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建设是支撑专业发展的核心,其合理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目标实现的程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2)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出来。作为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虽有原专业的基础可供参考,但由于在专业内涵、发展理念、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与优化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当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引领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它也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既有文献主要是围绕地方院校基于自身学科背景与优势条件来阐释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原则、基本方法与重点内容,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奠定了基调,有力支撑了新专业的人才培养,并呈现以下五个特点:第一,研究成果大多出自地方院校一线教师之手,覆盖了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云南、内蒙古与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地方院校;第二,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导向、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与各院校的基础环境(如发展底蕴、学科优教学传统和发展理念等)使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差异势、较大;第三,几乎所有课程体系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众多研究者在课程体系制订中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甚至有学者专门研究了新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课程体系[1-3];第四,既有成果提出的课程体系虽涵盖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和技术工具等多个层面,但就如何增强人文地理理论与城乡规划技术的关联性尚缺少明确体现;第五,研究成果均是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基于既有经验形成的预设性内容,尚未出现调试型或优化型研究。
总体而言,由于专业设置时间较短,无论是体系的稳健性还是结构的协调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与不足;加上目前未有毕业生,社会认同有待检验,使得当前研究整体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开设三年,大部分课程已讲授完毕,在此背景下对课程体系展开实施评估及动态优化恰逢其时。
一、实施情况与问题审视 (一) 执行情况调查济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集中实践课程三大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14门,33学分)、通识核心课(最低4学分)和通识选修课(最低8学分);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19门,51.5学分)、专业必修课(9门,24.5学分)和专业任选课(从18门课中选修,最低16学分);集中实践课程包括9门实习,计33学分(图 1)。
![]() |
图 1 济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
自2013年实施以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运行情况良好。根据调查,90%的授课教师和95%的学生认为,既有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根据自身师资情况与教学条件设置并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第一,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清、课程体系宽泛杂乱与课程结构协调性不足等多重窘境,并较好地做到“广专结合”,即专业基础课与必修课依据培养目标实现固定化与模块化,因课设人,而任选课依照社会发展和师生各自需求动态调整,因人设课,使“刚性”与“弹性”有机衔接,显著提升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第二,课程内容围绕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进行聚焦,实现由原来的“宽口径”向“适度口径”转变,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现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主要问题审视由于专业发展导向不够明确、师资结构尚需优化等现实客观原因,面向人才培养新形势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同时,课程体系在以下方面亟待优化。
(1) 课程体系的特色性有待深层次挖掘与塑造。如何突出与彰显发展特色是每一个专业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而适宜的课程体系是塑造专业发展特色的重要载体与依托。因此,建构有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是支撑专业发展定位以及挖掘、彰显专业发展特色的关键。目前济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仍不够突出,具有进一步挖掘与提炼的潜力。
(2) 课程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性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不协调。现有研究成果均表明,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对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性不足是很多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普遍问题;然而,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大多设立在具有地理学传统的院系,学科体系建设主要基于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和传统优势,核心课程多为地理类课程,而以实践为特征的城乡规划类内容普遍偏少;同时由于师资的限制,很多城乡规划类课程多为理论授课,实践课程尤其是设计型实践课程课时量小甚至缺失。第二,基础课程与后继课程的关联性较弱。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原理,无论在学时数、理论深度与师资配套均相对不足;更让人担忧的是,实践支撑薄弱导致学生缺少对基础知识深层次的掌握,进而导致与后续课程的关联性较弱,难以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三,实践实习课的时序结构有待优化,前期(尤其是前五个学期)专业实践课偏少,甚至让学生产生“实习即旅游”的错觉,继而使学生对专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怀疑和不自信。
(3) 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融合性有待增强。新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关联性得到较大提升,但融合度不够,课程之间缺少内在本质性的链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稳固性。在调研中发现,学生虽然已经历三年的学习,但60%以上学生仍对专业发展感到迷茫,不清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尤其是不能够自觉将自己的优势与偏好融合于专业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明显不足。归因分析,表面上看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不甚了解,更深层次原因是学生无法形成课程层次清晰、内容高度关联、能力有机匹配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对社会工作缺乏专业自信。
(4) 目前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第一,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大学物理F、大学物理实验B四门专业基础课共计11个学分,虽然上述课程依托学院良好的设备基础与师资力量,但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关联性较弱。第二,作为最重要基础课之一的人文地理学课时量偏少,较难为专业其他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为1周,实习周数偏少,难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操作,影响对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第四,专业必修课部分的规划类课程课时偏少,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时量难以满足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复合要求。第五,在实习课程中,真正支撑课程实践的实习课程比例并不高,仅为48.5%,与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与发展趋势不一致。同时,城市认识实习和人文地理学实习具有较多的交叉,而且同样的实习方式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疲劳”。
二、培养模式与优化机制 (一) 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适首先应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4]。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模式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这一方面,英国高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久负盛名,地理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研究技能培养非常关注,这一点正契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诉求。因此,在当前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尝试建立“通地理、精规划、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化以“解释区域人地关系为核心、以规划应用为导向”的鲜明特色。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优化应在拓展学生人文地理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注重“地理分析” “地理设计”等研究技能课程板块,继而注重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交叉与融合,突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城乡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二) 优化机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突出对职业实践的适应性[5],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的根本目的之一。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东京大学等4所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注重地理学基础,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实践与实习课程比重大[6]。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蕴含强烈的、较为宏观的关联机制,这种关联机制除了体现在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的历史渊源外,还在于两者之间存在共性和互补性,并长期相互学习、借鉴、交叉和渗透。此外,课程组群、课程之间的关联耦合机制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微观机制。
