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提高学生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
一、 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的界定及其内涵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对“学习型党组织”的界定借鉴了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1],主要来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和彼得·F·德鲁克关于学习型组织的阐述,其主要特质是“创造、获得、传递、学习、修正、完善”。党的四中全会更是明确要求把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特征,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把学习作为整体性要求,作为全党的共同责任,要求全党学习、全员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把学习制度化、机制化。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应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目标一体化,成员有一致的学习目标;(2)学习主体全员化,学生党组织的所有成员均参加学习;(3)支部学习制度化,支部开展集体学习并将其制度化;(4)学习形式多样化,成员开展学习的形式多样;(5)考评机制常态化,完善的考评机制可促进学生党组织发展;(6)学习成员团体化,成员均有较强的团体意识,组织富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二、 建设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建设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对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学生党员坚定政治信仰,避免成长期的迷茫,促进自身发展,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和不良诱惑。
其次,加强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党员的大局意识,有助于实现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造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再次,加强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其他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而指导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克服和抵制学术浮躁、学术不端等行为。
最后,加强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学生党员帮助和引导家庭成员、身边朋友理解党的宗旨,支持党的各项工作。
三、 影响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因素近些年,虽然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但在实践中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如: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政治信仰不坚定;部分学生党员重业务、轻政治,理论和实践脱节;部分党组织存在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学习风气浮躁,效率不高的现象等。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党组织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保持鲜明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笔者在重庆高校分别选取了1 000名学生党员、1 000名入党积极分子和500名学生党支部书记,围绕“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题开展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271份,其中学生党员923份,入党积极分子936份,支部书记412份。80.4%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学生党组织建设总体状况”良好,但也表示某些方面仍存在问题。
(一) 学习有待深入调查中,12.2%的对象认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重要”。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党员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学习不够全面深入,往往浮光掠影,同时受现实条件制约,组织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缺乏交流。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对学习型党组织认识不到位,对学习型党组织内涵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实际效果。
(二) 凝聚力有待加强2 271名调查对象中43.5%(957名)的学生认为党组织凝聚力非常强,23.4%(531名)的学生认为凝聚力较强,20.2%(459名)的学生认为凝聚力一般,14.8%(296名)的学生则认为凝聚力较弱。通过学生党员反馈得知,影响学生党组织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首要问题是支部集中学习交流不足,个人自学偏多。1 335名党员中,24.2%的调查对象反映支部集中学习时间不够,党的理论知识更多依靠自学。这样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也导致支部的凝聚力下降。其次是学习效果不佳,理论学习和实践有待进一步结合。此外,42.3%的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需要调整以提升吸引力。支部书记反映凝聚力不足主要由经费、活动场地以及支部成员时间不易协调所致。
(三) 党性教育有待完善936名入党积极分子中82.9%的学生表示“通过学校两级党校的培训,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和理解”,17.1%的学生持“否”和“不好说”的态度。在对“学校组织党的知识培训课程满意度”方面,74.9%的学生表示满意。在党性学习方面,强化“时事政治、现实国情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增加 “社会实践、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学习时间。32.6%的学生党员表示在平时的支部活动中多为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升。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学习兴趣不大。同时部分党支部忽视对预备党员的培训,这一环节的缺失导致预备党员思想上容易与组织脱节。
(四) 机制保障有待强化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是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重要推手。调查问卷反映出高校保障机制对学生支部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部建设发展受经费和活动场地的制约。412名学生支部书记均表示目前支部活动的开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的限制,其中,44%的支部书记认为要提高支部生活效果关键在于“经费保证”。二是党内教育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调查中发现,在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发展、支部活动、党性教育等方面存在执行不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四、 加强高校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特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注重建章立制对于学生基层党组织而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制度保障是激发活力的重要保证。
1. 完善共同管理机制进一步细化学校党委和二级党组织对学生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党委主要负责学生党组织发展方向的宏观把握和引导,并给予党务活动经费方面的支持;二级党组织主要负责监管、督促以及活动场地等方面的保障,支持学生党组织支部活动并组织考核评比。层次清晰的共同管理机制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释放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
2. 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支部建设的考评包括:定期考核学生支部开展学习的频率、完成情况以及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考评支部凝聚力和自身建设情况,考评支委会和支委成员的工作情况。二级党组织是考评激励机制的主要实施者,应运用激励机制考评学生支部建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2]。
3. 建立支部导师制度将导师制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支部,选聘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作为兼职组织员并担任学生党支部的联系导师,定期与学生党员交流谈心,为其提供学业、党务知识等各方面辅导。支部导师还可以补充支委成员党务工作经验的不足,为其开展支部工作提供指导,从而更好地引导和监督学生支部建设。
(二) 强化内部管理凝聚力是党组织的基础,只有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形成党支部的战斗力,发挥堡垒作用。
1. 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学生支部书记大多党务工作经验不足,在加强支部建设、激发支部活力等方面经验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支部的建设发展。应定期对支部书记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加强理论知识、党务工作等内容的学习。
2. 加强对支部委员的培训支部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部分学生支部委员对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并不十分了解,也缺乏配合支部书记开展支部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针对支部委员开展专项培训,如组织委员培训、宣传委员培训。支委是支部的核心,只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支部领导才能推动学生支部自身建设,增强学生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 加强对党员的内部管理教育支部组织生活是增强学生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平台和途径,针对学生党员因学业繁重等诸多因素导致组织生活意识不强、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等问题,支委和支部导师应强化组织内部对成员的监督和引导,对党性不强、组织观念散漫的党员应批评教育,督促其纠正。
(三) 丰富学习形式 1.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学生党员因入党时间较短,党的理论知识不全面、系统,需要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提升党性修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应多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生活体验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党员由过去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不断创新,保持创造性和先进性。
2. 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为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党员,学校党校、二级党校以及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内容丰富的集中学习。在做好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党员开展自主学习,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建立学习交流平台,举办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党员自主学习,充分调动 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3. 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相结合调查中有学生党员反映学习过程中接受的理想教育和自身情况落差较大,认为自己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相差甚远,进而信心不足。面对此类情形,可以结合学术心态浮躁、学术不端行为等现实问题开展党性教育,使其充分意识到加强党性并不“远、大、空”,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现实结合理想开展党性教育,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
五、 结语在学生党组织中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更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的需要,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力求实效。
[1] | 闫桂芬.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思考[J]. 法制与社会 , 2013 (4) : 163–164. |
[2] | 吴小妮, 王炳林. 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 , 2013 (1) : 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