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论课是一门基础性、引领性课程[1],具有培养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架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功能,是各高校专业课开设的基础,一般以介绍专业概述、大学生活、学业(职业)规划和培养方案为主。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目前国内各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基本都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但在内容设置上呈现明显差异性,此次研究针对国内设置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选取29所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的高校(通过评估高校共50所)进行相关研究。利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相关性研究、逻辑演绎等方法梳理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
一、专业导论课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综述 1. 专业导论课研究综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设置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概论课程起,我国各高校陆续设置专业导论相关课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中,既有研究型大学、应用研究型大学,又有研究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其中不乏高职类专科院校,覆盖面几乎涉及所有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其中以工科院校居多[1]。
以专业导论为篇名和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分别搜索到654篇和488篇文章,且多集中发表在近几年。这些研究主要就专业导论开设的必要性、开设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杨晓东认为,专业导论课目前虽有诸多实践,从实际效果看, 依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2]。刘佰合认为,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缩短了学生在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于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两个层面,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最值得关注[3]。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对专业导论课程进行梳理和规范,使其更好地实现开设的意义与价值。
2.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研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首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命名为“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1956年,清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设立了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同济大学设立了城市规划专业[4]。历经60余年的发展,以同济大学等老牌规划院校为首率先设置导论课程,到如今,全国城乡规划高校基本都设置了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评估体系和职业标准体系[4]。
目前,专业导论课在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各高校目前大多开设在第1学期,约半数以上的高校设置为1学分,16学时,课程教学内容各有特色,差异较大,授课方式基本以讲授为主。显然,对专业导论课的设置各高校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还处于差异化探索阶段。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专业导论课的需求“00后”从2018年开始进入大学,在校的硕士研究生也已基本是“95后”的“Z世代” 2001年7月中国移动通信的GPRS技术投入试商用标志着手机技术进入2.5G阶段,智能手机随即开始普及。,他们视手机为“私人秘书”,是智能手机的“原住民”。这一代人是移动智能的首批试用者,作为在信息的车轮上长大的一代大学生,专业导论作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启发专业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代背景对于专业导论课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要根据授课对象而定。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教书服务于育人,培养服务于成长,发展服务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忙而不乱才是设置课程导向的目的之一。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BE)的反向设计原则,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设计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许多高校梳理课程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期每门课程都要对能力目标的实现有实际贡献。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本科课程来说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既让学生了解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主学习、研究对于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专业导论课更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城乡规划学科历史发展以及体系脉络,让学生对城乡规划学知识体系的宏观架构形成认知,以便日后开展更加复杂的专业知识学习[5]。
二、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设置经课程筛选、各高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课程要素相关性分析后,筛选出开课学期、开课学分两项课程设置要素。
(一)开课学期 1. 设置方式经统计,样本高校中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开课以第一学期为主,占到了66%;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的占比24%;第三学期占比10%。导论课程设课持续学期以1学期为主,占比86%;设课超过1学期的高校占比14%。
2. 开课学期设置受高校办学定位影响通过图 1可以看出,导论课开课学期设置与高校办学定位之间存在相关性,人才培养越偏向研究型的高校,专业导论类课程学期分布相对均衡;人才培养越偏向应用型,专业导论类课程设置越前置。
![]() |
图 1 不同办学定位高校开课学期分布 |
由于设课学期超过1学期的样本案例较少,因此以设课超过1学期的高校样本作为特例加以分析说明。
(1)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在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内容中设置了人居环境科学思维引导课程和城乡规划概论课程,为了普及建筑大类学科知识和城乡规划专业知识,导论课程设置时间较长。
(2)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设置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由于武汉大学是大类招生,因此在设置导论课程时分为学科类导论和专业导论两种,分别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3)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在设置专业导论课程中同样采用了学科普及类的人居环境科学课程和城市规划原理专业导论课程两种。
通过分析导论开设时长超过一学期的特例高校可以发现,导论开设时长超过一学期的高校普遍增加了建筑类普及课程,多以人居环境科学课程形式出现。
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开课学期与设课持续学期受各高校办学定位影响,呈现办学定位越偏向应用型大学,其导论课程设置越早;办学定位越偏研究型大学,其导论课程设置学期分布越趋于平衡,同时持续开设学期也相对更长。
这是由于研究型大学更注重深入研究,对于学科知识的架构和专业整体内容的把控要求更高,因此设置更多科普类的人居环境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开课学期相对不受后期设计等课程制约,开课更灵活,开课持续学期更长。相对而言,办学定位偏向应用型的高校,在高年级会增加技术技能课程,而导论课作为导引课程,必须开设在技术技能课程之前,因此,应用型高校更倾向于更早设置专业导论课程[6]。
(二)课业强度 1. 设置方式经统计,样本高校中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以1、2学分设置为主,占比约82%;其余高校设置0.5、1.5学分,专业导论课程学分合计占比约18%。
2. 课业强度设置受高校办学定位影响从图 2可以看出,办学定位偏向于研究型的高校,导论课程学分设置更高;办学定位偏向应用型的高校,导论课程学分设置更低。
![]() |
图 2 不同定位下高校导论课程设置情况 |
