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此,各高校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别是随着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热度持续升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是从国外引进的,但从一开始教育界对其在我国的发展就有较准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它既不是简单移植国外教育的复制品,也不是简单改变后的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替代品,而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律的新型研究生教育类型[1],值得进一步积极探索。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其未来走向进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1990年第九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批准试办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由此起步,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0余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逐步形成两种形式:一是招收在职人员或者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非全日制学生;二是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学生。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学位授予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倡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要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3]。
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图 1与图 2对比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比例的变化。具体统计数据如表 1、图 1、表 2、图 2、图 3所示[4]。
![]() |
图 1 2010-2016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对比图 |
![]() |
图 2 2012-2016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规模对比图 |
![]() |
表 1 2010-2016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据分析 |
![]() |
表 2 2012-2016年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规模数据分析 |
![]() |
图 3 2010-2016年学术型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与报考人数占比图 |
从表 1、图 1可以看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变化不大,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基本持平。从表 2、图 2对比可以看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不断上升。由图 3综合对比发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比重不断下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重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统计数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各项比重基本持平,研究生报名人数的增长主要在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的增加。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总数超过230万,其中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而到2019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总人数已达290万,较2018年激增50多万人,增幅21.8%,成为近10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纪录。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201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3 000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约1 26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1 060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74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为7 :10。可见,近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
(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考形式的调整以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开录取,从2017年起研究生入学考试开始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统一命题,在职人员的考试难度加大, 考生通过率降低,非全日制生源减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有所提高。
(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表现十分亮眼。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5],“江苏省专业学位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比学术学位毕业硕士研究生高0.33%,毕业研究生平均月薪为6 343元,增幅达10%;而专业学位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月薪比学术学位毕业研究生高出约5%。”李华、张立勇等[6]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已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7]。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大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才供需尚未平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任职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并不匹配。一方面,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却难以找到满意和对口的工作。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一是虽然经过大学学习,许多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实践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加上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自身缺乏准确的评估。二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与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存在一定偏差,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有增长,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迟缓[8],二者的增长速度并未保持在最佳平衡点上。
(二)培养模式尚需调整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考试、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较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在招生考试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由全国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复试两部分组成[9],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相比,二者的考试内容有一定区别,但招生程序区别不大,招生形式较为单一,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加倾向于职业性,但目前的课程教学仍然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与相关企业合作时,在充分利用企业优质实践资源方面亟待加强。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积极推进创新改革,探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途径。
(三)独特性尚需增强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涉及多种价值观的融合,特色不明显。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各方面相应的政策、制度等相对滞后,相关的措施、方案也未到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地位与理论地位并不相符,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三、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建议目前,我国已处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近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不断增大,社会各界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10],大力推进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笔者综合各种因素,针对当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着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贝弗里奇认为,“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性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独创精神往往把原先没有想到将有关联的观点联系起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大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11]在变化日益加快的信息化社会,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就学生而言,应紧跟时代步伐,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应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尽可能地适当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就学校而言,应充分认识到,相比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需要因材施教,人才培养中应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重视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学术型导师,更要培养能充分把握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提升趋势的实践型师资。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又要成为学生职业入场的领路人[12-13]。
(二)彰显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方面,国家可以适当简政放权,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与培养自主权。考生在备考期间,可以定时与报考院校的导师进行沟通交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堂学习。导师借此对考生进行考察或考核,对达到入学标准的可向学校申请予以录取。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1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都实行双导师制,学生既接受学校教师的学术指导,又接受相关企业导师的实践指导,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无缝接轨。此外,任课教师应大胆突破传统的仅依据教材或者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千方百计营造“身临其境”般的授课环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将抽象的课程学习转化成现实模拟,将企业实际存在的情景进行“场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完善学位政策机制一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与企业需要相一致的高级人才,人才培养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学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与当地的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使学校和企业在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方面互利共赢[15]。
二是应注意地域结构的差别,各地各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要以所在地或区域的社会需要为中心,并以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16]。
三是应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着重学习国外高校的相关理论,借鉴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的经验,尤其是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四、结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7]。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对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但尽管如此,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尚不够完善,相关体系的构建尚不完整,法律法规政策也不够健全[18],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创新思维,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19]。
[1] |
黄宝印, 唐继卫, 郝彤亮.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18-24. |
[2] |
梁传杰, 吴晶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3): 23-27, 31. |
[3] |
邹志强.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36(9): 86-90.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8.09.020 |
[4] |
中国教育在线. 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R]. 2016.
|
[5] |
洪流, 汪霞.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李华, 张立勇, 石夏榕, 等.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知能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 39(4): 80-85. |
[7] |
黄宝印. 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2): 1-6.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5.12.001 |
[8] |
刘向东, 李超峰. 立足就业难问题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J]. 农家参谋, 2018, NO.577(6): 177. |
[9] |
胡剑波.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 2015(4): 46-51. DOI:10.3969/j.issn.1671-8305.2015.04.007 |
[10] |
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0): 1-7.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0.10.001 |
[11] |
吴永传, 陈宝国, 林丽娟. 科技创新与诺贝尔视野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 福建农机, 2011(3): 68-76. DOI:10.3969/j.issn.1004-3969.2011.03.032 |
[12] |
郑湘晋, 王莉.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4): 15-19.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2.04.005 |
[13] |
彭健. 分类培养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体系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4): 116-119. |
[14] |
曹洁, 张小玲, 武文洁.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36(1): 60-63. |
[15] |
杜占元. 探索创新, 深化改革,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再上新水平[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 1-6. |
[16] |
韩映雄.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与改革[J]. 现代教育管理, 2010(3): 67-70. DOI:10.3969/j.issn.1674-5485.2010.03.019 |
[17] |
高鸿. 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1): 94-97. |
[18] |
张斌贤, 李子江, 翟东升.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2): 1-4. DOI:10.3969/j.issn.1001-960X.2014.02.001 |
[19] |
王红, 欧阳宗书, 袁雯, 等.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 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