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风景园林发展及近两年城市双修的如火如荼,风景园林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潮正在兴起,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1]。新时代的风景园林教育既有行业专业本身的契机,又恰逢“双创”教育的引领,风景园林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数字化景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不断融入,也为风景园林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不容置否,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方向。当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已逐步走向大众化,人才培养也更加多元化。景观设计专题作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向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三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认识风景园林师五大专业观的课程[2]。
据调研所知,目前大部分院校受场地、资金、教学条件、教学形式所限,景观设计专题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结合项目教学、实训教学、情景模拟教学、Studio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等开展实践教学[3]。一个项目的建成从前期调研、设计、修改、汇报、施工,到最后的维护均由多个群体共同协作完成,是群体之间相互协同配合的成果。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作为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及与众不同的教育视野,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校、年轻的专业,在师资、专业积累、社会效应等方面与传统老牌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必须寻求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在景观设计专题中采用双轨制,三大一级学科相互配合,融入营造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注重方案的落地、协作、项目的整体把控,契合新时代下多专业融合及风景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景观设计专题课程概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一所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发展需求,充分挖掘专业特色,接轨国际教育教学模式,并兼顾国家及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适应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个人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个体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力求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专业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根据学分制管理原理设计多样、灵活、开放的课程系列,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规格要求,兼顾学生求职、深造、留学等不同需求。其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控制在60 :40,如图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方向的选修课进行学习。
![]() |
图 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
景观设计专题课程属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的“专业教育模块”,在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属于专业选修课,规划设计及其理论系列的课程组B:延展与提升课程;而在风景园林专业则属于专业选修课规划设计及其理论系列的课程组A: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通过景观设计专题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获得景观设计专题的基础知识,了解风景园林学学科基础理论、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哲学和风景园林科学的方法及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法及基本技能,训练规划设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表达、实践等技能。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景观设计专题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课题。第一个课题:创意花园营造,以校园内的实践基地为场址,每个小组25 m2进行设计及建造,为期8周。第二个课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要求选取规模在2公顷的基地进行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为课题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认识,深化传统造景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则以休闲绿地进行功能定位,完成场地的景观设计。
二、TDC教学模式阐释专业人才教育的关键是观念意识的正确塑造,是专业敬畏感的培养。景观设计专题课程开设在风景园林专业主干课学习之前,学生在接受了三年建筑设计教育,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后,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观、自然观、科学观、空间环境观、实践观五大专业观念与专业素养。
景观设计是人参与景观营造最积极的方式之一,设计的成果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作用的体现。景观设计专题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引导,是一种提炼过的审美体验。在课程教学中构建“TDC教学模式”如图 2所示,真正践行五大专业观的培养。
![]() |
图 2 “TDC”教学模式 |
景观设计专题的课程定位是专业设计的入门引导体验课,理论教学重在让学生认识、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对后续专业主干课理论知识的铺垫。风景园林设计过程通常包涵理性思维(逻辑)、感性思维(情感)和形象思维(形式)三个方面。其中,形式是逻辑与情感从概念转变成实际的景观形象,提供了一个使用景观设计的空间语言的基本框架[4]。逻辑和情感则需要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与熏陶,使学生建立正确逻辑思维,并懂得去感知风景园林。形式是根据理论的引导、借鉴前人及生活阅历而表达自己风景园林思想的外观呈现。
Theory(理论)教学主要是专任教师以专题报告的形式,通过课堂授课和基础理论翻转完成。课堂内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更专注基于项目实践的理论学习,而基础理论部分学生可在课外通过MOOC看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也可在网上与专家、同学讨论进行,使学习更加自主灵活。
教学主要围绕设计逻辑、情感及形式三个方面展开,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内容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的历史与发展、规划设计及其相关理论、园林工程施工、设计表达及制图的规范,以及当下园林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如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理论知识,以“理论专题+案例引导”的教学模式,由参与课程的所有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专题进行讲解。
(二) Design(设计)教学Design教学采取Studio的方式进行,每个指导教师分配8~10名学生进行设计教学指导。景观设计专题两个课题分别采用真题真做和真题假做的方式进行。该阶段的教学包括前期调研(场地调研、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推敲(一草、二草、三草)和方案确定。
(1) 前期调研:Design教学的两个课题,采取定向命题和自主命题两种方式。第一个课题,由教师根据学校划拔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统一分配,每个小组一个地块;第二个课题,主要做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以造园名著《园冶》为指引,为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地篇》,该课题的基地由学生通过自主调研踏勘获得,同时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调研主要围绕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交通、周边环境、水体、场地适宜性等展开分析,完成场地设计的可行性分析,并在组内进行汇报讨论,深化对场地的理解。
