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不同阶段经历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的诸多变革。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大举措,即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识型人才为目标,在招生时按照学科大类统一招生,学生进校完成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划分的培养模式[1]。自2001年北京大学率先推行大类招生以来,该项改革举措已经在全国高等院校多个大类学科进行了改革尝试,凸显了优势,也发现一些弊端。
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建筑类大类教育为背景,旨在培养专注于全球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绿色建造等复合型工科应用实践型专业人才。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创办景观建筑设计专业。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增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该学科的设立既提升了学科地位,也规范了专业培养的核心标准及内涵。西南交通大学依据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于2013年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并在国家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举措的背景下,于2015年与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一起实行建筑大类招生,2016年起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大类专业均为五年学制,一年级为建筑大类通识教育阶段,二、三年级为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四、五年级为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图 1)。近四年实行建筑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持续观察与信息反馈,发现在建筑大类招生背景下,在专业均衡发展、低年级专业课程深层学习,以及低年级学生专业素养与知识引领角色转换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低年级学生对细分专业的了解十分片面,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停留在粗浅理解阶段,这对其高年级的专业教育和综合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在低年级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深层学习教学策略十分必要[2]。
![]() |
图 1 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系统框架图 |
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属于风景园林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范畴,适合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低年级学生学习。目前主要面向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教学依托该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于2010年编著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以及高校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规划推荐教材《景观设计初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教学团队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主要教学师资共6人,目前已开课5年以上,年度选课对象为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为主的1个教学班,35人左右。近年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推进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该课程教学团队成果“基于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现教学阶段拓展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针对风景园林基础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概念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课程涉及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系统性强,涵盖面广,对风景园林专业低年级学生具有专业入门的引导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风景园林专业主要领域构成,掌握专业基本概念,知晓行业发展,并具备初步的风景园林设计知识。
该课程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国内外风景园林发展史,风景园林设计的范围、基本原则和自然要素;场地景观、建筑物和构筑物景观、道路与广场景观、风景园林小品、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等的基本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工程技术及其表现方法与技巧等。上述内容分成6个基本板块由6位教师进行讲授,6大板块为风景园林历史及行业发展、风景园林资源要素、城乡生态与环境、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园林植物基础知识及应用、园林工程技术。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建立初步的风景园林基础理论体系,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概念,并掌握风景园林设计范围、设计原则、设计要素、设计方法、工程技术及其设计表现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基于深层学习理念的教学模式“深层次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为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需要在“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中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例如:确定高阶思维发展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设置促进深度学习的情境环节、采用过程为主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反思等[3]。表 1是运用这些策略,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和简单学习的属性对比。
![]() |
表 1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深层学习与浅层学习对比 |
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自2015年执行建筑大类招生以来,虽然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讲,对学生成才及专业优选有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专业均衡发展、不同专业学习公平性与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分专业后二年级的专业课程深层学习与专业素养和知识引领角色尽快转换方面问题突出。大类招生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类招生过程中部分非第一志愿进入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缺乏热情,对专业基础知识不太了解,在二年级往往出现一些情绪波动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专业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情况和问题,做好课内外教学的应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专业学习和学生接受度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专业素养。
(二)低年级学生教学方式的针对性不强对五年制专业学生来说,一、二年级尚处于低年级阶段,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属于调整期,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外知识积累太少,课内参与讨论互动不积极,甚至对专业认识严重不足,以致部分学生学习上感到吃力,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大类专业与小类专业的过渡衔接缺乏手段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一年级的教学主要围绕大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展开,二年级是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年,大类通识教育涉及专业的具体内容较少,且在专业知识能力矩阵中,大类与小类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二年级这个重要的过渡期,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分水岭。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科学的深层学习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团队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采用深层学习的科学方法,对既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调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与探索。
