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8, Vol. 27Issue (4): 110-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4.02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曹永红, 康明. 基于身份转换组织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8, 27(4): 110-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4.021.
CAO Yonghong, KANG Ming. Reform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based on identity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8, 27(4): 110-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4.02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与万霆科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7);重庆大学教改项目(2017S15)

作者简介

曹永红(1969-), 女,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及施工技术研究, (E-mail) caoyh123@163.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17-02-13
基于身份转换组织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曹永红, 康明     
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5
摘要:依据目前大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身份转换的教学改革,以项目管理团队的身份,以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种创新的视角。
关键词身份转化    项目管理团队    信念价值    
Reform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based on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CAO Yonghong, KANG M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ll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idea is to re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in the way of fulfilling a task or solving a problem as a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Key words: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beliefs and values    
一、目前大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网络诱惑对学生学习兴趣与专注力的影响

中国高校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的情况,有调查发现:3%的大学生经常逃课,61.5%的学生偶尔逃课,只有29.1%的学生从不逃课[1]。对中国16个省市的56所高校调查表明,厌学与阶段性厌学的比例高达75%[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突出,或看新闻、看小说,或聊QQ、刷微博、发微信、逛朋友圈,等等。调查显示,97.7%的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而每节课都使用手机的学生达到了31.7%。有22.9%的学生表示,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3]。另有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7%的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低于80%,其中46.6%的学生甚至低于60% [4],近一半的学生课堂注意力只有27分钟。

个别教师对教学关注不够是造成学生课堂不专注的原因之一,但应该看到,有不少教师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引入各种视频、图片和动画,采用翻转课堂、MOOC、小组讨论等现代教育手段和互动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富有吸引力。然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过度依赖视频或动画,影响学生的专注力。

自进入大学开始,直到毕业,一部分学生没有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虽然有丰富的课件、教师尽心的讲授和多媒体的应用,课堂不再单调,可似乎仍难敌外面世界的精彩。专业知识的学习遭遇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小说的挑战。QQ、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手机都能实现随时随地登录。浏览资讯、与朋友聊天或者看娱乐八卦新闻比起上课听讲更为轻松有趣。部分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将取得毕业文凭作为了他们的终极目标,为了考试过关而学习,学得无趣,学得辛苦。

(二) 大学生的同一性延缓

在初中、高中阶段,学生一门心思埋头学习,探索自我、整合自我的时间太少,几乎没有时间关注自我的同一性,探索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十一、二岁开始进入青春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获得同一感,克服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在青春期,青少年试图弄清楚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发现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未来生活中能扮演的最好角色。这种发现过程常常包括“尝试”不同的角色或选择,以发现这些角色和选择是否与自己的能力相符[5]。中学过度的学业压力,让学生们失去了这种尝试的机会。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进入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推迟承担面临的成人责任,探索各种角色和可能性,把注意力放在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以完成这个阶段同一性的任务,即同一性延缓。刘宁[6]认为,家庭因素是厌学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独立意识差,过分依赖家庭。这意味着大学生虽然年龄超过18岁,但心理上还处在儿童阶段,依赖家庭,与家庭无法分离。

同一性的延缓,让学生处于混乱期,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所以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我。内心的冲突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

1. 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完全不同,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大学实行辅导员制,一个辅导员管理一个年级学生,上课教师基本不直接涉及学生课后的生活,由于生多师少,班导师一般由高年级的学生担任。“管”的力度与中学相比差异明显。对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大学生活自我总结情况调查显示,在191份报告中,九成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很懊悔,没有认真读书,很多时间都无谓地浪费了,但又强调自己提不起劲头去学习。近七成的学生在总结没能好好学习的原因中写道:考大学是中学阶段明确的学习目标,而进入大学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加之脱离了老师、家长的管束,思想和行为变得更为自由,对自己的言行缺乏负责的态度。没有了目标,大学生活变得迷茫。此时,教师深入细致的思想介入对于引领学生探索人生新目标,实现新跨越意义深远。

