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最高奖项,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一所高校教学水平越高,其获得高水平教学成果奖、高水平精品学科的数量越多。”[1]国家教学成果奖对高等院校而言,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判断一所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直观标识”,对学校影响力、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具有重大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国家教学成果奖,总结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把握高等教育规律,这对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成果培育建设和推荐申报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概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具有同等地位。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与引领作用”[2]。截至2019年1月,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共8届,其申报实行逐级推荐申报,限额指标申报,层层推选,优中选优,最终上报教育部进行评审。虽各省(直辖市)组织申报的具体过程各不相同,但一般而言成果申报有以下3个基本环节,具体推荐申报与评审流程如图 1。
![]() |
图 1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申报与评审流程图 |
据统计,近3届平均获奖率为39.3%,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竞争激烈,获奖难度大。第七届获奖率为47.8%,从数据上看获奖率有了明显上升,但并不意味着获奖难度下降。恰恰相反,由于之前几届在评选中未明确划分各类推荐申报指标,高校在申报和获奖比例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从第七届评选开始划分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类、高等教育类,并且明确规定各类推荐申报指标,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类的可推荐申报指标大大缩减了,在学校评选推荐、省(市)评选推荐环节出线难度大大增加。第八届获奖率为34.8%,虽然高等教育类申报指标相比第七届增加了37.1%,但是评奖指标却保持不变。从近几届总体趋势来看,高等教学成果奖获奖难度越来越大。近3届获奖情况具体见表 1。
![]() |
表 1 近3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
随着获奖竞争的日益激烈,成果申报应由“重推荐数量”向“重推荐质量”转变,申报成果“提质”是获奖的关键所在。高校在成果培育建设策略上应由“广撒网、重数量”的粗放型培育建设模式向“遴选高水平成果、重质量”的集约型培育建设模式转变,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有潜力的成果”上。
(二)获奖单位构成分析第七届和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单位(含独立获奖机构和联合获奖机构,去除重复出现的机构数量)分别为299个和310个。其中,第八届独立机构获奖401项,占全部奖项的88.7%;联合机构获奖51项,占全部奖项的11.3%,比上一届(8.4%)增加2.9%。近两届联合获奖的成果中,有50%左右是“985工程”院校与“211工程”院校强强联合获奖,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协同创新驱动不明显。
随着评奖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独立申报获奖的难度将增大,协同创新研究和联合申报是提高获奖率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应强化与其他机构的合作,联合各相关机构的资源和优势,协同创新、合作研究,产出高水平和有特色的教学成果。同时,在推荐申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联合申报”,联合“组织力量”和“成果力量”,“双发力”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提升成果的对外竞争力。
(三)获奖高校类型分析以第一完成单位统计,第八届特等奖成果均为985高校获得,一等奖成果中985/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获奖成果分别占84%和16%,二等奖成果中985/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获奖成果分别占65.9%和34.1%。第八届获奖情况与前两届获奖情况相似,特等奖、一等奖都集中分布在985/211高校。近3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高校的类型分布具体情况见表 2。
![]() |
表 2 近3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高校的类型分布 |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高校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985/211高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工作水平高,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是可喜的;另一方面从侧面说明高校发展极不平衡,国家应强化分类指导,促进高校分层分类特色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多样化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要由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分类发展模式,分层分类发展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3]。同时也是成果获奖的另一种培育建设路径。
(四)获奖成果主题分布成果主题是分析国家教学成果奖的一个重要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最关键的两个指标就是成果内容的创新性和成果推广应用效果,有这两个指标才能真正有效地将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按照成果的内容来分,大致可划分为八大类: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其他综合等,第七届、第八届(以下简称近两届)获奖成果的主题分布具体情况见表 3。
![]() |
表 3 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获奖主题分布 |
由表 3可知,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成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与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等,其中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改革问题的成果最为集中,占比都在50%左右。成果名称中“人才培养”“应用型”“创新”“实验实践”等是高频词,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同时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获奖成果实践检验期分析近两届评奖申报都明确规定“成果应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成果一般应经过不低于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这表明实践检验期是评奖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因为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最终实效性必须通过推广应用来实现,这就需要一定的实践检验时间。在实践检验期中成果推广应用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越高。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平均检验时间均值约为6年,其中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成果实践检验期为4年的占比最高,约为43.8%;二等奖获奖成果实践检验期在5年至10年的占比最高,约为61.1%。高质量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践和完善,实践检验期应灵活合理掌握,时间不能太短,但也并非越长越好。
三、获奖成果典型案例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热点问题等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高校应及时、持续地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响应、关注热点问题,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改成果的实效性,这也是产出高水平、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关键。
(一)“学生中心”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两届获奖的特等奖成果均有体现“学生中心”理念,“学生中心”理念是目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共识。近年来,“学生中心”理念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日益深入人心,突出学生中心,探索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模式正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 (四川大学,特等奖):创造性地提出“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以“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万门课程、国际课程周、千个学术社团、双创一条街等多措并举,全方式推进个性化培养,教师成为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霸”向主动学习、“创新型学霸”转变,每位学子都能享受最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的一流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南京大学,特等奖):第一个“三”是把本科教育分成通识教育、专业化培养和多元化培养三个阶段;第二个“三”是在多元化培养阶段中提供专业化培养、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就业等三个方向。“三三制”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规划100%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因此每年进校的3 000多名本科学生,就会有3 000多张课表。本科教育真正从“以专业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菜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重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两届获奖成果大部分涉及实践教学改革,包括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的开展等。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要求高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这一背景,“实践教学逐步由理论教学走向与理论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地位。”[4]由此,“以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自主实践的‘梦工厂’——工程坊的建设与实践”(西安交通大学,一等奖):学生通过教学实习、项目实践以及自主实践三种形式在工程坊进行实践活动。工程坊在传统的金工和电子实习的基础上引入了测控实习,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还加入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创意制作环节,使学生对众多加工设备的性能和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工程坊实行项目申请、评审立项、组建团队、自主运行管理的项目创建模式,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创新意识、自我表达等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就业竞争力也得到较大增强。
