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Vol. 24Issue (1): 9-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1.003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古今, 魏泽英, 吴建敏. 校园建筑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1): 9-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1.003.
GU Jin, WEI Zeying, WU Jianmi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humanist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ampus architectur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5, 24(1): 9-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1.003.

通讯作者

魏泽英(1964-),女,云南中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研究,(E-mail)janewei7@hotmail.com

作者简介

古今(1973-),女,云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教学、科研研究, (E-mail)itisgujin@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0-28
校园建筑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
古今1, 魏泽英1, 吴建敏2     
1.云南中医学院 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2.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摘要: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对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中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是中医人才的灵魂。文章以云南中医学院校园建设为例,论述了中医人文精神培养中校园建筑的独特作用。云南中医学院校园建设以“秦砖汉瓦,天圆地方,汉唐风格”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元素,并以独具匠心的设计,传承了“树人求真传大医精诚,授业从严承岐黄仁术”的中医人文精神和中医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新校区建设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校园建筑    校园文化    中医人才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humanist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ampus architecture
GU Jin1, WEI Zeying1, WU Jianmin2     
Pharmacy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500, P. R. China ;
.Kunming Children's Hospital, Kunming 650011, P. R. China
Abstract: Campus architecture, which is the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and university features, is important for talent tr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oo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humanities is the soul of TCM talents. We take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 as an example and state that campus 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he spirit of TCM humanities. The architecture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 takes “Qin brick & Han tile, sky circle & earth square, Han & Tang style” as main design elemen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at the spirit of humanities and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TCM, which makes it good works of new campus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humanist spirit    campus architecture    campus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审美情趣的物化,是人类人文精神的传承。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1]。建筑无论古时还是现代,追求的境界是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高校肩负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校园建筑也是对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体现。纵观高校建筑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校园建筑风格。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北京大学的燕园,原来是皇家园林圆明园的附属园林,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之手,风格较为相近,属于中国古典风格。只是清华东侧的建筑群属苏式风格,比较朴素规矩,而北大则中国风浓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屋顶”体现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推崇的现代建筑技术和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设计理念,即在现代高楼的屋顶上,传承中国古代庙宇用的琉璃瓦覆盖屋脊式楼顶的模式,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近年来建成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博物馆,沿川药研究中心向东和从南部图书馆向北的两条轴线把博物馆分为前后两区,在结构上采用叠台形式,由北向南错坳跌落,寓意博物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年轮。高校是人才的熔炉、思想的宝库、科学的殿堂,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责。人们透过高校建筑的物质空间,进而考察高校的精神空间、文化空间[2]。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呈贡校区,其规划设计体现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以“秦砖汉瓦,天圆地方,汉唐风格”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元素,采用“柔、透、秀”的建筑手法,通过“楼、亭、榭、连廊”衔接各建筑单体,构成各具特色、相互呼应、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被誉为云南省最具艺术特色的建筑群。

一、 校园规划设计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

在中国,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选择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作为治学的理想场所。现代高校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环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为师生们的教学科研提供空间场所,满足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的物质需求;其次通过“人造环境,环境塑人”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实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同时也以文明优雅的环境,满足人们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3]。因此,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逐渐成为校园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云南中医学院校园的建筑设计,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内涵相融合,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统一,立足现代与面向未来相统一,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办学功能与育人环境相统一。在校园布局和文化特征上,正大门的五行广场与图书馆楼内的阴阳太极图处于学校大门中轴线,图书馆大楼两侧耸立的五行柱进一步烘托出阴阳五行之意,象征着中医药传统文化及理论核心——阴阳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本源论(本体论),认为宇宙自然是由五种要素相生相克衍生变化所构成的。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有“元素论五行”和“德性论五行”之分。元素论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论五行包括仁、义、礼、智、信。中国先贤把元素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而德性五行中的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认为这些要素不是外界给予我们的,而是我们本身就有的本质和品德,即“人性本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发掘人性深处善的一面。汉代董仲舒也说道,“夫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做事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所以德行五行论是国家实施仁德治国的价值基础,也是教育之根本,国民素质之要求。

阴阳太极图是阴阳消长的形象表示,《周易》和中医经典《内经》都认为: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周易》认为阴阳是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消长进退,穷极必反。虽然这只是一个哲学范畴,但在《内经》中阴阳既是哲学范畴,也是医学范畴[4]。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基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也是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而形成的中医整体观。

山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不但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山水,如《管子·水地篇》所说:水者……万物之本原也,而且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需要山水,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一进云南中医学院校门,其右前方修建了人工湖,命名为“上池”。上池的典故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先生向扁鹊传授秘不示人的“禁方”时,曾特意教他用“上池之水”送服中药。《素问》顾从德刻本在跋语中记其父言,谓“世无长桑君指授,不得饮上池水”。《苏轼文集·次韵钱舍人病起》诗中就有“何妨一笑千痾散,绝胜仓公饮上池”之句,所以“上池”比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上池东测有石刻“大医精诚”,与之呼应,时刻提醒全体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高尚的医德。“上池”这一景观,寓意了学校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中医药人才的价值规范。上池中建有葫芦岛,寓意悬壶济世,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

