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8, Vol. 27Issue (6): 17-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4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巫昊燕.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8, 27(6): 17-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4.
WU Haoyan. Consideration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new normalcy[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8, 27(6): 17-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4.

作者简介

巫昊燕(1984—),女,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山地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研究,(E-mail)jayce_peter@qq.com

文章历史


改回日期:2018-05-07
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
巫昊燕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城镇化速度从"高速"进入"中高速",城镇规划从"简单增量"进入"优化存量",城镇建设从"生存空间"进入"复合空间"的阶段。以建筑学与城市设计为基础的物质规划典型传统教学体系培养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近十年办学历程为例,综合国内众多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情况,分析该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国内整体办学规模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优势逐步减弱的情况,提出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营造地方专业特色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等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    城乡规划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Consideration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new normalcy
WU Haoya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P. R. China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have entered a new normal phase,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gone from high speed to medium and high speed, the urban planning has entered from simple increment to optimized stoc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from living space to the composite space stage.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s tr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material planning based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have shown a mismatch with this change. Taking the experience of running a city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for nearly ten year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in our university with reference to the teaching reform in man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lleges in China. Graduates employment advantages gradually weakened, how to build a scientific system of disciplines, to create local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国经济从2013年开始逐步进入一个增长速度相比之前明显减缓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也因此被用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此形势下,中国城镇化速度从“高速”过渡到“中高速”,城镇规划从“简单增量”进入“优化存量”, 城镇建设从“生存空间”进入“复合空间”的阶段[1]。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在理念上,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家园;在技术上,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的路线,确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将规划工作的目标和重点转移到社会建设上来;在方法上,践行科学与民主精神,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培育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规划工作的科学性等[2]。在此趋势下,如何协调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是目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转型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近年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及就业概况

城市规划教育的开展始于1952年(工科四年制),最初的30余年间设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多,到1990年初全国仅20余所,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体数量开始快速增长。据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国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院校有180所左右。在办学数量呈爆炸性扩张的同时,办学领域也扩展到建筑类、地理类、农林类、人文社会类等(表 1)。

表 1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设置学科类型一览表

据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6 000~7 000人,2011-2012年就业率均在90%~95%之间,2013年就业率区间在85%~90%之间。其中在建筑及工程相关行业就业的约为34%,在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约为36%,是最为集中的两个就业方向。与20世纪90年代就业最高峰期相比,近年来就业方向逐步分散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就业的流动性也明显增强。

据相关机构一项针对大中城市37 654名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月薪抽样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24日,平均月薪为4 723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2 332元,毕业2年为4 141元,3~5年为6 193元,8~10年为6 249元,6~7年为7 943元,10年以上为10 000元。相对于新兴行业近年来较快的年资涨幅,城市规划行业的年资增长幅度较为平缓。

(一)城市规划行业的变化对专业办学的影响

自2005年起,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整体增加了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步进入控规模、提质量的发展阶段。但相较于招生规模上的扩张,整体教学质量进步相对缓慢,统计数据中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也不太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专业方向上师资力量的相对不足,也有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变化等因素。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正逐步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有机增长阶段,全国上下都在探索一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目前城市规划体系尚需完善,市场制度体系正逐步形成之中,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模式还缺乏对这些变化的适应,社会需求超前于目前的大学教育水平(表 2)。

表 2 新常态前后城乡规划学科的形态对比
(二)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概况和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专才需求旺盛,地方二本及三本院校开设城乡规划方向专业的数量快速增长。这类院校原有主导专业背景各异,新开办的城乡规划专业所属院系不尽相同,加之筹备仓促等因素导致普遍存在新专业和原有院系专业关联性不强、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条件不充分、专业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院校间办学同质化竞争加剧,互相照抄照搬教学方法的情况较为普遍。

重庆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方向是在原建筑老八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学校自身作为地方性院校的定位而确立的。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学校较为注重应用型专才的培养[3]。目前在地方院校中这一办学方向类型的比重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制于本身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综合考虑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新常态下,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规划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哲学、法学、土地经济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对深基础、宽口径通才的培养有所不足;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招生受到市场变化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就业预期有一定下降,尤其体现在近两三年来本科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考研比例持续上升。对此,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在内的各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积极进行改革探索,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主要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在行业整体处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不少在城乡规划专业办学领域,具有较深资历的院校也面临着学科建设提升及行业从业要求提升带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为此,各校积极探索培养综合型、创造型人才,建立开放式和启发式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转型与改革实践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是典型的以建筑学、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物质规划型。这一办学类型是现有城乡规划专业院校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在建筑行业市场逐步趋于饱和、整体竞争压力增大的新常态下,都面临同样的一定就业压力。近年来,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注重宏观政策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为目标,强调复合型综合能力与创造性自主能力培养并重,建立将区域和政策观念融入传统建筑学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主要教改方向和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开放式、倡导式的教育模式,完善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机制

