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Vol. 29Issue (4): 162-1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3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何韶颖, 蒋嘉雯.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4): 162-1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3.
HE Shaoying, JIANG Jiawen.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urban design course based on the deep learning theory[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0, 29(4): 162-1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3.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城市设计系列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广东省教育厅2019-11-18公文(序号196)]

作者简介

何韶颖(1972—), 女,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的研究与教学, (E-mail)13602760955@139.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0-04-20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何韶颖 , 蒋嘉雯     
广东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探索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全方位育人。从强化教学目标的引领、合理组织并拓展教学内容、"沉浸式"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的全链条教学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提出教学改革方向。通过对课程教学全链条的精心设计,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更自然地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更紧密地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    城市设计    深度学习    教学改革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urban design course based on the deep learning theory
HE Shaoying, JIANG Jiaw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ep learning it was explored that in the teaching of urban design series courses how to integrate the inspi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the original knowledge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all-round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goals expanding and rationally organizing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ing the immersive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f the full-chain teaching of urban design course is conducted and the next step of teaching exploration is proposed. Through the elaborate design of the full-chain of courses teach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integrated and the interaction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humanistic emotion is promoted so that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more naturally integrated and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of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rsonal growth.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urban design    deep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受到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已从地方教学实践转化为新时代振兴本科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本研究响应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部署,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探索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城市设计系列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融入价值观、职业道德、科学观、思维方法等思政元素,并充分挖掘多方社会资源,通过多个教学环节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构建“术”和“道”相结合、多方资源协同育人的专业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理论起源于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深度学习原指利用计算机对人脑抽象认知和深层结构的模拟,优化人工智能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随后,深度学习的概念开始在教育学中得到应用,并从教育技术发展到学习理论。1976年,美国学者马顿(Marton,F.)和萨尔约(Saljo,R.)在《论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深层学习”与“表层学习”概念,这被认为是教育学领域首次明确提出“深度学习”。他们认为,深度学习的学习者追求对知识的理解,并将已有知识与特定教材内容进行批判性互动,探寻知识的逻辑意义,使现有事实和所得结论建立联系[1]。深度学习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学者艾根(K. Egan)教授的研究,他在著作《深度学习:转变学校教育的一个革新案例》中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提出了深度学习的三个标准: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Sufficient Breadth)、充分深度(Sufficient Depth)和充分关联度(Multi- dimensional Richness and Ties),以对应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三个组成部分[2]。2005年,黎家厚教授率先引进国外深度学习理论成果[3];郭元祥教授与李坤崇教授联合推进能力导向的深度学习实验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4];田慧生教授也以深度学习为切入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5]。之后,深度学习理论逐步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研究中。深度学习理论重视让学生沉浸于知识学习的情境中,强调批判性思维,注重实现知识的内在价值,为当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二、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对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城市设计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进入我国以来,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成果随之被引进。基于我国本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学者们由此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除学术界外,近年来政府部门也逐步认识到城市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2016年住建部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2017年住建部颁发《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推进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城市设计学科进入跃升发展的机遇期,城市设计系列课程也逐渐成为高校建筑类院系专业教学的一个重点。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加急需大量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因此,通过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与国家实际需求之间搭建桥梁,使课程教学主动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对高校的新需求。

(二)城市设计的融合性和多维性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巨大潜力

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作,其本身具有的融合性和多维性,决定了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是全方位的,包括设计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科学认知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等。在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知识体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通过有效发掘与整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深度学习理论,着力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相关政策法规的相互融合、涉及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团队合作的必要性等等,以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

三、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的全链条教学设计 (一)强化教学目标的引领

艾根的深度学习理论提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要将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和内在结构之下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及生命体验建立深层关联,挖掘知识所凝结的思想要素与德性涵养,通过转化促进学习者个体的精神发育[6]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首要的一步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注重“术”与“道”的结合,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因此,如何从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的综合性出发,发掘教学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价值模块整合,是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尝试从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相关政策法规的融合、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团队合作等四个层面,对城市设计系列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价值模块进行梳理(表 1),以引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组织。

