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丰度排第20位[1]。砷在水体中以无机砷和有机砷两种形态存在,由于生物转化与甲基化作用,有机砷在水体中的含量极低。无机砷主要以三价亚砷酸盐(As(Ⅲ))和五价砷酸盐(As(Ⅴ))形式存在,As(Ⅲ)在还原性环境中所占比重大,As(Ⅴ)在氧化环境中比重较大[2]。虽然有关部门对砷及其砷化合物的生产进行了限制,但是,砷制剂仍然广泛应用于冶金、农业、林业、陶瓷业等。水体中砷的污染来源有:岩石的风化作用、尾矿、工业废水的排放、肥料和杀虫剂在农业中的应用、冶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3]。
无机砷(As(Ⅲ)和As(Ⅴ))由于其致癌性以及其他毒理学效应,对环境、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潜在威胁,长期饮用含砷水会引起皮肤、肺、膀胱等器官的病变[4]。国际上对砷的饮用水标准规定亦日趋严格,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等国家已将饮用水中砷的标准值从50 μg·L-1下降到10 μg·L-1[5],因此水体中砷的去除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目前,水体中常用的除砷方法有吸附、混凝沉淀、离子交换、反渗透、萃取和生物法等。其中,吸附法因其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去除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6]。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氧化铁、二氧化钛、粘土、沸石和一些生物吸附剂等。与其他吸附剂相比,活性氧化铝有成本低、对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亲和力大、易再生、重复利用率高等优点[7]。张玉琴[8]研究了活性氧化铝对水中微量砷的去除能力,但未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Singh等[9]采用氧化铝除砷的试验中发现,吸附机理主要是内扩散和表面吸附,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但未探讨吸附反应的限速步骤。
为深入地了解活性氧化铝对砷的吸附规律,试验选用活性氧化铝为吸附材料,对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采用Boyd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反应机制和限速步骤。
活性氧化铝选自河津市泓源科技化工有限公司,其性能参数为:粒径3~5 mm;孔容0.4 cm3·g-1;堆积比重0.7 g·cm-3;比表面积300 m2·g-1。
砷标准溶液(国家标准物质中心)1 mg·μL-1:用于标准溶液的配制。
1 000 mg·L-1As(Ⅲ)储备液:准确称取1.734 0 g NaAsO2(分析纯)与1 0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4 ℃条件下保存。
1 000 mg·L-1As(Ⅴ)储备液:准确称取5.660 5 g Na3AsO4·12H2O(分析纯)与1 0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4 ℃条件下保存。
1) 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动力学试验
活性氧化铝对As(Ⅲ)的动力学试验:分别称取0.5 g活性氧化铝于一系列250 mL具塞锥形瓶中,然后加入100 mL浓度为1.128 mg·L-1的As(Ⅲ)溶液,置于振荡器中连续振荡96 h(室温条件),转速130 r·min-1,分别在吸附进行10 min、0.5 h、1 h、5 h、9 h、24 h、48 h和96 h后取样,测定上清液中砷的浓度。
活性氧化铝对As(Ⅴ)的动力学试验:各称取0.5 g活性氧化铝于一系列250 mL具塞锥形瓶中,然后加入100 mL浓度为1.848 mg·L-1的As(Ⅴ)溶液,置于振荡器中连续振荡96 h(室温条件),转速为130 r·min-1,分别在吸附进行10 min、0.5 h、1 h、5 h、9 h、24 h、48h和96 h后取样,测定上清液中砷的浓度。
2) 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等温线试验
活性氧化铝对As(Ⅲ)的等温线试验:分别在6、15、28 ℃条件下,于一系列250 mL具塞锥形瓶中各称取活性氧化铝0.5 g,分别加入100 mL浓度为0.44、3.91、18.60、62.45、70.12 mg·L-1的As(Ⅲ)溶液,恒温连续振荡,达到吸附平衡时间后测定上清液中砷的浓度。
活性氧化铝对As(Ⅴ)的等温线试验:分别在6、15、28 ℃条件下,于一系列250 mL具塞锥形瓶中各称取活性氧化铝0.5 g,分别加入100 mL浓度为1.85、17.68、33.76、66.88、84.85 mg·L-1的As(Ⅴ)溶液,恒温连续振荡,达到吸附平衡时间后测定上清液中砷的浓度。
采用AFS-930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测定反应前后砷的浓度。吸附反应的吸附容量q根据式(1) 计算。
式中:q为吸附容量,mg·g-1;C0、Ci分别为吸附前后砷的浓度,mg·L-1;V为溶液体积,L;m为活性氧化铝的质量,g。
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1所示。从图 1可以看出,在吸附开始阶段,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量随时间急剧增大,在吸附的中后期吸附量变化缓慢并趋于稳定,24 h后基本达到平衡,因此将24 h定为吸附平衡时间进行后续试验。
为了解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动力学特性,采用常用的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图 1中的数据进行分析[10]。这两种模型的线性表达式如式(2)和(3)所示。
式中:t为吸附进行的时间,h;qe和qt分别为平衡吸附量和吸附进行t时刻的吸附容量,mg·g-1;k1为伪一级吸附速率常数,h-1;k2为伪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1·h-1。
从图 2看出,与伪二级动力学相比,伪一级动力学能够更好地描述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行为(R2均为0.998),并且由此模型得出的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平衡吸附容量(0.138、0.406 mg·g-1)与实际值(0.138、0.412 mg·g-1)相符,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076、-0.078 h-1。同时也表明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吸附速率由颗粒内扩散或液膜扩散或两者共同控制[11]。
