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Vol. 26Issue (6): 5-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6.002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张殳竹青. 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现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范式的质性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6): 5-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6.002.
ZHANG Shuzhuqing. Study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cognition about humanistic quality: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paradigm[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7, 26(6): 5-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6.002.

作者简介

张殳竹青(1993-), 女,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E-mail) riewon1993@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3-12
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现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范式的质性研究
张殳竹青     
华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通过质性访谈,并采用扎根理论范式,借用NVivo8.0软件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信息整理、数据编码,最后析得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认知的三个核心范畴: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内涵认知现状反映其对人文素质的反思和需求情况;但反观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丢失了诸多人文素质的核心内涵。人文素质教育要改革,必须首先把缺失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弥补上来。该研究"以学生为本",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侧角度进行研究,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    
Study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cognition about humanistic quality: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paradigm
ZHANG Shuzhu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NVivo 8.0 in managing and coding original resources, this paper adopts original interview data. By us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paper concludes three factor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about humanistic quality, including humanistic spirit, humanistic thought and humanistic methods. The cogni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reflects their reflection and demand of humanistic quality. However, reflecting on the present concept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t's lost many core contents of humanistic quality. Dur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process, we must first make up these los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s. This study is "student-oriented", standing on the demand side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o do research, which is important for supply-side reform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humanities quality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analysi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一、问题的提出

据研究,当前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欠缺、精神追求淡化、功利意识较强、道德水平下降等问题[1]。但理工科大学生如何认识人文素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素质?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较明确的回答。

目前,有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主要有现状研究和对策研究两类。前者研究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并揭示导致其人文素质偏低的教育内部原因、社会外部原因和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原因;后者从组织实施、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师资等角度探究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对策。这两类研究的共性在于,研究者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审视学生,探究人文素质应如何开展。目前尚未发现从理工科学生角度,自下而上反思和解构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试图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内涵认知为中心,站在学生角度反思人文素质内涵应然, 并以此构建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知模型。

二、人文素质解析

学者们普遍认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综合各家之言来看,这种终极关怀实质是对人类的自我关怀,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2]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人文素质不同于文化素质,人文包含在文化当中,文化素质中的“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局限于精神文化[3]。本文借用贝尔教授给文化的定义逻辑来进一步论述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是人们在“生命过程”中面对“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解释系统”不仅是对“生命过程”和“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它的真谛是“应对”“生命过程”中的“生存困境”。同时,个体在“应对”过程中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意义世界”是“解释系统”的本质[4]。“意义世界”是对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自我解读,是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其中,人文方法是认识人文世界的方法;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5]

有人文知识不等同于有人文素质,人文知识的落脚点在“文”,而人文素质的落脚点在“人”。人文知识可以通过“学”的累积而获得,而人文素质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体验、感悟、反思、实践后养成的。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不能提高人文素质,因为事实认知不能自然形成素质[6]。故在本研究中,不把人文知识纳入人文素质的内涵中。

三、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非常著名的构建理论方法。它自下而上建立理论,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而形成理论。这种方法有三个环节: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编码、构建理论[7]。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范式,对小样本进行个案调查,以便了解事物的复杂性,深入探究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知现状。

质性研究不同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实质反映的是受访者主观判断的集合体,即便是大样本问卷,其收集到的数据也只能代表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人文素质内涵的普遍认知。而且,问卷调查只是验证研究者自己对学生人文素质认知现状的某些理论假设,未必能反映其本质特征。本研究深入学生当中,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并与之互动,收集和分析较高质量的研究材料,探究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内涵认知现状。

四、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抽样的办法,选取人文素质较高的在读理工科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人文素质较高学生的原因在于:人文素质较低的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水平很有限,甚至会否定人文素质的价值,无法通过他们的访谈资料构建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知模型。

被试遴选标准为:一是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核心体现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二是表达能力较好,自愿参与访谈。其中,标准一的内在假设是:认识到人文素质核心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学生具备较良好的人文素质。标准二的设定是考虑到:在自愿状态下,表达能力较好的被试更容易配合访谈者,并准确、流畅地说出内心真实想法。实际筛选被试过程中,研究人员在每次访谈结束后,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和现场交流情况,陆续筛选确定“人文素质较高”的受访者作为正式研究对象。

判断是否有足够受访者的关键点是信息饱和性,即访谈者听到相同的重复信息,且得不到具有决定性的新东西了[8]。本研究中,访谈至第20位时资料出现饱和(表 1)。

表 1 被试基本信息
五、编码方法 (一)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研究者以开放的心态,排除个人偏见和学界定见,按资料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编码。其目的在于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和类属化。本研究借助NVivo8.0自由编码功能,通过反复阅读对比原始访谈资料进行自由编码。

