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Vol. 29Issue (3): 94-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2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李久君. 场域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略初探[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3): 94-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2.
LI Jiujun. On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0, 29(3): 94-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8248);2019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YJG-2019-017)

作者简介

李久君(1982-), 男,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工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建筑史、遗产保护、地域建筑技术研究, (E-mail)ljj1219@sina.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19-03-21
场域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略初探
李久君     
南昌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创新能力是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叠加和耦合,是整体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南昌大学建筑学132班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个案,探讨场域视角下创新能力培养的方略和效果,认为管理能力场域强调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识教育和理论实践学习则是专业能力场域的重要组成,而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则是拓展能力场域的推进器。结果显示,该方略以学生为中心,将科研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方略,认为应植入多元观点,打破现有知识的固化和权威态势;坚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应对全球化、新型信息化下的知识更新;营造包容性支撑环境,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设制度保障。
关键词场域视角    创新能力    管理能力    专业能力    拓展能力    
On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LI Jiu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P. R.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superposition and coupling of management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it is an ecosystem formed by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overall functions. Tak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Class 132 of Nanchang University as a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y and effect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eld and believes that the management ability field emphasizes th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class tutor system and critical thinking.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oretical practice learning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field, while the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and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 and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re the propellers for development ability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tegy is centered on students and integr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he classroom, tested in practi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bility, it is believed that multiple perspectives should be implanted to break the solidification and authoritative situa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 vision of dyna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adhered to so as to respond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knowledge under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an inclusive support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as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for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ng.
Key words: field perspective    innovation ability    management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ability    

在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中,人才培养聚焦在“我们培养何种学生”与“他们是否具有创新发展能力”两大关键点上。创新既是科学的精髓,又是人才的核心要义。近年来,各大高校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当前国内学者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但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介绍与阐释,缺乏实证角度的案例研究。基于此,以南昌大学建筑学132班为个案提出一个全新的分析模型,就创新能力场域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其培养方略效果如何,能否从中总结出普适性经验供其他专业或其他高校借鉴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创新能力场域

场域理论由法国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即在社会学领域中引入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并用教育场域、科学场域等多种场域来分析西方社会现象的一种理论。

(一)场域理论

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从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认为“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东西就是关系,[1]”社会世界并非高度统一,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所谓“场域”,就是“在各种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2]。在建筑学领域,此概念很容易被理解——“场域”即“空间”,不同“空间”之间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的三维位置关系,且通过“道路”(即关系)联通,各种客观存在的“道路”织成一个网络空间,并产生多个不确定性场域。其中影响力场域是各种场域活动的基本空间,可视为“元场域”,涵盖其他场域[3]。场域依靠影响力来维持,关系即场域之本质。无论是创新能力场域、管理能力场域、专业能力场域,还是拓展能力场域,都是其子场域。

(二)创新能力场域

随着经济活动、学术活动和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时代呼吁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式的人才。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也需不断调整、异质与耦合,不同场域间分裂再融合,形成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异质性创新能力场域。从广义的角度分析,I为影响力场域,M、P、E三个场域整体上构成一个新型人才培养场域;从狭义的角度理解,M、P、E三个场域的交集部分C则是一个创新能力场域(图 1)。

图 1 新型人才培养场域

其中,I代表影响力(Influence)场域;M代表管理能力(Management Ability)场域;P代表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y)场域;E代表拓展能力(Expanding Ability)场域;C代表创新能力(Creativity Ability)场域。创新能力场域产生于不同场域的叠加和耦合。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能力场域是重头,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往80%以上的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以至于出现一种严重的偏科现象——会做设计方案即被认为掌握了该专业的全部知识,这是非常片面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专业课程的学习已无法满足时代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同志《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等院校要“以本为本,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呈星火燎原之势;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由此可见,富有良好专业能力、有创新精神、会做学术研究、具有批判性思维且会自我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才是当今社会之急需,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激流勇进,推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需要多场域之间的碰撞和耦合,其基础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会提高人才培养场域交流的可能性,交流的结果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过程中进行优势互补,并在预期结果上更新完善。

二、管理能力场域、专业能力场域与拓展能力场域 (一)管理能力场域 1. 班级导师制

2015年,南昌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开始试点实施本科生班级导师制,2016年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班级导师制即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简称“班导”)的一种育人制度,是学校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机补充,主要承担人生导航、专业引航、心理护航和职业助航等工作职责。采取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8],如图 2

图 2 南昌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度与工作展开情况

作为建筑学132班的班导与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熟悉学生的学业诉求,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并与学生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日常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每学期召开1~2次主题班会,每次主题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以学业为重的专业引航班会,有以实践训练为主的职业护航班会,还有以自身努力求学来激励学生的人生导航班会;二是,针对个别学生通过电话、短信、QQ和微信等方式开展线上心理护航指导;三是,开展强调严格要求自我、强化心灵的自觉自律指导等。

