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作为高校知识传承和拓展的生力军,其教育和培养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为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创造优秀成果,各类研究生奖学金设置和评定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反面报道呈不断上升趋势,为获得高额奖学金而不惜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购买他人专利产品弄虚作假等。为更好地了解学业奖学金评选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加强学术诚信培养,我们设计了专题调研报告,内容包括:(1) 主动的学术失信问题,如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请人代写论文、购买论文或专利,伪造、窜改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等;(2) 非主动的学术失信问题,如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的学术成果中挂名,成果不按贡献率大小排名等。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调研问卷,并在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范围内随机展开无记名调研,发放问卷共计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2份。
一、 调研结果分析按照调研中发现的学术不端现象对调研结果进行罗列,如表 1所示。
![]() |
表 1 各类学术不端现象调研结果 |
调查过程中,16.9%的学生反映有研究生为在学业奖学金评选中获得好名次,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其中主动学术不端为9.7%,非主动学术不端占比7.2%。调研发现,3.1%的学生忘记标注或某参考文献多次引用时只作了部分标注,从而造成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非主动学术失信主要表现在部分导师为吸引新招收的研究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将其名字写入已基本完成的成果中,或者没有体现参加项目研究但已毕业学生的贡献率。
2010年底,“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研究”课题组针对5 450名全国高校研究生调研了学风与学术道德状况,结果发现[1]:分别有46.9%、43.8%的被调查者认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现象“经常”或“有时”发生,1/4以上的人认为伪造或窜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时有发生。文献[2]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主要表现在:引用不注明出处,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度排序,抄袭、剽窃,一稿多发,伪造、窜改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代写论文和购买论文,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
二、 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社会上的负面诱惑、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导师的责任心不强、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等。
1.社会上的负面信息诱惑
在网络信息资源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或电话发布一系列充满诱惑力的信息,如代写期刊论文、代申请专利,甚至代写毕业论文。而且,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收取高额版面费,出版不符规范的期刊,吸引了不少研究生投稿。由于缺少严格的审查机制,论文的质量很难保证。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这些信息,被铺天盖地的宣传尤其是身边朋友的“成功经历”所吸引,逐渐迷失自我,忘记了研究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对各类网络或电话诱惑深信不疑[3]。
2.学校管理上的漏洞
一些高校在研究生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4-6],培养机制和学术评价体系单一,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但不严格审查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文件,但落实不到位。此外,一些学校对于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缺乏惩戒措施或惩罚措施偏轻,不足以对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3.部分导师不负责任
研究生导师对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不强是造成学风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7-8]。部分导师刚从博士身份转为教师,对于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自身在攻读学位期间就存在学术诚信问题。部分指导研究生多年的导师,或忙于科研项目,或只侧重传授专业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此外,研究生扩招也是造成导师指导精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以前的精英化教育逐渐转变为“批量生产”[9]。
4.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思想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其中第1年是理论学习,后面1~2年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完成毕业论文。许多研究生希望在上学期间能自力更生,奖学金评定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承受的经济负担,还给学生带来了荣誉,因此学生都希望获得高等级的奖学金。为此,部分学生不惜铤而走险,钻评定政策的空子或请“枪手”代劳从而获得不当收益。
就业单位都希望招聘到优秀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相比而言,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则需要在学生入职之后逐渐考评,因而,学生努力在上学期间多出成果。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部分学生却急功近利,从而出现学术诚信问题。
三、 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规避方法“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个人发展、国家建设的根本。学术不端是研究生最主要的诚信问题,既涉及个人的品格问题,也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因而规避方法的选用也应从社会、学校、导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1.加强社会诚信机制建设
国家在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和评估机制、引导学术诚信建设规范化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诚信体系的有效实施和监督管理是保障学术风气的关键,美国一些高校设立学术伦理监控仲裁机构,引入“工作坊”理念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10]。此外,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社会诚信的舆论引导和政策导向,净化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加强研究生的诚信教育[11]。通过树立标杆形象,加强诚信宣传,正面引导学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自觉摒弃和制止有悖学术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代写论文等中介机构的整治力度,加强网络监管,一经核实,坚决予以治理,对于一些不规范的期刊应坚决予以停刊,从而保障学术论文写作的纯净性。对于虚假宣传或担任“枪手”的相关责任人,应给予行政或刑事处罚。
2.建立研究生学业和学术评价机制
高校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主体,有责任和义务落实好教书和育人两项工作。不能只注重学术成果的产出数量,而忽略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业和学术评价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 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强化诚信教育。研究生诚信教育应从高校学风建设入手,努力营造脚踏实地、乐于探索的学习环境和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课程,开展讲座,或将学术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类课程。