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寻找编码来源:第一,从研究对象的访谈文本资料中抽取直接表述人文素质内涵的词句;第二,从访谈文本资料中概括引申出研究对象对人文素质内涵的概念。经过对20位人文素质较高的理工科在读本科生的访谈文本资料分析,得到60个概念,18个范畴。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研究者运用NVivo8.0的类属编码功能,将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类属根据其内在联系进一步划分类属。本研究共挖掘出人文素质内涵的5个主范畴,包括终极关怀、以人为本、追求真善美、理性方法、感性方法。

(三) 核心编码

核心编码是指在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核心类属应具有统领性,能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内。本文确定人文素质内涵的核心范畴是: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表 2)。由此建立起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知模型(图 1)。

表 2 人文素质内涵认知编码过程
图 1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内涵认知模型
六、结果分析 (一)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包括对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真善美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终极关怀是一种超越功利、关注人格健全,对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也就是不仅关注和关怀“人为何存在”,同时关注和关怀“人如何存在”的问题[9]。“对人的终极关怀”被试的解读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 追求生命的意义

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个人才能自觉构建起“我”的“意义世界”,“意义世界”也让“我”能成为这样或那样的“我”,追求意义是人生根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有2位被试谈到,“人文素质是一种价值导向,我做一件事情,是人文素质指引我把这件事做得更有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我们的物质、精神或者生命意义等方面的。”(表 1A9)“最关键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你的优势,你是怎样的人,你希望做怎样的人。”(表 1A3)

2. 热爱生命生活

研究者问到人文素质的内涵问题时,有3位被试回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是最主要的。”(表 1A10)“重视生命,生命很高贵。”(表 1A9)“所谓人文关怀,比如,对身边的花草的感情,不会冷冰冰,对走来的人的感情。”(表 1A11)

3. 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第一,8位被试谈到“思想独立”,即“思考问题有自己坚定的价值体系,而不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表 1A7),“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表 1A11),更有主见,有独立的三观;第二,6位被试谈到“独立判断”,即“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表 1A3),遇事不跟风,明辨是非,有自己的见解,能更全面地看问题;第三,一位被试谈到“自我肯定”,即坚持本性,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

4. 自由精神

有3位被试谈到自由精神,“个人做事能够有自由之思想。”(表 1A7)“觉得不好的现象会强烈抗击,会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 1A10)“就是人的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不自由的,要有什么东西来约束。”(表 1A20)总之,人们享有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而且其思想和言论自由受到外界的尊重和保护。不过,人的行为可以受到约束。

5. 人的全面发展

有2位被试谈到全面发展,即一方面要有专业知识以谋生,另一方面要学习“无用之用”(表 1A1),包括通晓人情世故、对自己内在的修炼等。“只有个人发展比较全面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得更好,因为做社会人所需的知识和素养是广泛的。”(表 1A10)“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不断追求人的完善、和谐、丰富[10]

6. 勇于尝试

“我”与“意义世界”的共筑过程中,要“勇于尝试”。有3位被试谈到,年轻人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向外拓展,不安于现状,保持活力、动力。但是,“不要试图通过你做的这些种种事情去争夺或者是为你获得一个什么。仅仅是投入到你想要做的事情本身上。”(表 1A20)也就是说,勇于尝试在于具备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冒险精神,同时,保持内心的好奇心,才能永葆激情和活力。尝试的目的不在于功利,而在于自身的内在需求。

7. 顺其自然

有2位被试认为顺其自然是人文素质的要义。被试通过通选课或自己看书了解到“顺其自然”的思想,而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追问“顺其自然”的内涵时,被试都表示很难说清。被试对“顺其自然”的思想观念认同却又理解模糊的情况说明,当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时,可能并未完全理解其中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感性领悟、直觉上的认同,但却能深植于心,在日后慢慢领悟。正如一位被试所说:“人文素质是慢慢培养的过程,不能去追求速成。平时我也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读了很多书之后不自觉地受到书的感染。”(表 1A16)

追求真善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4位被试谈到“求真”,包括能明辨是非、灵活务实、有客观实际的态度。二是7位被试谈到“积极道德品质(求善)”,即那些对个人积极向上人生态度凸显重要作用、对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支柱性和结构性道德品质,包括传统美德和当代个人优良品德[11]。在本研究中,积极道德品质包括法律意识、奉献、宽容、礼貌、律己、平等、谦卑、善良、温和、责任、正义、尊重,其中善良和责任的词频最高。三是6位被试谈到“追求保护美”,包括保护环境美、保护美好情感、不破坏美,有感受美的能力,追求美。

