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需要是情感需要、社会需要,人人都需要和邻居、伙伴、同事等建立关系,并希望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其他集体成员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归属需要的满足与否对个体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更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产生影响[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大学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大学生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面临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压力和冲突[2]。
高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合并重组”,如浙江大学;二是“自我扩展”[3],如华南理工大学。分校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越来越普遍的趋势,然而因各校区之间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认同感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学者杨萍 (2008) 将多校区大学定义为: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但拥有至少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4]。关于多校区的类型,国内学者则有不同的意见,杨萍认为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合并类多校区、拓展型多校区和混合型多校区,混合型多校区大学是指兼具合并类多校区和拓展型多校区两类多校区大学特征的大学,如中山大学等。容蓉认为我国多校区高校办学局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新校区开辟和学校合并这两种形式实现的,前者包括在同一城市或不同城市,甚至跨省开辟新校区,称为扩展型多校区或新建型校区,后者称为合并型多校区[5]。
本研究参考杨萍学者关于多校区大学的定义与分类,并将研究范围限定为拓展型多校区大学。
一、 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 被试以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60份,最终回收41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9%。调查对象分属于文、理、工、医、管不同学科,被试分布见表 1。
![]() |
表 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学校归属感问卷。采用Goodenow1993年编制,浙江大学包克冰、徐琴美2006年修订的学校归属感问卷。该问卷包含15道题目,采用五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该问卷效度和信度良好,目前在国内已有学者应用。
学校因素问卷由笔者自编,包括校容校貌、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五个分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征求了心理学专家和研究生的意见并做了修改,最后确定为56个题目。
自尊量表。使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该量表原有10个条目,分4级评分,在多个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并且现有研究结果都表明该量表的一些测量指标较好。但根据在中国被试群进行的研究,该量表的第8个条目 (“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与其他项目的相关程度非常低,因此在本研究中删去了该项题目,即仅有9个条目进行分析。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由Zimct等编制,姜乾金 (1999) 翻译,并经过杜好强 (2010) 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含12个自评项目,采用7级评分法。原作者通过因素分析将这12个项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值较高。
二、 研究结果 一. 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分析1. 学校归属感总体特点分析
表 2列出了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总体情况,从中我们发现,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平均值偏中上且向高分区域集中,得分在平均分以下的学生占总被试的45.5%,而标准差的值稍大,说明个体特征不同的学生,在学校归属感的得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 |
表 2 华南理工学生学校归属感总体特点表 |
2. 学校归属感的方差分析
以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归属感平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就读校区、生源地 (城市或农村、省内或省外) 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以检验7个自变量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结果见表 3。
![]() |
表 3 不同被试特征在学校归属感各维度上的方差分析表 (n=418) |
结果表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学生干部、生源地 (城市或农村) 的主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这些因素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就读校区”(p<0.05) 和“生源地 (省内或省外)”(p<0.01) 的主效应则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就读校区不同,来自广东省内和省外的学生,在学校归属感的主观体验上有显著的差异。
从交互作用来看,性别和学生干部、年级和学生干部、年级和生源地 (城市或农村)、专业和学生干部、专业和就读校区之间在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p值都小于0.05),表明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学生学校归属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学校归属感因素的差异性,以下分别对就读校区、生源地 (省内或省外) 的主效应作进一步分析。
(1) 学生学校归属感就读校区差异。以就读校区为自变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 4。
![]() |
表 4 华南理工学生学校归属感就读校区差异表 |
从学生归属感的总均分来看,五山校区学生的得分高于大学城校区学生的得分,且存在显著差异 (p<0.05),样本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学校归属感方面,五山校区的学生要比大学城校区学生强。
(2) 学生学校归属感生源地 (省内或省外) 差异。以生源地 (省内或省外) 为自变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 5。
![]() |
表 5 华南理工学生学校归属感生源地 (省内或省外) 差异表 |
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均分来看,广东生源学生的得分高于非广东生源学生的得分,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样本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学校归属感方面,广东生源的学生要比非广东生源学生强。
综上所述,在学校归属感方面,被试群体存在五山校区学生得分高于大学城校区学生,省内生源学生得分高于省外生源学生的情况。
二.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研究1. 学校因素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运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数据的适合性进行检验。本研究的KMO值为0.911,同时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0 594.716(自由度为1 540,P=0.000) 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示数据群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E4,E12,E30等18个题项,确定学校因素包含10个因子,共38个题项。10个因子分别为: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教学环境。
为了研究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研究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2. 学校影响因素的校区差异分析
以学生就读校区 (1=大学城校区,2=五山校区) 为因变量,十项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在校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6和表 7。
![]() |
表 6 大学城校区和五山校区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对比表 |
![]() |
表 7 大学城校区和五山校区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方差分析表 |
结果显示,学生在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这七个因素上的总体平均分比大学城校区学生高,说明五山校区学生受这七个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大学城校区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只在实践活动和食宿条件上占有优势,在教学环境上两个校区学生受到的影响差不多。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上有显著差异。
三. 自尊与学校归属感研究1. 大学生自尊的现状分析
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自尊量表 9个项目合计后平均值为26.07(表 8),单个项目的平均值均高于中等计分2.5,这说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
![]() |
表 8 大学生自尊量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 |
表 9 大学生自尊的校区差异 |
对不同校区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9。
