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变革。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配套方式, 学分制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选择。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可以凸显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让有资质的学生可以提前修完学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还可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增强其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学分制改革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学分制的历史由来已久,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有差异,不能按同一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随后实行了选课制,产生了学分制。1827年,学分制于美国哈佛大学产生,后逐步推广完善。1997年,上海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展开。学分制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学分绩点衡量学习质量,以取得最低毕业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标准。学分制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有如下特点。
(一) 以选课为中心,注重目标管理相对于学年制的过程管理,学分制给学生较大自主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安排学习进程,学分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目标管理,主要以考试衡量教学成果,学生只要修满学校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
(二) 实行弹性学制选课制是学分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选课制灵活、弹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再受4年学制限制,只要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对于在正常年限内不能毕业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一般最长在校时间不超过8年。弹性学制有助于激励学生充分挖潜学习潜力,早日完成学业。
(三) 采用重修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后,取消了补考。对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可选择在下一学年通过重修考试获得相应学分。
(四) 辅以导师制选课制的推行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是由于学生认识有限,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来安排课程计划,导师制的推行非常必要。导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指导和规范学生选课,减少盲目性。
二、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教育观念落后学分制的实施涉及诸多方面的改革,不仅包括培养模式的改变、选修课的引入、班级概念的淡化、选课制度的推行,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由于高校长期实行学年制,教师对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深蒂固,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学分制改革,从思想观念上还缺乏足够了解。事实上,有的地方本科院校随波逐流,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教师的依赖很强,缺乏独立思考、计划的能力。
(二) 教学计划刚性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处在学年制学分向完全学分制过渡的阶段。教学计划仍按统一模式分专业制定,选修科目较少,大部分为必修课程。各专业课程学分相对固定,每学年修的学分数,毕业要求的总学分,什么时间选修都有具体规定,学习年限仍然是4~5年。学生不能提前修读学分,也无法实现提前毕业。
(三)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是学校推行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方面,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高校师资并未同步增加,一些新专业、新学科师资紧缺,这些专业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更是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受师资的限制,学校开放的选修课程有限,特别是公选课,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有的选修课教学内容严重陈旧。
(四) 选课局限性目前选课真正放开了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体育课。选课的数量有限,学生名额有限,而且公选课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师资力量紧缺,有的选修课课源紧张。由于缺乏前期指导,学生选课时对自身知识结构缺乏整体规划,课程选择比较随意,单凭兴趣爱好或者难易程度选择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所选课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五) 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制订各项政策,各学院负责实施执行。学分制理念相对新颖,因此,学校在制订教学管理制度时容易出现“摸着石头过河”“政策滞后”等问题,预见性和针对性有待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三、完善学分制的建议 (一)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首先,推进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改变固有的学年制管理模式,通过推广、引导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后,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自由规划的空间,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拓展,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 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在学分制体制下,首先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专业知识面越窄学生的思维越僵化。其次需要推进弹性学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特别是优质、有特色的选修课,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模块,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最后,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创建平台。对于学习能力强,通过选课可以提前完成学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与此同时,还要推进选课制度的发展,打破常规的学年制和班级制观念。对于学习有困难或因特殊原因休学的学生,允许延长其学习年限。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选课制度,推进弹性学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因此,首先要增加师资力量,积极引进教师,特别是一些高级人才,为学院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选课提供可能。其次要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水平,鼓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专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设高质量课程。最后还要安排和鼓励教师进修,通过“走出去”交流、访问、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水平。
(四) 建立和完善导师制要使学分制改革真正达到效果,必须建立导师制。导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目标、就业目标,在学生选课前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有目的有计划的地选择课程,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要求,制订合适的课程学习计划,确保学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信息,及时作出调整。此外,导师还要承担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既要教学又要育人。
(五)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是学分制在高校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建立与二级学院间的定期协调机制,制订有效的学籍管理工作流程,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政策、制度,教务处主要负责安排、协调,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因此必须要继续强化、推进二级学院管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了信息化管理,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强的工作,管理员压力大,各学院管理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学校要给予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鼓励进修,增强其业务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
[1] | 肖安东. 高校学分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和实践[A]//吴平. 完善高校学分制的思索[C].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
[2] | 孙璐璐. 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 管理经纬度:新课程研究, 2012(8): 166. |
[3] | 姜华珺. 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67–68. |
[4] | 沈雪芹. 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改革探索与实践[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1(6): 68–71. |
[5] | 周建民, 茹阳. 美国大学学制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启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 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