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学专业理论教育中,关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研究国内已有相当多的成果。其中,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如《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教改实验报告》[1]《建筑史互动式外国教学研究与实践》[2]等。第二类是关于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如《历史唯物主义对建筑史经典教材的深刻影响》[3]《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的探讨》[4]等。第三类是关于教学历史以及知名外国建筑史教育家的回顾。如《“书斋”“乡土”建筑中华——记著名建筑史学家陈志华》[5]《同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路程——访罗小未教授》[6]等。然而,有关外国建筑史教师素养的研究甚少,笔者从历史研究、实地考察、认知程度、学校氛围四个方面就此展开探讨。
一、历史研究建筑学专业各课程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但又各不相同。从事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的教师如果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正因为不从事或很少接触外国建筑史相关研究,除了为上课而翻越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和罗小未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两部大陆版外国建筑史经典教材之外,很难再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因此在教学中很少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正是学生对外国建筑史课程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国内知名外国建筑史教育家刘先觉老先生在《再论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教研结合, 史论并重, 开拓外建史教学新视野》中写到:“作为建筑史的教学,不论中国建筑史或外国建筑史,研究都应该在教学之前。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才能说明为什么要教这一部分内容,如何才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7]笔者从个人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多所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调查发现,凡直接从事或参与外国建筑史研究相关的教师担当该课程教学,学生课堂反映和教学质量均优于非从事外国建筑史相关研究的教师。
笔者还发现,该现象与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办学背景关系密切。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知名度较高,以及建筑学专业受重视程度高的学校,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师队伍也相对充实,形成梯队。同时,这些教师的研究也大都与外国建筑史有关。而非上述情况的高校,教授该课程教师的研究领域几乎与外国建筑史毫无关联(根据调查统计,这些教师基本都是从事建筑设计研究或建筑设计),加之教龄普遍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旷课和厌学的情况较多。这些教师的外国建筑史专业知识都是上学时学习的,毕业之后也不从事该方面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虽然课前也很努力备课,但基本都是照本宣科。
二、实地考察亲自考察外国建筑是讲解好外国建筑史的一个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建筑学是工科体系中艺术与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的一个专业,除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训练外,更加注重对学生体验与经验的培养,教师对历史建筑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认知,同时,对历史建筑物的临场感受也对教学有着很大帮助。只靠二手资料而无亲身体验的教学显然苍白无力,教师想象空间再好,也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对于游历过,特别是多次访问过的外国历史建筑,在讲课中总是津津乐道,情绪高昂,这种感染力使学生也能聚精会神,认真听课。在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印象深刻的部分常常是教师曾经亲身体验过的建筑。
同时,中国的外国建筑史教材,其写作思维相对单一,基本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大都以国外的研究理论为主。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傅朝卿历时20多年,亲自考察上千栋外国建筑,拍摄了数万张照片,最终出版了《西洋建筑的发展史话:从古典到新古典的西洋建筑变迁》一书。他不仅突破了以往世界建筑史研究的时空限制,而且在以东方人的视角解析建筑史方面做出了贡献[8]。这正是外国建筑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认知程度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筑学专业的外国建筑史教学已基本进入第三代教育模式,即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转变。第一代是以讲述历史的建筑为中心。第二代是建筑的历史。第三代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建筑,即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等)的一个表象,强调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大背景。
二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第一代以“口述+黑板手绘”为主。第二代为“照片+口述”的形式。目前,随着电子信息、通信、网络等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思维方式的变化,第三代则出现了以教师口述与音像视频、三维模拟、软件技术、现场体验、课堂讨论互动等互为补充的多种形式。
上述变化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好第三代教学模式中各种新的形式,而且需把握好教学内容转变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即如何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建筑”。例如: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史无前例的对外扩张成功,使过去各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的建筑历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对于古代各地区的交流速度而言)推进到一个方向。这也正是建筑的历史从古代相对独立的体系迈向国际化建筑的根本动力。
四、学校氛围学校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教师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外国建筑史及其相关研究属于建筑学中的纯理论研究,工科中的文科。在当今功利至上、产业办学的大背景之下,很难形成学术及教学氛围。而对于那些年轻的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师来讲,更是一种莫大的压力。一方面来自校方压力,如科研经费到款数目,年度发表SCI或EI文章数目等。而外国建筑史及其相关研究有其特殊性,即科研项目相对较少,成果难以显现,使之易受到轻视。另一方面来自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各高校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之以前有所增强,从制度和考核形式上都有了约束,但从实际落实效果看,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监督不到位,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氛围造成授课教师缺乏提高自身素养的动力。教育部2012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在第六条“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中明确指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高校在本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教授该课程的部分教师并未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研究上,加之,教师自身对外国建筑史的理解不深入等,造成了课程教学质量下降。
以上从历史研究、实地考察、认知程度以及学校氛围四个方面对于教授外国建筑史教师的素养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其中三个方面有待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加以提高,而学校的教学氛围需要整个学校,乃至全社会对其产生良好影响。先进的教学手段固然重要,也可以多样化,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即教师的素养问题。具有外国建筑历史良好素养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较好地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 | 刘志勇, 张兴国, 杜春兰, 等. 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教改实验报告[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3): 10–16. |
[2] | 张娟, 宋波. 建筑史互动式外国教学研究与实践[J]. 华中建筑, 2011(6): 189–190. |
[3] | 郦伟. 历史唯物主义对建筑史经典教材的深刻影响[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1): 5–8. |
[4] | 刘华钢. 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的探讨[J]. 建筑与文化, 2009(8): 106–107. |
[5] | 张朵朵. "书斋""乡土"建筑中华——记著名建筑史学家陈志华[J]. 美术观, 2008(6): 118–119. |
[6] | 卢永毅. 同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路程——访罗小未教授[J]. 时代建, 2004(6): 27–29. |
[7] | 刘先觉. 再论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教研结合, 史论并重, 开拓外建史教学新视野[J]. 建筑与文化, 2009(11): 66–71. |
[8] | 杨纯红. 世界建筑史教学: 体验式教学模式渐成主流——2009年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侧记[N]. 中华建筑报, 2009-12-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