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Vol. 28Issue (3): 32-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5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麻春晓, 毛蒋兴, 屠爽爽, 等. 基于问卷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3): 32-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5.
MA Chunxiao, MAO Jiangxing, TU Shuangshuang, et al. Research o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alents training reform based on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9, 28(3): 32-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5.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C380);广西教育厅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8JGA218);南宁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9JGX038)

作者简介

麻春晓(1985—), 女, 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 (E-mail)316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18-06-07
基于问卷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麻春晓 a, 毛蒋兴 a, 屠爽爽 b, 潘新潮 a     
a. 南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b. 南宁师范大学,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其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一直存在。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基于地理学背景开设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往往面临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思考。从学生自身层面反馈问题与建议,能更好修正自上而下教学改革的局限性。文章以南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结合本科生调查问卷分析,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程内容、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西部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问卷调查    
Research o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alents training reform based on questionnaire
MA Chunxiaoa, MAO Jiangxinga, TU Shuangshuangb, PAN Xinchaoa     
a.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P. R. China;
b.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Resources Use in Beibu Gul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P. R. China
Abstract: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tegrates the discipline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geography science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 definition of its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nd the way to build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ther issues have always been discussed.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region is often faced with considerations such a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student ability construction. Feedback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rom students can better correct the limitations of top-down teaching reform. Taking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questionnaires, the curriculum setting, class schedule, course content and training methods were adjusted.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西部院校的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建设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较弱的水平。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开发力度的提升,西部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稳步提升,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城市建设人才。

广西共有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城乡规划相关专业(表 1)。纵观全国,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大多为师范类院校[1],因此,南宁师范大学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师范类高校,在开设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 1 广西开设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高校情况一览表

人文地理与规划专业依靠地理学院强大的地理学科背景,具有先天的背景优势。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已有38年办学历史,是广西地理学界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目前,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中,与地理相关的课程有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土地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等。从培养效果来看,课程设置优点是学生可多个方向选择专业侧重点,较为弹性和自由,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专业定位尚不明确,可能存在“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的现象[2]

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培养对象是否认可目前的教学体系及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成为“自下而上”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基于此背景,开展了2010—2016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发放分析

目前,南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四年学制,问卷调查的设计考虑到年级的差异,一共设置了五份问卷,分别针对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及已毕业学生的特点。

问卷设置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基本情况)、填报志愿情况(包括对专业的了解情况)、课程学习情况(包括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未来的就业目标(包括对本专业学科背景的意见和建议),如图 1

图 1 问卷内容构成分析图

在2016年至2017年两年内,对2011级到2016级一共6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两轮调查(问卷发放情况见表 2),一共发放问卷411份,回收问卷355份,有效份数350份。对部分年级进行了追踪问卷调查,即在教改课题的时间跨度内,同一个年级做了两份问卷。例如,2014级的学生,在2016年做的是“大二学生版问卷”,2017年做的是“大三学生版问卷”。追踪问卷调查,不仅反映同一年级学生学习跨度上的变化及进步,也可反映教学改革的成果。

表 2 2010—2016级本科生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一)学生生源情况分析

历年男生数量明显少于女生数量,男女生比例约为1 :3。历年独生子女比例较低,这与生源地多为乡村有关。专业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广西省内(91.13%),外省的生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对东部和北部省份的吸引力较弱。

(二)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分析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专业2010—2016级本科生中南宁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比例不高,不到40%,大部分作为第二志愿填报,个别学生被调剂到此专业。从历年填报志愿的情况来看,南宁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比例逐渐增加(图 2)。

图 2 南宁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填报情况

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学生第一志愿填报比例将近40%,约一半学生作为第二志愿填报,还有约1/6的学生是被调剂到此专业的(图 3)。

图 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第一志愿填报情况

南宁师范大学作为二本院校,与一本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处于弱势,但在师范院校类,特别是某些强势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刚成立不久的专业,第一志愿填报情况历年变动较大。这也体现了专业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专业本身的特点影响外,受相关行业就业和薪酬等情况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即所谓“热门”与“冷门”专业的社会评价)。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所受到的影响,“第一感觉”和“家人指导”所占比例最大,二者相加所占比例超过一半;“随意选择”所占比例将近1/5;“认为就业前景较好”和“其他”(例如“喜欢画画”)所占比例不到30%(图 4)。学生有意识、有目的选择专业的比例较小,大多数对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从性。从2010—2016级历年填报志愿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比例显著提高。

图 4 选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大部分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专业有较深了解或家人朋友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全部选择第一志愿填报(图 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注重社会宣传、提升专业认知度非常重要。

图 5 填报志愿时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了解分析
(三)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情况分析

两轮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70%左右)学生对建筑类、规划类、人文地理和社会实践(实习类)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较为认可,但一致认为应当增加某些课程以丰富学习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内容多、综合性强的专业特点,学生普遍认为有限的课时难以满足全面学习、深入学习的要求。