在自尊上,校区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校区间的自尊水平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自尊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校归属感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高。
四. 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研究1.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8个项目合计后平均值为39,单个项目的平均值均高于中等计分4,这说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度上有较高的水平。
对不同校区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10。
![]() |
表 10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校区差异 |
结果表明,在领悟社会支持上,校区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校区间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领悟社会支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高。
三、 思考与建议通过探索大学生学校归属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学校归属感,为不良归属感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干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因此,从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 学生个人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非广东省生源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显著低于广东生源的学生,因此应促使生源地非广东省的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感受来自身边朋友及教师的社会支持,适应并融入班级和学校文化氛围。
2. 学校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对于学校来说,从学校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与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与提升,均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应做到以学生为本,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校应听取学生代表的看法,学校有关部门及时答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诉求,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奖助学金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并严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人隐私等。
医疗条件方面,妥善诊断并治疗患病学生,满足学生的基本就医需求,除此以外还应做到就医方便、安全。
治安环境方面,增加日常与夜间巡逻次数,增设路灯,修建治安岗亭,对学校偏僻地段加强整治等,为学生创设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作为学校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对学生在校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正向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日常教学应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学校应为学生开设合理的课程结构。
实践活动方面,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若条件允许,还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平衡。在社团活动方面,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的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营造活跃积极的社团气氛。
食宿条件方面,营造舒适宽敞的住宿环境,使学生在宿舍感到舒适安心,保障干净卫生的食堂环境与可口多样的饭菜质量。
班级氛围方面,以学校为发起人,举办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与班级竞赛,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作为班级负责人,努力在班级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友好舒适的班级气氛。
校区布局方面,校区建筑布局合理,校区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与风格,修建景色怡人的自然景观,以此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就业指导方面,在态度上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的就业信息。
教学环境方面,教师教学态度认真,师生相处融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多校区办学模式成为高校跨越式发展采取的主要方式,多校区的类型不同,每所学校的基本情况也相差各异。以上给出的对策、建议只是立足于宏观层面上的,针对具体情况,每所多校区大学应有一套符合本校特征的解决方案。
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为例,根据调查结果和研究分析,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这七个因素上的总体平均分高于大学城校区,而大学城校区学生的总体平均分仅在实践活动和食宿条件上占有优势,在教学环境上两个校区学生受到的影响相差不大。此外,两个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上有显著差异,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上无显著差异。
(1) 首要平衡两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方面的差异。两个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五个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大学城校区,而在食宿条件和实践活动方面显著低于大学城校区。
比较而言,五山校区因建立时间更早,东区、中区及西区的宿舍、食堂建筑略显陈旧,内部设施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另外,五山校区近年施工不断,对学生的作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大学城校区因为建立时间不久,各项建筑更现代化,基本生活设施也更齐全。在实践活动方面,大学城校区本科生占比重较大,校区氛围富有活力,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社团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此外,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方面表现出比大学城校区更高的水平。
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工作中,应着重提升五山校区的实践活动与食宿条件,以及大学城校区的学生管理、师生关系与班级氛围。
(2) 关注两校区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方面的差异。两校区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和就业指导方面差异显著,五山校区在这三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不断提升与改善两校区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学城校区,即着重提升与改善大学城校区的医疗条件、校区布局与就业指导服务,以缓解两校区的不平衡状态,使两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达到一致。
(3) 保持两校区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方面已经达到的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显示,两校区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无显著差异,水平相当,学生评分也大致持平。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在这两个因素上继续保持平衡状态,并力求共同提升,共同改善,防止出现“一高一低”的不平衡现象。
[1] | 包克冰, 李卉, 徐琴美.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06(1): 25–28. |
[2] | 杜好强.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671521 |
[3] | 王宣. 兰州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30-1011034294.htm |
[4] | 杨萍.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3-2008179003.htm |
[5] | 容蓉. 广州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探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61-1013318002.htm |
[6] | Goodenow C. 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s: relationships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3, 13(1): 21–43. DOI:10.1177/0272431693013001002 |
[7] | Goodenow C. Strengthening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contexts[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2, 27(2): 177–196. DOI:10.1207/s15326985ep2702_4 |
[8] | Goodenow C.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among adolescents: scal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993, 30(1): 79–90. DOI:10.1002/(ISSN)1520-6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