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Vol. 23Issue (6): 166-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6.04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王军.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6): 166-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6.041.
WANG Jun. Space management of campu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plac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4, 23(6): 166-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6.041.

作者简介

王军(1976-),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山地城乡规划研究,(E-mail)8712906@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07-08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
王军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摘要:大学校园是高校师生教学、研究、生活的空间基础,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是高校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环境育人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大学校园氛围商业化、功能交通化、人员复杂化的形势下,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大学校园空间管理,建立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体系,有助于校园管理者强化其主体意识和校园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以增强大学校园空间的识别感和归属感,发挥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场所精神    大学校园    空间管理    校园文化    思想教育    
Space management of campu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place
WANG Jun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Abstract: The campus is the space found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daily life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pac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managemen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With the campus commercialization and personnel complication, putting the spirit of place in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mpus space and establishing the spirit of pla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ampus space can help the manager of the campus to strengthen their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hape the spirit of the campus space. It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ampus space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is will make the university play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unction better.
Key words: spirit of place    campus    space management    campus culture    ideological education    
一、场所精神与大学校园空间管理 (一) 场所精神及其内涵

关于场所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活动的处所、地方。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场所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环境或背景。《百科全书》对场所的解释也是指有行为的场地。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包括空间和特征两个方面:空间(space),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构成的三维布局;特征,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同感。空间是被相互联系的实体物质有限制、有目的地营造出来的,只有当它被赋予了来自文化或地域的文脉意义之后才可以成为场所[1]

场所精神的概念,是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1979年提出的,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诺伯格.舒尔兹还在20世纪末系统地提出了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或导向感)和认同感。定向感主要是空间性的,能使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2]

从场所精神的概念可以看出,场所精神涉及人的身体和心智(或者说物质与意识)两个方面。对于人的身体(物质感觉)而言,场所是人在空间存在的定向性,即身在何处。通过这种定向性,确立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对于人的心智(意识反应)而言,场所是人对空间环境的认同性,即情系何处。通过这种对空间的认同性,把握和认识人在空间环境中存在的意义,获得归属感。

从场所精神的形成过程来看,场所精神是一般意义的场地与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地域、感知等因素有机结合形成场所后而形成的。在场所精神形成的众多因素中,场地的区域定位、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是场所精神形成的三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场所精神的体验:场地的区域定位能够增强人们对场所的识别性和安全感;尊重场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能够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是科学的殿堂,是大学生求知学习和教学科研人员开展教学和研究的地方。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就是校园空间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教学、研究、交流、创新等活动而赋予校园空间特定的精神内涵。它通过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的建筑、景观语言,结合学校的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人文背景,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精神特质,体现出一种神圣崇高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育人于无声的人文美,使大学的理念和文化在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3]

(二) 大学校园空间管理

大学是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大学校园供师生教研、学习、生活、休憩的建筑、景观、道路等各类活动场所共同构成大学校园空间。大学校园空间既是大学师生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所大学精神特质的外在表征,是一种促使校园主体相互交流,实现知识传承,激发个人潜能和认识自己“之所以在”,并共同创造薪火相传、以智慧为本源的大学精神氛围[4]

关于大学校园空间管理,目前国内大学由于管理体制或对校园空间认识的局限等原因,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绝大多数大学通过设置资产、后勤、保卫、物业、环卫等管理部门对校园空间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

根据上述对大学校园空间管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理解,笔者认为,大学校园空间管理应该是:管理者为了实现大学目标,对从校园选址、规划、建设,到功能布局、空间利用、景观营造、使用维护等所有和校园空间有关的人的活动进行的组织协调行为。

根据这一概念,大学校园空间管理可以分为规划建设期阶段的空间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营建管理和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空间利用、环境优化及空间主体行为管理两个阶段。本文中,笔者主要围绕后者展开讨论。

二、在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中引入场所精神的作用

一所大学的校园就像一个小城市,大学校园里时刻都在发生着教学、科研、学术、文体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校园空间就是这些活动的场所所在。若要让这些场所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的活动,就需要在校园空间管理中重视场所精神的营造。将场所精神引入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 强化校园空间管理主体的场所意识

当前中国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主体是明确的,各大学都设立基建处、后勤处、资产处、绿化处、环卫处等机构,负责校园空间各项功能的管理。从这种校园空间管理体系上看,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管理职能界限划分明确,在客观上存在管理目标缺乏高度和统一。

在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中引入场所精神,可以强化管理主体的场所意识。对校园空间的管理主体而言,场所意识意味着对管理对象——空间场所的理解,意味着学生管理主体明确自己管理的大学校园空间,应按照场所精神去做好管理工作,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术氛围,培育创新思想。