2. 部分教师注重教学,与学生互动不足

部分高校教师更关注教学,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但其本质仍然是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互动偏少。学生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批批从“入口”(招生)进,由“出口”(就业)出。流程式、工业化的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情绪、感受、体验、烦恼和困惑的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实施呈现出明显的“院校本位”或“教师本位”特征。不少教师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忽略了讲授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之间的有效契合。而近年来高校绩效评估重视教师科研产出的政策导向,滋长了教师的“重研轻教”倾向。相比于学科发展和科研项目,教学的重要性被淡化。尽管有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但教育层面精致细腻的“软装修”才刚刚开始[7]

史秋衡[8]等对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52所高校的92 122名大学生进行学习观、课堂体验、学习方式和学习收获调查,结果显示:985院校学生中有67.4%的学生对“上课时,我很难有机会和老师交流”表示“基本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53.3%的学生对“老师很少对我们的作业做出反馈”表示“基本同意”,54.2%的学生对“老师经常让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表示“基本不同意”“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欠佳。如何走出这个困境,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二、信念系统和理解层次 (一) 信念系统:信念系统包含信念、价值和规条

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行下去的法则;价值是事情的意义或一个人能够在事情里得到的好处;规条是事情应该怎样做,是事情的安排方式,即做法[9]

一个人做还是不做某事,由其所在乎的价值推动,不是道理推动。推动或者激励一个人,需要找出他所注重的价值,并且创造、增大和转移这些价值。这样就会使其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从而自觉、积极和认真地去做。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乎的价值包括新奇、意想不到、变化多、节奏快、神秘、刺激、挑战、竞赛,以及证明自己有能力、可帮助别人,有机会得到肯定等。

(二) 理解层次

人的大脑有六个不同层次去处理事情及问题,称为理解层次。

表 1 理解层次

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办法。反之,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办法,难以产生效果。

对于大学生厌学这个问题,如果只是在低层次想办法解决,如教师可以做什么或是怎么做,方案是有限的,效果也差强人意。如果把解决的视角放到身份这个层次,就会事半功倍。

三、转换身份重新组织教学过程 (一) 教师身份的转换

《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尽力把课备好,用心把课讲好,注重条理性、逻辑性、清晰性,让学生能够听懂,这是教师应尽的基本义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入更多的讨论,其目的是让学生弄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网络发达的大数据时代,很多知识内容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如名校的网络公开课,而网络上其他有趣的东西也同样吸引着学生,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的身份需要转换。由信念系统和理解层次可知,要推动学生学习,就需要找到学生在乎的价值。教师的身份应该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换成寻找学生所在乎价值的人。用学生在乎的价值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就如用草吸引牛,而不是强力拉牛,自然轻松省力。因此,教师的身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重要的是价值的发掘者,利用学生在乎的价值推动学生奔向知识的大门。

如此定位教师的身份,教师“能做什么”和“如何做”就变得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于如何把课讲好,如何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如何找到学生们在乎的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课、展开讨论,甚至教师做着看似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比如组织游戏、情景剧,让学生证明自己……教师身份的转换,带来教学思路的改变,教学效果完全不同。

(二) 学生身份的转换

高校的办学模式,是学生缴学费教师教学,好似作为甲方的学生付费,作为乙方的教师上课,然而付了费的甲方往往并不愿意消费,迟到、旷课,上课开小差。学生的身份是甲方,但付费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消费”(学习)的动力不足。作为乙方,教师需要使用各种手段强制甲方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合常理的,因此常常徒劳无功。

基于身份转换的思路,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一方教一方学的甲乙方关系。教师应该是项目经理,学生是项目团队成员。团队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因此,就如同项目经理一样,教师的任务是激发项目团队的积极性,思考如何放权,如何将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如何协助团队达到目标。

当然,这样的项目管理团队与通常的项目管理团队是不同的,通常的项目团队已经有了具体目标,而这里的项目团队,具体的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定。

