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用户信息行为都是用户研究的热点之一,这项研究对信息机构设立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因而在图书情报学界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用户信息检索行为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校信息用户群体在信息需求、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信息用户对于学术类信息更为敏感,对于信息资源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是否能够便利地获取信息尤为重视。他们普遍信息素质较高、信息意识敏锐、理论知识扎实、富于实践,其信息检索行为对于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1]。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进入网络数字时代, 信息学界对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以往传统的基于人工服务的信息检索模式已经被人机交互的模式所取代,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的手段和内容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2]。
一、信息检索行为的概念 (一) 信息行为关于信息行为的定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讨,形成多种观点。如武汉大学胡昌平教授将信息行为定义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系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如科研、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来的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
根据用户产生信息需求到吸收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业界有人将用户信息行为分为信息意识培养、信息咨询行为、信息检索行为、信息吸收行为等4个阶段,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其中,信息意识是其他信息行为的起点,信息提问与检索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一步。一切信息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吸收信息。信息检索行为作为连接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的桥梁,历来是图书情报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 信息检索行为关于信息检索行为的理论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英国皇家社会科学情报会议(The Royal Society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onference)的召开[3], 1970年后, 信息服务的导向转为以用户为中心, 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导向也转为以用户为中心。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 研究越来越期望从认知的角度思考用户的想法和感觉,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表现[4]。
(三) 信息检索行为影响因素信息检索行为是指信息用户为满足自身文献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查找所需文献信息的行为。将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检索行为,一般认为是由用户个体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这其中包括用户个体特征、检索任务类型、信息系统和对检索结果反馈等。
用户个体特征包括用户的背景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定信息需求、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及人口统计参数等。
在对检索任务的研究中,检索任务的开放性对用户的检索行为有明显影响,开放型的问题又称主题性问题,封闭型问题又称事实性问题。其中开放型问题无特定答案,而封闭型问题则有特定答案。
信息检索行为的本质是用户提问与信息系统之间对比匹配的过程。用户个体因素更多体现在其信息素质方面,而信息系统能力则主要反映在检索系统的设计上。检索系统学习机制的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为行为识别,即观察用户的检索行为方式,设计个性化的检索系统,简化用户的检索步骤;其二为逻辑推理,即分析检索信息的内容,分析其相关性,直接服务于用户检索决策。
二、高校群体用户的分类及信息需求分析大量研究表明,用户的差异性逐渐在信息检索行为研究中得到重视,检索系统的设计亦逐渐从不同资源整合扩展到不同用户需求的整合。近年来,业界人士通过多重角度研究信息行为,其中重要的一种是通过观察不同群体用户的检索行为,试图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信息服务。高校相对于企业和其它事业单位,在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他们的学术信息检索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信息行为研究理论体系,为信息系统设计和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提供依据[5]。
高校信息用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他们的信息获取与辨识能力不强,其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特点,并且与个人爱好兴趣紧密相关[6]。第二类是硕士生、博十生、青年教师群体,他们的信息需求量比本科生大、专业性也更强,多与自身的学科、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相关。这一用户群体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实践能力较强,对具体信息需求往往心中有数[7]。第三类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他们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吸纳最新最广泛的专业信息,而且也在创造着新的知识。他们往往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最需要是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等方面的信息。
三、数字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研究数字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行为主要是基于网络的检索行为。一般认为是用户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利用检索系统,查找特定信息的过程。检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提问,按规范化语言文本进行概念转换,经逻辑匹配输出与提问相关的文献[8]。
通过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具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行为,其主要内容为:信息获取途径的选择(如E-mail、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站链接等)、检索提问式的构造与修正、各种检索技术的使用、网页浏览与存取技巧、检索问题的解决、检索结果的评价等。
笔者与项目组成员于2012年上半年针对武汉科技大学用户信息检索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呈现以下特征。
其一,检索词的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应该尽量使用专指词、特定概念或非常用词,避免普通词、泛指概念,并能根据检索情况对检索词进行种种限制。而高校信息用户对这方面的技巧重视不够,所选的检索词概念不太准确,外延或大或小,很少考虑使用同义词扩大检索范围,而且选词往往专指度和规范性不强,比较随意。此外,他们还倾向于仅使用单一检索词。这种情况在本科生中尤为常见,而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基于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在选择检索词方面做得最好。
其二,检索技术的使用。用户普遍没有兴趣掌握或者从没想到了解检索系统的检索功能与特定检索技术,对于检索系统提供的词位限定检索、截词检索、布尔逻辑检索等限制性检索技术,本科生中只有18%人能正确运用;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工群体达到48%;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的比例略低,约42%。调查发现,大多数用户对各种高级检索技术的使用及检索提问式的编写虽略有所知,却很少实践,而且不能正确运用字段检索和二次检索。有的用户每次检索只提交一个检索提问式,不会修改提问式进行连续检索。
其三,对检索结果的处理。不同群体的高校用户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检索结果过多时,各群体用户均表示不会逐一查看。检索结果不足时,也只是简单改变检索词和检索途径。然而,各群体用户对于系统提供的相关检索以及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还是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其四,搜索引擎和网络全文数据库的选择。绝大多数高校用户习惯于长期使用某一两个最先接触的数据库或搜索引擎,有先入为主的习惯,这与个人偏好及对数字产品依赖性的使用特点有关。对于搜索引擎,大多数用户只满足于简单地使用,接近一半的用户利用搜索引擎时,从不考虑其高级检索功能。对于检索词的选择过于简单,很少从规范性、专指性等角度加以考虑。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购买了越来越多的文摘及全文网络数据库,每种数据库都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每种数据库也有自己特有的检索技术,但用户依旧只习惯于使用系统默认的检索方式,不能根据自己的检索目的和课题需要进行调整。从调查看,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对于常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忠实程度最大,达到82%;硕士生、博十生、青年教师群体居中,为67%;本科生群体对于新生事物好奇心最强,达54%。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对本专业相关重要数据库的了解和依赖更多。
调查还发现,高校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中,网络全文数据库与网络搜索引擎是最常用的工具。总的来说,从学术资源使用情况看,他们对特定的信息检索系统(如网络数据库与搜索引擎)显示出较强的偏好,但是对信息检索系统所提供的辅助检索手段(如句法工具等检索技术)的使用却不尽人意[9]。当图书馆的资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22%的硕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工更倾向于通过与学生、同事的口头交流获取信息,其次才是寻求馆员帮助。这个群体中有17%的人经常参加图书馆检索知识系列讲座培训,44%的人参加过1~2次相关培训。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对网络学术资源最熟悉,利用率最高,而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群体每天用于专业信息检索的时间最多,平均为2~4小时,这充分说明了该群体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更为重视。
[1] | 韩丽风, 郭依群. 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创新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6): 32–35. |
[2] | 董富强. 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研究及其应用[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
[3] | 吴龙婷. 国外网络用户搜索行为研究综述[R]. 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实验室年度报告2006. 北京: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006. |
[4] | 孙林山. 我国信息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分析研究综述[J]. 图书馆论坛, 2006(10): 76–77. |
[5] | 都平平, 宋秋水. 高校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调查评估及整合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3): 369–371. |
[6] | 刘磊. 南京地区高校本科生网络信息检索行为调查分析[J].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7(2): 3–6. |
[7] | 李淳. 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行为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
[8] | 夏晓慧.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8(1): 53–56. |
[9] | 魏力更. 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05(5): 10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