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着25年合作历史的香港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民间科技服务团体。该机构由香港各领域的百多位专业人士组成,其中,具有建筑师、规划师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有30人之多。他们广泛就职于香港各个建筑事务所、高校以及香港房屋署、规划署等政府部门。
该机构能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提供非常难得的专业考察和实践机会,他们组织学生到香港最新、最著名的建筑物内部参观,有时还由建筑设计者亲自带队讲解。他们的现场指导着重于设计理念的介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态度。这些年参观的项目包括香港新机场、香港会展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中银大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居屋公屋等一大批高水准的建筑或城市建设案例。通过香港城市与建筑的实地考查和学术讲座,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设计技能有着重要作用。广州大学—香港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校外实习基地25年来运作非常顺利,地域特色鲜明,教学效果突出,受到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
多年的合作中,学院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一优质境外教育资源共享、渗透到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将若干先进理念和经验融入日常教学环节[1]。借着该基地成为广东省大学生校外示范实习基地建设点的契机,利用两地交通进一步便利的条件(广深高铁开通使得穗港通勤时间缩短为2小时),学院协同该机构深入挖掘双方合作的潜力,创造出更为多样的穗港教学合作模式[2],进一步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双赢的建设目标。同时也适当邀请同城兄弟高校学生参与部分活动,使该合作模式具备更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香港专业人才服务机构的建筑师、规划师因工作关系,联系着大量的专业人士,能为学院提供丰富的各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同时,学院也有机会为相关设计公司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经过讨论,双方认为应继续深入挖掘基地的教学潜力,从点到面,创新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合作,并通过项目合作、人才输送等方式,使双方成为更加密切的利益共同体。深入的合作关系应成为穗港教学合作的范式,并具备一定的示范效应(图 1)[3]。
![]() |
图 1 建设思路框架图示 |
香港是完全开放的自由港,不同国籍、文化、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士带来了各种新的设计理念,使得香港有条件成为全球建筑设计思潮交融碰撞的前沿之地。实习基地的香港建筑师、规划师能为学生和教师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因此,除了学生赴港实习外,学院还主动邀请基地的香港建筑师参与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上设计适宜并便于操作的方式,如短期工作坊、不同阶段的评图、周末专题讲座等,让更多学生在不同层面获得指导。
(二) 面铺开:整合实习基地的各种社会资源,展开多种类型的合作香港专业人才服务机构的建筑师都有所属的公司或机构。这些公司或机构各具特色,有大型事务所(部分大型事务所有驻穗分支机构),也有小型工作室,还有相关高校的建筑院系。学院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珍贵的社会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从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到合作开展若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甚至创造条件引导学院教师与事务所建筑师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三) 成效共享:互惠互利,调动各方积极性本着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基地建筑师所属的香港建筑设计公司驻穗分支机构的人才需求状况开展人力资源跟踪服务,为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根据公司业务情况适时提供智力、人力服务,以此激发建筑师及其所属单位参与学院建设的更多热情,使该实习教学基地成为高等学校与社会互惠互助的高效的合作典范,特别是对穗港合作交流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二、建设内容与措施建设内容可以用“一系双线四面”来概括。具体如下:
一系:实习基地的香港建筑师参与学院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力求专业教育的前沿性和适应性。学院数次与实习基地的香港建筑师和香港高校教师讨论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主干课程大纲,了解香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以及借鉴香港高校的专业教学经验,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新技术应用环节,在课程大纲中突出现场考察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强化概念性设计环节和模型表达环节。同时,学院邀请基地的香港建筑师参与部分主干课程(三、四年级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业务实践等课程)大纲的制定,确保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双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向展开。学院兼顾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上设计适宜并便于操作的方式,如周末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短期工作坊、不同设计课程的阶段评图等,让香港建筑师参与更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更多层面获益。这些合作教学活动均有微信公众号推送,以吸引了同城其他高校学生的参与。
例如,邀请香港建筑师定期参与建筑设计集中周、建筑设计业务实践的教学活动,拓展基地授课形式和内容;学院与实习基地香港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分别开展了数次联合教学活动,加强穗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双方的互相了解、互相促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师生间除了见面交流外,还通过网络、微信互动,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境内外合作教学模式[4]。
四面:围绕理论和实践教学开展教学团队、项目合作、学生就业、活动共享等系列拓展活动,确保合作的深度和成效,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教学团队:学院以年级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一般由3~5名教师组成。团队教师的选择充分考虑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学热情、年龄梯级等因素。通过互访交流和教学互动,如与香港建筑师联合编写专业教材等,提高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并整合双方的教学资源。
(2) 项目合作:建立与基地建筑师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强与基地建筑师所在设计公司驻广州分支机构的联系。通过建筑师两地注册制度,利用学院管理的甲级设计院为香港建筑师的内地注册、业务展开提供便利;组织部分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在课程教学之余参与设计公司的实际项目运作,为设计公司提供智力服务,解决了设计公司普遍存在的局部时段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这些互利共赢的措施让基地建筑师及设计公司更有动力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以香港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广州分公司为例,近年来,事务所建筑师在学院开设讲座,参与设计课程指导,联合编写教材等。
(3) 实习就业:依托建筑设计实习课程,与基地建筑师所在的建筑设计公司联合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择优推荐给香港建筑设计公司,为他们提供优秀毕业生资源,实现了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目标。近年来,已有数位学生被香港吕元祥建筑事务所广州公司、香港梁黄顾建筑事务所广州公司录用。
(4) 活动共享:学院每年的赴港毕业实习,均邀请同城高校建筑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参与,以扩大该基地的获益面,受到兄弟高校相关院系的欢迎。同时,每次香港建筑师的相关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均事先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欢迎其他学校学生的参与。这些举措,增强了基地建设的公益性和示范性。
三、建设成效与经验总结在20多年的合作中,经过深入挖掘潜力和资源整合,合作办学成效显著,扩大了学院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实践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出境深造的比例有了较大提高。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联合工作坊成果,获得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优秀作业二等奖和优秀奖。
总结两年来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应将境外优质资源整体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保证教学思路的连续性;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力求在相关教学活动中有所创新。
二是在吸收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时,应注意借力培养、培训内地师资,吸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并加以固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是重视双方的受益面,互惠互利,才能保证教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对与境外合作教学活动的推广和宣传,扩大影响和受益面。
[1] | 李成明, 张磊, 王晓阳. 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6): 18–20. |
[2] | 赵彦志. 中外合作办学重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2): 93. |
[3] | 杨国忠, 杨卫红, 凌成云, 尹玉. 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教育特色研究[J]. 高等建设教育, 2003, 12(2): 8–10. |
[4] | 赵秀敏. 建筑学教育的多学科化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 13(2): 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