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阳师范学院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3. 中国地质大学 环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ourism,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P. R. China;
3. School of Environment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P. R. China
城市规划专业在1956年就已在中国设立,但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也早有历史,1973年北京大学地理系就与北京规划管理局合作,参与了城市工业布局调整、搬迁的研究和规划[1-2]。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所等传统地理学强校的经济地理专业也积极参与了相关地区的城乡发展研究与规划工作[3-4]。改革开放以后,参与不断深入,涉及城乡规划建设各个方面,尤其是区域规划、城市总体发展等宏观层面[5]。发展至今,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中国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两大主要来源[6]。
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之间的渊源除中国特殊的发展历史外,两大专业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也使其成为必然。首先,两者都属于空间科学,关注对象一致;其次,地理学擅长理论和宏观层面研究,城乡规划学擅长操作、微观层面研究,两者互为补充[6]。因此,两大学科一直在相互学习、借鉴、交叉和渗透。早在2000年,董黎明和陶志红就对中国的地理学与城市规划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地理学参与城乡规划会有很大发展空间[2]。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一方面独立于建筑学成为一级学科,一方面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2013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地理学本科专业进行了调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地理与城乡规划第一次正式地走到一起成为新的本科专业,这给新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学科调整的大背景 (一) 规划学科的调整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都曾是“建筑学”下属的二级学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筑、城乡规划、景观园林等几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梳理。吴良镛院士数十年潜心研究,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园林学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融贯学科体系构架”的分析,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将三大学科视为构成人居环境科学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7]。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中独立分列为新的工学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学下设置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六个二级学科。城乡规划学科的调整顺应了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有助于城乡规划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统筹处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生命安全等与城市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一举措还有利于城乡规划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新形势城乡规划优秀人才[8]。
(二) 地理学科的调整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原国家教委针对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等问题,在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资源管理等分化的地理学本科专业调整为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肩负着整合自然地理、经济地理、资源环境管理专业的重任,旨在改变旧有专业计划性过强、专业性过窄的局面。此后,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从老牌综合性大学到传统师范类院校,甚至新兴财经类院校都有涉及。
①“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东方教育时报,2013年5月15日,第15版.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5/15/content_12121.htm。
2013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历经15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使地理学本科专业走出了困境,实现了从计划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同时新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其专业口径过于宽泛,涉及内容过于庞杂,愈来愈不适应地理学本科教学实践的发展[9]。
二、人文地理学科的机遇 (一) 明晰专业内涵城乡规划学科的调整及其二级学科的确定,宣告了“城乡分立”局面在规划教育中的终结,旧时的城市规划变为了现今的城乡规划。学科调整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过去只关注城市发展的立场被改变,未来将更关注乡村发展、城乡统筹和一体化[10]。此外,旧有理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学科领域众多,包括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内涵不清晰;而旧有的工科城市规划专业主要涉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等领域,忽略了城乡关系。
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均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城市、乡村以及城乡关系一直都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领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设置为城乡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城乡规划中“城乡”有机结合和统筹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掌握地理学理论知识,研究城乡发展问题,具备城乡规划技能,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
(二) 理顺学科关系旧有的工科城乡规划学科体系中,城市规划作为建筑学的二级学科,造成了旧有学科体系过于关注城市、过于关注设计的问题[11]。旧有的理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横跨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及管理等多个学科,造成了学科关注过于宽泛、学科内涵模糊、学科关系杂乱等问题。学科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城乡规划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关系,同时也理顺了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以及资源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
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精于实践和设计,理科人文地理专业长于理论探索和机理剖析,从尺度上讲前者长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后者善于宏观及社会经济层面的机理分析。因此,新学科的调整顺应了城乡规划专业对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的重视趋势,同时也将改善人文地理学在实践操作和规划设计层面的短板。换言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
(三) 明确培养方向旧有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目标非常明确,主要培养城市规划管理人才,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设计部门,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旧有理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相对宽泛[12],多数培养单位表述为“培养地理学、生态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管理以及资源管理理论基础,能在地方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及工矿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②,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弱。
②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资环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介 http://geography.swu.edu.cn/education/download.html; 吉林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介http://zsb.jlu.edu.cn/zsbwebnew/php/zyjs_nn.php?id=2402; 石河子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http://jwc.shzu.edu.cn/viewStuPlan.aspx?id=14; 华侨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介http://info.hqu.edu.cn/zsb/pgzs/pgzyjj/pgzy_zyhj.htm。
