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Vol. 29Issue (3): 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蒋水华, 章浩龙, 尧睿智. “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以江西省高校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3): 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1.
JIANG Shuihua, ZHANG Haolong, YAO Ruizhi. Reform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scheme in mid-western region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Jiangxi Province is take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0, 29(3): 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1.

基金项目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JXYJG-2019-011)

作者简介

蒋水华(1987-), 男,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sjiangaa@ncu.edu.cn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19-09-09
“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以江西省高校为例
蒋水华 , 章浩龙 , 尧睿智     
南昌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旨在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西部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拼图。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为培养更多服务于科研创新及地区经济建设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中西部地方高校应乘着"双一流"建设东风,在国际化、导师队伍建设、资源分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文章紧扣江西省高校总体情况,以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可为提升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    双一流建设    研究生培养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Reform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scheme in mid-western region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Jiangxi Provinc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JIANG Shuihua, ZHANG Haolong, YAO Ruizh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P. R. China
Abstrac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a top-level design of advanced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aim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id-western regional universiti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way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mid-western regional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high-level composite talents who can well serv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mid-western reg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eam build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losely follow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akes the graduates education in some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Problems existing i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mid-western region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re summariz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measures for reforming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way and scheme a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outcome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mid-western region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regional universitie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cultivating scheme    reform measures    

继“985”工程与“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开启了新一轮高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又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1]。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最高层次教育,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尤为重要,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重要特点,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框架中的主要架构。地方高校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同样承担着为国家输送高端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对“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徐雪松和金泳[2]结合“双一流”建设与目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特点,针对研究生课程创新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朱凯琳[3]对“双一流”视域下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学硕士课程优化进行了探究。阎俊等[4]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刘佳等[5]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探索了以“双一流”为背景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思路。邱月和方娇娇[6]基于大数据分析研究了“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高平发和龚文涛[7]以五大理念为基础,阐述了“双一流”下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汪玲等[8]以5个“确保”与5个“一流”助力,对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了探析。耿有权[9]围绕使命、战略、资源、体制、环境等5个方面,明确了优化世界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的科学意义,并就推动一流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曾生跃等[10]分析了目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梁传杰等[11]以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团队为例,介绍了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盛明科、蔡振华[12]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对“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进行了探析。马世媛等[13]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构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综上,各大高校针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是,关于“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探索还不够深入。

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江西省高校定准发展态势,扩大招生规模。截至2017年底,江西省共有普通高校100所,增加了84所。省政府高屋建瓴以高视野大力推动高校发展,一大批学科发展迅速,并形成极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如南昌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南昌航空大学的航空制造工程、江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江西财经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华东交通大学的交通工程等学科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这有利于江西高校培育高层次人才,吸引人才就业创业。但是,江西省普通高校竞争力整体不强,教育资源在区域上失衡,如南昌市高校数量占全省的55.79%,其余城市均在10%以下[14],亟需合理定位江西高等教育层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高层次教育激发高水平、高水准科研成果,以满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挥经济带动教育全面发展的作用。文章选取“双一流”战略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为研究起点,以江西省高校为例,就新阶段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解决方法,探索“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为相关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

学位制度实施以来,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具有硕、博士学位的人才投身教学、科研一线,成为建设创新型江西、实现江西崛起的中流砥柱。自2005年来,江西省高校科研平台与基地建设日趋完善,大力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赣”战略,积极引入“两院院士”[15]。江西高校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学科竞争力等不断完善,如:2004年,南昌大学科技园成为中国第38个国家科技园,结束了省内无国家级科技园的历史;2006年,南昌大学的“食品科学”学科被列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1年,江西财经大学成功推行了研究生培养二级管理模式,自此,研究生的大部分管理权归入到学院培养单位,形成管教结合局面,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16];江西农业大学在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复试环节能力考核增加了心理素质测试,多角度审视考生专业知识功底、思维能力及价值观,突显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在2010年调剂环节中对调剂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育部政策规定范围之外,明确要求调剂考生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江西省政府秉承“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顺应高校发展的国际深化交流趋势,积极推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江西财经大学主动实践,截至2017年已与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国际合作办学协议,为江西省研究生高等教育改革加速增力[17]