表 1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模块示例
(二)拓展并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艾根提出的知识学习充分广度理论,旨在为知识的理解提供广阔的支撑框架;而充分深度理论则强调通过知识理解来建立认识方式,提升思维品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品质。因此,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从符号理解、符号解码到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是层进深化的。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设计技能和专题知识三个部分[7],依次具有层进性。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城市设计基本概念、历史与理论、城市开发和更新管理的各种策略与政策等;设计技能包括设计前期分析和研究、设计创作,以及与各方沟通交流的技能与技巧等;专题知识则包括跟踪反映城市发展动向和热点的研究课题,以及相关案例分析,如城市气候环境的调节、公共卫生危机的空间应对、城市更新与活力提升等,都是当前全球性的城市热点问题。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专题前沿热点,知识由浅入深,逐步积累提高,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知识结构的层进性,与德育递进教育是同向同行的。在教学中需要拓展并合理组织各个层级教学内容的专业教育要点和德育重点(表 2)。从表 2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的德育重点,会随着专业教育要点的层层推进,呈现从核心到外围、从个人素质到社会担当的逐步拓展和升华的递进过程。

表 2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育要点与德育重点的梳理
(三) “沉浸式”教学过程的组织

除了强调学习过程的层进性,深度学习理论还提出“沉浸式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度参与和投入。因此,结合上述各模块教学内容的特性,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有效收集和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仅注重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应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城市,深入社会,思考并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城市要素的跨学科、多维度的分析训练,是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基础。这方面的训练主要在四年级上学期的城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围绕形态、认知、社会、视觉、功能、时间等六大维度展开。每个维度的教学分为“基本概念及理论讲述”“分析方法训练”“理解与整合城市问题训练”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以课堂讲授为主,后两个板块以学生分组开展课外调研与课堂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8]。在各个课外调研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拟定不同的调研主题,如“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社会空间调研”“促进安全性的空间建构方式和手法”“传统节庆活动空间使用记录”等。通过一系列的主题调研,让学生沉浸在不同的街区环境中,逐步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专业视角”,学会设身处地体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学会深入挖掘和思考各种城市问题背后的原因(图 1),实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学目标。

图 1 地铁站厅空间使用调研成果(来源:学生作业)

优秀的城市设计,必须基于对场地的物质空间特性,以及使用者的认知、使用需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深入调研和解读。培养学生立足场地、面向设计的调研分析能力,是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训练的另一重要任务。在四年级下学期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调研法)开展设计前期的场地调研,训练学生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有效了解和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特点,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图 2)。与此相对应,在这个过程中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能力,以及提升学生面对城市问题的预见能力。

图 2 基于调研成果的设计定位与策略(来源:学生作业)
(四)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方面,摒弃以往单纯以学生的设计图纸为依据的成绩评定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课堂学习、实地调研、汇报交流、专题设计等多个环节的综合评定。通过“小组+个人”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和多维度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将课程教学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四、结语

对学生而言,课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引导和维持至关重要。通过对课程教学全链条的精心设计,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更自然的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更紧密的结合。

本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城市设计系列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模式,后续将探索如何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专业社会实践条件,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领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与拓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伍红林. 论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变革[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1): 55-60.
[2]
EGAN K. LEARNING IN DEPTH:A Simple Innovation That Can Transform Schooling[M]. London Ontario: The Althouse Press, 2010.
[3]
何玲, 黎家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 2005(5): 29-30.
[4]
郭元祥. 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3): 1-11.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EB/OL].[2018-05-10]. http://sdxx.zgjiaoyan.com/.
[6]
伍醒, 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 2019(3): 54-60.
[7]
金广君. 对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思考[J]. 城市设计, 2018(3): 36-45.
[8]
何韶颖, 黄健文. 维度·尺度——建筑学本科城市设计教学体系研究[J]. 华中建筑, 2018, 36(9): 118-123.
表 1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模块示例
表 2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育要点与德育重点的梳理
图 1 地铁站厅空间使用调研成果(来源:学生作业)
图 2 基于调研成果的设计定位与策略(来源:学生作业)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何韶颖 , 蒋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