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以下简称外建史)作为开拓学生视野、完善学生建筑理论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建筑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建筑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中均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大多沿用建筑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比较成熟的框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安排设置上与其基本相同。然而,城乡规划学的学术范围和研究领域有其自身特点,在研究对象、分析方法、教学思想等方面,城乡规划类课程教学和建筑专业类有明显不同。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各名校开设外建史课程以来,针对建筑专业的外建史课程教学研究已初成体系,硕果累累,而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外建史课程教学研究却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笔者根据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和在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学经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探究城乡规划专业的外建史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教学的进步与创新。
一、 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 涵盖内容庞杂,难明条理陈志华著的《外国建筑史》和罗小未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作为国内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外建史课程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宏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建筑发展规律的影响,到微观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细部构造、艺术处理等在建筑中的具体展现,可谓面面俱到。在有限的学时,想要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依据不同专业的特性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就城乡规划专业而言,则需要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去学习,教学应在总体特征等大方向上有所把握[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如何明晰条理,引导学生的宏观意识,就成了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
(二) 课时偏少,教学难成系统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所安排的学时较少(表 1)[2-5]。虽说大三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有一定学习能力,但就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几乎是首次接受系统的建筑史教育,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外建史知识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增加学时,将建筑史课程教学贯穿于5年的本科教学中,形成完整的外建史本科教学体系,是现在大部分高校建筑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2-5]。
![]() |
表 1 部分高校外国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课程开设情况 |
外建史课程教学普遍依赖教材[3]。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也称陈述式教学)。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学什么主要看教师教什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论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相应知识点,学生大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浅薄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性,不会基于教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更不懂得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学生对同一风格建筑的评价大都源自课本,千篇一律,没有自己思考的成分[6]。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四) 学生对学习外建史课程的认识不足笔者曾依据刘冬梅关于“学生对学习建筑史的意义的理解”的研究[7],对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进行开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外建史的意义认识并不完整。受访学生共59名,其中47名认为:学习建筑史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学习的重点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另有9名认为:学习建筑史除了提高理论素养外,还能从历史建筑中吸取建筑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中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余下的3名学生则持消极态度,认为建筑史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发现学习对自己的帮助。然而,就城市规划专业而言,外建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应该更广泛,不应仅仅讨论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还应涵盖历史街区、历史城市的产生、发展、变革与消亡等内容。此外,对影响建筑、街区、城市发展的各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战争、政治、宗教等,也应有一定深度的探讨,这些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由此看来,如何完善学生对外建史学习的认识,是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二、 外建史课程教学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外建史课程教学的研究目前有相当多的成果。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规划方面,王岩和李雯等人提出要抓主线、做取舍、重对比[1, 8];刘先觉教授认为教学内容不应停留在教材上,应把大量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甚至相关的音频资料加入到教学中[9];王薇、李雯、刘华钢等人认为,外建史的学习应与时俱进,增添当代的内容,让学生对建筑文化的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4, 8, 10]。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率先尝试优化外建史课程教学体系,把外建史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设置外建史各专题课程(选修)和与建筑史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将外建史课程教学扩散到大一至大五每一个年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4, 5]。在教学方式方面,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提出教学方式应多元化,除开设讲座、增加绘图作业、加强实践(主要是参观)外[4, 9],还大力倡导采用互动式教学[3, 7, 11]、体验式教学[2, 12]与发现式教学[6]方式。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一系列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三、 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改革 (一) 将教学内容构建为认知、理解、应用三个层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面,每个层面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达到突出重点内容的目的。鉴于不同专业的研究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即使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而城乡规划专业可根据自身特性,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变化(表 2)。
![]() |
表 2 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认知-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教学内容构建表 |
