性无疑是巨大的。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新的征程上,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敢于同一切阻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敌对势力作斗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内在需要。
(三) 去芜存菁:文化建设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归根结底在于文化建设,“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受多元文化冲击、国民素质整体偏低等影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多重考验。(1)马克思主义文化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多元文化已然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样态。多元文化在丰富人们认识事物眼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例如,西方国家依托强势话语霸权宣传“西方民主”,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信仰造成极大冲击,而部分同志又缺乏对外来文化“去芜存菁”的斗争意识,这无疑会间接阻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进程。(2)国民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3.57%,在全世界2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139名[44]。可见,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球处于中下游,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曲折,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相对落后,导致国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社会成员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影响我国文化建设现代化进程。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离不开主流文化的力量支撑。新时代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新飞跃,就需要弘扬斗争精神,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冲击,敢于同负面文化作斗争,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四) 标本兼治:社会建设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23。“标本兼治”的社会建设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现代化之基础,只有把国家民生、社会治理搞好了,才能担起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作为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无疑是巨大的挑战。(1)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后疫情时代,我国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就业难、收入低,人口老龄化导致民生建设资源紧张及错配等问题[45]。此外,教育资源不均、医疗资源紧张、食品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这都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2)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仍然突出[46]。社会治理主体意识薄弱,治理方式单一问题仍然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建设挑战,弘扬斗争精神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需要,在民生和社会治理问题上必须敢于斗争、斗争到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五) 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然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33]363上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1)在发展方式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煤炭等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世界能源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煤炭消耗总量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53.48%,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中业煤炭消费量占中国煤炭消耗总量的52.21%[47],这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还没得到根本性转变,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滞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2)在生活方式上。公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奢侈消费等问题依旧存在。例如,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地区对资源过度开发造成许多自然资源出现不可逆转的恶化。面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弘扬斗争精神已然成为时代所需。因此,要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变革的问题上敢于作斗争,坚持环保原则,坚定环保立场,才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四、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8],斗争精神需要人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发挥。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弘扬斗争精神,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中注重战略策略、提升斗争艺术;保持战略清醒、磨炼斗争意志;提升战略自信、增强斗争底气;把握战略主动,锻炼斗争本领;筑牢战略定力、坚持斗争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实践进路的应有之义。
(一) 经济建设:注重战略策略,提升斗争艺术“策无略无以为恃,计无策无以为施”,战略与策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也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38]227。斗争艺术是把战略的前瞻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挑战时,把握战略主动、策略灵动。弘扬斗争精神,必须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注重战略策略,提升斗争艺术。
1. 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为斗争提供科学指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贯彻落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敢于接受新形势下经济建设所面临的考验,树立“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9]的意识,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注重经济发展策略,在经济建设斗争实践中历练斗争智慧、提升斗争艺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带动经济稳定增长。
2. 发挥策略的灵活性,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注重经济发展策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斗争不是蛮干,要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变化,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马克思主义相关经济理论中汲取斗争智慧,及时出台针对性更强的财政措施,并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二是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50],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提高,进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消费者的购买力。
3. 把战略和策略有机结合起来,突破科技创新瓶颈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面对我国被“卡脖子”技术,注重战略策略,提升斗争艺术,以敢于担当、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不断突破核心技术难题, “同舟共济”勇攀科技高峰,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 政治建设:保持战略清醒,磨炼斗争意志正确判断形势,是谋划未来、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弘扬斗争精神,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政治建设上保持战略清醒,坚定斗争意志。
1. 加强党的建设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真学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补足精神之“钙”,“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51]。二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政治认同,在面对党内腐化问题上,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坚定斗争意志,敢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换一个“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2. 加强法治建设一要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二要着力加强党员干部法治学习培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增强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三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不能僭越阶段、循规蹈矩,立足发展新阶段,保证以坚定的斗争意志谋划推进法治建设。
3. 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一要提高把握方向、大势、全局的能力和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世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复杂道路保持清醒,敢于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上的复杂挑战。二要遵循斗争规律、掌握斗争本质、把握斗争趋势、坚定斗争意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保持战略清醒,沉着应对,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严守底线,始终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内外兼修”提供坚强保证。
(三) 文化建设:提升战略自信,增强斗争底气战略自信是诠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目前和未来发展根本性问题的斗争底气,是对中华文化五千年传承中“精神自我”主体性的觉醒和印证。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间“主战场”逐渐趋向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方式展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实质成为“自强自立”的根本性问题。中华民族必须确立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自我”与“思想自我”,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前进道路上行稳致远。弘扬斗争精神,在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上提升战略自信,增强斗争底气。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主导地位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自强,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外来文化有敢于“去芜存菁”的斗争底气。二是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52],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筑牢精神文明建设防线,在应对文化建设重大风险考验中不断砥砺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的志气、骨气、底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自强。
2.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整体迈进现代化是考虑多层次多地域的“刚性系统”,既需要人口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人口素质高水平支撑。因此,一要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和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不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确保教育支出持续增长。二要提高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诚信观,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新飞跃。
(四) 社会建设:把握战略主动,锻炼斗争本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弘扬斗争精神,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统筹战略谋划,明确斗争任务。只有对内“标本兼治”把民生和社会治理工作做好,才能够更好地担当起为世界谋大同的角色,走好和平发展道路。
