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Vol. 29Issue (4): 174-1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5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陈群, 黎兰英. 有机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实现及意义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4): 174-1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5.
CHEN Qun, LI Lanying. 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realiz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organic communalism thought[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0, 29(4): 174-1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当代经济学哲学中的方法论前沿问题研究"(13XZX007);重庆大学中央高校项目(106112017CDJXY010011)

通信作者

黎兰英(1992-), 女,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E-mail)1519524104@qq.com

作者简介

陈群(1981—), 女,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19-07-15
有机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实现及意义探析
陈群 , 黎兰英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有机共同体主义在有机哲学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关于有机共同体的生成、实现及现实意义的基本问题。有机共同体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认为"现代性"思维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是其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有机共同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有机共同体主义主张培育和践行共同体主义价值观,坚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有机共同体主义的现实意义表明,有机共同体理念有利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人类的合作共赢,并逐步迈向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    有机共同体    共同体主义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realiz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organic communalism thought
CHEN Qun, LI Lanying     
Academy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The basis of organic philosophy the theory of organic Communalism answers the basic questions of organic Marxism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organic community, the purpose of value, the path of organic communalism re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communalism recognizes the anti-ecological nature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itself and believes that modernity thinking is the deep root cause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cern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s the direct cause of its thoughts. The core value of organic communalism suggests that the goal is to strive for universal harmony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The realization of organic communalism advoca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mon well-being of man and natur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organic communalism shows that the concept of organic community focus to build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chieve th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of the entire human race and gradually move towa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rganic communalism    communitarian values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有机共同体主义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围绕生态文明主题而对共同体做出的一种新诠释,其理论研究集中于对有机共同体思想的内涵界定、缘起与理论基础的追寻、内容及特征的梳理、思想定位及启示的探索等。文章目的在于探寻有机共同体的生成、实现和现实意义等基本问题,增强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

一、有机共同体

“共同体”属于共同体主义哲学范畴。人作为某个共同体的成员而存在[1],但共同体不只是人类范围内人与人组成的共同体,还包括人类、自然及社会构成的整个星球。何谓有机共同体?在对有机共同体的研究和解释中,王玉鹏和丁威[2]认为:“有机共同体是一种超越现代性而走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是从思维方式、实践行动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向共同体主义的价值理念,是通往面向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李长学[3]指出:“有机共同体既是一种区别于‘二元对立’和‘个人主义’思维的共同体思维与生态思维,也是一种有利于生态可持续的实践行为,还是一种层次多元的社会组织。”其层次的多元化不仅包括血缘共同体(宗族),还包括地缘共同体(学校、城市与国家)和非地缘共同体(人际关系)等。有机共同体是一种超越现代性而走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思维方式,是一种有利于生态可持续的实践行为,是层次多元的社会组织,其本质也是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系统。

二、有机共同体的生成

有机共同体主义思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有机哲学为基础,在批判现代性和反思生态灾难的过程中,极力探索有利于人类社会有机发展、人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后现代生活方式。

(一)有机共同体生成的原因

有机共同体思想在全面反思全球生态灾难的过程中,深刻批判“现代性”[4](一种基于二元对立和个人主义思维的现代哲学世界观),揭露“现代性”思维方式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强调走出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文章认为有机共同体生成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是有机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思想和理论源于现实需要,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应对。当今,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尤其表现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化学污染等方面,并且污染问题还在不断加剧。此外,全球气候异常、旱涝、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也异常突出。基于这样的形势,有机共同体主义认为,倘若要维持人类永续生存,就意味着要改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结束对自然的破坏,建立以生态可持续为核心的共同体,构建一个生态的世界秩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以二元对立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思维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有机共同体思想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反生态本质[5],但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是造成现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唯一根源。于是,有机共同体主义指出,现代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特别是现代性蕴含的无限经济增长方式。原因在于,在二元论对立与个人主义思维方式笼罩下,人类只承认自身价值,否定自身以外其他生命形式存在的价值,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不公问题和生态危机。例如,大肆掠夺自然资源与能源,将污染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致穷人在气候异常等生态灾难中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此外,现代性思维方式崇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致使社会不和谐(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可见,生态灾难的发生,现代性难辞其咎。

在2019年上映的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也反映了这种现代性的价值思维:“在地球流浪计划开启之前,人们不关心太阳,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将急速衰老膨胀,地球将面临毁灭性的灾难”[6]。因此,以资源的极大占有、增殖的最大实现为资本发展逻辑的单向度发展思维,最终只会导致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

