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苦”原本是战争年代我们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然而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运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重新翻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现实思考,以此来寻求新的突破。
一、 “诉苦”的简介和相关研究“诉苦”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独创的一种方法。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军队中出现了思想混乱、观念冲突、阶级觉悟低等问题,影响了人民解放军的素质和战斗力,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总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总结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方法——“诉苦”[1]教育,这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诉苦”教育最早发起在驻黑龙江部队—黑龙江军区海伦警备二旅和后来的三纵七师,当时被称为“诉苦复仇运动”。由于“诉苦”有效地提高了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和战斗力,使他们树立起“为人民扛枪打仗”的思想,培养了部队敢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硬骨头作风,于是“诉苦”慢慢开始在部队推广。1947年9月28日毛泽东亲自修改、批转了辽东三纵队诉苦教育经验的报告,并随后在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中把“诉苦三查”[2](即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的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是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1949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要求在军委总政治部领导下总结好新式整军运动经验,并制成条例 或章程,以便普及全军,成为定制。新式整军运动中“诉苦与三查”是进行阶级教育、纯洁思想与组织、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第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运用“诉苦”的方法对军队和民众进行教育。针对当时民众存在的种种消极心态(比如“恐美”、“亲美”等)开展诉苦运动,充分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对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提高军队的凝聚力起到了较好的思想动员作用,使军民在思想上对党的抗美援朝决策保持了统一,并在实际行动上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祖国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了革命年代的艰难困苦,没有了战火硝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有少部分学者或涉及或专门研究过“诉苦”,如张永[3]在《解放战争中以诉苦会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认为中共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击败国民党军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诉苦”坚定了军队和人民的信仰,在精神上战胜了国民党军队。肖华、汤从列(《辽东军区三纵队的诉苦运动》)[4],以及孙成武[5](《诉苦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重要的建军经验》)等也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有结合“诉苦”与现代教育的学者,如李卫东、夏娟在《从新式整军运动谈起——策划“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实现“信仰培育”效果末端落实》一文中,结合“诉苦”,强调要在当前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6]。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诉苦”教育的研究比较少见。
二、 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诉苦”教育的必要性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复杂以及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冲击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定位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李正军[7]曾调查研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结果显示48.4%的人认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普遍的信仰危机。同济大学邵龙宝认为当代大学生中一部分人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倡导要尊重和引导大学生的诉求。理想信念的缺失,就会导致大学生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成年,从法律意义上,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是是非分辨能力还比较欠缺。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缺乏判断能力,思想观点比较偏激,对外来文化不加以分析求证一味吸收,有的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误入歧途。
古语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甚至有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责任观念逐渐淡化。
此外,思想包袱重,压力大,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就业和考研升学中。一方面,来自社会就业的压力,许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奔波于各地面试求职,“一毕业就失业” 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心理恐慌。另一方面,无论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考虑考研,还是一心考研的学生,他们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精神包袱沉重,思想压力较大,久而久之,就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 “诉苦”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诉苦”教育既要讲究形式又要讲究内容。“诉苦”教育的“诉”苦,能从形式上促进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诉”是倾诉、申述、诉说和表达。这是一种教育形式。通过“诉”,使大学生表达出他们心中的想法和诉求,方便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找准具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有个别大学生心里有疑问和困惑,又不愿表达,借鉴“诉”的形式,创造条件,让他在无形中表露其问题和困惑 ,从而有针对地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措施,最终有效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大学生在进行毕业规划时,往往苦于考研和就业的两难境地,无从选择,这就需要借助倾“诉”的形式让其得到发泄,摆出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克服困难。
“诉苦”教育的诉“苦”,能从内容上促进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诉苦”教育中的“苦”不是以前战争年代的“苦”。诉的“苦”不仅有个人的,还有国家和社会的“苦”。这些“苦”不是倒苦水,更不是非议,而是强调的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是非分辨能力。通过诉国家的“苦”,明白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归属感,激励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诉社会的“苦”,认清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明白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以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诉家庭长辈的“苦”,深化大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懂得自己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从而孝顺长辈,促进家庭和睦融洽,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将“诉苦”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苦”教育借鉴新式整军运动中“诉苦”教育的方法和经验,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诉苦”教育要注重环境的塑造,营造情感认同氛围。发生情感认同必须要有一个认同的氛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氛围,不同的氛围又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古语云“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在开展大学生“诉苦”教育时,要注重环境的塑造,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要注重塑造大学生群体教育环境,营造庄重、严肃的教育氛围;而在进行个别大学生心理辅导时,就要注意塑造个体教育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
“诉苦”教育要讲究“诉”的灵活形式。“诉”是倾诉、申述、诉说和表达。“诉苦”教育中的“诉”形式不能拘泥于口头诉说,还可以书面表达,借助网络、手机、媒体等渠道进行“诉”;同时,不仅仅是学生的“诉”,还可以是领导、教师或辅导员的“诉”,这种“诉”带有很好的导向性和目的性,能增强“诉”的效果;此外,“诉”的规模可大可小,大到群体会议或活动,小到个别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倾诉。
“诉苦”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对象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自我教育。在进行大学生“诉苦”教育过程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大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使其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诉苦”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而非教师,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自己“诉苦”,把遇到的困难、心理问题、压力发泄出来,自我总结,自我思考,最终达到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解决问题。
“诉苦”教育要精选内容。“诉苦”教育中的“苦”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不是随随便便地发牢骚,而是要精挑细选与诉苦相关的案例。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就要挑选与理想信念相关的“苦”的具体例子,例如:如果理想信念缺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进行责任感教育时,就要挑选与责任感相关的内容;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就要挑选与就业形势、就业面试技巧等内容进行疏导,让学生通过诉“苦”,反过来思考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修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顺利就业。
[1] |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 |
[2] | 张耀灿.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
[3] | 张永. 解放战争中以诉苦会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J]. 中共党史研究 , 2010 (6) . |
[4] | 孙成武. 诉苦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重要的建军经验[J]. 龙江志史 , 1994 (4) . |
[5] | 肖华、汤从列. 辽东军区三纵队的诉苦运动[J]. 军事历史 , 1994 (6) . |
[6] | 姜晓丽、唐明勇. 情感认同:中共处理危机事件的法宝——以抗美援朝期间的诉苦运动为例[J]. 天中学刊 , 2011, 26 (3) : 38–41. |
[7] | 李正军. 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 , 2006, 127 (1) : 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