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就是具有相互关联课程的集合。课程群的概念最早由北京理工大学提出,其核心原理和目标与“模块化”教学具有相似性,在课程建设中都以教学计划整体优化为目标[1]。主要建设思路是对在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体性课程的有机集成[1-2]。众所周知,在大学教育中,每门课程为了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所含内容大而全。因此相互关联的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又由于每门课程只讲述与其相关的内容,无法把课程内容进行真正关联,做到融合。而“宽口径、厚基础”的现代教育思想,使得专业课程学时减少,专业课程教学难度增加,因此,课程群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对于大学教育无疑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基于此,各高校纷纷推出课程群建设,课程群建设成为现行各高校课程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如何进行课程群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5]。类似研究给出的方针和目标基本相同,但如何操作,在实践中是否能达到相应目标,笔者认为各学科还是大不相同。
文章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针对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探索该学科课程群建设方案,提出了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主线的课程群设置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总结。
一、课程设置原则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中,若不考虑公共基础课,按大类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践课和选修课,共30余门。如何设置课程群,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一条贯通所有课程的主线。一般认为,课程群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小难以成群,太大则内容繁杂,不利于统筹规划和设计管理,更不容易协调,一般3~6门课程为宜。笔者认为课程群中课程设置宜符合以下原则。
(一) 课程间知识构成的完备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应该为纵向联系,即课程间是递进关系,课程应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因为课程群建设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课程间的优化配置。有了递进关系,在学习前期课程时,可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且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后续课程的学习可再一次熟悉前期课程,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后期课程可减少部分前期课程已重复内容的课时。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形成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一个完整系统,从而做到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加速认知目标的实现。
(二) 主线贯通所有课程课程群要求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必须清晰、明确,具有渗透性,以实现各课程间的信息相互贯通。因此,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要重新设置,把几门课程合成一门课程,既要突出其个性,又要抓住其共性。这就需要梳理一条主线,把密切相关或有逻辑关系的各课程进行互补、渗透,进而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该条主线进行课程间的合理分工,最终达到优化课程配置,实现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三) 所选课程应是优质课程课程群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只有完善的课程才能建成完善的课程群。若课程本身建设都未完善,再谈课程群的组合优势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必将因小失大,因此,课程群所选择课程应该是学校的优质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群建设涉及多门课程的融合,其牵扯的问题比单门课程复杂,其建设不但涉及课程的调整、课程间的协调、课程大纲的制定等管理问题,还涉及课程间融合后的教学效果,这些都要靠课程组的教师来完成,因此课程组师资队伍对课程群是否能完成预定目标至关重要。
首先课程群负责人必须理论与实践兼顾,是学科带头人,最好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因为,课程群建设不但包括课程选择、课程内容调整、课时量调整、教学大纲制定,还包括教师选派、经费分配和实践安排等,工作繁杂且牵扯面广。其次,课程群中各课程教师必须是骨干教师。课程群各课程教师应具有教育技能、科研和实践教学能力,并且对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应该非常熟悉,至少能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具备对课程进行综合改革的能力,使课程群中的课程做到真正融合。最后,课程群中的教师应定期开展课程群建设教学研究,及时沟通信息,对课程群在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体决策。
三、建设方案和实施过程 (一) 建设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推进,各高校根据地方需求和专业特色,必须找准适合自己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办学的专业定位一定要明确。石河子大学土木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工程师资格,具有毕业后直接胜任工作的能力。其中,“创新”和“实践”是培养的重点。实践的培养不应与理论教学完全割裂。因此,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标。
(二) 贯通课程群的主线通过调查和座谈发现:学生反映学习完毕后不能完全了解课程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不知道这些课程如何组合,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完成工程项目。由此说明,各自为政的独立教学,根本无法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融合,学生犹如“管中窥豹”,无法了解在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中如何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根据课程群建设目标,提出以一个完整工程项目作为联系课程群所有课程的一条主线,以此开展课程群建设。
(三) 内容设置结合工程教育本质,通过对学校土木工程课程内在联系研究,根据课程群建设原则和课程群建设目标,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群建设任务。课程设置和学期安排如下:房屋建筑学(3学期)、结构力学(4学期)、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5学期)、基础工程(6学期)、混凝土结构设计(6学期)和建筑结构抗震(7学期)共6门课程。所选的课程均进入石河子大学质量工程建设,其中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一类课程和1门校级二类课程。课程群中的教师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3名教师具有国家工程资质注册证书,所有教师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
(四) 实施过程在课程群建设实施过程中,对所有单门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编排,减少课程之间重复部分的课时,并对所选工程项目进行了仔细研究并给出详细说明,要求教师必须以给定的工程项目为主线进行授课,大致执行过程如下。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课程以一个混凝土框架公共建筑为对象设置例题,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完成一个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公共建筑;在结构力学教学中,从这个公共建筑物中选择相应的框架和杆件进行内力分析;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学生以此建筑物的框架梁、柱和杆件为例进行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楼板和多层框架章节中,以此公共建筑物中的板和框架进行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在基础工程课程中进行相应框架结构的基础计算;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对此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
通过此课程群设置,使学生站在一个完整的工程角度理解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从基础到专业知识的反复运用,达到了熟悉和加深理解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使整个课程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和贯通。
四、建议(1) 复杂与简单的统一。在选择工程项目时,应假定一定的建筑面积和较复杂建筑功能,这样更符合实际工程。但学生在设计时,若建筑面积太大,功能太复杂,则内力计算工作量较大,反而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项目设计时,必须注意复杂与简单的统一,在一个复杂工程中需要根据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构件,便于后期计算。
(2) 在课程中的前后协调。在混凝土结构工程实际设计中,都是先假设构件截面,再进行内力分析,然后通过配筋计算看是否合适,不合适再进行调整。但在该课程群设置中,基础课在前,专业课在后,在基础课程学习时,后期课程还没学,因此,不可能实现实际设计中反复试算的过程,并且在房屋建筑学中,构件截面高度影响着建筑布局,在结构力学中,构件截面影响内力分配。这就考验教师的实践经验,对于设计的工程项目的构件截面尺寸设定不能出入太大,否则后期课程的工作量非常大。
(3) 在同一个专业中,课程群不能设置太多,多个课程群之间不能涉及同一门的课程,否则将导致以工程项目为主线的课程群设置无法进行。
对于以工程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群设置,必须体现基础与专业并重,实践和理论相融合的教育原则。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工程设计概念、方法和思想,对于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身,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 李慧仙. 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 江苏高教, 2006(6): 73–75. |
[2] | 陆为群. 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1): 110–112.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07.11.035 |
[3] | 付八军, 冯晓玲. 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 江苏高教, 2007(4): 53–65. |
[4] | 齐宏伟, 张瑞红.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结构工程课程群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1(6): 137–138. |
[5] | 黄莉敏, 钟儒刚. 构建基于技能培养的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群[J]. 教育与职业, 2012(17): 120–121. 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2.17.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