当今,高校研究生的招生名额逐年增加,2012年江西高校研究生人数为26 330人,2017年增至34 530人,博士生由2012年的920人增长至2017年1 437人,研究生规模增长31%,其中,博士研究生规模增长56%。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研究生导师4 694人,其中,含有1名院士、12名国家杰青、30名井冈学者等一批顶尖卓越人才。全省研究生培养高校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此外,研究生学科分类多样化,新兴学科也不断涌出。一方面,专业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可能性,有利于中国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教师、管理人员层次不一,带来了系列创新改革问题。总观全省研究生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研究生生源相对短缺,生源质量与发达地区高校尚存在较大差距,应逐步将侧重点从应试选拔转化为综合素质选拔,通过完善招生制度、培养规范、导师队伍、科研环境等,减小并消除研究生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关系。由此可见,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双一流”政策的实施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定位提供了新方向,并为研究生培养注入了新的内涵。江西省高校办学实力的持续增强为“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学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各高校坚持以特色鲜明、一流水平为目标,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江西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以培养满足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为己任,保证人才培养任务的实施,发展学科改革和学科交叉,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搭建一流科研创新平台。但是,基于江西省无部属高校的限制,高等教育结构、科研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战略实施过程中,江西省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化水平较低

经济全球化给各大高校带来的变革是生源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科研平台国际化。国际化不仅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要求,也是高校完善自身教学体系、增强办学竞争能力的重要机遇。目前,在江西省高校中,国际留学生办学规模较小,多数留学生来自非洲与中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师资分配、办学条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优质生源仍缺少吸引力,大部分留学生为本科生,且根据院校不同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与医药方向。此外,在赣高校硕士研究生缺乏参与国际交流机会,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或通过学校资助参与国外短期访学、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的人数较少。在导师方面,尽管部分院校与国际机构、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研平台,例如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但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或属于国外引进聘请的导师所占比例仍然较低,通过科研平台产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组织中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二级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各有其职,其中,中央财政负责中央高校,而地方财政统筹安排地方高校[18]。如今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不断拓展、深化,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对科研平台及实验室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需要大量经费支持。江西省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与其他部属高校、沿海地区高校相比,对高等教育投入经费虽然不断增加,但其增幅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规模迅速扩张的需求。清华大学在2018年收支总预算达269亿,江西省高校与其存在较大差距,如南昌大学为11.577亿,江西农业大学为10.39亿,江西师范大学为5.19亿。经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方面,高水准科研团队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与完善的科研设施,这也是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本土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容易流失的一大原因。

(三)科研创新力较低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研究生培育和发展作为科研基础环节,如何基于系统性、复杂性的科研课题发挥科研创造能力至关重要,满足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需求是江西省研究生教育的初始目标。长久以来,高校注重学术型人才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略显薄弱。尽管江西省高校近年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级项目、省级基金项目等,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有力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但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及重大项目等高层次科研项目上,与东部沿海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在2018年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入选数方面,上海市获批106项,广东省获批49项,湖北省获批43项,而江西省只有2项,仅为个位数。江西省研究生接触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杰青、优青等重大前沿科研项目的机会少;同时,科研平台的建设较薄弱,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科研攻关中锻炼有限,科研视野不够广阔,在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高被引论文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因此,在上述方面亟待加强。

(四)高层次导师队伍缺乏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高中西部研究生教育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江西省高校受到所处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事业发展平台及薪酬待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力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进一步培养、引进更多院士、国家杰青等高水平国家领军人才。例如,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江西高校占有名额分别为:南昌大学16名,江西理工大学5名,江西师范大学4名,江西财经大学3名,与部属“双一流”高校相比差距较大。自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以来,各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如火如荼,纷纷出台相应人才引进计划,国际和国内人才竞争势必日益加剧。在上述情形下,中西部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形势将愈发严峻,科研团队与科研项目若缺乏学科建设引领者及统一的科研目标,将严重影响科研团队发展与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学校整体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五)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如今,中西部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照搬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体系,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因此,专业基础课不均衡、科研实践课占比较低、学科交叉性课程较少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不够突出,学科前沿的课程水平较低,实践性课程的难度不够。同时,研究生的培养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激发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的热情。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现有研究生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如今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法对研究生的创新性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