站在上池水景处四周观看,建筑群的墙面有外方内圆的图案,喻为“天圆地方”。天圆地方本质上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其中外部环绕的卦象,代表天的运转规律,而中间方形排列的卦象,则代表地的运转规律。天是主,地是次,天为阳,地为阴,两者相互感应,生成了天地万物,而中间的人则由天地的精华物质所构成,因此被视为天地万物之灵,能够感通万物,最灵者也。道家认为,圆形给人以圆转,有运动之感,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方形给人以静止,有稳重之感,命事上要严谨条例。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具有很高哲学水平的医学体系。

二、 校园景观展示学校特色,传承人文精神

高校校园,担负着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体现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有人将其称为隐性课程,这种隐性课程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校园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校园景观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第二课堂,其传达的信息就是一部“教科书”[5]。在云南中医学院校园中有《滇南本草》的作者、明代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塑像,学生会堂命名为兰茂堂。兰茂在医药学上的重大成就,来源于他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实践。永乐十五年(1417年),兰茂开始编著医药学专著《滇南本草》,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终于在正统元年(1436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为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地方性本草著作,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42年。全书约10余万字,载药物544种及方剂500多种,其中很大一部分已载入《云南地方药品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37种药物受到国外医学界推崇,并被东南亚各国所采用。

正对大门的石书上刻有校训:“崇德和合,博学敦行”,是学校的灵魂,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特色、治学精神、品格修养。“崇德”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主忠信,徙义,崇德。”崇德,意为推崇高尚的品德,也指大德,最高品位的品德。近代名医冉雪峰曾说:“士先曰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传统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的“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6]。“和合”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神农本草经》说:“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和合”意为和睦同心,强调协调、团结、融通、凝聚的含义。“博学”,源于孔子《礼记·学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为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为知行合一,勤勉践行。八字校训反映了学校尊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师生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行医治病中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7]

云南中医学院校园景观建设对人文精神的传承,还体现在建筑、道路的命名上。从北到南的路,以古代医家命名,如扁鹊路、华佗路、仲景路、时珍路、思邈路、歧伯路等。教学楼、绿化景观等则命名为精诚楼、博学楼、敦行楼、本草园、先贤园等。这些命名与校园建筑一起,将校园景观与校园精神融合,使云南中医学院的校园建设对中医药人文精神的传承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走歧伯路读黄帝内经,沿时珍路辨识中药材,站在五行广场迎接初升的太阳,耳濡目染,校园景观承载的人文精神浸润、熏陶着全体师生。大学孕育着希望和梦想,当万千学子步入大学殿堂时,受浓浓的校园育人氛围感染,不知不觉中投身于知识学习和人格塑造中。

三、 校园建筑对学校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的传承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承载客体,又是人文精神的培育阵地。人们常说建筑是石头记载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史与建筑的文明史及建筑风格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血缘关联,许多知名的百年大学都注重校园古老建筑的维缮与保护。这些老建筑历尽沧桑、见证历史、诉说传统,是名副其实的人文熏陶的活教材。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是历史和民族的沉淀[8]

中医的传统思想在云南中医学院校园建筑中得到传承和升华,校园规划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这一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将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浪漫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理想组合起来。“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从“城市山林,壶中天地”到“天高地回,觉宇宙之无穷”的幻境,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茫无际涯”的意境升华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惠民济世”的崇高人生观,学校传统古典风格的校园建筑与中医思想相得益彰,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到有限,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合一。

四、 结语

云南中医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以传承中医药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内涵相融合,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传承了“树人求真传大医精诚,授业从严承岐黄仁术”的中医教育理念,体现了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思想脉络。承载着诸多中医药文化元素的校园建筑为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医药文化在这里沉淀、积累精华,寓意天圆地方、悬壶济世的新校园时时熏陶着莘莘学子,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

参考文献
[1] 钱海月. 城市建筑中的人文精神表达[J]. 中外建筑 , 2012 (7) : 27–28.
[2] 李志文. 高校建筑与人文精神的传承[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 2004 (2) : 48–51.
[3] 马峰. 中国古代建筑与人文教化[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15 (4) : 79–84.
[4] 张其成. 中医哲学基础[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
[5] 毛学农. 高校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J]. 理工高教研究 , 2002, 21 (5) : 65–66.
[6] 刘浩.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 新疆中医药 , 2002, 20 (2) : 48–49.
[7] 潘华峰, 陈楚杰, 卓著, 等. 从中医的传统文化特点论中医发展[J]. 山西中医 , 2007, 23 (5) : 72–74.
[8] 王蓉, 吕昀, 祖颖萍. 建筑的人文表现[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4 (3) : 66–67.
校园建筑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
古今, 魏泽英, 吴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