(二) 明确校园空间的场所功能

大学的校园空间是多样性的,包括教学空间、研究空间、交流空间、活动空间、交通空间、生活休憩空间等。多样化的空间其实质就是功能不同的空间场所,这种空间场所的功能最初只是人为界定的,但场所中每天发生的活动在不断强化着场所的功能,从而使得场所精神得以被塑造。

在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中引入场所精神,就是要通过对校园空间管理,更加明确空间的场所功能,并按照不同校园空间的场所功能需求,通过相应的陈设布置和环境营造,也即对空间环境进行氛围渲染,让进入空间的人知道“是什么地方,应该做什么事情”。

(三) 营造校园空间良好的育人氛围

大学校园空间是教师传道授业、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优美而充满大学个性特征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其学习研究热情,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术思想的沟通、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中引入场所精神,按照不同校园空间场所功能需求,营造出符合行为主体心理和行为需求的空间环境氛围,并将大学所倡导的校园精神和道德价值升华到校园空间中,从而赋予大学特有的个性魅力,唤起师生强烈的精神体验,使身处校园的师生身心愉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实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育人的职能。

三、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体系

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校园建筑、景观、道路及人的管理。要在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中引入场所精神,更深层次地发掘校园空间管理在大学作为科学殿堂、文化高地创造学术和培育人才中的潜力,就需要构建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体系。

(一) 树立校园空间管理服务场所精神的管理理念

在场所精神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管理首先要转变观念,变传统校园管理为校园空间管理,在做好校园环境管理的同时,重视校园空间主体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反应,树立校园空间管理服务校园场所精神、服务师生内在需求的理念。其次要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变条块分割管理为协调统一管理。大学校园空间是一个整体,无论教学科研空间、行政管理空间、生活服务空间、文体娱乐空间等等,都是大学校园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场所精神的层面上讲,都是大学校园场所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空间管理都应为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服务,也应与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学术创新等目标有机结合,与大学师生工作学习的内在需求相结合,统一管理目标,形成管理合力,推动大学校园场所精神的塑造和提升。

(二) 科学划分管理职能,建立系统专业的校园空间管理机构

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和畅通的管理信息渠道是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机构的设置,要以管理目标为核心,以管理流程为中心,科学划分管理职能。

首先,在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校园空间管理委员会,并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作为校园空间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大学师生代表共同组成,实行民主决策。专业委员会由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为校园空间管理委员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民主决策与科学论证的结合,对校园空间管理进行统筹协调和专业化管理,确保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的统一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协调。

其次是根据校园空间管理委员会对校园空间管理总体目标的科学划分,按照职能目标明确、责任权利相统一、有利协调配合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决策的执行。各管理部门向校园空间管理委员会负责,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考核。图 1为大学校园空间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示意图。

图 1 大学校园空间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示意图
(三) 完善校园空间管理制度体系,创新校园空间管理方法

管理制度是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实现管理目标的保障。根据大学校园空间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设置,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对各决策机构的决策程序、决策依据进行把控,确保程序民主、依据科学;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执行制度,对各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管理权限、管理目标进行明确界定;主体参与制度及互动评价制度,强调对校园空间主体行为的管理,以强化校园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和校园空间主体对校园空间管理的成效评价,形成校园空间管理与校园空间主体的良性互动。

以人为本,创新大学校园空间管理方法,引入心理学、视觉新媒体等管理技术,推行专业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对于校园车辆通行,应科学规划车行路线、实行人车分流、设置禁行区、规范车辆停放等;对商业广告,应利用校园视频、网络在学生生活区进行宣传,保证校园环境的宁静;在校园空间色彩、室内环境布置、公共空间氛围等方面,可以引入心理学技术,研究不同空间色彩、空间形态等对人心理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增强大学校园空间的识别感和归属感,促进人与空间环境的和谐,以及校园里人的活动与校园场所精神的协调一致,提高校园空间管理的成效,推动校园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

四、结语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是因为大学里有大师、大楼,更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大师可能会离去,大楼可以修建,但大学的这种精神和文化特质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积越厚而越发独特。在大学校园空间管理中引入场所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校园对师生、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Roger Trancik, 找寻失落的空间[M]. 台北: 台北创新出版社, 谢庆达译. 1989.
[2] ChristianNorberg-Schulz.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台北: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
[3] 唐思传. 大学校园场所精神构建研究[D].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0.
[4] 姜辉, 孙磊磊, 等. 大学校园群体[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图 1 大学校园空间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示意图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