二、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针对“双一流”建设下中西部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江西省高校为例,中西部地方高校需要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科为基础,遵循客观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求同存异,积极引导研究生走创新、探索路径,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一)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强化国际合作办学力度

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输送教学、科研工作者,为单位、企业培育创新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体上各国均注重培育交叉学科、跨越知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但教育方式不尽相同[19]。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发展具有培养目标多样、培养层次多样、培养方式多样等特点,西方国家在研究生管理与教学方式上偏向“弹性化”,一年制的研究生培养时限在欧洲并不少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呈现出年限缩短的趋势。求同存异、取精除粕是借鉴先进经验模式的重要准则,应充分利用江西省内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所建立的良好学术交流以及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关系,深化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区域性重大科研计划和科学工程。通过与知名大学联合成立新型国际学院,运用现代办学管理理念与组织运行机制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选派研究生赴国外深造,探索学分互换、课程对接、学位互通、共同培养的合作方式,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研究,以此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与科研创新能力。在“走出去”的同时,吸引国外留学生来赣高校攻读特色学科群相关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扩大国际留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研究生生源多元化。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群国际学会、组织和联盟的活动,充分利用资源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搭建共享学习论坛,创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访、指导研究生培养或参加其他学术活动,让学生在国内接受国际最先进的研究生教育,掌握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同时,通过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等方式合作攻关具体科研项目,实现研究过程国际化、研究成果国际化,增强江西省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吸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更多高水平人才来赣高校从事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依托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等平台,选派中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海外访学,开阔中青年导师队伍国际视野,完善教师出国研修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展开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

(二)完善资源配给,建立激励机制

江西省地方高校所需资金主要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学校自筹建设资金等渠道筹措。在资源配给方面,进一步增强在赣高校统筹资源的能力,结合一流学科建设与学校实际特点,将筹集经费主要用于高端人才引育、一流人才培养、科研条件改善等。首先,需要构建多元化、公平公正与绩效挂钩的岗位薪酬体系,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收入分配形式,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制度,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薪酬保障,切实提升优秀教师待遇水平。其次,优先保障一流学科建设当中的科研设备购置,完善赣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研究生跨学科交叉交流,提高有限的科研资源利用率和科研设备共享程度。再次,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保障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上适度合理的自主权,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最后,在赣高校应不断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以经费投入、成果奖励为导向,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性科研工作,鼓励其申报创新性科研项目;同时,建立以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学科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度指标化的绩效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水平、学术品味、业界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从而产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效益的创新性成果。建立研究生科研奖励制度,激励研究生参与具有原创性的前沿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中的参与度;同时,对于在高档次学术期刊如国家或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可根据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给予相应的额外奖励,从而激发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科研工作及学习的热情,并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

(三)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构建导师梯队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再一次强调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兼具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引领角色,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了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因此亟需提高导师队伍质量,树立德才俱全的研究生导师准则[20]。在赣高校需要不断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柔性机制,坚持借鉴和吸收各类积极的教育经验,推进“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引进模式,发挥“以才引才”的聚集效应和团队效应。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对接一流学科建设要求,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引进待遇,细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在实行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同时,注重本土高端人才的培养,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支持,加强骨干人才的学术交流,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通过人才引进与培育并举等举措,推进在赣高校人才高地建设,继而打造多学科交叉、基础坚实、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导师梯队,实现导师团队整体宝塔化:塔尖为具有重要学术、技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塔身为具有较高水平能力和强大发展潜力的学术、技术骨干,塔基为数量充足、基础扎实的青年科研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试行团队导师制,使得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仅有第一导师一对一的教导,还能得到导师团队其他成员的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团队导师多学科交叉优势,建立培养特区,推行个性化创新培养制度改革,培养具有统筹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力、且创新力强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导师梯队建设中健全导师岗位考核制度,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导师业绩衡量的主要指标,严格规范导师科研准则,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其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培养中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创新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