在建筑类课程建议增加的内容中,学生对室内设计、建筑大师经典作品赏两门课的呼声最高。这体现了学生在建筑空间审美、品味、赏析方面的需求。客观来说,建筑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较广,涉及知识面大,在有限课时内扩充授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规划类课程的认可度在70%左右。学生建议增加旅游规划、景观设计两门课,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对这两门课的选择率大幅上升,体现了学生对于新兴规划类型(如旅游规划)及某一类在相关设计院承担业务量较大的规划类型(如景观设计)的兴趣。这反映了就业方面的现实需求,也反映了专业设置内容在设计应用方面的不足。与工科五年制院校相比,

学时限制与教学内容拓展两者之间的冲突明显。学生对产业地理与规划、社会与文化地理学两门课的兴趣,体现了社会调查类和产业经济类等涉及面较广、数据收集要求较高、跟进社会大数据发展及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理分析的课程深度和广度不足。将技术分析应用于人文、社会类课程的难度较大。

对人文地理类课程,学生主要倾向于增加产业地理与规划、社会与文化地理学两门课,同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对旅游规划原理课程的选择率也大幅上升。这体现了学生在传统工科规划类型的学习之外,对产业分析、社会调查、城市演变等内容的兴趣。

学生对社会实践及实习类课程中增设“广西民族特色村庄考察”“房地产小区考察”较有兴趣,在第二轮调查中学生对“广西民族特色村庄考察”的兴趣大幅上升。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对城乡规划与设计实践课程的需求越强。随着社会热点向特色乡镇、特色村庄的聚焦,专业学习的热点也向此规划类型倾斜,学校内的专业培养也应与时俱进,在应用型专业培养中加强社会实践及实习类课程的比重。

计算机操作类课程认可度相对较低,两轮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此课程表示不满意。学生对“实际项目完整画图流程学习”“图纸版面设计、排版设计内容”“ppt、word排版设计”等内容选择相似度高。对“图纸版面设计、排版设计内容”呼声最高,体现了在“视觉效果”要求较高的项目(如城市设计、城市概念规划、城市规划竞赛)中所需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需求。部分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特别指出,应加强软件绘图能力的培养,认为AI画分析图、SU建模是工作的基本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专业及行业所涉及和应用的计算机操作软件种类越来越丰富,迭代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最基础的CAD和PS软件的学习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软件应用的需求。基础操作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实际项目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图件绘制训练,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能轻松应对具体的工作任务。

学生对于专业选修课补充内容的建议依次为城市美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以及其他(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等),反映学生对教学计划之外学科相关知识的兴趣,也表明,在不同城乡规划专业设置背景下目前公认的城乡规划专业设置背景主要有在建筑学背景下、地理学背景下、园林景观学(林学)背景、公共管理背景等几大类。,以某个学科为支撑核心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现实需求。

学生认为本专业在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方面的欠缺依次为“社会实践实习引导不够”“执业考试教育培养不够”“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引导不够”以及“其他”(加大作业实践和文献阅读的力度、提高汇报能力、知识面不广、相关专业软件学习不足等),学生对实际应用和实践方面有较大的期待,希望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在目前课程教学体系之外,应加强“非教材指引下”的社会实践引导和“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知识培养,例如:引入国家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长,面临寻找实习单位的压力,学生对“社会实践实习引导不够”的感觉越强烈。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有意识地在低年级学生中“唤醒”大家面对未来实践实习的“危机”意识,提早做好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准备。

(四)学生择业目标和已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未来的就业目标方向,最为热门的是政府机关公务员(规划局/建委/国土),其次为规划设计院,再次为房地产和策划公司,往后依次为教师、文职人员、考研等(图 6)。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他就业方向的认可度和兴趣度差别不大,而选择“考研”的人数显著增加,在当前就业形势和行业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提升学历、加强专业技能成为扩展就业选择面的一个较好选择。两轮调查结果很相似,第二轮调查中对“其他”方向的选择更为宽容和多元化。

图 6 已毕业学生(2010—2012级)当前就业方向

而对已毕业学生的调查来看,与在读学生的就业意向差别不大,仍然以政府机构、规划设计院、国土设计院为主,但就业去向更为丰富多元,在“其他”就业去向中,与专业相关的方向有土规方向(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公司、土地规划公司、土地评估(咨询)公司)、县级以下管理部门(住建局)、规划设计相关部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公司、产业规划、工程咨询类),还有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基层服务人员、电商、编辑、公司开发部人员)。传统就业岗位的份额有被更多更宽就业岗位挤占份额的趋势,体现了现在的学生不局限于传统就业岗位,更加积极灵活就业的勇气和能力。

已毕业的学生(2010—2012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专业课程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按照选择重要性顺序分别为“多聘请设计院专家讲授设计、工程实践经验”“多聘请规划局专家讲授规划管理经验”“增加项目参与和社会实践机会”。对建议增开的课程,意见比较集中在“快题设计”“项目汇报技能”“实践辅导”“色彩规划、风貌规划、产业规划、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等热点专项规划相关课程”“乡村规划”“存量规划相关的旧城改造、社区改造或街区改造”“旅游规划管理”等。社会上现有的规划类型较多,行业的热点和更新速度较快,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后,往往会感到在校时期学的知识不够,同时学校常规的教学体系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规划类型,对行业的热点追踪不足或者难以系统加入到教学体系中。

