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学专业一直被列入工科院校的招生范畴。此体系设定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结构性,忽略了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面,而这一点在欧美恰恰相反,建筑学专业有的隶属于美术学院,也有将建筑学作为综合性艺术技术学科独立设置为建筑学院。近10年,中国的艺术院校建筑教育才逐渐被社会认可,但其发展缓慢。在中国内地233所建筑院校中,艺术类院校开办建筑学专业的仅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美院8所,仅占总数的3%①。为此,艺术类院校的建筑专业如何发展其特色,在众多的建筑专业院校中独树一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① 我国内地建筑院校共233所[其数据来源于:朱一文.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考察[J].建筑学报,2010(10):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231所建筑院校。截至2010年年底,云南共5所院校有教育部公布的建筑学专业,(原来只有三所),分别是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学院、大理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因此,笔者认为内地建筑院校共233所。
一、从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入手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根本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②。建筑作为一门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艺术修养,这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可贵。说它可贵,是因为它需要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艺术专业接触,而这样的艺术氛围营造,在广大设有建筑专业的理工院校中极为稀缺,甚至不可能。但是,在设有多门类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院校,这一点恰恰是其具备的特征之一,这也正是作为艺术专业院校设置建筑专业应该极为倚重的优势。在艺术类院校中,设有美术专业、音乐专业、戏曲专业、陶艺、民间工艺、雕塑、声乐、舞蹈等,这些都是艺术所涵盖的内容,在学生五年的课程设置中,应该从制度上引导学生去学习。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大纲制定之初,将相当数量的学分划入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众多艺术类课程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学习。这样在五年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功底。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看,甚至比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② 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1。
二、从办学特色入手在办学之初,确定好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办学特色,对于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南有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资源,各个地区的人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由此形成的人文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使得云南的人文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渗透,地区建筑的形态与当下生活的冲突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得传统建筑形态在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时,能很好地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建筑地域特色,这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云南艺术学校设置建筑学专业的目的之一。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长期以来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碰撞,在不断演化过程中,云南本土的建筑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地区建筑风格。丰富的资源,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沃土”,寻求云南地区建筑特色,继承和发展地区性的文化,正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着眼于云南地方文化的多样化的继承与发扬,放眼全球,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不仅能使得民族和地区建筑保持持续的凝聚力和活力,又使得全球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云南民族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环境共生,与现代生活环境同构的地区建筑”正是我们在办学中追求的首要目标。
三、从艺术类院校地方特色入手前面所及,从宏观上确定了办学的首要目的及目标,那么从实际教学上又如何入手呢?这里,首先思考的问题是何为艺术类学生的长处?显而易见,艺术类的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或多或少接触过绘画、色彩方面的训练,较之理工类院校学生都有了较强的美术功底,具备了一定的造型功底和艺术修养。基于此,在专业课的讲授中,特别是专业设计课,在强调功能、流线的基础之上,任课教师应该把建筑的造型设计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这一点正是基于艺术类学生的长处而考虑的,同时也符合市场对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但仅仅从造型上评判学生设计作品的优劣并不全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造型设计的同时,任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设计进行构造设计,在结构选型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在引导学生如何将设计做漂亮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学生具体的单体设计,告诉他们如何从技术的角度来实现和满足设计要求,因此,构造设计和结构选型课的讲授尤为重要。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一到两个学生作品设计进行解析,从建筑作品的实际入手进行解剖,从散水到女儿墙,从墙身大样到屋顶造型,从跨距选择到梁柱大小的设定,逐一地将一个个专业知识点融入到学生自己设计的作品中去,将学生绘制的图纸落实到实际工程实施中。这样从理论到实际,从简单的造型设计到具体的工程实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艺术类院校中,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实践内容,而相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特别是与数理有关的课程开设较少,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有紧密关系,相对于理工类学生,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数理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差,但这一点在建筑学课程的学习中却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艺术类院校在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中应当注意和加强的问题。
对此,可从两方面来实现:第一,在设计课程中引入数理知识,用一些形象的案例或模型进行讲解,进而较为深入地讲解一些数理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如弯矩、剪力、内力等力学知识;第二,对于数理方面的知识,在制定教学大纲之初,任课教师应该有清晰的认识,酢情降低这方面的教学深度。
艺术类的学生长期受艺术熏陶,感性思维较为突出,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因此在设计中能够有很好的想法,设计的作品外观新奇并富有特色,但欠缺工艺方面的考虑,往往难于实现或实现成本较高。对此现象,从教育的出发点出发,不宜过多限制甚至指责学生的发挥,但是为了让学生的设计更好地结合实际,在专业设计课开课之初,可带领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参观实习,无论是正在建设的工地还是已经建成运行的场所,当置身其中的时候,实际建筑物对学生的触动,加之教师的专业讲解引导,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影响。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设计,这样对于设计的创新与实施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艺术类院校中,建筑学专业设置较晚,所以建筑学的教师大多是理工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都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此,可以让这些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五、结语对于艺术类建筑学专业而言,我们重点在如何用设计创意的思维来发展地方本土文化,从而形成前述的“与地域环境共生,与现代生活环境同构的地区建筑”的办学目标,以建筑文化引领整个建筑设计课程,淡化建筑类型设计,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不仅仅是民居的再现,这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的方向,也是区别于其他工科院校建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
[1] | 朱一文.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考察[J]. 建筑学报, 2010(10): 1. 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0.10.001 |
[2] | 林洙. 困惑的大匠:梁思成[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