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Vol. 25Issue (4): 165-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4.040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周辉, 彭弘, 张雄, 何清达. 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4): 165-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4.040.
ZHOU Hui, PENG Hong, ZHANG Xiong, HE Qingda.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6, 25(4): 165-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4.040.

基金项目

2014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自觉与成长自信研究”(14SKZ02)

作者简介

周辉(1974-),男,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1325115389@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3-02
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
周辉, 彭弘, 张雄, 何清达     
重庆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它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的必然结果,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功推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导向。通过分析目前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制约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方面的影响因素,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深入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创业自觉    创业自信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
ZHOU Hui, PENG Hong, ZHANG Xiong, HE Qingda     
College of Power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 is free and conscious activity.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times. It is the inescapable result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the successful impe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self-employment is the consequent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urrent analysis of various influence factors including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which are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policy guida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venture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entrepreneurial self-confidence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生产劳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创业是人参与到实践劳动中的直接显现。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词,今年,“创新创业”不仅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将其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生创业实则是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步入社会参加真正的实践劳动的最直接的证明。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学生个人的广泛关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促进就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的内涵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外在表现为热情、兴趣等,内在表现为责任心、职责意识,等等[1]。同动物相比,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具有自觉性。作为有意识的人,他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总会有一定的计划、目的,这就使得人类活动在一开始便具有了主观能动性[2]。自觉是指导个体对自身的自知之明,是对自我的反省和觉悟。创业自觉是个体通过主动进行创业实践来实现对自身长短、得失的正确认识的信念,借助创业活动突破旧的认知习惯,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信是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认同,表现为一种坚定、坚信。坚定性是指人们坚信自己所干的事、所追求的目的是正确的,他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源于真理的确定性以及对真理本质要求的准确把握和对内涵的透彻领悟[3]。创业自信就是在创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对自我行为及价值的高度认同。创业自信的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创业活动有理性的认知,不自尊自大,不妄自菲薄,并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抱有坚定信心;二是尊重其他人的职业实践行为,并能从其他人的行为中获取有益的经验。

自觉是人的理性认识要素,自信是人的情感意志要素。有了自觉性,就有了劳动的内在动力;有了坚定性,就能保证实践的正确方向。大学生当然要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但为了实现思想,就需要有实践力量,需要去实践,去实干。创业自觉和创业自信两者的结合突出了个人在实践成长过程中的能动性,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当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和行为存在着多个方面的矛盾统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对自我的成长目标和未来道路缺乏足够的自觉与自信。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当前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紧迫任务。

(一) 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业的自觉与自信表明创业的主体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体现出创业者直面困难,勇于进取,从而实现创业目标的意志。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与品质,没有意识到自觉与自信意识在自主创业中的作用,自主创业的目标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审慎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专业成长规划,充分利用成长环境所能提供的各种成长资源,建构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

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是大学生可持续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首先是个体的人,拥有个体独立的意识,有对自己人生价值目标的憧憬和渴望。个体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定得越高,更能促使其自主性实践行为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越严,则个体的责任感和驱动力就越强,主动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就越高,从而促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具备强烈进取意识的大学生,才能理智地约束自我言行、自信地筹划未来发展,为自己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促使自己不断完善自主创业所需的各项知识与技能储备,自觉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

(二) 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个体发展

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是创业个体按照自己设定的创业目标,尽一切可能实现创造目标的意识和能力。它不仅仅是个体已经获得的某些能力,而是通过循环往复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以达到能力的最大提升。具有自觉与自信意识的大学生,能够把个人成长当作一种义务和责任,能够经常内省自己的行为,端正自身的学习观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修正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取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实现他们内心的愿望,最终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大学生必须自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大变革,培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夯实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增强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以高度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去。

二、 、大学生创业的背景

大学生创业是顺应时代的一种新趋向,引起了各个高校的广泛重视。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 就业压力的必然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向纵深发展,从第一、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了更多的过剩劳动力,加上这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校开始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普遍的大学教育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更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 科技进步成功推动

20世纪以来,交通、通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快速,便捷,中国的城市进入了信息时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创业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场地、机械与厂房,一个人,一台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创业。大学生正是激情洋溢的年纪,有知识,也有梦想,对新事物接受快,渴望成功与自由,这是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动力。

三、 大学生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体系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年6月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涉及到融资、税收减免、场地扶持、建立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降低进入壁垒政策,等等,以期推动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但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各级政府在融资渠道、减免税收、简化企业注册审批程序等关键问题上,不能给创业的大学生以有力的支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

(二)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健全

高校创业教育是指高校培养学生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意付诸实施并创造价值的教育。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主要取决于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各种知识与技能,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普遍认为,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由此,高校开始了创业教育的自发性探索。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九所大学作为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探索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十几年来,中国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简单、与实践脱节

中国的创业教育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但在培养企业家精神,塑造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并没有投入太多,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凌乱,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体系,以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的形式只能产生短期效应,无法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将创意付诸实施并最终创造价值,而不是停留于理论或思维层面。高校没有设立稳定的创业模拟实践平台,导致创业教育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学生仅能从课堂上学到一些理论上的知识,缺少足够的实际操作机会,无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2.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

