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风景园林专业从过去与建筑、规划之间的隶属关系转变为与其平行的一级学科,共同组成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三大学科[1]。近年来,在各种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风景园林行业成为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这对当今的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未来风景园林中坚力量。审视风景园林教育不难发现,教学的重心在于对“知识与技术”的培养,“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常被忽视[2],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在参与实际工作之后虽然“技术好,上手快”,但面对复杂的专业问题时缺乏研究和思辨能力,具有较好的设计表现能力却缺乏文化自信。
教育的本源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与框架作用。以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为例,通过以“例释”为特色的教学方式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的教学体系。
一、关于“例释”通过“例释”的方法进行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源于笔者求学期间参加北京林业大学孟兆祯院士为门下博士生所开设的“园冶例释”研讨课程。孟兆祯院士通过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案例对《园冶》中的字句进行注解,利用现场考察、照片、视频、绘画等方式将生涩的“骈文”转化成便于理解的具体形象,而孟院士声情并茂的讲解与绘图示范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园林的兴趣与思考[3]。
“例释”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呈现和解析问题,选择适当的案例,将学生引入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客观而多维展现大量细节信息,引发学生主动分析和解读。“例释”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4]。风景园林设计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风景园林相关课程的教学也应以设计为中心,注重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培养。“例释”的特色在于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展示方式进行丰富、细致的描述与分析,展现完整而形象的设计特征,揭示设计背后的逻辑与方法,这与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的要求恰好一致。
对于中国园林史一类的历史理论类课程,传统编年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度凝练地展现园林发展的历史过程,但这种框架性的解读容易让学生停留在对不同时代园林风格的感性认识层面,忽略对园林形式生成逻辑的思考,难于形成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例释”的教学方法是在编年体框架基础之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多形式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构建中国园林史“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3级目标教学体系,实现设计技巧、设计方法、设计哲学3个层次的能力培养(图 1)。
![]() |
图 1 中国园林史“例释”教学方法的内涵 |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融会贯通。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的教学应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基本理念[5],强调“为设计学习历史”[6]。因此,以“例释”为特色的中国园林史提出了“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层面,还原案例生成的具体环境,剖析中国园林的营造技法和造园特色,进而掌握中国园林的发展演变过程与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层面,深入探讨园林的兴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以史为鉴,探索可为当代设计借鉴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将园林历史、园林设计与园林体验、园林文化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园林内涵,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与文化自信。以“例释”为特色的中国园林史教学力求做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5、7]。
(二)教学组织以“例释”为特色的中国园林史教学采用课堂互动式情景教学加课后自主学习的组织方式(图 2)。园林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内容众多但课时有限的问题,为达到教学计划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一般。为适应园林史课程有限课时内需要掌握较多零散知识点的状况,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课上启发引导—课外小组自主学习—课上交流共享的教学组织模式,让课堂时间更多集中在要点讲解和互动交流环节。课程还建立了在线教育平台和共享资源库。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部分课程导读讲义,组织相关课程的讨论互动,并借助百度网盘等平台建立共享素材库,包括案例分析素材库、教学视频纪录片、往届学生研究成果汇总等。
![]() |
图 2 以“例释”为特色的中国园林史教学模式 |
为保证课外学习投入的时间与质量,课程对各自主学习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考核标准。课程教学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将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转化为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内容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梳理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建立“例释”的时空框架,穿插主题教学的环节,对造园理论《园冶》进行解读,奠定“例释”的理论基础,对文人园林及皇家园林两种重要的园林类型进行详细“例释”。自主学习的部分则分为案例重释、案例重现、特色研究与设计创新4个部分,围绕一个案例或一类案例展开研究并最终导向设计应用。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了解园林发展演变过程与时代特征。脉络梳理不仅是内向性的编年体书写与形式分析,还应暂时摒弃园林的个性特征,将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放置在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观察,使学生能用一种发展和辩证的方式看待园林发展的全过程,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史的完整认识,深入思考传统与现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脉络梳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参考《中国古典园林史》和《中国园林史年表》组织学生绘制园林的时空分布地图,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建立“例释”的时空框架。