(2)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学术评估体系,加强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考虑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学术成果的贡献度,不能仅依据成果产出情况。专业类型、创新程度以及时间需求等均会影响学术成果的产出,高校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或在导师科研工作中多作贡献,这也是培养研究生的根本目的。
(3) 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的相关文件,实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一票否决制”[12]。组织专家对本学科学术期刊进行筛选,对收取高额版面费、无固定出版量的期刊不予认可,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和导师予以严肃处理。
3.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其学术作风、治学态度、道德素养、创新意识等会对研究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13]。教师是学生的榜样,高校在研究生导师遴选时,除考评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外,还应考察其学术道德素养,对存在学术诚信问题的教师应坚决取缔其指导研究生资格。此外,应当严格控制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重视培养质量。毕竟每位导师精力有限,学生数量增加,其获得的指导时间势必减少。
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首先应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自身严格遵守科学原则和学术道德规范,严格做到律人先律己,给学生提供正面的榜样作用。其次,应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过程和学术成果的指导、监督和审核,不因指导学生人数多或科研任务重而忽略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认真审核其学术成果的含金量。
4.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
国家、学校和导师都是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外部因素,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品德。倡导学术诚信,首要的克制力是每个人的学术自律[14]。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专业知识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学习。第一,正确认识研究生学术风气的重要性是首要因素。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将学术道德摆在正确的位置,避免学术诚信问题[15]。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应加强自我约束,加强自律。而自律养成行为的关键在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等素质的提高[16]。第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是关键,学富五车自然不需投机取巧。研究生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培养方案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第三,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相关政策法规是核心。道德自律就是道德自觉,是道德观念、态度的形成过程[17]。研究生应当主动学习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知识和政策法规,提高学术诚信素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国家和学校制定的相关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从思想和行动上充分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并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
四、 结语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已引起国内高校的高度重视,只有社会、高校、研究生导师及学生本人积极应对才能规避。如果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甚至对整个专业或学校的学风产生恶劣的影响,一个人的问题将会影响一群人,最终甚至影响整个学科或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研究生本人也应主动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做一个诚实守信、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1] | 武晓峰, 王磊, 张颖. 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3): 18–23. |
[2] | 江利平, 邓毅, 卢勃, 等. 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子调查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1): 58–62. |
[3] | 程孝良, 倪师军, 曹俊兴.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8): 15–19. |
[4] | 吴开俊, 王一博. 以"共治"促"自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路径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9): 6–9. |
[5] | 刘文博. 研究生浓郁学术氛围的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1): 95–98. |
[6] | 朱勇, 杨蕾.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52): 163–164. DOI:10.3969/j.issn.1674-9324.2013.52.126 |
[7] | 肖祥. 论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责任[J]. 大学教育, 2013(1): 79–81. |
[8] | 施亚玲, 向兴华, 李若英, 等.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12): 24–29.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1.12.006 |
[9] | 卢黎歌. 试论从源头杜绝研究生中的学术不端问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8): 25–28. |
[10] | 刘静.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中导师的使命与责任[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5): 23–26. |
[11] | 高进军, 李彦武, 邵福球.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管理层, 导师, 研究生三方职责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S1): 65–67. |
[12] | 成立, 施卫东, 刘会霞, 等. 研究生学术不端惩防机制:自律, 他律与惩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1): 53–55. |
[13] | 饶家辉, 王宏娟, 张乃生. 研究生在学术诚信构建中的责任担当[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 7(1): 112–115. |
[14] | 惠让松, 杨雪琴.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他律与自律[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3): 331–333. |
[15] | 樊泽恒, 司秀民. 环境润育制度他律主体自律——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养成机制及对策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2): 39–43.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06.12.012 |
[16] | 门雨颖. 论研究生诚信教育[J]. 教育与职业, 2013(3): 56–58. |
[17] | 王萍, 滕建华, 梁秋.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9): 128–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