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得有一定的创业或投资经验,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但目前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为原来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学校担任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都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对创业项目的运作模式、盈利点、投入产出、商业计划书等必须考虑的因素不能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更为窘迫的是,高校创业教育实际的主力军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他们不仅缺乏理论知识,更没有实践经验,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都难以调动教师创业教育的积极性。由于严重缺乏师资力量,导致创业教育只存在于第二课堂以学生活动的方式开展,与学科教育分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模式混乱。这样的创业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业者,直接导致学生对自主创业信心不足。

(三) 大学生自身对自主创业的认识片面,创业意识淡薄

创业意识是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设想或打算,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正是创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比较淡薄。笔者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从每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仅有极少数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而在这仅有的学生之中,普遍带有盲目性,没有完整的创业计划,甚至对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都未了解清楚。有近1/4的学生表示,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会自主创业;近四成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自主创业。其实,自主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如果大学生连基本的创业意识都不具备,如何带领一个团队去创新创业?

高等教育改革前,大学生毕业后都是指令性计划就业,不存在创业一说。实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后,受“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冒险、不安现状的企业家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绝大部分毕业生理想的就业还是倾向于找一个安稳的工作,经常出现几百上千人角逐一个岗位,却很少想过要自己创业。高校管理者普遍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之一,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技巧、政策分析等培训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比赛的方式进行,而不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创业的品质与能力。对于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只是在找不到工作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而所谓的创业,一般技术含量较低,诸如开小店、种蔬果等。这种创业不仅会消磨创业者的热情,也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同感,所以一旦有获得就业的机会,创业者就会轻易放弃创业之举。

四、 促进大学生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的对策与思考 (一) 良好的政策导向是增强大学生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的制度保障

2015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为创新创业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从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等方面构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实施这一法律,关键要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为自主创业提供一个低成本的成长环境。中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各项鼓励政策,从减免税收、简化审批程序、融资贷款、创业场地等各方面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要积极构建创业服务网络系统,将创业经验丰富、熟悉创业政策的成功企业家,以及法律、咨询、税收等专业服务人员组织起来,构建完备的创业服务机构。政府还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4]

(二) 优质的创业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的文化基础与技能储备

美国的创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已有1 100多所大学、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以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5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Yahoo、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中诞生的,而正是这些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为硅谷注入了蓬勃生机[5]。美国每年从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都会诞生许多的新企业,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被高新技术企业以高价买走,有不少的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各国提供了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研究与借鉴各国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促进中国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设置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

中国的创业教育需要尽快形成系统的、实用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注意补充创新、创业、企业管理、职业发展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创业教育要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重视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的相互融合,增设创业必需的经济学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紧密结合专业学科,开发学科创业课程和项目,以增强创业活动的技术含量。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目前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组建由创业专家、企业家和理论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通过参加产学研合作等实践项目提升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为学生讲授创业经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创业教育最终是要将创意付诸于实施,创业者需要通过实践掌握创业过程中所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要在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创业风险基金、科研创新基金,支持有潜在效益的创业项目,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依托基地、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要为学生配备创业导师,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自学与创业自信[6]

(三) 提高自身创业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的内在动力

创业素质是指创业者自身的品性与能力。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是决定自主创业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志于从事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

1.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它对个体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创业素质包含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这些素质综合体现在个体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承受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提高会使个体更有信心,有了信心就能够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发展。

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创业时才能学以致用。其次是身体素质,平时要积极锻炼。另外,非智力因素,比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对创业者来说也很重要。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学习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

2. 积极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技能的实践环节,包括创业前从事的简单工作,乃至毕业设计,都是在为自主创业作准备。二是其他社会实践环节,不管是兼职打工,还是进行社会调查,都能从中受益。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企业管理能力,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三是学会做人的实践环节,创业者需得有宽容之心,有容人之量,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守望相助。这样,创业的团队成员才能同心协力地去发展事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机会,从中了解市场,了解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从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

3. 创业心理准备

马云在谈到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问题时曾表示:创业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尔·盖茨、杨志远名声在外,模仿他们的人,不成功的人太多,所以要做好准备。在创业之前,要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承受失败、各种挫折和委屈的能力。从各类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大多缺少创业的心理准备。实际上,创业者要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比一般从业者要大得多。因此,大学生必须在创业实践中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创业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预防和消除不良心理影响,达到增强创业的自觉与创业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 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论析[J].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9 (10) : 205. (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http://xuewen.cnki.net/CJFD-MKSZ201304034.html (1)
[3] 黄蓉生. 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论析[J].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9 (10) : 207. (1)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0L].(2010-05-04)[2013-05-2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http://www.doc88.com/p-9942184034206.html (1)
[5] 王进. 中美创业教育对比研究及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 , 2014 (1) : 44–46. (1)
[6] 东荣明.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80–83. (1)
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自觉与创业自信
周辉, 彭弘, 张雄, 何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