(二) 人文思想

以人为本是人文思想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共有6位被试谈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内涵认知概括为:从宏观角度上讲,整个社会的建设与运行要适应人的需求;从微观角度上讲,个人要懂得为他人着想,不以自我为中心。总的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社会和个人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重视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论上而言,以人为本有三层基本含义: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第二,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第三,它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处事要以人为尺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12]

(三) 人文方法

本研究中,人文方法包括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两个方面。两者的区别在于,理性方法是合乎逻辑的、推理性的,感性方法是无逻辑的、感受性的、自觉的领悟。

本研究中,理性方法有四种:(1)一位被试谈到“高格局”,格指认知的深度,局指认知的广度,高格局指人的目光长远,能从多视角看问题且认识深刻;(2)一位被试谈到“思辨”,即思考辨别分析,具有怀疑精神,通过逻辑思考去分析辨别是非黑白;(3)2位被试谈到“批判”,即基于事实,对错误的、不合理的现象、行为进行判断批评;(4)3位被试谈到“反思”,反思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经验、活动或身心结构为对象, 以反身性的自我观察、分析、评价、改造、修炼等方式进行的学习[13]。被试描述反思时,都说到:通过看书、看别人的故事反观自己,反省自己的问题,引发自己的思考。

感性方法包括融我和感悟两种:(1)3位被试谈到“融我”,即“我”是融于其中的,“我”与其所观察的对象合为一体,互相对话、交流和感应。人文视野中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这些色彩是作为观察者的一个又一个的“我”赋予它的[14]。融我方法在本研究中包括:共情,也称同理心,“会对符合自己内心的东西产生共鸣”(表 1A19),正是在共情的基础上才产生共鸣;想象与创造,被试谈到会在人文的学习和熏陶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写小说、作画等。(2)9位被试谈到“感悟”,包括感受和体悟两个方面。感悟也包含理性的思索,但是是以感性体悟的方式进行的。被试在谈到读书、听音乐、观影、参观人文景点等活动中,都是通过内心感受和体悟得到有关人文感性或理性认知的。

七、结语

人文素质立足于“人”,其内涵既宽宏博大又细致入微。被试很难做到诠释人文素质的内涵,且在某些更抽象、更深刻的概念认知中,会出现被试认同却很难表述清楚的状况;但整体来看,被试的现有认知是较为准确的。本研究中,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知现状反映其对人文素质的反思与需求情况。被试认为,人文精神包括追求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生命、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人的全面发展、勇于尝试、顺其自然、求真、积极道德品质、保护和追求美等等;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文方法包括高格局、思辨、批判、反思、融我、感悟。本研究“以学生为本”,站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侧角度开展研究,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重要意义。

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素质尚有如此丰富且正确的认识,但反观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却丢失了诸多人文素质的核心内涵。目前,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集中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方式”“文理渗透”等方面[15]。这些理念中,只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把落脚点放在“人”上,后两者虽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但脱离了人文素质的本质——对人的终极关怀,脱离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成人”。古往今来,不乏一些饱学之士,他们文理兼修,甚至贡献卓越, 却流于污名。故而,所谓的“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方式”,“文理渗透”虽是“成才”的必备素质,却不是人文素质的要义。如此而言,核心教育理念大量缺失的人文素质教育何以成功?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要改革,必须首先把缺失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弥补上来,再谈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改革。

参考文献
[1] 眭国荣, 蓝天. 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9–11.
[2] 孟建伟. 教育与人文精神[J]. 教育研究, 2008(9): 17–22.
[3] 赵成. 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家, 2004(5): 29–31.
[4] 樊浩. "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J]. 教育研究, 2005(8): 9–15.
[5] 崔新建. 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117–119.
[6] 洪波. 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分野[J]. 求索, 2008(2): 68–70.
[7]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8] 塞德罗. 质性研究中的访谈: 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M]. 周海涛,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9] 于伟.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 东北师大学报, 2001(1): 92–97.
[10] 扈中平.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 教育研究, 2005(5): 3–8.
[11] 刘玉娟, 孟万金. 中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0(4): 75–79.
[12] 高宝珍. 论以人为本[D]. 山西大学, 2005.
[13] 陈佑清. 反思学习:涵义、功能与过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5): 5–9.
[14] 肖峰. 论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J]. 中国青年研究, 1995(1): 57–61.
[15] 王娟娟. 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机制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59-1012522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