1.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面对当下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政府应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多方主体更是要以主动作为的姿态做好战略谋划、战术实施,积极发挥主动意识和协同精神,助力解决就业问题,在斗争中提素质、强本领。二是提出改善人口结构的积极举措,明确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动态调整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三是加强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以高超的斗争本领和敢于斗争的胆魄应对民生困境,在斗争中切实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 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要严密防范风险隐患,夯实社会治理根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在斗争中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二是要构建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强化治理主体意识,面对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把握战略主动,在矛盾冲突面前迎难而上,始终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敢于胜利的信念信心,扎实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构建和价值共享,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五) 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战略定力,坚持斗争原则我国《民法典》将“绿色原则”作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义务加以固定,将绿色发展从理念上升为制度。“绿色原则”纳入《民法典》,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需要处理好人与生态矛盾问题的客观需求。弘扬斗争精神,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斗争原则。
1.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是要敢于直面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高耗能产业进行绿色创新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大力发展清洁绿色可持续的低碳生产建设道路。二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加大生态治理监管力度。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扭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善于同一切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作斗争,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制度体系,真正做到全领域、全覆盖地对生态环境进行监管,从监管方式到监管效能实现全周期改善,推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2.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是要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树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价值观,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二是要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牢牢守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两条底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严格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 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38]227,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五、研究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斗争实践史。斗争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新征程获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基因密码”[53]。中国式现代化是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4],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式[55]。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新的长征路上,“深水区”“攻坚期”的改革任务繁重,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累积,并且有可能在一定阶段以不同形式集中表现出来。在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而且会越来越复杂,要想获得新的伟大胜利,就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全党同志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斗争精神力量,继续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
[1] |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
[2] |
何玲玲.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及其主要经验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16-30, 225. |
[3] |
王绍霞. 习近平对毛泽东斗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2): 11-17. |
[4] |
王继承, 陈锡喜.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赓续路径[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3(5): 10-19. |
[5] |
冯刚, 廖吉喆. 理解斗争精神的辩证法视野: 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284-294. |
[6] |
侯玉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与弘扬路径[J]. 理论视野, 2022(2): 85-90. |
[7] |
曹洪滔, 王惠萍. 论习近平关于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0): 21-26. |
[8] |
徐俊.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及其规律昭示[J]. 理论探索, 2021(4): 18-25. |
[9] |
罗红杰.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1): 3-13. |
[10] |
吴超晟.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实质与实践路径[J]. 领导科学, 2019(7): 65-67. |
[11] |
胡洪彬. 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蕴与践行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2): 45-50. |
[12] |
韩保江, 李志斌. 中国式现代化: 特征、挑战与路径[J]. 管理世界, 2022(11): 29-43. |
[13] |
张占斌, 王学凯. 中国式现代化: 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27-36. |
[14] |
张占斌.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 内涵、理论与路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1(6): 52-60. |
[15] |
杨长福, 杨苗苗.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及其辩证关系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278-290. |
[16] |
周文, 肖玉飞. 共同富裕: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基本经济制度视角[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10-20. |
[17] |
郭晗, 任保平.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 实践历程与路径选择[J]. 改革, 2022(7): 16-25. |
[18] |
崔桂田, 刘玉娣. 新时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规律诠释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 11-21. |
[19] |
陆卫明, 邓皎昱.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20-37. |
[20] |
胡佳, 田探.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 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12-125. |
[21] |
崔开昌, 吴建南.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价值引领与未来进路[J]. 社会科学, 2023(5): 138-149. |
[22] |
余玉湖, 李景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图景[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2(5): 42-48. |
[23] |
李雪娇, 何爱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向度研究[J]. 社会主义研究, 2022(5): 17-24. |
[24] |
王雨辰, 王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态意蕴[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2(5): 1-9, 203. |
[25] |
何虎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J]. 党建, 2023(4): 25-27. |
[26] |
石建勋, 杨璐柳婷. 中国式现代化的演变历程、深刻内涵及推进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 73-82. |
[27] |
韩庆祥, 张健. 论五个"重大原则": 从"五个坚持"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J]. 浙江社会科学, 2022(11): 4-8, 155. |
[28] |
王伟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 哲学研究, 2022(9): 5-12. |
[29]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59.
|
[30] |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16.
|
[31]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64.
|
[32]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266.
|
[33]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
[34] |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18.
|
[35] |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4: 241.
|
[36] |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3.
|
[37] |
杨楹.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内容及其当代价值[J]. 中州学刊, 2023(8): 5-12. |
[38] |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
[39] |
王岩, 张星. 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6): 4-12. |
[40] |
The World Bank, GDP growth (annual%)China[EB/OL]. [2024-04-22].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locations=CN.
|
[41] |
姚树洁, 汪锋.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3(7): 11-20. |
[42]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 光明日报, 2019-02-28(01).
|
[43] |
施秀莉, 张士海. 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 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时代要求[J]. 东岳论丛, 2016(9): 72-76. |
[44] |
The World Bank,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total(% of GDP)Chi na[EB/OL]. (2022-10-24)[2024-03-26].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XPD.TOTL.GD.ZS?lo-cations=CN&most_recent_year_desc=true.
|
[45] |
赖德胜.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8-26. |
[46] |
王伟进, 张亮. 风险防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的重大任务[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1): 60-69. |
[4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 176-177.
|
[48]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20.
|
[49]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04.
|
[50]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6.
|
[51] |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 光明日报, 2019-09-04(01).
|
[52] |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12.
|
[53] |
朱庆跃. 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中的 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遵循[J]. 理论与改革, 2023(2): 13-25, 150. |
[54] |
任剑涛.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基于现代化的独异性视角分析[J]. 探索, 2023(5): 1-13. |
[55] |
徐光木.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角[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3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