(二)有机共同体生成的理论依据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过程哲学基础上揭露现代性无限经济增长方式的虚假性——创造利益和福祉的同时,也招致了世界的生态危机。在此基础上,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有机哲学思维范式奠定了有机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

有机共同体思想有其独特的理论根基和文化价值。其中,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是有机共同体主义思维方式的重要支撑。过程哲学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社会与自然之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动态发展有机共同体。怀特海[7]指出“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机体……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整个世界表现为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换言之,就是要运用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建构一个万物相互联系的有机世界。

此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集体主义文化观和“仁爱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为有机共同体主义思维方式提供了参照。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并将“仁”的原则延伸到生态的维度,倡导珍惜自然生命。道家“道法自然”思想(《道德经·二十五章》)告诉人们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佛家在《涅槃经》中提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往无有变易……众生皆平等。”有机共同体思想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有机思维方式是内在契合的,中华文化为有机共同体思想的生成提供文化参照。因此,有机共同体主义是富含“有机思维”的,力图运用有机与整体思维方式建构世界,谋划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

(三)有机共同体生成的核心价值

以个体私利为核心的现代性价值体系过度吹捧理性、张扬个体私欲而忘却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共生状态。在“个体私欲”盛行的世界里,似乎人类仅剩下物理的生存状态,而有机、健康、幸福的生命价值维度逐渐被湮没。鉴于此,文章旨在探索有利于人类社会有机发展、人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后现代生活方式。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机共同体主义极力批判将自然视为人类实现自身利益的“资源”与手段,反对过分剥夺自然和漠视其他生命形式的行为,强调包容性的生态价值观,关注他物的生存价值,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

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机共同体主义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有机共同体主义关注人们的需求,注重人们的生活品质,强调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之间的有机联系[8],并不断探讨如何使共同体中的社会成员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三、有机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面临全球环境恶化问题,小约翰·科布[9]在《是否太晚》(1972)中发出质问:“对人类来说,扭转现状……建立生态文明……是否为时已晚”,有机共同体主义的回答是:“永远不会太迟……为新文明奠定基础还为时不晚”[10]。基于这样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灾难时代重塑世界构想,探寻新的人类、自然与社会相处之道,指出有机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一)坚守共同体主义价值观

有机共同体主义极力批判利己主义价值观,主张以共同体主义价值观取代利己主义价值观[11],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代替经济主义发展观,以全球观替代局部观,以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第一,坚持“关心他人、关爱他物”[12]的整体观。有机共同体主义极力批判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性思维——只关心自身生命的延续,而忽视他人、他物生命形式存在的个体主义思维。鉴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流弊,有机共同体主义要求人们学会关心他人和关爱他物。

第二,坚持“有机、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观。地球是一个大的系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地球这一共同体,人类将无法生存,要地球不再“流浪”,最根本的是从小我做起,从当下开始,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第三,坚持超越民族与意识形态的“命运与共、风险共担”的全球观。目前人类面临许多生存和发展问题,如气温突变、水土流失、污染加剧、经济放缓、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全球性环境及发展问题绝非某个国家和地区能解决, 而需要各国团结在一起,命运与共、风险共担。毕竟,共创地球美好家园需要所有地球人的共同参与。

第四,坚持“面向人类共同福祉”的利益观。共同利益是共同体生命之源,面向人类共同福祉的利益观,一方面强调个体在追求现实利益时不能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个体的幸福依赖于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指出人类社会本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与生态系统相联相通。开启“地球流浪”之旅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拯救人类共生的家园——地球,拯救人类生命与文明。

(二)追求共同体的共同福祉

有机共同体主义是一种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既对他人理性也对自然理性,在特殊与一般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谋求共同福祉。

第一,在社会关系方面, 有机共同体主义力求在特殊与一般之间谋求共同福祉。在他们看来,特殊是一般中的特殊,离开了一般,特殊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一般也要尊重特殊的健康和利益,特殊的健康和利益需要服从一般的整体利益。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共同体思维方式有利于团队合作、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世界和平与繁荣。同时,这种共同体思维有利于增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与幸福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普遍和谐。

第二,在生态方面,有机共同体主义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谋求共同福祉。宇宙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本身作为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自然又是人类身体的延伸,人类依赖自然界。因此,自然环境一方面为人类创造健康、良好的生存世界,健康、良好的生存条件即生态状况是个人与共同体健康、自由、有机生活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倡导人类社会意义上的和谐共生,自然与人类在一个共同的人的社会里。