学科调整明确了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掌握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亦可以理解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更加名正言顺。
三、新专业的挑战和发展 (一) 面临挑战1.培养方案重置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与旧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之间差异明显,培养方案重置问题是新专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重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新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全新的,需要从无到有重新探索制定;二是如何处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新专业是对旧专业的拆分,同时也重新明确和界定了新的使命和目标,旧有的理、工、管杂糅的现象被改变,新专业的重点是处理好人文地理理论基础与城乡规划实践、宏观分析与微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因此,培养方案重置一方面要进行全新的探索,一方面需要厘清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
2.设置学时有限
工科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的学制一般设置为5年,而理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般设置为4年。追求理论和实践并举的新专业,一方面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这与有限的学时设置产生了矛盾。这需要培养单位认真思考教育目标的定位,并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制定中仔细梳理两种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根据自身特色和定位做好取舍,处理好培养专才特色与地理学科通识性之间、宏观分析把握与微观设计能力之间、规划课程设置与地理课程设置之间的平衡问题。
3.社会认同待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全新专业,虽然能够延续经济地理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和口碑,但始终还是一个新专业,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因此,需要更加详实地分析社会需求,谨慎地设置课程,优化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人才。
(二) 发展策略1.把握学科调整机遇
学科大调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不仅使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使得地理学科能够更加名正言顺地参与城乡规划实践。中国的城乡规划领域本就有地理学科的一席之地,新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使地理学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区域发展与规划方面的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13-14]。因此,要好好把握学科调整机遇,理顺学科关系、明确培养方向,不断促进新专业成长、成熟。
2.发扬基础理论传统
城乡规划学重视理论研究、关注人文素养使其理论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15],同时理论研究尤其是城市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城乡一体化、区域格局等领域一直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所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可以发挥城乡规划与发展的理论优势,让学生领悟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然后运用其理论素养分析和解决现实城乡发展和规划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6]。
3.利用地理学技术优势
规划实践一直都是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点,随着学科的细化、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成为城乡规划的前提,精准的地理信息分析和计算成为城乡规划的保障[17]。而城市社会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一直都是地理学的特色和强项,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地理学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其参与规划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其在城乡规划实践中的地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就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的重要着眼点之一,只有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融合理论指导实践。
四、结语2011年3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发布,城乡规划学成为工学门类中新的一级学科。这一方面终结了规划中城乡分立的局面,另一方面表明对城乡规划领域基础性研究和理论探索的重视。2012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发布,地理学科下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设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这终结了旧专业的庞杂和尴尬局面,使新设专业更加明确和适于社会发展。
在城乡规划学科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综合性[18]、人文地理学不断加强理论深度和专业性的发展趋势下,学科调整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方面帮助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更加名正言顺。但同时,新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培养方案空白、学时有限、社会接受需要过程等。面对新的变化,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和地学信息技术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在促进新专业成长成熟的同时,不断为城乡规划力量的更新和充实助力。
[1] | 冯纪忠.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的诞生[J]. 城市规划学刊, 2005, 160(6): 1–1. |
[2] | 董黎明, 陶志红. 中国的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00, 24(3): 30–33. |
[3] | 周江评, 邱少俊.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和不足[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176(4): 112–118. |
[4] | 袁媛. 对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思考——以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例[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23(4): 312–315. |
[5] | 陈为忠.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的学科路径及其优化——以人文地理学为例[J]. 地理教育, 2010(11): 58–59. DOI:10.3969/j.issn.1005-5207-B.2010.11.030 |
[6] | 赵民, 赵蔚. 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1): 25–29. |
[7] |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
[8] | 付冬楠. 从学校到规划院:生活转型中对专业的思考[J]. 规划师, 2004, 20(4): 21–22. |
[9] | 赵小风, 黄贤金, 付重林, 等.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79(3): 50–53. |
[10] | 郄瑞卿, 李春林, 聂英, 等. 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14(3): 42–44. |
[11] | 陈林.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J]. 规划师, 2010, 26(12): 102–104. 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0.12.018 |
[12] | 刘继生, 丁四保. 面向21世纪优化人文地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J]. 高等理科教育, 2000, 34(6): 28–32. |
[13] | 崔英伟. 论我国高等城市规划教育的专业化与多元化[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 13(3): 14–17. |
[14] | 陈秉钊. 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双面观[J]. 规划师, 2005, 21(7): 5–6. |
[15] | 谭少华. 城市规划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导入[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6): 6–9. |
[16] | 黄天其. 论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理论教育的多学科视野[J]. 规划师, 2004, 20(4): 19–20. |
[17] | 洪亘伟.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教育对策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2): 35–38. |
[18] | 张建, 吴娜. 中美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教学对比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1): 98–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