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640
b.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P. R. China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高校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应该如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学界尚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调查、分析与探讨。鉴于此,该研究以T大学2016级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其心理健康现状,以期为全面深入地做好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T大学2016级216名建筑专业和613名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新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基本信息详见表 1。
![]() |
表 1 研究生新生样本基本信息 |
该研究采用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简称“CCSMHS”)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以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为评定对象[1-3],共104道题目(包括8道测谎题),12个维度(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型人格倾向、强迫型人格倾向、依赖型人格倾向、冲动型人格倾向、精神病倾向),每个维度8道题目。该量表为李克特5点量表,1、2、3、4、5分别代表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量表内所有题目均采用正向计分方法,被试回答1、2、3、4、5分别计1、2、3、4、5分。将每一维度内各题目的得分相加,即为该维度总分(在8~40分之间);将各维度总分相加,即为该量表总分。在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测量中,得分越高者表明相关症状越明显或越严重,但并不表明一定处于心理疾病状态;得分越低者表明相关症状越不明显[3]。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4]。
(三)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问题的筛选情况第一类为具备下列4个条件之一者(标准一):(1) 抑郁维度T分≥69分;(2) 焦虑维度T分>68分;(3) 精神病倾向维度T分>70分;(4) 偏执、攻击、冲动三维度T分之和>205分。该类学生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比较激烈,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进一步分析和诊断。
第二类为不在标准一中,但下列题项任一项得分≥4分者(标准二):26题,30题,82题,84题,103题。该类学生可能存在某种类型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分析和诊断。
第三类为不在标准一和标准二之内,但具备下列4个条件之一者(标准三):(1) 抑郁维度T分≥63分;(2) 焦虑维度T分>63分;(3) 精神病倾向维度T分>64分;(4) 偏执、攻击、冲动三维度T分之和>191分。该类学生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如不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不协调等。该类学生虽有一定的烦恼,但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第四类为除第一类、二类、三类之外者。该类学生可能暂时无心理问题,目前不需要重点关注。
根据上述标准,T大学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问题筛选结果见表 2。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中,91.2%的人暂时无心理问题,8.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4.1%的人存在一般心理适应不良问题,4.7%的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学院研究生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有一些新生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重点关注作进一步诊断。
![]() |
表 2 研究生新生心理问题的筛选情况 |
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见表 3。由表 3可知,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在量表 12个维度上的原始分总分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强迫型人格倾向、焦虑、依赖型人格倾向、社交退缩、抑郁、自卑、冲动型人格倾向、偏执型人格倾向、躯体化、社交攻击、精神病倾向、性心理障碍。进一步的两两t检验结果表明: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的强迫型人格倾向问题最多;焦虑、依赖型人格倾向、社交退缩问题较多;抑郁、自卑、冲动型人格倾向、偏执型人格倾向问题次之;躯体化、社交攻击问题再次之;精神病倾向问题相对较少;性心理障碍问题最少。
![]() |
表 3 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n=216) |
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情况见表 4。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性别方面,在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倾向两个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在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倾向两个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两者在其它维度以及量表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第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在性心理障碍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说明与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在性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两者在其它维度以及量表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 |
表 4 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情况(n=216) |
建筑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情况见表 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冲动型人格倾向维度上,建筑学院研究生新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人文社科专业,这说明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新生相比,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在冲动型人格倾向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两者在其它维度以及量表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 |
表 5 建筑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情况(n=829) |
研究发现,第一,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91.2%的新生暂时无心理问题;但仍有4.7%的新生可能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需重点关注和进一步诊断。这与熊燕(2007) [5]、毕爱红(2010) [6]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以及相应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密切相关[7-9];另一方面,有些新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其入学后不适应新的环境[10],以及其自身原本就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有关[11]。第二,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强迫型人格倾向问题相对最多,这与马喜亭和李卫华(2011) [12]、吴钰(2012)[11]、张萌(2016)[8]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除了与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自我要求严格、期望较高、追求完美[8],科研工作要求治学严谨、不懈思考、钻研细节[6],以及其面临更多来自学习、科研、婚恋、家庭、人际、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5\]\[8]有关外,也与T大学建筑专业以及建筑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关。T大学作为理工见长的研究型大学,建筑专业更是校内专业与各学科中的佼佼者,不仅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这无形之中给建筑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更大压力;这种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训练,以及对细节的不懈追求更易于导致强迫型人格倾向问题增加。第三,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性心理障碍问题相对最少,这与熊燕[5]、毕爱红[6]、张萌[8]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与中国性教育相关政策颁布实施后青少年性教育成效初显密切相关[8]。