(2) 方案设计推敲:一草设计要求Studio里的每一位学生根据一草设计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策略、功能分区、景观结构、环境关联等。组内汇报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成员投票选出最优方案,进行二草、三草的深化设计。
(3) 方案确定:第一个课题的最终成果需包括方案设计文本、施工图、预算。第二个课题的最终成果以手绘表达、卷轴或折页的形式呈现,休闲绿地设计则以机绘表达、A1展版的形式呈现。
(三) Construct(建造)教学Construct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其设计的方案在场地上建造出来。创意花园的功能主要用于展览,涉及的工艺安全要求不高,适宜学生参与建造。建造教学采取双轨制教师共同指导,专任教师可邀请校企合作基地中具有施工经验的工程师进行实地指导,讲解建造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意花园虽场地规模小,但五脏俱全,根据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铺装、木平台搭建、水池开挖、景墙砌筑、小品构筑装置、植物栽植等。建造教学主要从施工图解读、材料认知开始,指导小组学生进行内部施工图的交底、分工,并进行建造材料的清点,材料缺漏采购后,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主要包括平整场地、定点放线、相关基础修建、道路场地铺装、砌筑景墙、植物栽植、场地清理等。
第一个课题规模小,重点训练学生的设计逻辑、空间营造能力,体验建造之趣,因此在三个专业都可开设,由学院给予一定课程经费补贴,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提供相关建造材料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校园创意花园的设计建造,并进行展览。
![]() |
图 3 创意花园场地实践 |
TDC教学模式立足于风景园林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养成正确的专业观,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TDC教学模式,也是在双创背景下尝试构建的一种校内专任教师、校企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多方协作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厘清“理论—设计—营造”的关系众所周知,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涉猎人文、艺术、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需要有广博的理论积累。景观设计专题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设计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正确的风景园林专业观,所以,课程的理论在于普及,设计重在规范,营造旨在体验。
TDC教学模式中理论—设计—营造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设计,并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地营造,根据营造后的景观效果反馈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理论,使风景园林教学真正达到教学互长,学有连贯。
(二)构建“专业年级—设计工作室—指导小组”的教学层级景观设计专题作为风景园林专业选修课,在课题的选择确定及课程要求等方面做到年级统一,统一教学,统一出具年级课题任务书,统一开题。然后,由课程任课教师开设Studio进行“多对多”的分专项、分方向指导。最后,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设计小组,完成“一对多”的课题指导。指导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邀请校企平台、实习基地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TDC教学模式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构建“专业年级—设计工作室—指导小组”的教学层级,才能使学生既能公平接受专业统一的、规范的专业教学,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择业方向,选择自己的Studio,进行主动学习。设计小组使学生能够公平、充分享受教师资源,保证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践行嘉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教学见长”的教育理念。
(三)夯实“基础设计—类型设计—专题设计”的专业核心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设计是学科的必修课程,体现了大建筑学学科(建筑学类)的基本教学要求,与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基础。
类型设计是人居环境学科主干课,是在基础设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营造逻辑,领会建筑实体、空间、场所,掌握空间营造。
专题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主要彰显风景园林专业特性与教学特殊性。
设计专题是专业主干设计课的延伸与补充,分为基础必修和方向选修,共同反映风景园林专业与时代同步、与社会接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知识接口,具有广博性、动态性和灵活性。
一年级的基础设计、二三年级的类型设计、四年级的专题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系列课程,贯穿风景园林专业整个教育过程。TDC教学模式以类型设计中的景观设计专题课程承接巩固基础设计,并为专题设计奠定基础。三个阶段的设计教育,以TDC的教学模式,共同践行双创教学,形成风景园林设计系列的完整脉络,保证教学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四、TDC教学效能TDC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常态下,构建的一种方式灵活、多方合作、多轨并行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景观设计专题的TDC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设计基础,积累园林规划设计的知识,开阔专业视野并给予学生良好的体验,让学生收获“看得见”的成就感,建立专业自信(图 4)。
![]() |
图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卷轴表达 |
通过对景观设计专题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构架立足于学校特色、学科内涵、专业个性的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依托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联合校企平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以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为主线,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高效衔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风景园林专业仍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社会对地方高校应用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要求。
[1] |
刘影.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
[2] |
刘滨谊.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 中国园林, 2008(1): 12-15.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8.01.004 |
[3] |
曹灿景. 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科技信息, 2010(17): 721. DOI:10.3969/j.issn.1001-9960.2010.17.0597 |
[4] |
吴家骅. 景观形态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
[5] |
康秀琴.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韶关学院学院, 2017(5): 98-101. |
[6] |
李正新. "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 10: 88-92. |
[7]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5-13)[2016-6-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
[8] |
傅许坚.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耦合与路径[J]. 吉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7): 168-171. |
[9] |
林广思. 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 中国园林, 2018(9): 57-63. |
[10] |
贺坤, 赵扬. 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33): 184-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