(三)“卓越计划、拔尖创新”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两届获奖成果中涉及“卓越人才培养”的成果分别为22项、38项,涉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分别为49项、50项。卓越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提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清华大学,一等奖):为了实践从本科开始培养计算机学科创新型学术人才,清华大学在2005年创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创新型学术人才。实验班推行四大长效制度化举措,包括启动系统性预研计划促科研创新实践,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高端国际联合培养基地,施行首席教授、项目主任责任制和导师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经过8年的实践,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取得了卓越成效,建立一套“厚基础、深实践、广交叉、探前沿”的创新性课程体系,注重基础及科研创新、国际化培养及全英文教学,学生整体学术素质和科研潜力表现突出,在学科国际评估中被誉为拥有“一流的本科生和一流的本科教育”。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理念和模式不仅适用于计算机学科,对各个学科的本科教育都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四)“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两届获奖教学成果中涉及“国际化”的成果分别为28项、36项。各高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正在稳步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合作办学,注重人才培养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才培养新质量观的认识与实践——国际化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十年探索”(清华大学,一等奖):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管理与工程”相结合的特点,确立了“重工程、懂管理、善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施行“国际化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挑战式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四个教学举措,并形成一个质量保障体系。在知识传授方面,以推动国际化教学作为重要举措。工业工程系通过引进全套国际上一流大学广泛使用的外文专业教材,精心组织最前沿的学科知识,通过教师团队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使之既能反映国际通行的知识结构,又能适合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开展海外联合硕士项目和自主留学生硕士项目,以及暑期交换生混班上课等,为学生有效营造国际化培养氛围。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工业工程系的人才培养获得较高的国际认可度,工业工程系的教学成果被国际工业工程学会授予“教学创新奖”。
四、结语从国家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设立和评选,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高校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绩的肯定,同时更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直观标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无论从那个层面而言,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一)团队结构科学合理教学改革和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负责人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要能策划整个项目方案,组织一个团队开展研究与实践,整合校内外资源为项目服务,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政策与经费支持”[5]。第七届申报规定:“在同等水平情况下,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及中青年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可作为加分条件,因此在成果主要完成人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学术水平,也要考虑年龄结构等,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成员结构。
(二)做实成果实践检验工作,提升成果实效性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标准和结果都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对实践检验期的最短时限都有明确规定。从获奖成果的实践检验期统计分析可知,所有获奖成果的实践检验期都比规定最短时限要长,成果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教学成果的实效性都较显著。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实践检验工作,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完善理论、创新理论,切实提升成果的实效性。同时,注意对相关佐证材料的收集、整理,为成果申报做好充分准备。
(三)加强推介宣传,扩大成果影响力成果的影响力是体现成果价值的重要维度,是教学成果奖评审的重要指标。第七届获奖成果中,大部分特等奖、一等奖成果都被国家级媒体报道,获得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或有关学术权威的充分肯定。以第七届两个特等奖为例,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自实行以来,先后有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各大媒体进行报道;复旦大学等完成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成果则在文汇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并且还得到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的采纳,该成果在全国64所试点高校进行推广应用。这些都是对成果影响力的重要佐证,对评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成果培育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成果推介宣传工作,在完善、提升成果质量的同时,扩大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以特色为导向,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国家教学成果奖竞争激烈,地方普通院校相对于部属重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综合研究型大学(尤其是985/211大学)而言,同类型成果客观上难以具有获奖竞争力。因此,地方普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避免“成果同质化”,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则应突出行业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例如,由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完成的成果“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由云南大学完成的成果“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些成果的获奖说明,高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有的放矢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改模式,坚持把促进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建设特色大学结合起来。
[1] |
高路, 林琳. 我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机构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15(9): 16-20. |
[2] |
张祺午. 高职教学成果:期待更多更好——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的统计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36): 46-48. DOI:10.3969/j.issn.1008-3219.2009.36.008 |
[3] |
曾令斌. 国内外高校的学科与院系设置分析及建议[J]. 重庆高教研究, 2016(1): 104-109. |
[4] |
陆国栋, 等.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3): 26-30. |
[5] |
陆国栋, 等.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3): 2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