将学生基本功培养与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并举,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跨年级跨领域教学研究团队,通过跨专业选课实现相关专业互通,广泛与国内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引入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聘请不同领域专家参与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研究成果,提倡学生多参与研究性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通过涉猎尽可能广的研究领域,提升发现、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增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敏感性。

2. 探索以课程设计为主导的教学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在整体结构上调整优化原有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原有教学思维中过于注重实体空间设计的局限性,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同步完善,建立“以课程设计与相关理论为主线,技术、人文与认知、实践并行,微观—中观—宏观循序渐进,重视从一二年级的建筑基础到三年级以后的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两个重要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

3. 以强化社会实践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二年级时切入规划的初步课程,将城市认知环节添加到每个规划设计作业和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在完成教学任务书要求的基础上围绕课目主题增加相关知识的拓展认知;同时将每个设计题目所对应的主题调研与规划理论课程结合进行。在三四年级的第一学期中间增加两个认知实习,旨在通过城市环境实地考察,为后续详细规划设计教学做准备。五年级上半学期根据规划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习,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打好基础。在本科教学阶段通过层层推进的实战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二)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转型与改革实践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目前在国内综合排名第一,其教育体系在办学方向上相对最为多样化。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涵盖从设计到工程,从社会经济一体化、政策到体制、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该校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 建立更加灵活自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在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例如一年级的城市概论和二年级的规划导论两门入门课程,采取以教师教授为主导、师生合作参与的方式授课,以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兴趣。本科五年级时,将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分成若干专题,由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讲授相关专题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在研究生的一些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尝试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5]

2. 进一步突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传统特色

将在业内具有顶尖水平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实习基地,将本科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毕业设计两门设计课调整为真题真做,在参与真实项目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从而真正理解城市规划实践过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为未来的执业规划师提供更多锻炼机会。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采用面向实践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规划设计项目;另一方面将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与国际联合设计课程相结合。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规划设计创意。

(三)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具有数十年的办学历史,是建筑学专业“老八校”之一。专业建设中学校比较注重突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综合学科的特点。近年来,天津大学通过对专业评价体系的调整,将教改重点逐渐转向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调整,逐步确定了“城乡规划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

1. 协调课程关系,强化课时的合理分配

以适当减少公共课、相应增加专业课为基本原则,根据课程相关性,将基础类课程的学习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专业课原来主要集中于三四年级,这对处于专业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较为吃力。改革后将专业课程均衡调配到各个学年,增加低年级的专业概论类初步课程,建立从低年级入门到高年级专业学习前后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2. 增设实践调研和实践评析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在各个学年的设计课程中搭配相应的实践调研环节,将课堂教学与参与设计院的实践工作相结合,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和评析体系。

3. 鼓励师生创新,在课程组织方面激发教学改革动力

在培养计划中灵活设立学分认定标准,各个师生团队可以自主选择创新类课程和学分,激发师生改革创新的动力。鼓励创新性探索,一些课外设计也可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创新。拓展国际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并将类似的工作量纳入学分计算。

4. 创新学时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专业培养计划确定了10大核心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核心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以及5个“推荐选修模块”,并以此三大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各类新型教学方法,改变原有以教师为主导的问答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学生主动深入参与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6]

纵观各大院校的教改历程,可以发现,东南大学的整个教学改革,是从学科基础整合开始进而整体深入推进的。在保持原有专业基础优势的前提下,充分依靠学校深厚的办学背景扩展专业培养方向,特别是突破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过于注重形体的习惯性思维,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配置优化各个学年的教学目标。同济大学则是充分发挥自身设计院强大的技术支持优势,激发优秀师资的教学主导性,通过以实践带教学的思路来推进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整体教学过程。而天津大学则更加注重广泛的培养方向,突出传统优势领域,即以城市设计为重点,围绕法定规划建立知识体系,通过多路径多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完成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教学内容的更新。这些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充分整合周边资源的大胆探索,对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定位思考 (一)重庆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程及发展概况

重庆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2008年,主要依托该校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专业和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开展教学。2009年开始第一届招生,年招生规模为一个标准班,2013年正式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经过历次的调整与优化,目前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乡总体规划设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园林景观与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已毕业的5届学生中已有数十人考取重庆大学等国内一本院校和国外著名院校的研究生,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各大设计院所等单位工作。