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开课学分设置与高校办学定位相关。办学定位高,学分设置更高,反之则相对较低。这是由于研究型高校,在培养目标方面更多的是要培养专业基础雄厚,专业研究扩展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而城乡规划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质,使其知识体系构成复杂,往往需要更高的学分、更多的学时设置才能满足梳理如此复杂的学科知识脉络,因此相对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高校的专业导论课程学分设置更高。
三、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 (一)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内容组成首先剔除无专业导论课程大纲的高校样本,再剔除不符合城乡规划导论课程设置要求的课程样本(例如部分人居环境社会科学课程),最后将专业导论课程按大纲所设内容进行归类,主要分为专业介绍类、未来职业引导类、建筑学科类素养普及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导引类,以及城乡规划设计技能传授类。
(二)城乡规划高校专业课开设内容组织现状将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拆分,得出我国城乡规划高校导论课涉及内容主要有专业介绍、学科素养普及、规划原理课程导引、设计技能训练、职业普及引导、相关学科(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知识普及等。
从表 1可以看出,只有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做到了设置职业介绍以及职业发展引导,符合专业导论的办学目标,其余学校基本以专业介绍、学科素养培养、原理引导、相关专业普及、设计引导为主,重点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行引导。
![]() |
表 1 不同高校导论课程主要内容设置 |
高校专业导论课程定位为专业介绍,主要内容为专业概述、大学生活引领、学业(职业)规划、培养方案介绍等。专业导论课程作为高中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 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有全面系统了解, 进而更好地完成学业。
(四)城规专业导论课程内容组织的学理研究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要兼具规划专业总论、规划原理导引、学科素养培养、职业方向引导以及学习能力培养多种属性,要让学生掌握规划专业知识逻辑架构、规划课程引导入门以及自主学习方法。
如今城乡规划专业正处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应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适度更新。
(1) 城乡规划导论课程首先要满足国家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新要求,要让学生理解并梳理城乡规划由传统建筑学背景转型到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逻辑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增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地理学相关知识,与后续社会经济类课程良好对接,同时专业导论课要梳理城乡规划学基于建筑学以及地理学发展的脉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城乡规划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学科特点。同时,针对未来规划行业的职业方向,导论课应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大背景进行适度调整,要让学生适应当下职业方向的转变,引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做好对未来方向的规划以及未来职业的准备。
(3) 课程组织上应结合课群模式,将总规设计、控规设计、城市设计等空间规划相关课程组成课群,在课群体系课程中增加国土空间规划知识普及,在城乡规划导论课程内容设置中也要增加对课群与课群之间关系的解读。
(五)导论课程与后续课程设置的衔接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所调查到的开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均将导论课设置到了专业课程授课前,这对于发挥城乡规划导论课程的引领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课程内容与城乡规划学科框架逻辑[6]。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建议各高校专业导论课程设置要明晰与后续课程的边界。
对于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调查表明,目前导论课程的设置方式以传统讲授和讨论课程为主,而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以单纯的讲课为主。笔者认为,专业导论课程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创新,增加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绘画比赛等授课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方法从教学方式、作业布置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从表 2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差异较大,个别高校设置较为突出。
![]() |
表 2 不同高校导论课程教学方法 |
大多数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专业导论课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约占54%,少数高校选择讲授结合讨论的方式展开,而其中,也有高校选择以校外参观、辩论、演讲等形式授课,丰富了导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二)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衔接针对课后作业,大多数高校选择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的形式,也有学校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方式大多数高校以考查的形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也有少数学校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河南城建学院等采取考试的方式。以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是各高校采取最多的考查方式。
通过分析发现,城乡规划导论课程教学方法设置各高校差异性较大,部分学校例如北京工业大学、深圳大学采用辩论或校外调研的方式进行,丰富了课堂形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学习借鉴的榜样。就考核方式而言,单一的小论文或考试并不能满足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自学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应增加学生课堂讨论部分的考核占比,同时丰富课程考核形式,以达到城乡规划专业导论课程开设要求。
六、结语基于城乡规划转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大背景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也应该紧跟行业变化,培养真正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各高校应该在空间规划方面增加在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实施差异化培养,在专业导论中帮助学生梳理传统规划到空间规划的脉络,使学生对规划专业形成宏观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建立专业思维架构[7]。
最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只有人才培养整体性跟进,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合城乡规划行业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规划专业发展。
[1] |
杨光, 孟琳, 李凤日, 张鹏.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导论课程探索[J]. 智库时代, 2019(33): 197, 218. |
[2] |
杨晓东, 崔亚新, 刘贵富. 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11(7): 16-16. |
[3] |
刘佰合. 专业导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历史学专业为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6): 152-154. |
[4] |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 2013.
|
[5] |
胡继飞. 专业导论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 高教论坛, 2017(6): 33-36. |
[6] |
余水妹, 戴红宇. 地方高校专业导论课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9(5): 26-31. |
[7] |
张卫宾. 高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11): 174-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