(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有机共同体主义超越现代性文明,建立后现代性文明的实质是呼吁生态文明,认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建设一个“既是可持续的,又是可生活的”[13]文明社会。李惠斌[14]指出:“如果我们这个物种想继续生存和繁荣,生态文明建设是迫切需要的。”问题在于,建立面向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社会意味着要树立包容性的生态共同体意识(生态思维与共同体思维)——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需要尊重和关注他物的生存价值与利益,谋求共同体的共同价值。此外,建立面向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社会意味着处理好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提倡新的“生态模式”,鼓励发展“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等,为国家、为子孙后代保护好每一片绿水青山。

从意识上讲,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包容性的生态共同体意识。这种包容性的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四点要求——尊重他人和关注他物,处理好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好全球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好当代发展与子孙后代的关系。此外,作为共同体成员应树立包容性的价值观和生态文明意识,坚守生态道德、保护环境、珍爱地球。

从发展和生活方式上讲,倡导节约、绿色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摒弃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共同体经济”,积极参与区域化及全球化建设,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共享。

四、有机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有机共同体主义在有机哲学的基础上以共同体思想为指导,力求解决全球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普遍和谐,这对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整个人类的合作共赢

有机共同体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相联相通、共生共存,有机共同体一直在命运与共的结合点上探寻如何使人类生活得更好更有获得感。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共同的根本利益,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与社会危机也依赖于整体性力量来解决。可见, 人类范围内的公共利益与共同危害越来越需要一个稳定的合作体系来解决。

有机共同体非常重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认为唯有合作才能应对共同挑战、解决共同难题,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在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灾难时,有机共同体主义指出,如果人类要生存, 那么必须有一个“由各个国家组成的大家庭”, 即把世界视为一个共同体,然后采取全球行动,才能减少灾难[15]。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国之力所能实现,而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凝聚共识、通力合作。在全球层面上,只有合作才能产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9]。显然,有机共同体主义呼吁大家共同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坚持通过合作共赢来实现全球的生态与文明。

(二)有利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机共同体思想与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相通之处[16],两者都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其目的都在于共同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有机共同体主义将“潘多树”作为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强调共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共同奏响推动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乐章”,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社会恰似潘多树,砍断了树干还连着根, 人类社会相联相通、共生共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寄语新时代青年要拥有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7]。换言之,就是要求新时代青年着眼于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发展大势,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并希望大家共同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18]。显然,有机共同体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要求确立人类命运与共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三)有利于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共创美丽家园

在有机共同体主义看来,建立面向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社会是有机共同体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的本质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尊重付诸实践。一方面,有机共同体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秩序。有机共同体主义注重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并不断探讨如何使共同体中的社会成员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这种为人类创造健康、良好的生存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恰巧是人类应该追寻的。另一方面,有机共同体是一种有利于生态可持续的实践行为,一种遵循“道法自然”的实践活动。有机共同体主义极力反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倡发展“共同体经济”。有机共同体思想持守一份“生态情怀”与“世界关切”,始终将人、社会与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呼吁世界各族人民共创绿色未来, 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王玉鹏, 丁威.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共同体思想探析[J]. 探索, 2017(1): 176-184.
[3]
李长学. 有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缘起、内容、定位及启示[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7(7): 15-22.
[4]
陈云.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反生态性批判及其辨疑[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3): 43-50.
[5]
张涛, 高福进. 从资本逻辑到现代性: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批判进路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 31-39.
[6]
刘慈欣.流浪地球[DB/OL].[2019-02-13].http://www.sohu.com/a/294476861_1002.
[7]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 译.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8]
谢昌飞, 王宇飞. "有机"、"生态"与"面向人类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71-76.
[9]
菲利普·克莱顿, 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0]
小约翰·柯布.柯布自传[M].周邦宪, 译.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8.
[11]
王雨辰.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评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2): 80-90.
[12]
张云飞, 李娜. 有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主义的价值诉求[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3): 35-42.
[13]
王治河. 走向一种中国特色的厚道发展观[J]. 江苏社会科学, 2015(1): 119-129.
[14]
李惠斌, 薛晓源, 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15]
赫尔曼·E·达利, 小约翰·柯布.21世纪生态经济学[M].王俊, 韩冬筠, 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16]
冯石岗, 王柔健. 柯布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共同体"向度[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6, 18(4): 98-101.
[17]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 2019-05-01(1).
[18]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2019-05-16(1).
有机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实现及意义探析
陈群 , 黎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