吸附过程通常由外扩散、内扩散和表面扩散3部分组成,最慢的一步为吸附反应的限速步骤。但是伪一级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不能够说明吸附反应的控制机制,因此采用颗粒内扩散模型描述吸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扩散机理[12]。其表达式为
式中:qt为反应进行t(h)时刻的吸附容量,mg·g-1;kid为颗粒内扩散常数,mg·g-1·h-0.5;C为常数,与扩散层厚度有关,mg·g-1;Bt是(qt/qe)的函数;qe为平衡吸附容量,mg·g-1。
Milmile等[13]认为若qt和t0.5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通过原点,则颗粒内扩散是吸附过程的限制步骤。从图 2可知,As(Ⅲ)和As(Ⅴ)的qt与t0.5线性关系很好(R2分别为0.999和0.991),截距接近零(分别为-0.030 2、-0.002 3),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重要步骤,但不是限速步骤。
为确定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限速步骤,采用Boyd动力学模型拟合动力学数据,其方程表达式如下:
式中:qt为反应进行t(h)时的吸附容量,mg·g-1;qe为平衡吸附容量,mg·g-1;Bt是(qt/qe)的函数。
Tang等[14]认为若Bt和t线性关系良好且通过原点,则颗粒内扩散是吸附反应的控制步骤,否则,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是液膜扩散。Boyd动力学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结果如图 2所示,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Bt与t线性关系虽好(R2均为0.998),但是没有通过原点(截距分别为-0.430 7、-0.483 0),因此液膜扩散是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
在6、15、28 ℃条件下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等温线如图 3所示。
从图 3可以看出,试验温度下,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Ⅰ型等温线,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
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图 3中的数据拟合分析。其线性表达式如式(6)、(7)所示:
式中:Ce为平衡浓度,mg·L-1;qe为平衡吸附容量,mg·g-1;qmax为最大吸附容量,mg·g-1;KL为Langmuir吸附常数,L·mg-1;KF为Freundlich吸附系数,mg·g-1·(mg·L-1)-1/n;n为吸附强度。拟合结果见图 4和表 1。
为确定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过程(物理或化学过程),采用Dubinin-Radushkevich(D-R)模型拟合对图 3中的数据,D-R模型的线性表达式如式(8)。
式中:qe为平衡吸附容量,mg·g-1;qmax为最大吸附容量,mg·g-1;Ce为平衡浓度,mg·L-1;k是与平均吸附自由能有关的常数,mol2·J-2;ε为吸附势,J·mol-1;R为理想气体常数,8.314 J·mol-1·K-1;T为绝对温度,K;E为平均吸附自由能,J·mol-1。拟合结果见图 4和表 1。
从图 4和表 1可知,Langmuir比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更适于描述不同温度下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说明As(Ⅲ)和As(Ⅴ)在活性氧化铝上的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15],另外,Langmuir吸附常数KL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说明吸附为吸热过程,提高温度有利于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
在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中,n值均大于1,说明吸附为优惠吸附[16]。由D-R公式得到的E值在5.02~5.22 kJ·mol-1范围内,均小于8 kJ·mol-1,说明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吸附均为物理过程[17]。
热力学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机制,吸附反应的吉普斯自由能变的计算式为
吸附焓变、吸附熵变的计算公式如式(12)。
式中:ΔG为吉普斯自由能变,J·mol-1;R为理想气体常数,8.314 J·mol-1·K-1;T为绝对温度,K;qe为平衡吸附容量,mg·g-1;Ce为平衡浓度,mg·L-1;ΔH为吸附焓变,J·mol-1;ΔS为吸附熵变,J·mol-1·K-1。以温度T为横坐标,式(11) 计算得出的ΔG为纵坐标作图(图 5),根据ΔG-T的截距和斜率求ΔH和ΔS值(表 2)。
从表 2中数据可知,活性氧化铝吸附As(Ⅲ)和As(Ⅴ)的ΔG<0,说明吸附是自发的过程,并且都在-20~0 kJ·mol-1范围内,说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18]。ΔH>0,表明吸附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
熵反映体系内部物质的有序性,ΔS>0,说明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吸附反应的推动力是熵,吸附过程中固液界面的混乱度增加。
吸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规律是一致的:
1) 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液膜扩散是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
2) Langmuir等温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附行为,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Freundlich吸附强度n大于1,吸附是优惠吸附;由D-R方程计算出的平均吸附自由能值小于8 kJ·mol-1,吸附为物理过程。
3) 热力学分析结果说明,活性氧化铝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熵增加的过程,熵是吸附反应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