(二) 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差异情况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中,男生在性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比女生多,这与熊燕(2006)[13]、熊燕(2007)[5]、熊建练(2010)[14]、于新红和徐晓沄(2012)[3]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与不同性别的人对性爱的要求存在差异不无关系[5]。一般说来,处于此年龄阶段的男生比女生对性的需求更强烈,但由于受其所处环境内各种条件的限制,男生由性成熟带来的性压抑却难以获得有效释放,从而使其更易于产生性心理障碍问题[13]。第二,男生在精神病倾向方面的问题也比女生多,这与方彩虹(2002)[15]、刘彩谊(2005)[16]、解薇(2009)[17]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角色要求和期许不同、男性承受了更大的社会压力密切相关[[5][17]。第三,非独生子女在性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比独生子女多,这与熊燕(2006)[13]、熊燕(2007)[5]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了更多注意、关心和引导[18-20];另一方面,与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对性的认知、态度和需求相对欠缺、保守和压抑[5]。
(三) 建筑专业与人文社专业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差异情况分析研究发现,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在冲动型人格倾向方面的问题比人文社科专业新生多。究其原因,主要与学业压力、情绪稳定性和情绪调控能力等因素有关。首先,与学业压力有关。梁宝勇(2009)[21]、毕爱红(2010)[22]调查表明,理工类新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文科类新生;李永占(2015)[23]研究进一步发现,包括学业压力在内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冲动性人格呈正相关,即学业等压力越大,冲动性人格倾向越明显。其次,与情绪稳定性和情绪调控能力有关。戴燕(2016)[24]调查表明,文科新生的情绪稳定性显著优于理工科新生;黄双双(2011)[25]研究显示,文科学生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与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均显著优于理工科学生;而冲动型人格倾向又是以情绪不稳定和缺乏情绪控制能力为主要特点[1]。因此,从总体情况看,与人文社科专业新生相比,建筑专业新生学业压力相对较大,情绪稳定性和情绪调控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导致其冲动性人格倾向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
五、对策与建议完善研究生新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与有效干预至关重要。对此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认真开展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工作,通过评定和筛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握学生的问题所在。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第一,要根据普测筛选结果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有侧重的逐步约谈。比如,对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优先约谈,对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建议约谈,对无心理问题的学生暂时不需约谈。第二,要针对普测中发现的学生集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建筑专业研究生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强迫型人格倾向问题、男生存在的性心理障碍与精神病倾向问题、非独生子女存在的性心理障碍问题,以及与人文社科专业新生相比存在的冲动型人格倾向问题等,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重点关注以及个性化教育与辅导。
最后,要加强对心理危机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与跟踪,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的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26],促进其健康成长。
[1] | 国家教育部.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M]. 北京: 2005: 1-73. |
[2] |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 邓丽芳, 张忠华, 郭召良.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2): 102-108. |
[3] | 于新红, 徐晓沄. 北京市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教育探索, 2012(8): 135–138. |
[4] | 付慧娥, 邓新洲, 喻瑶, 张海仓.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10): 38–41. DOI:10.3969/j.issn.1674-2869.2009.10.010 |
[5] | 熊燕, 于祥成, 胡义秋, 彭萍. 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 56–57. |
[6] | 毕爱红, 杨卫华, 许兰平, 白萍. 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校园心理, 2010(2): 80–84. |
[7] |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 2012(5): 664–679. |
[8] | 张萌, 黄建榕, 梁瑞萍. 近10年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特点研究——以T大学为例[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112–128. |
[9] | 李国强, 高芳红.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展望[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2): 76–82. |
[10] | 徐洪吕, 陆林, 郭申, 刘岑鸟, 王萍, 王丽丽. 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3): 398–400. |
[11] | 吴钰. 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1): 131–133. |
[12] | 马喜亭, 李卫华.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4): 91–96. |
[13] | 熊燕, 彭萍, 胡一秋. 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6): 612–615. |
[14] | 熊建练, 熊燕, 赵震宇. 研究生新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3): 108–112. |
[15] | 方彩虹. 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3): 80–81. |
[16] | 刘彩谊, 安晶卉, 亢蓉, 关梅林, 刘泽文, 朱沛胜, 高文斌. 北京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测试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12): 1121, 1129. |
[17] | 解薇. 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 山东: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5-2009222208.htm |
[18] | 梁瑞萍. 近十年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特点研究[D].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61-1015988693.htm |
[19] | 张驰, 许英美, 陈斯琪, 周鹏, 李红锦. 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7): 1102–1107. |
[20] | 张小远, 俞守义, 赵久波, 李建明, 肖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7(4): 482–484. |
[21] | 梁宝勇, 郝志红, 卢国华. 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9, 32(1): 63–66. |
[22] | 毕爱红, 杨卫华, 许兰平, 白萍. 研究生新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 2010(1): 226–22. |
[23] | 李永占. 大学生冲动性人格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6): 909–911. |
[24] | 戴燕, 高玮, 黄郁. 心理复原力对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宽恕他人与宽恕自我的作用[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1(1): 11–19. |
[25] | 黄双双. 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26] | 罗晓路, 胡志峰, 张继明.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2015: 372-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