学生对建筑的认知往往是从建筑风格的表象开始的(第一层面),教师通过对这些建筑建造技术、艺术特征、风格形态的描述,就能让学生获得一定认知,这并不难。而对某一类或某一时期的建筑的详细阐释(第二层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建筑要素,这也可以在课堂上做到。笔者认为,最难的是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第三层面),这也是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的重点。从美学、哲学到经济、文化,从社会、气候到宗教、地理,思考和讨论这些在背后推动建筑变革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建筑演进的路径与方向。也就是说,对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而言,宏观的时代特征和总体的社会生态分析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典型的建筑个体介绍之前。
(二) 设置总结讨论课,合理设置选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课堂上设置总结性质的讨论课,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素养。互动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被认为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素养的重要方式[6, 11],而讨论式教学法便是互动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由于讨论需要基于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积累,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归纳总结,所以一般将讨论课设置在每一个历史时段的知识点讲授完成之后。总结讨论课占一个课时(60分钟),学生5人一组,全班共12组,分组发言讨论。在整个外建史课程教学中共安排4次总结讨论,主题分别为:古埃及和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资本主义城市矛盾与解决方案。
要避免讨论课的冷场,或者讨论话题偏离最初设定方向的情况,如何设立论题和经营论题是组织讨论的关键。遵循讨论论题准确、具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12],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性,每次总结讨论设置3个命题,论题由微观向宏观对学生进行引导,论题的难度由简到难,着力于对宏观视野的培养和对专业创新素养的培养。为了避免学生接到论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将纵横向对比分析方式、归纳思维方式、演绎思维方式[12]暗示于论题中,为学生预设思考方式。以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为例,论题选择为:
(1) 中世纪的修道院和哥特式教堂同样是天主教教堂,却有很大差异,试对比总结它们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每组总结一个方面的差异)
(2) 试分析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与上一题的结论一一对应地分析)
(3) 修道院、哥特式教堂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市教堂在功能上、形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讨论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政治、艺术、城市生长等方面有哪些联系?(开放式讨论)
要组织好讨论课,教师课前针对论题的专门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铺垫、引导和总结,将讨论方向控制在预设范围,最终达到通过讨论课培养学生宏观分析能力和专业创新素养的目标。
(三) 引入小组竞争,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不可忽视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在外建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以小组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统筹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笔者将《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材中“现代建筑派与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的内容分成12个小内容,交由12个学生小组课下学习(每组5人),课堂上用两个课时(120分钟)让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不记名相互评分,评出的前三名得到相应加分。此外,小组与小组之间再进行评分,获得前三名的小组,全组成员都将获得相应加分。由此,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模式,小组获奖,全员得分,有利于调动小组成员钻研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小组成员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和统筹意识。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小组成员的评分标准包括小组贡献量、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五个方面。小组的评分标准则由主题内容完整、语言表达、仪表风范、现场感染力、时间掌控、整体效果六个方面组成。
(四) 加强课程合作,理论结合实践学生能将理论结合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高校在外建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测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建筑。然而,就贵阳市而言,可供参观、测绘的资源较少,而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学时本就偏少,要在有限的学时里安排参观和测绘,将会影响理论课的进度。笔者认为,可在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部分加入建筑史的内容,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来寻找规划设计思路的意识,将建筑史中的理论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在理论部分加入中外居住建筑及环境发展史等内容,展现不同时期人们对居住建筑及环境的需求和审美,让学生有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并能理性地思考分析自己的创作思路,而非一开始就一片倒地模仿所谓的优秀作品。
四、 结语笔者在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得到了学生们和教师们的支持。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课前研究不够,妨碍了讨论课的顺利运行;在建筑设计课的理论部分加入建筑史相关内容时,对建筑设计课教学带来影响等等。城乡规划专业外建史课程教学改革之路还很长,还需要教师们作出更多的努力。
[1] | 王岩.关于非建筑学专业外建史教学的几点思考[C].北京: 2009. |
[2] | 刘志勇, 张兴国, 杜春兰, 等. 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教改实验报告[J]. 高等建筑教育 , 2011, 20 (3) : 10–16. |
[3] | 杨力维, 张秋萍. 谈外国建筑史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方法[J]. 山西建筑 , 2015 (2) : 252–253. |
[4] | 王薇. 外国建筑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3) : 128–131. |
[5] | 汪晓茜.一般知识、思想、创造力和外国建筑史教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外国建筑史课程群建设谈[C].北京: 2009. |
[6] | 苗欣. 发现学习--建筑理论教学的新思路[J]. 南方建筑 , 2006 (3) : 74–76. |
[7] | 刘冬梅. 建筑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 2008 (4) : 112–113. |
[8] | 刘华钢. 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的探讨[J]. 建筑与文化 , 2009 (8) : 106–107. |
[9] | 李雯, 孙莹, 张磊. 外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 2012 (2) : 63–65. |
[10] | 张娟, 宋波. 外国建筑史互动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 华中建筑 , 2011, 29 (6) : 189–190. |
[11] | 杨纯红.世界建筑史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渐成主流[N].中华建筑报. |
[12] | 林先发, 司马志纯. 试论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4) : 6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