2.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全球高等教育公认的目标,是一种合理的、反省的思维[9],主要源于哲学和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融合是其新发展,以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Samuel Bloom)为代表。布氏将认知过程分成六个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10],前三个维度代表了传统思维模式,而对传统思维或成果进行分析、评价与创造的过程则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批判性思维,具有择优性,不盲目追随,不人云亦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不同学科,思维方式各异,从而成就其学科特色。如“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一种特有思维方法,有严格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严密的认知层次,涵括了批判性思维的后三个维度,从广义上讲适用于任何学科。其中“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建筑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即“论”是建立在对充分史料的解读与阐释基础上,并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提炼总结得出符合历史史实和规律性的结论。该方法的本质即一种批判性思维,需要批判性地选择史料,也需采取批判性的方法,最终得出经得起史实考证的结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该思维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该秉持的,无论是建筑设计方法的学习还是建筑历史史料的学习。在建筑学132班的课程教学与平时的师生交流中(图 4),教师多以此作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图 4 南昌大学建筑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在东源村开展建筑遗产测绘实习
(二)专业能力场域 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1]。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涉及范围广,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是关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之教育。通识教育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和“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有助于防止学生偏科和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12]。南昌大学各专业均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的培养,如在《2016版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其中Ⅰ类通识课程需修38学分,Ⅱ类通识课程需修10学分(其中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每一类至少修满2学分)。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外语等方面具备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进行一定的修习[13]。这对于培养健全的专业人才十分必要。

2. 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

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建筑学这种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在理论学习之余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亦非常重要,甚至更为实用。建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建筑历史知识、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技术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与建筑艺术理论等,实践知识则有美术实习、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实习、建筑遗产测绘实习、设计院实习与毕业实习等。

作为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主讲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仔细解读各种概念的含义与案例比照,并持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图 3),对某一具体史实或史料作持续跟踪式解读外,笔者还积极引导学生将课程中习得的理论在建筑遗产测绘实习中加以检验(图 4),带领学生从书本之外探求理论之原真,做到“史证合一”并溯其源头。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突破学生的认知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当创意被激发出来,即表明该方式获得了成功。

图 3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课外参考文献
(三)拓展能力场域

拓展能力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子,他们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探索钻研的需求与愿望,作为教师理应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并加以引导,激发青年学子探究未来与探研学术的热情。

1. 学科竞赛

双一流建设重视学科建设,为此,应鼓励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升专业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对所有学生而言,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式、探索式学科竞赛,各专业可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主题,开拓本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2016年9月,三名学生参加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名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方法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江西省金溪县东源曾家村”的作品,是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知识的深入实践。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课堂中习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基于地域视角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既开拓了思维,又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14]。不同专业均有各自的学科竞赛,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各种建筑设计竞赛和《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是专业两大重要的学科竞赛,前者侧重考察学生的方案构思、空间营造与创新思辨能力,后者侧重考察学生在有“史”的前提下作“论”的学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开阔学生视野,深化专业认识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式。学院每年均有不少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斩获多个奖项[15]

2. 科研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同行,做科学研究亦要从大学之始抓起。南昌大学实施的“科研训练项目”是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良好平台。教师首先选报科研训练题目,教务处汇总审定后在网上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填报,最后由教师决定学生参与名单,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学校提供经费支持[16]。这是一个很好的科研实践机会,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如何查阅文献、开展田野工作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撰写科研论文。2016年,根据国家级课题的需要,以“传统对当前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为题设置了科研训练项目,从6名申报人选中择优挑选了2名学生,从课题的概念、意义和应用等方面给予了精心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完成了文献搜集、文献综述和一次深入的历史环境实录,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并根据文献资料与田野调研数据发表了1篇专业学术论文,结题答辩顺利通过,参与学生获得2个创新学分,达到了预期训练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做科研的基本程序,体会到了学术创新的乐趣。

2016年,南昌大学实施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科研训练项目”类似,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生根据通知要求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报送所在学院,经评审后可获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7]。该训练的出题人换成学生,为“非命题作文”,以学生自己的兴趣为导向,更能激发青年学子的热情与创新潜能。

三、研究结果分析

南昌大学建筑学132班共有学生29名,班风纯正,积极进取。班里的学生,有的天资聪慧,无须点拨便有所成;也有的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奋发,成就自我,这正是教育的意义,即向老师学习就是为了超越。2018年毕业前夕,在南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就业形势均较理想,其中,2名学生成功推免至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深造学习;3名学生成功申请到香港中文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等世界名校留学;4名学生考入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表 1),继续研修比例达三成。

表 1 建筑学132班考研升学情况统计

其中,姚XX和王X是中国建筑史专业课程学习的佼佼者,课堂学习非常认真,课后作业与考试成绩都极为优秀,在专业能力场域非常突出;李X、胡X和谭XX在拓展能力场域表现杰出;而陈X、廖XX、王XX和易XX在管理能力场域非常傲人。其余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非常喜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一流设计公司入职的不在少数。总之,在一个不足30人的小班级里能够冒出这么多优秀、勇于创新的学生,极为难得,这既是他们努力奋发而结的硕果,亦是学校各项制度集体发力的结果。