以培养方案为指导,积极推进研究生教学课程改革,保证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以及科研学习的启示性和发散性。尊重书本,追求革新,以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目标,制定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科课程模块,加强教学与实践结合,构建以知识、技术、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思维,为研究生教育中知识结构的优化与个性化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生命线。例如,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开设学科前沿讲座类课程,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开设或协助建设实践类课程,并构建一些学科交叉平台类课程等。建立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研究生接触或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可以在导师帮助下申报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课题研究,有效提高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积极利用学校内部资源,以学生学术活动为载体,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术创新活动,拓展研究生知识结构和学术思路。加快建设研究生实践与创新基地,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研究生教育机制。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能为课堂教学与生产试验注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积极开展创新、多样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并充分依托江西省内区域资源,如赣南地区稀土、钨、铜、新能源等新型、优势产业,着力于科研课题,搭建了人才培养实践基地[21],培养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快速地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利于发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高校职能,加快科研实验室的成果孕育,提高研究生科研使命感,亦是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锤炼。

在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下,搭建专业、学科多元化培养模式,调动学校各方面资源,增强研究生理论研究能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其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健全研究生培养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开展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五)树立学科交叉理念,积极引导师生协作

目前,学科交叉是教育改革趋势,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培养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综合创新人才。建立交叉学科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素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需要研究生加深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把握与提升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科研创新离不开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浓厚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通过学科交叉接触到不同学科的前沿科研工作,在学科交叉的合作项目中,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协同创新,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使研究生更容易获取创造性灵感,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再者,通过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能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科研合作提供动力保障。在学科交叉协作中为完善研究生创新性教学方式提供新方向,鼓励根据科研需求进行跨学科、跨学院组建导师团队,以探索交叉学科下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叉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创新人才要具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拓展能力,以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阔的眼光。在“双一流”建设这一重要国家工程的有力支持下,广泛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并支持具备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促使学科交叉,协调学生个体选择的权利,开阔学生思想,使得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组织相关科研力量,建设具有良好学术交流环境、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性相结合、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培养高层次综合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衡量地方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生作为新时期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其教育不仅关乎自身价值实现,也直接影响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江西省高校作为中西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应当在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砥砺前行。文章以江西省高校为例,针对“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省地方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措施,有望深化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在未来不断完善导师队伍发展规模与结构,加快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转变,保障和提高江西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是否崛起,文章提出的相关改革措施可为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佳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初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7, 4(34): 5-7.
[2]
徐雪松, 金泳.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教育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4): 97-98.
[3]
朱凯琳. 双一流视域下西部地方高校教育学硕士课程优化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9): 198-199.
[4]
阎俊, 许巍, 谢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以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2008-2017年研究生招生情况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8(8): 1-4.
[5]
刘佳, 刘宁, 李莹莹.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 人力资源管理, 2017(11): 287-290.
[6]
邱月, 方娇娇.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2): 28-29.
[7]
高平发, 龚文涛. "五大理念"在引领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2): 15-19.
[8]
汪玲, 包江波, 钱序. 探索一流研究生教育助力支撑"双一流"建设:以复旦大学妇幼健康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1): 26-30.
[9]
耿有权. "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8): 1-5.
[10]
曾生跃, 张立杰, 杨俊,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7, 40(4): 25-29, 90.
[11]
梁传杰, 麦立强, 范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5): 11-18.
[12]
盛明科, 蔡振华.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 57-61, 95.
[13]
马世嫒, 陈伯望, 易锦.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研究: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8): 25-27.
[14]
雷朝阳, 徐雪琴. 江西高校结构:现状·问题·对策:基于经济发展视角[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8): 45-48.
[15]
颜燕.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 对江西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分析[D].南昌: 南昌大学, 2007.
[16]
李鑫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典型案例研究[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5.
[17]
张登云.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江西高校国际化办学现状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化办学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7): 243-244.
[18]
闫治国. 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以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为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5(4): 151-156.
[19]
史兰新, 陈永平.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2(2): 117-121, 128.
[20]
倪国栋, 王文顺, 高富宁, 等. 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J]. 教育评论, 2019(7): 102-107, 166.
[21]
张雪辉, 刘江, 夏婷婷, 等. 基于社会实践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8, 5(52):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