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Vol. 28Issue (1): 17-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3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孙昌盛, 张春英, 胡聚山. 城镇化新常态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建构[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1): 17-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3.
SUN Changsheng, ZHANG Chunying, HU Jushan.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of urbanizatio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9, 28(1): 17-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3.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A229)

作者简介

孙昌盛(1979-), 男,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城市空间研究, (E-mail)sunrural@163.com

文章历史


改回日期:2018-05-14
城镇化新常态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建构
孙昌盛 , 张春英 , 胡聚山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和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趋于多元、复杂。基于中国城镇化新常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三个方面建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提出系统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四方面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关键词新常态    城乡规划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of urbanization
SUN Changsheng, ZHANG Chunying, HU Jusha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P. R. China
Abstract: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 objects and contents of urban planning are constantly adjus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end to be multivariate and complex. Based on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urbaniz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applied scienc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ultivation focus of systematic thinking ability, problem finding ability, problem analyzing ability,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norma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自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城市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空想社会主义“追求完美社会”的理想图式,到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良主义”,再到向现实妥协的“在不完美社会中追求完美城市”,城乡规划导向性逐渐明确。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理性主义为二战之后的世界各国政府快速新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与方法,但采取旧城推平重建的规划方法受到了广泛的批评。1960年代后,西方城市化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城市改造更新活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反省和批判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城市规划从对物质空间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转变,特别是对具体空间中特定人群空间需求关注的转变[1]。城乡规划的任务逐渐由物质空间规划转变为以空间规划为手段,旨在满足人与社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由纯粹的工程领域进入社会领域[2]

中国城镇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发展的中后期,即城镇化新常态阶段, 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大规模新城建设活动逐渐减少,旧城更新改造活动逐渐增多,即“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二是城乡规划面对的将是产权归属明确的物质空间及利益边界明确的个人和团体,其中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布局,物质空间规划的社会属性凸显;三是满足具体空间中特定人群的空间需求成为城乡规划的重要任务;四是市民意识觉醒,需要城乡规划行为提供合法、合理的客观依据;五是需要城市政府具备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能力[3]。因此,在城镇化新常态背景下为应对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新要求,在原有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探索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向[4]十分必要。

①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因此文中涉及西方规划内容时称为“城市规划”,涉及中国规划内容时称为“城乡规划”。

一、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

城乡规划对象由纯粹的物质空间转变为空间中具体人的空间需求,为此需要确定专业教育在不同科学领域知识体系的教育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知识单元(表 1)。

表 1 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
(一)自然科学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知识是城乡规划学科研究城乡物质环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从定义上看,自然科学“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城乡规划学科在认识、改造和规划城乡物质环境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构建自然科学的认识论知识体系,探索、发现城乡物质空间环境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及演变机制、机理。

城乡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涉及物质空间、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面对复杂对象系统,自然科学的系统科学方法为城乡规划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基础,“老三论”“新三论”等系统科学的运用使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日趋成熟。

从培养更高层次城乡规划人才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不仅服务于城乡规划实践,更是为学生以后从事城乡规划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5]。因此,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需新增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知识单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系统认识城市发展规律的理论与方法。

(二)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社会科学知识是城乡规划学科研究城乡社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其涵盖众多的学科门类,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学、心理学等等。旨在让学生掌握“社会是什么,主客体是谁”的社会本质。在城乡规划用地布局及设施配套中,需要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城市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基础,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规划布局。同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学生能够熟知特定空间中人的环境行为特征及空间诉求。

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深度来看,社会科学知识在理论层面提供了“社会的主体是谁”的认识论基础,以及“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方法论基础,有利于学生掌握社会运转的机制及机理[6-7],在实践层面提供规划设计如何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在课程体系中需强化空间布局的社会学、经济学原理,掌握博弈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城市治理、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三)应用科学知识体系

应用科学知识是城乡规划学科规划与设计的方法论基础。应用科学“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其通常包括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工程技术等。现代城市规划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性”特征,解决具体的城市问题,以达到“在不完美的社会中追求完美的城市”的目的,需要应用科学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数学等方法。特别是当今大数据及智慧城市时代,计算机云计算、数学模型、统计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运用,为城乡规划决策提供了强大的客观依据,促使城乡规划学科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

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广度来看,应用科学知识在实践层面提供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也提供了规划设计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等的基本方法,以及空间分析软件ARCGIS的基本应用技术[8]

二、城乡规划专业能力结构

在社会发展复杂背景下,为塑造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以及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乡问题,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除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综合的专业能力[9],包括系统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表 2)。

表 2 城乡规划专业能力结构
(一)系统性思维能力

系统性思维能力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专业能力。城乡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涉及到巨量的构成要素及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中某个要素及关系发生变化都会导致整体格局的变化,呈现典型的系统涌现性特征,需要学生具备将城乡各系统综合理解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能力。同时,城乡发展具有动态性特征,任何城乡问题都是动态性问题,在城乡发展过程中需要动态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学生不仅具备系统性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动态性系统思维能力,能够将城乡系统综合理解为一个具有历史范畴特性的生命体。新时期存量规划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空间系统的结构重组,涉及复杂的多元利益格局变化,因此学生除了需要将传统的物质空间系统看作整体进行设计外,还需要具备运用系统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综合思考规划对象的能力[10]

(二)发现问题能力

发现问题能力体现为前瞻预测能力。通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社会运转的规律与机制,能够认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问题的表象,进而理解城乡问题的本质,以此获得洞察城乡发展规律的能力,甚至具备预测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分析问题能力

专业分析能力是指在发现城乡发展问题后,能够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城乡问题本质进行分析。在科学层面,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发现城乡问题背后的社会机制;在专业层面,掌握城乡发展状态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四)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逐渐凸显,需要培养学生的公正处理能力、共识建构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等。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全局性和全面性特征,涉及全社会的福祉,城乡规划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规划行为必然会影响相关群体及个人。因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寻找利益的平衡点,达成效率与公平兼顾,最后形成并实现美好人居环境的共同行动纲领[11]

三、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城乡规划实践不断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此,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体系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需要在社会动态发展中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作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需要建立协调统一、互馈完善的作用机制,以促使城乡规划专业在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发展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表 3)。

表 3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J]. 规划师, 2003, 19(11): 5-10. DOI:10.3969/j.issn.1006-0022.2003.11.001
[2]
陈锦富, 余柏椿, 黄亚平, 等. 城市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J]. 城市规划, 2009, 33(6): 18-23.
[3]
陈杰.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3): 30-35.
[4]
侯丽. 美国规划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及对中国规划教育的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6): 105-111. DOI:10.3969/j.issn.1000-3363.2012.06.014
[5]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指导性专业规范[Z].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6]
韦亚平, 赵民. 推进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简论规划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及教学组织[J]. 城市规划, 2008, 32(6): 33-38. DOI:10.3321/j.issn:1002-1329.2008.06.006
[7]
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 60-70.
[8]
石楠. 城乡规划教育和规划实践的新形势[J]. 规划师, 2011, 27(12): 5-7. 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1.12.001
[9]
张春英, 孙昌盛. 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居住区规划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3): 82-85.
[10]
石华. 高校转型背景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8, 27(3): 5-7.
[11]
周捷, 杨钧月, 易芳馨. 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思考——以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实践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5):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