五、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深层学习教学策略研究以大类招生背景下低年级专业培养质量为中心,以风景园林初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团队运用深层学习教学策略对本科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学方法研究: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设计在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内容占比较高,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当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已逐步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两者并重,教学重点更多地集中在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考上。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知识的核心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学生“思考设计”(图 2)。例如,结合风景园林专业大量的真实实践问题设置重要知识点的讨论与辩论环节,将高年级学生作业难点或真实的专业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实行参与体验式教学,“教”与“学”双向促进,达到更好的“学”的效果。基于深层学习策略“思考设计”问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在难度等级上需要与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积累相匹配,在问题类型上应结合专业、行业特点选择热点前沿问题。在对学生完成任务和解答问题的要求上可设置一些评价标准,便于考核评价[4]。
![]() |
图 2 课堂高阶问题“思考设计” |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团队将学生编为学习小组,制作小组学习记录表,建立学习小组共同评价机制,以准确掌握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情况[5]。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学习效果评估中,设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程一开始便有明确的阶段目标任务,并知晓其评价机制。教师应及时了解反馈信息,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侧重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并适当体现学生评价的自主权与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或作业,然后对学生完成任务或作业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图 3)。该评价由教师、小组及学生个人三方共同完成。过程评价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整(表 2)。
![]() |
图 3 课堂分组学习任务要求 |
![]() |
表 2 深层学习考核评价表 |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几乎涉及专业基本理论体系的所有方面,因此,课程教学大多采用6人教师团队的模式开展。该模式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初拓展专业视野,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内容,并开始知识领域的学习探索。此外,应深入探究团队授课模式在学习内容及阶段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手段、作业及考试方式、课程的整体统一、前后衔接、弹性调整等方面的情况,要有别于教师独立授课模式,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设置和安排。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师独立授课和共享课堂的形式结合起来。共享课堂以交叉知识及专业前沿问题的提问、讨论、交流为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学习。也可邀请校外专家及行业精英、高年级学长、优秀毕业生等参与课堂专题讨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与阶段安排如表 3。
![]() |
表 3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安排 |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及各个板块分项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例如,在适当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布置相关任务及作业,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索、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由任务目标驱使学生主动学习完成任务,也可通过小组的合作完成任务。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结合行业发展热点选取某一重点问题设置目标任务,在期中阶段布置任务,在期末阶段由教师团队对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公开评价。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深入思考,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获取学习成就感。
此外,适当提高学习难度,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基础理论课大多涉及专业基本知识,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这些教学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自身有较高专业追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尤其如此。当前,高等教育的时代环境、教育方式都有了重大改变,学习途径多样,学习资源获取呈现多渠道、网络化、高效率的新趋势,学生自主学习条件优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环节设置,提出具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深度思考与自主学习研究,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知各种专业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最大的学习收益。
六、深层学习教学改革成效 (一)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提升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开展深层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在五年制低年级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探索“开放共享课堂”“思考设计”和“综合考评机制”等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策略及评价机制更适合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低年级理论课程教学需求,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大的转变,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深层学习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以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为例”等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获批立项,研究成果“基于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现教学阶段拓展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学生学习成效明显,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学习的难度和挑战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校内外教师团队多样化授课模式,引入学生互评机制等,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并深度思考专业知识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主体单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开展专题讨论。将学习过程中小组及个人表现纳入成绩考核,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加积极主动且有效地投入学习,并在学习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参与度和进取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对进入高年级专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对专业课程改革的认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质量监控采用美国质量管理领域休哈特博士提出的PDCA (Plan\Do\Check\Action)全面质量管理调查法。针对专业课程的PDCA调查可以使课程框架不断优化,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安排教学活动,采取科学手段和方法对课程教学进行全面设计、组织实施、检查分析, 从而保证教学过程达到各项教学要求,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自2013级毕业班开始,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与实践情况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评价。表 4为2013级和2014级毕业班学生对改革后课程教学的评价结果对比。从调查表可以看出,2014级施行深层学习教学策略后,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效果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接受程度及满意度有较大变化,“满意”从3人增至19人,“非常满意”从0人增至12人,应该说,深层学习教学策略的施行是切实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 |
表 4 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专业课程PDCA调查 |
[1] |
陈何芳, 刘宝存, 任洪舜.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 外国教育研究, 2007, 34(5): 55-58. |
[2] |
钟国忠, 邱吉福. 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7(2): 70-73. DOI:10.3969/j.issn.1674-5884.2015.02.023 |
[3] |
安富海.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 34(11): 57-62. |
[4] |
杜娟, 李兆君, 郭丽文. 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34(10): 14-20. |
[5] |
王永花. 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4): 73-77. DOI:10.3969/j.issn.1009-458X.2013.04.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