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重庆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
b.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竞争日趋加剧,国家急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声誉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国,培养具有中国视角的高端国际人才,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浅,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研究生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与竞争需要。近年来,重庆市的快速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重庆市国际战略发展的要求。然而中国西部地区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培养方面与东部、沿海著名高校相比更为薄弱。因此,如何构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体系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们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5]。
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体系构建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体系建设方面,中国高校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经验与成果有限,国外著名高校关于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因国情、社情、民情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差异,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难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国际化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重庆大学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质量提升为宗旨,以项目为载体,建立起“派出与引进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见图 1)。
![]() |
图 1 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框图 |
重庆大学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下简称高水平公派项目)、“研究生交流访学项目”、与国外高校的校际、院际合作项目等为载体,成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专门派出机构。采取“个人申请、学院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管理,确保选拔有章可循,保证选派生源质量。统一规范的管理为派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机制保障。
吸进国际生源尤其是优秀生源到学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中国视角、了解中国文化、知华友华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中国文化输出及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建设。
从2007年开始,学校在部分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开创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项目,包括“国际工商管理(IMBA)”、“电气工程”、“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城市设计” 7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到学校学习和开展研究工作,现在校留学研究生达到500余人。此外,以7个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建设为主线,逐步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引进”系统,管理体制运行高效畅通,切实做到“培养有要求、执行有依据、管理有专人”,搭建起国际生源持续引进的良性平台。为进一步加强来华留学生规范化建设工作,2011年10月学校启动了来华留学生全英文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留学生培养和管理模式。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将“出”与“进”两者有机结合、统筹发展,以派出系统和引进系统为基础,搭建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基础架构。
(二) 开展形式丰富的国际化项目,构建多样性体系研究生派出项目有“高水平公派项目”、“研究生访学交流项目”以及各种与国外高校的校际、院际合作项目等。其中长期项目包括到国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博士生,短期项目有交换学习、访问交流、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游学项目等,选派项目的设置类别较为丰富,形式多样,增大了研究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的自主权。
留学研究生可选择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短期进修、专题培训项目、交换生项目等方式来校学习。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依托体系的派出和引进平台,在引进国际师资到学校教学访问的同时注重本土师资国际化建设,设立专项基金,通过“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重庆大学公派出国项目”、“双语教师培训”等长短期项目,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访问学习,培养了一批能胜任国际化教学、研究的教师。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本土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各种项目的有效结合,使学校派出与引进逐步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立体结构。
(三) “本土”与“国际”相结合,营造多文化国际氛围通过文化节、座谈交流会、专题讲座等方式,为公派回国人员、留学生与本土学生提供交流的渠道,使更多的本土学生获得近距离了解国际社会、国外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融合,彼此互感多元文化。学校为留学研究生提供专门的课程和活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融入学校。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完整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和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是基础,人才培养是目的,在实践中将两者契合一致。
(一) 围绕“三个一流”,确保选派质量,推进人才培养“高水平公派项目”于2006年底正式设立,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实施,重庆大学是该项目首批签约学校之一。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通过“高水平公派项目”等共录取研究生602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248人、联合培养博士生354人。派出研究生来自学校的21个学院,其中超过80%的派出研究生所在学科分别属于国家重点学科、“985工程”创新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推荐生源质量高,派出国别涉及美国、欧洲的主要国家、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其中,前往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四国留学的人数约占总数的80%,充分体现了“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的指导原则。
(二) 专项基金设立研究生访学交流项目,有效拓展培养渠道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从2009年起开设研究生访学交流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学术访学、国际学术会议等。2009年至2012年累计开展了12批交流访学项目的申请、评审工作。自项目启动以来,累计通过276项申请,批准金额2 020 716元, 资助了来自学校22个学院的研究生。
积极推进校际、院际教育合作项目的开展,通过法国图卢兹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交换生项目,日本住友化学实习项目,英国卡迪夫大学、安特卫普大学等双学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以及各种游学项目等,有效拓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渠道。同时学校为充分展示各种交流项目成果,扩大国际化教育的影响力,开展了访学交流风采展示、学生座谈会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力度。
(三) 全英文项目持续建设,国际生源稳步发展吸引优质国际生源到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促进学生群体多元化,为国际学生进入中国打开一扇窗口,对丰富高校国际化办学模式,提升学科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留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情况也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体系建设与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开发,重庆大学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逐步上升,有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研究生进修生3种类别。
根据学校来华留学生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以及国家对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指导意见,学校不断优化全英文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开设汉语及中国文化(英文授课)等特色课程,精心选拨任课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了留学生教育质量,培养了一批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视角,通晓国际规则又了解中国国情的国际友好人才。
![]() |
表 1 重庆大学留学生教育特色项目(国际硕士项目) |
依托以上项目的施行,培养了学校研究生的国际意识,促进了相关学院及研究生导师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水平与质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为研究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初步实现将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统筹一致,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两者间的“对接”,使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成效日渐凸现。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近年来,重庆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整体上还不成熟,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7]:
(一) 国际化意识比较淡薄受经济发展因素和国际化氛围淡薄的影响,西部地区高校研究生视野局限性较大,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发展进程意识不足。使得本应作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主体”角色的研究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国际交流访学项目热情不高。对此,学校应通过外国语文化节、国际教育周等活动,营造较为浓郁的国际化氛围,提供更加多样性、实效性的信息来源渠道,将国际化意识的培养融入研究生日常生活。
(二) 语言能力贮备不够重庆大学不断开拓与国外著名高校研究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争取资源,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的机会。但在选派过程中发现,研究生外语能力储备相较专业能力明显欠缺,突出表现在语言应用能力不够,在国外知名院校选拔考核中通过率较低。通过雅思、托福、GRE等国际语言通行标准考试人数偏低,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语言能力的提升除增强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外,改革研究生公共语言内容与教学已势在必行。语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均应该融入教育面向国际化的要素,使研究生具备通畅应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素养。专业类语言课应涵盖专业基本知识、国际前沿信息,以满足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三)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普遍设有负责国际合作交流的机构、研究生院及留学生管理部门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多方共同推进。多部门管理通常因工作重点不同而产生关注点的差异化。因此,各部门应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简化管理程序、整合资源,以有效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化进程。
[1] | 张良.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7): 43–44, 51. |
[2] | 李伟.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1): 1–3, 11. |
[3] | 刘丽霞. 加强国际化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2): 21–24.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0.12.005 |
[4] | 荣军. 澳大利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20): 272–274. |
[5] | 王钰.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9): 39–41. |
[6] | 黄大卫. 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建设研究型大学中的作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7(5): 118–120. |
[7] | 汪志明.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多元主体培养模式探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 7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