(五)学生对专业理科背景的认识

南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规划专业是属于地理学大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四年学制,学生毕业后拿到的是理学学位。在目前工科城市规划专业更为“强势”的现实就业环境下,培养计划屡次修改,逐渐增加了工科课程的设置,以完善学科的学习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3]。2010—2015级超过4/5的学生认为5年工科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的学生比自己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更有竞争力。高年级的学生在未来考研考博的选择中,选择转向工科背景专业的比例超过40%,而选择转向其他专业的人数比例超过70%。学生选择转向的专业集中在“土地管理”,少部分选择了“公共管理”和“工程管理”,有的学生会选择转向建筑学、园林设计等专业。选择继续学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给出的原因集中在“认为专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对专业有兴趣”和“现有专业已有学习基础不想重头再学另外专业”三方面。

专业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从业积极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的设置应更重视理工科结合,同时也为学生未来转向相关专业(如土地管理)或其他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专业培养调整和实践 (一)增加职业指导、提高专业认同

从2014年开始向大一新生增设“专业介绍”的环节,由各个专业教师讲授专业特点、未来就业方向、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鼓励学生去阅读专业培养方案,增强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对各年级学生开展了多次专业培养效果咨询,听取学生对专业教学改进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专业任课教师做出积极反应,在课堂上调整授课内容,增加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内容的讲解,在课下与学生增加交流,在学生实习择业、考研方向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增加职业心理指导,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4]

(二)课程系统安排、课时灵活调整

首先,在课程体系上,专业将课程分解为城乡规划类、建筑和景观类、人文地理类、土地管理类几大类型,同时将这几大类型课程按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实习实践框架整合相互交叉或联通的部分。例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景观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课程采取联合实习模式,使课程之间更好地相互承接。

在课时安排上,根据人才培养实践性强的特点,调整大四学期的课程,集中在前三年完成,让学生在大四之前完成专业课,大四学期学生可以专注于考研、实习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学生意见,教学计划针对“增加某类课程课时”“某类课程跨学期开设”“均衡各个学期课时”三方面进行调整,主要增设了乡村规划、中外建筑史、快题表现技法等课程。将需要做大作业的课程,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跨学期开设。尽量将基础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一,将操作类和实践类课程安排在大二、大三,均衡学生课后作业强度,保持能力梯度提升。

(三)课程内容强化、专注能力培养

专业分析了城乡规划类、建筑和景观类、人文地理类、土地管理类几大类型课程模块的核心课程及专业技能,侧重于方案设计能力、图纸表现能力、数理统计分析能力、GIS软件操作能力、方案汇报能力等几方面,将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快速方案设计、Sketchup和AI软件操作、大数据获取及分析等内容应用于具体课程。同时,学生团队作业时除了分工内容不同,在方案草图绘制、方案汇报方面组内每个成员均要独立完成或轮流体验。

依靠地理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培养计划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为专业必修课,同时加强规划信息技术方向、土地规划方向的课程设置。规划信息技术方向的ArcGIS软件、MapGIS软件的延展性较好,在规划和工程类的应用较广,而土地规划方向的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等课程给学生未来转向国土设计院等相关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项目引导、强调团队合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多关注学生实践实操能力,并采用实践项目引导、强调团队合作的培养方法。学院积极组织学生申请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项目、“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开展面向本地化实际需求的规划类研究或实践。近年来学生申请多个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均获得了校级、区级或国家级的立项,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实地调研、数据收集、论文写作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专业教师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也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在科研项目中组织了部分本科生参与问卷调查与整理、GIS数据处理、研究报告资料收集和撰写等工作,部分乡村建设规划方案

以本科生为主进行方案设计和文本撰写,教改项目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整理、统计工作也以本科生为主。实践项目的开展不仅是对常规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应用能力的方式之一。

以上项目均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擅长的内容强化能力,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中培养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

三、结语

对于新设立不久的专业,人才培养比成熟专业要面临更多的思考。南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人文规划专业以学生对教学培养方案的反馈为切入点,主要调查了学生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和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认同度、学生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择业目标和就业情况、学生择业目标分析等多方面内容。从调查结果中找出专业特点和薄弱项,将其与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方法、具体操作内容结合,提出增加职业指导、提高专业认同,课程系统安排、课时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强化、专注能力培养和实践项目引导、强调团队合作的改进方向,以供西部师范类院校地理学科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郑杰.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合肥: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2.
[2]
赵映慧, 袁兆华, 王杜春, 等.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 2013(4): 94-98. DOI:10.3969/j.issn.1000-4076.2013.04.016
[3]
李建伟, 刘科伟.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构[J]. 高等理科教育, 2012(6): 145-149. DOI:10.3969/j.issn.1000-4076.2012.06.031
[4]
朱国婷.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4+1"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探索[J]. 中外建筑, 2017(6):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