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创新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近两年来,许多高校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逐步开展了协同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如在高校内部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等;在高校与高校之间成立大学联盟,如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重庆高校联盟等;在高校与企业联盟合作方面,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这些协同创新联盟发展的举措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开放、需求、融合和引领为原则,有效地推动了合作研究和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见,协同创新、联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科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主线。
一、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核心内涵所谓“协同创新”,是指以联盟发展为理念,以协同创新为方法,以效益发展为目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各项创新要素(包括资源、特色和优势等)有机结合,统筹资源、优势互补、合力攻关,从而在科技创新、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多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三个阶段,形成了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强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可谓“家家生火、户户冒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突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同步发展,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整体提升。相对于个体合作创新而言,协同创新具有高度自组织特征,是一个“共舞”“同频”“共振”“同赢”的过程,是一个整合资源、集中优势特色、合心聚力、攻克难关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立体化、网络化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效果优于局部效果的过程,是一个实现“1+1+1>3”的过程。
二、充分认识协同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 协同创新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担负着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重任,因此,高等院校需更新理念,强化共识,做协同创新的引领者,通过协同创新孕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探索创新模式、培育创新成果,通过协同创新更好地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任务,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二) 协同创新是深化科技发展模式的重大举措协同创新思维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推进协同创新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中国建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步骤,逐渐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者之间合作力度、频率、规模、强度不够的问题日渐显现,一些高精尖的技术领域仍然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因此,要通过推行协同创新,必须深化和加快科技发展模式转变,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和交流,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三) 协同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新阶段,高等院校要将建设世界一流名校作为战略目标。要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教学改革力度,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协同创新,加强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和主动性;要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建设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在学科的交叉地带、结合处、节点处寻找结合点、突破点、创新点和增长点;要通过协同创新,构筑一流平台、集聚一流团队,培育一流成果,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引领国家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三、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环节 (一) 转变观念、强化共识先进的思想解放心智,陈旧的观念束缚手脚。高等院校需放眼全球、置身世界大维度,站在培养一流人才、培育一流成果、孕育先进创新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高度,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转变创新观念,强化协同创新共识,提高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要深入挖掘协同创新的内涵意义,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教师员工,尤其是科技干部的重视程度,从师资队伍、学科布局、特色优势等方面深刻分析影响院校办学质量水平提升的瓶颈,从互补性角度出发,寻找协同创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在办学思路的重要作用,争做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领头雁”。
(二) 创新机制、探索模式万事开头难。就协同创新而言,难在合作双方可能认识高度不一,热情不一;难在协同创新是一个新的创新理念,没有成熟的运行体制和管理经验可供借鉴,从一开始就需要投石问路、摸石过河;难在协同创新的切入点可能寻找不准确,双方需求不匹配。在此情形下,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创新文化浓厚的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深入研究联盟发展新机制,逐步完善平台共享模式、队伍组合模式、运行管理模式、成果转化模式、利益分配模式以及技术风险和财务分担模式等,扫除影响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各类因素。以高度的主动性、责任心和事业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联盟合作,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推进世界一流名校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三) 瞄准需求、集中发力协同创新的目的一定是集中力量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协同各方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协同各方的发展需求,集中力量、集中智慧、集中资源,解决重大问题、攻克重大难关、破解重大难题,培育高显示度、能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合力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占领学科发展、科研技术世界制高点,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动态。同时,要将这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发展、新动态及时吸纳进教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院校育人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加速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众力聚则万钧举。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创新是引领。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全面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攻关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任务,才能以坚实的步伐向世界一流名校迈进。
[1] | 张男星, 王春春. 加强协同创新, 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J]. 大学:学术版, 2011(8): 4–9. |
[2] | 李云忠, 邓秀新. 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7): 11–13. |
[3] | 张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及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 2011(7): 18–21. |
[4] | 宋南平. 坚持协同创新, 共促科学发展[J]. 中国科技产业, 2011(1): 79. |
[5] | 陈劲. 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 科学学研究, 2011(12): 1762–1763. |
[6] | 季晶.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 科教导刊, 2011(12): 35–36. |
[7] | 熊励, 孙友霞, 蒋定福, 等.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4): 15–18.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1.14.004 |
[8] | 马德秀. 以协同创新谱写产学研合作新篇章[J]. 中国科技产业, 2011(12): 14. DOI:10.3969/j.issn.1671-2064.2011.12.013 |
[9] | 姜昱汐, 胡晓庆, 林莉, 等. 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8): 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