(二)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转型思考

城乡规划专业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规划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标准,更要理解不同规划背后所包含的政策意图、引导作用和实现途径。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让公共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体现规划的作用[7]。而这也正是目前国内多数以城市空间物质形态和工程技术为教学主导内容的办学院校,在结合技能教育与公共政策性教育转化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本质,是将引导和调控融入学生在各层级规划设计学习的过程中。例如在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等宏观层面的规划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规划的技术手段,是通过城市规模、空间结果、用地比例等将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落实的;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理解规划是通过空间开发强度、土地利用性质等空间要素来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发展; 而在修建性详细规阶段则是通过建筑、环境、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其相互关系来具象性地营造物质空间环境的。

重庆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是从优化培养方案与市场的结合程度、课程教学方式的更新以及教学资源的拓展三个方面来深入推进的[8]

1. 调整培养计划,突出特色,拓展专业课程设置广度

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尝试对培养计划进行一些结构性的调整。针对整个城乡规划专业执业面的拓展需求,增加基础理论课的类型。例如根据学校所在西部地区的外部环境特点,增设特色课程:山地传统民居概论创新、山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概论、城乡规划案例评析等;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针对乡村规划这一新兴建设热点,增设了村镇建设与管理、乡村规划设计等课程。同时,充分依托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地理专业和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开设GIS软件应用、遥感地学分析、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学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就业适应的广泛性。

2. 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建立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育体系,采用分析讨论式的专业教学模式,才能实现从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9]

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尝试增设了一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例如设置一定学分的专项实习: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城乡规划认知实习等。另外,配合每个设计主干课增设了住区建设调研实习、城市旧城区考察与调研、城市设计调研、城市绿地系统调研、历史文化名镇古村落调研实习等配套实践课程,以增强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对实操项目的理解。

将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主题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实践环节[10]。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先由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选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分组去收集相关资料, 自主拟定初步框架,再邀请定点实习基地的相关项目负责人,为学生进行与该项目相关规划及现状基本情况的背景介绍, 使学生先从专业的角度对该城市有初步的了解。在专家介绍和指导教师提出思考问题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踏勘, 了解该设计对象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由于在实地考察前学生已对现状和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所掌握, 因此不但能避免初次现场探勘的盲目性,还能学会观察一些别人的设计方法及空间布局的特点, 并对各部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以上环节后,再由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及其收获等进行归纳总结, 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3. 建设对口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采用点对点合作的方式,与一些和教师联系较为密切的规划设计院、设计公司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由承接工程项目或组织参加项目投标的教师围绕项目对学生进行学习与实习的管理指导,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目前已在重庆、上海等地建立了一些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单位,每年可定向为学生安排实习单位。以后还将进一步试点,将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参与的真实项目纳入毕业设计的评估体系,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从项目研究、构思设计到最终实施的整个环节。

4. 拓展教学资源来源

充分调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寻求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支持,不定期地邀请不同专业资深人士开设城乡规划等相关专项讲座,让学生在不同专业的学习阶段能更直观了解城市建设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同时,结合学院GIS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优势,以GIS相关技术为核心,建立大数据应用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了解行业前沿的技术手段和学术思路。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城市将成为一个愈加复杂的有机复合体,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将面对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这就需要按照社会的发展方向及时修正并创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呼应,多层次、宽口径地体现时代需求。未来城市规划专业的复杂性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将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覃盟琳. 新常态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3): 154-157. DOI:10.3969/j.issn.1006-9410.2015.03.038
[2]
吴志强, 于泓.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5): 2-10.
[3]
白立敏. 城市规划教育发展趋势与观念更新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 2015(4): 26-30. DOI:10.3969/j.issn.1003-8965.2015.04.013
[4]
阳建强, 王承慧.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转型、重构与拓展——以东南大学城市规划教学改革为例[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HCG201109001982.htm
[5]
唐子来. 新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J]. 时代建筑, 2012(5): 32-34. DOI:10.3969/j.issn.1005-684X.2012.05.005
[6]
张赫, 卜雪旸, 贾梦圆.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3): 5-10.
[7]
冯维波, 裴雯, 巫昊燕, 乔柳.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6): 52-56.
[8]
徐岚, 段德罡.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 城市规划, 2010, 34(9): 28-31.
[9]
吕飞.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4): 85-89.
[10]
牟伦超. 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探讨——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3):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