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了基础写作这门课程,而且是必修课之一。虽说是必修课,但这门课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减弱,从这门课的课时安排变化上即可看出。基础写作这门课程,目前好多学校都只开设一个学期,基本在30个学时左右。短短的一学期很快结束,学生的写作能力未见明显改善,于是基础写作这门课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形式,较少有人去探究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虽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绝不是通过某阶段的学习就可以取得速成效果,这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提高过程,但是,足够长的课时设置能从外在形式上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和重视,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些提高写作能力的好习惯,如多观察、多思考、多说、多写等。
当然,基础写作这门课越来越不受重视,课时安排越来越少这种现象的产生跟很多原因相关,比如教材的编排没有突出实践训练。不管怎样,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学效果不突出,学生兴趣不大。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教学效果不突出又会影响这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所以,笔者探讨在基础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以达到这门课程的设置目的。
一、从就业的角度看待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每年接近毕业的时候,很多媒体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的关键词便是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及其父母在高考填志愿时即非常关注某一专业的就业前景,所以,在大学毕业之后能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比较好的工作成了很多学生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是相当具有优势的。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根据应聘者在大学就读期间的成绩选聘人才。学生在大学期间写的甚至是刊发出来的文章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用人单位面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择业面也是比较广的。“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源泉。”[1]从就业优势这个角度来看待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可以现实地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引起他们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二、重新定义“写作”,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关于写作是什么,写作教材上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所谓写作,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精神劳动。”“写作是一种独创性的脑力劳动,写作制作的是精神产品,写作的本质是写作主体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2]“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写作活动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整体系统,它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语言载体和读者受体等系统所组成。”[3]这些定义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写作的本质,但这样的定义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与自己生活相隔甚远,艰深、抽象的表述,不仅不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和热情,相反,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畏难情绪。
几年的写作教学,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都会引起一阵沉重的叹息声。一说到写作文,学生就觉得非常头疼,如同面临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且颇有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重新对“写作”下一个新的定义。说到底,写作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把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
这样的一个“写作”概念,会让很多学生觉得原来这就是写作,有效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乐于尝试,真实地表达自己。在给学生灌输这一概念的早期阶段,可以不必过多地考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方面的欠缺,只是简单地让他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即可。作为写作的一个起点,先让他们自愿站在这个起跑线上。只要他们不再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在养成多写的习惯之后,提醒他们文章中的不足再作改进。这遵循的也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针对不同的性格类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大学生,一般来说比较敏感,情感也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有利于写作的一些先决条件。这一时期的他们可能情窦初开,可能对友情产生了一些怀疑,可能与父母、老师有尖锐的矛盾,可能在面对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时与自己的心理预期产生落差,也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人在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找朋友倾诉苦恼。但朋友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己的很多苦衷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不能被理解的,纵然是最好的朋友也大抵如此。所以三毛曾经这样感叹,每个人都是孤独地生孤独地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独自进行心灵感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有效释放累积在学生心中的种种困惑,获得轻松感。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使学生的文章由衷而发、由感而抒,非常富有真情实感。通过教师这方面的引导,让写作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精神需求。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性格内向型,一类是性格外倾型。性格内向的人不善与他人交流,在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写作是释放自己情绪的最佳途径。性格外倾的人乐于交朋友,生活圈子比较广,这一类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欲达到这一目的,写作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等,都纷纷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以文字的形式传播。逻辑清晰、富有文采和感染力的文章就是传播自己思想以影响别人的一个最佳的途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循循善诱地让学生发现写作对于他们各自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关于写作对不同性格人群的作用,李洁非在《写作者的怯懦》一文中有过很好的论述。对于性格内向者而言,“写作,的确给予我们一种很奇特的空间,一方面使个人天地同外部世界隔挡起来,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这两者间的某种通道,因而不是完全把人隔绝封闭在孤独状态中。我相信,这种微妙的分寸感,正是每个强烈依赖于写作的人所努力寻求的一种东西。当一个人希望随时能以旁观者姿态自由地打量、玩味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而非完全被它牵住鼻子,被它单方面遮蔽、笼罩和挤压,那么,写作便永远是不可缺少的。”[4]那对于热衷写作的一些性格外倾者而言,写作又有何意义。“写作者中间出过一些伟大的人物,他们勇敢而自负,能够喊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拿破仑之未竟事业,吾以笔继之’这样睥睨尘世的豪言。对他们来说,写作是光芒四射的利剑,也是他们肌肉发达、充满力量的躯干上一件鎏光溢彩、质地华美的战袍。写作使他们自己强大和富于征服性,而使他们的敌人感到震慑、自惭形秽。”[4]由此看来,写作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意义之后,再提笔写作就不是一件令人抗拒的事情。
四、通过审美教育重塑学生的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任何好的文章都必须在现象的描述、情绪的抒发之后有思想的归纳和阐述。这样的文章才是醇厚有味的好文章。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写作者的视野应该非常宽广,在自己独特价值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针对某事某物阐发独特的见解。审美教育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为一个要在写作路上不断成长的学生来讲,自我只是一个侧面,写作更深远、更广阔的内容在于透过自我的观察与体验,去发现、了解自己周围人的生存状况、生命状态。”[5]审美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悲悯之心,使他们对自己以外的芸芸众生投去一份关爱。学生关注的东西多,视野自然开阔,境界随之提升,这对学生的写作,有相当的益处。
很多学生写作时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在外力逼迫之下不得已写出来的文章也总是空洞无物。除了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之外,这跟他们观察力和感悟力的欠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升学生感悟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感悟”[6],“通过对不同门类艺术作品的鉴赏,来达成不同的写作训练目的:音乐感悟力训练学生有敏感的听觉;绘画鉴赏训练学生对色彩、构图的感觉,以及自然变化的色彩感与空间感,理解自然色彩和心灵色彩的不同;雕塑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感觉、雕塑的表现手法、雕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等。”[6]通过审美教育,学生会非常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自己的精神体验,获得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以一种“静观”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培养自己细致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这样学生就会较少遭遇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困境。
五、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基础,设计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写”,一种是“说”。如何写的能力与如何说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要注意这二者的结合。
在“写”的训练中,也要注意设计各种不同的方式:既有自由作文训练,也有命题作文训练。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不同体裁的文章,经常性地写一些小片段等。在“说”的训练中,可以当前的一些热点事件为契机,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引发他们之间关于某个话题的争论。这种思想的交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化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收效甚好。
不管怎样,在设计各种实践训练方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在不了解学生兴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一些训练方案,在此基础上作选择。比如,在一次针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中,学生提出了一种训练方式,即全班每个学生即兴写下几个词语,选择词语之间关联较少的几组,让学生根据每组中的几个词语编故事。这种训练方式广受好评,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总的来说,写作教改要有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让学生真正明确写作的重要性,让写作成为他们自发的精神需求,成为他们发现自我、直面世界、完善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
[1] | 张天定. 写作心理学[M]. 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
[2] | 徐中玉. 新编大学写作[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3] | 江少川. 写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
[4] | 张天定. 写作心理学[M]. 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
[5] | 莫顺斌. 论学生对写作及其教改抗阻心理的消除[J]. 学理论, 2010(27): 265–266. DOI:10.3969/j.issn.1002-2589.2010.27.110 |
[6] | 范肖丹. 写作教改对"艺术兴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4): 99–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