(三) 改革后的教学过程

身份转换以后的教学过程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创造力。教师通过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主深入学习。

(1) 目标的重新设定:不是单方面由教师设定教学大纲,而是与学生讨论他们想要什么,共同用SMART原则来设定目标。

(2) 建立学生小组学习团队,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以任务或者问题的方式提出,让学生以小组团队合作形式解决问题。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发挥创造力,创设任务和问题。任务和问题最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用到课程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参与创设问题。

(3) 学生根据任务或问题自行准备,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答疑解惑,可能涉及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个人问题的辅导、团队矛盾的解决,等等。新的方式需要教师更多地参与互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指导教师,更是学生的心理导师。

(4) 课堂氛围活跃,如开项目例会,由项目组成员汇报进展和困难,教师进行检查和引导。

(5) 成果展示及成绩评定:学生分组展示其完成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部分。任务完成过程的情况评定,是否需要书面考试由教师自行安排。

基于身份转换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更高,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对学生的辅导会要更细致,与学生的接触要更深入,投入的热情更高。与此同时,教师成就感也将更大。

四、在BIM课程中的应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仿真和模拟的一种技术和管理方法。它基于三维几何数据模型,集成了建筑设施相关物理信息、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等参数化信息,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参与建设的各方可通过BIM软件在BIM模型中提取、应用、更新相关信息,协同工作,从而提高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领域一些高端复杂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同程度地实现了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获得良好效果。行业急需BIM人才,高校肩负着培养重任。BIM课程是适应当前建筑领域需要的课程,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遭遇教师水平跟不上的问题。BIM软件的三维建模,教师一般不太熟悉。如果等教师熟悉之后再开设课程,可能贻误时机,让学生失去竞争优势。根据前述理论,教师可以转换身份,思考如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一) 建立学生学习BIM的条件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了BIM教学实验室,购置业界公认的如Revit、Bentley、鲁班等BIM软件,为学生学习BIM软件创造了条件。BIM实验室设计为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平台进行预约,自主刷卡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各大BIM软件提供商均提供了相应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自学。

(二) 在BIM课程中布置课程任务单

建立学习小组,教师设计BIM课程任务单下发给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提交任务成果,通过答辩,取得学分。获得课程学分是学生在乎的价值。要获得学分,学生需要自学BIM软件,完成任务单内容。团队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只完成任务单内容的一个部分,节约学时,同时相互合作。答辩环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保证学习效果。

(三) 教师协调沟通,链接资源

在学生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链接BIM软件提供商,统一远程答疑。对于个别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个别谈话,了解其思想状况,给予更多的心理辅导。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转换到链接资源、与学生互动,充分发掘学生在乎的价值以推动其主动学习。

在BIM课程实践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教师的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定是精于一门课程才会开设该课程。在对BIM软件不熟悉的情况下开课,对教师的心理挑战很大。学生习惯于有问题问教师,容易使教师陷于窘境。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自学教学视频。这需要教师做好心理建设。

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不熟悉BIM软件能够理解。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学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正是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五、结语

面对众多抢夺学生注意力的网络资源,如何推动学生学习,高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换教师身份和学生身份,重新组织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斌芳, 等. 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16, 21(2): 71-74.
[2]
何录兰, 等. 大学生厌学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4): 72-74.
[3]
张秀萍. 中国成人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2): 66-69.
[4]
杨伟文. 影响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原因的调查和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12): 44-45.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2.12.022
[5]
罗伯特·费尔德曼.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 1版.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
[6]
刘宁. 大学生厌学现象研究[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3): 56-58.
[7]
卢丽君. 我国大学生学习信念的实证研究[D]. 福建: 厦门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84-1014136792.htm
[8]
史秋衡, 郭建鹏. 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 2012(2): 109-120.
[9]
李中莹. 重塑心灵[M]. 1版.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6.
表 1 理解层次
基于身份转换组织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曹永红, 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