三、结构优化与体系完善针对以上现实问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培养模式和优化机制,文章对济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图 2)。着重体现在:第一,逐步减少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大学物理F、大学物理实验B等与专业关联度较低的课时量;第二,增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至2周,强化空间分析能力培养与提升;第三,增加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第四,分别将人文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时量分别增加到64课时、48课时和48课时,并将增加的课时量调整为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设计;第五,调整城市认识实习和人文地理学综合实习的边界,同时优化与丰富实习方式。
![]() |
图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
特色即优势,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大幅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认同感。由于依托平台不同,师资力量各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优化难以照搬国内重点院校的经验,只能立足自身特色,着力突出专业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才能在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生存或发展。
首先,尊重与延续学科传统。深度挖掘与整合传统所蕴含的特色要素,并渗透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过程中,进而使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具有突出特色性。其次,提升实践课程比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审视、理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厘清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以此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最后,提高课程体系协调性。结构优化目标在于实现体系的协调性,应根据课程的演变与融合规律,根植于学科发展本源与专业培养目标,响应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背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着力加强人文地理课程群、城乡规划课程群和应用工具类课程群建设。
(二) 加强课程联系,突出课程体系的融贯性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其结构体系是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以夯实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为重心。要让学生构筑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认识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应简单理解为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两个专业的叠加,其课程体系应是全面、系统和有机的;其次,课程体系应集中体现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核心课程的融贯,融贯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夯实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路径;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明晰所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在具体讲授中明晰知识边界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让学生谙熟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这必然要求课程体系优化应着力加强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强化关联机制。要做到学科融贯、课程关联,要求该专业教师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缘结构,又要求教师之间加强交流、突出重点、寻求差异。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独立的新专业,其课程体系应在增强课程关联性的基础上逐步迈向融合性,注重有机与均衡发展。
(三) 突出模块教学,提高课程体系的实践性首先,突出模块化教学。通常来说,经过三年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绩表现初步明晰自己的偏好及学习方向,随之应以学生的兴趣与偏好为导向,因材施教,实施模块化教学,将专业学生划分为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生类型的特征,细分培养目标与标准,制订相应的分类培养途径,明确各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方向,应及时调整板块结构,并以模块化教学为支撑,保障各模块的教育质量。其次,适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并着力构建多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优化应顺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工科化趋势,增加城乡规划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和其他技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的同时,不能简单以打包的形式设置实践课程,如设置城乡规划综合实践,而应构建实践课程组群,分层次进行专项实习,从城乡总体规划实习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实习,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实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实习到旅游规划实习等。此外,实践教学不仅限于所规定的实践课程,还应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SRT、挑战杯、城市规划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与科技创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思维训练与实践技能培养。
(四) 优化师资结构,支撑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合理的师资及其结构是课程体系运行的重要支撑,也是地方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关键性要素。而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依托的学院中,通常地理类的教师比例高,而具有规划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少,难以有效地支撑“强实践”要求。因此,如何内培外引,锻造一支具备人文视角和较高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并顺利实施的关键与保障[7]。师资结构的优化会逐步增加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师数量,将课程体系由“大而全”调整为“小而精”,并面向“中小尺度区域”规划实践的实施模式。
五、结语文章基于对济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运行情况的跟踪调查与分析,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院校专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秉承这一趋势,立足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其他院校的经验,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优化机制、着力强化体系的特色性、课程的联系性与专业的实践应用性。同时,也应充分地认识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一个逐步调适、累积经验与日趋完善的动态过程。在课程体系调试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专业发展机制,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融合性,以及在多目标导向下探索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模式与方法论,推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真正走向成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 | 刘沛, 刘洵, 王翠红, 等. 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农业教育研究, 2014(2): 2–4. |
[2] | 杨立国, 邹君, 邓昕, 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5): 71–72, 75. DOI:10.3969/j.issn.1672-1438.2014.15.027 |
[3] | 侯光辉, 张前进, 陈卫. 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15(1): 41–44. |
[4] | 刘艳艳. 新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亚太教育, 2015(6): 251–252. |
[5] | 唐春媛, 林从华, 张祖柱.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走特色办学之路[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8, 6(5): 472–476, 499. |
[6] | 刘云刚. 21世纪高效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的探索[J]. 人文地理, 2012(2): 156–160. |
[7] | 陈郁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路径[J]. 闽江学院学报, 2014(1): 103–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