课堂主题教学环节对《园冶》一书进行导读,奠定“例释”的理论基础。选择《园冶》中的重要章节——《兴造论》与《借景》,进行较为详尽的解读。《园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造园专著,是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与思想的精髓。孟兆祯院士强调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的角度解读《园冶》,“注释乃文学之事,懂得目的在应用,以实例释理,符合意象艺术规律,听讲悟心,理致合一。”[3]《园冶》所提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方法论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观[8],以及孟兆祯院士基于《园冶》所提出的以“借景”为中心,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的园林设计方法[9],是以“例释”为特色的中国园林史教学的理论基础。“例释”部分则选择不同时期典型的文人园林及皇家园林,从设计技巧、设计方法和设计哲学的不同层面深入剖析。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规模的园林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探索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意义。
自主学习的部分依托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外辅导。通过案例重释、案例重现、特色研究与设计创新4个板块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成果,主要强调分析思维能力和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重释”是指选择《园冶》的某一章节或主题(如:借景、相地等)深入阅读,并以此为特定视角对明清时期的园林案例重新解读,将《园冶》文字性的描述转化成具体而形象的园林案例,用优秀传统园林案例的空间形式与序列、园林要素、尺度与材质等具体内容形象化地解析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案例重现”是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研究对“影园”进行复原性设计。影园是由《园冶》的作者计成亲自设计的,恰好成为《园冶》造园思想的注解。“复原重现”的过程需要学生多渠道搜集和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在历史依据的基础之上,完成从文献到三维空间的研究型设计。“特色研究”可与教师的科研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竞赛和毕业设计等结合,探讨传统园居生活方式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岭南园林与小气候环境营造、健康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等较为复杂和思辨性的问题。“设计创新”则是对园林史学习的综合应用。中国传统的文人园林是园主志趣和审美的体现,园之异宜在于“人之异宜与地之异宜”[9]。设计创新要求学生以自我为命题,为自己设计一座纸上之“乌有园”,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4个板块以“例释”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分析-理解-应用”的转化。
三、“例释”的延展与衍生历史和理论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以“例释”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关联性。通过不同侧重点的内容组织,搭建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实现对理论的灵活应用。
从课程模块而言,以“例释”为纽带,中国园林史课程可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与保护和通识类课程组成“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课程模块,对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与西方园林史、近现代园林研究和当代风景园林理论等课程组成“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模块,弥补现有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中理论类课程设置缺乏历史连贯性和前沿性的缺陷(图 3)。
![]() |
图 3 “例释”的延展与衍生 |
从课程体系而言,不同视角进行的中国传统园林“例释”为风景园林基础、设计、工程、生态、遗产保护和公选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感知体验的视角帮助初学者形成对园林的感性认识,空间序列的视角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尺度与空间的概念,加强对园林空间构成的理解,设计方法的视角可以鼓励学生探索传统造园方法在当代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传统园林的自然观和人居环境思想也体现了当今生态设计的价值导向,中国园林史与其他文化类和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互补,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文化自信。
四、结语现有的园林史类课程主要分为中国园林史和西方园林史两部分,常集中于一个学期,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不论是课时还是教学内容都很难满足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新一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需要对此进行适当调整。
1) 构建“园林历史与理论”的课程模块。独立的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在教学内容方面,园林史的教学不应割裂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应保持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除中外古典园林史还应增设近现代园林研究和当代风景园林理论课程,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历史和动向,启发学生思考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 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园林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3个层面对风景园林制图、风景园林设计初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单元进行交叉重构,形成相互关联的教学体系与作业体系。
3) 建立开放式的中国传统园林案例资源库,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突出地域化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挖掘与分析,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园林案例资源库和山水文化资源库,回归园林的文化载体本源。着力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的传达,帮助学生自我突破,进而实现专业的突破与发展。
[1] |
李雄, 刘尧.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 2015, 31(10): 20-23. |
[2] |
王德民, 李应平. 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J]. 历史教学问题, 2019(2): 107-109. |
[3] |
曾洪立. 重开"园冶例释"课程简介[J]. 风景园林, 2017(11): 126-130. |
[4] |
郭德红. 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1): 22-24. |
[5] |
金云峰, 陶楠. 以"知行合一, 转识为智"为理念的中外园林史教学[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1): 133-137. |
[6] |
金云峰, 周向频, 李文敏, 等. 以"融合中西, 设计创新"为特色的风景园林教学[J]. 中国城市林业, 2015, 13(4): 6-9. |
[7] |
齐羚, 吕元. 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城乡规划"无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1): 99-105. |
[8] |
成玉宁. 由《园冶》到《园衍》——论孟兆祯先生中华风景园林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 中国园林, 2018, 34(1): 58-61. |
[9] |
孟兆祯. 园衍[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