四、讨论与建议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双一流大学建设[18]的进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南昌大学作为其中的一分子[19],采取的现行策略虽然取得小成绩,但也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行。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中,以下几方面仍值得持续关注。

(一)植入多元观点(Multiple Perspective),挑战权威

往往,一元线性的观点仅仅适用于相对简单、无须深入分析的事物,容易使人陷入思维定势。对大学生而言,其危害不仅仅体现在对课堂知识勿加分析的全盘接收,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导致其创新思维与能力受挫。而多元观点则是一种不预设立场,鼓励大家提出合理的解释,融合多元观点看待问题,并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其影响下,对大学生的培养会更具挑战性与可能性,这对改善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极为有益,更能激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与动力,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为此,第一,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找准专业定位,批判性认知并预判现有专业的发展前景,对简单知识、权威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采取不同的认识论。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尽早植入多元观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讨某一权威观点的学术价值与时代局限,引发对某一专业问题的学术共鸣。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不同视角、不同时期甚至观点相左的学习资料和辅导材料,充分开展课堂分析与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有原则、有理由的自主选择,并提醒他们就这一问题在三五年后再重新作审视,并将此新发现与田野工作相结合,以“史料”来做检验,得出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促进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最后,鼓励学生秉持多元观点看待周边不断发生的事情,在脑海中预设不同的条件来做持续比较分析,这对于打破思维成见,形成富有广度和深度的多元批判性思维颇为有益。

(二)形成动态观点(Dynamic Perspective),更新知识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大学生更应如此,越早破除对知识认知的固化思维,就越有可能形成批判性的动态更新思维体系,对未知知识与未知领域的认识与接受便愈加积极。引导学生清醒认识当前新型信息化社会发展下不断缩短的知识更新周期,提早做好心理准备,实时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与专业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站在专业学术的前沿阵地,批判性引入新的知识与学术动态,及时在课程教案中做出更新和比较分析,并在课程教学中将最新的学术资料与学术观点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保留多元意见,批判性自主接受自己认可的观点,并可与学术大家争鸣。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学生能及时更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得启发,重新思考并深入认识,师生双方均能形成动态的发展理念,以应对持续的知识更新,获得双赢。以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为例,许多观点都是前辈学者对其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下的专业认知,随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术视野有了新发展,学术材料(包含考古资料)也有重要新发现,不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做好持续的知识更新,便无法获得对真知识的元认知和元探求,也无法培养大学生宽广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更不能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

(三)创设支撑环境(Supporting Environment),包容发展

前两项的认识与思考需要有包容的学术环境作支撑。培育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形成一种创新文化,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极为重要,也极为关键。创新文化及支撑环境的创设,应主要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着手。

制度层面,关键要建立并强化创新创业的支持与保障制度。以南昌大学为例,在学校层面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并以“班级导师制”为平台,开展多层面的创新创业选修项目,如选修双创课程、参与科研训练,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境)外研修、文艺类演出、体育类竞赛,以及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创业实践、创业培训等[17],探索培育创新型大学生的新思路。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与预期理想不相符的情况,对此我们应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策略,持续更新,完善制度设计。同时还要强化其保障措施,在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消除实施主体的后顾之忧。

精神层面,重心在于营造全员创新创业的热情。学校层面须建立包容、宽松的创新创业文化,为师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空间。激发教师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使其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落实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创新创业乐趣,最终形成全员乐于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尽管南昌大学建筑学132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但它无疑对我国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Pierre Bourdieu & Loïc J. D.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97.
[2]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
张国昌, 胡赤弟. 场域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分析[J]. 教育研究, 2017, 38(5): 55-61.
[4]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 教育部通报, 20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DJ2018Z3002.htm
[5]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s7063/201807/t20180723_343639.html.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的公示[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612/t20161226_293055.html.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遴选结果的公示[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A12_gggs/s8473/201712/t20171220_322082.html.
[8]
南昌大学学生工作处.南昌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暂行办法[Z].南昌: 南昌大学学生工作处, 2016.
[9]
Robert, Ennis. Critical Thinking:A Streamlined Conception[J]. Teaching Philosophy, 1991, 14(1): 5-24. DOI:10.5840/teachphil19911412
[10]
夏欢欢, 钟秉林.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 教育研究, 2017, 38(5): 67-76.
[11]
哈佛委员会编,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2]
[13]
南昌大学教务处.南昌大学2016版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Z].南昌: 南昌大学教务处, 2016.
[14]
共青团南昌大学委员会, 等.关于表彰南昌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及优秀组织单位的决定[Z].南昌: 共青团南昌大学委员会等, 2017.
[15]
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新闻[EB/OL]. http://jgxy.ncu.edu.cn/xyxw/index2.htm.
[16]
南昌大学教务处.关于开展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工作的通知[Z].南昌: 南昌大学教务处, 2014.
[17]
南昌大学教务处.关于印发《南昌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南昌: 南昌大学教务处, 2016.
[18]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19]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xxgk.jiangxi.gov.cn/fzgh/fzgh/201707/t20170710_1347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