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及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间在经济、贸易、文化和学术领域内的交往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10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方向的探索从未停歇。有学者认为,外语教育要“使学生在语言能力、心智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全面得到提升与发展”[1],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既要开设通用英语课程,又要融入通识教育和学术英语的内容,多维度、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有学者主张大学英语课程向学术英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方向发展,其原因是大学英语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既懂专业而英语交际能力又较强的大学毕业生,以满足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国际交往的需求”[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所谓国际化人才,是一定能在国际学术、行业交往中促进我国和他国专业沟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紧扣学生专业及职业发展需求,切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其重要性日趋凸显。
语言学家Jordan认为,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两种[4]:前者可跨越学科,强调学科间的共核知识,关注学生学术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的总体提升;后者则指以特定学科为基础的英语教学, 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等。根据我国国情,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学术英语课程宜以通用学术英语为主。
学术英语课程从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研究范畴,其课程设置通常起步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领域, 需求分析属于实证调查研究,“调查学习者是为了了解目标环境需求、外语学习需求和外语教学需求,最终找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效果”[5]。需求分析涉及学生、教师、从业人员、用人单位等各方人员,其中针对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
一、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最初源自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研究,后来逐渐延伸到其他外语课程的设置中。ESP领域专家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6],需求分析应包含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两个方面,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在目标场景中(例如在将来的工作场景中)会用英语来做什么,可以从“必要” (necessities)、“缺乏”(lacks)和“向往”(wants)3个方面来考察。其中,“必要”是指学习者在目标场景中(如将来的工作场景中)有效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指学习者在目标场景中所需的必要知识技能与目前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向往”指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学习需求则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涉及学习者的学习方法、语言水平、态度、动机、兴趣等各方面。
语言学家Dudley Evans和St John提出了需求分析的八大维度[7],具体包括:(1)学习者的专业信息:即学习者将来应用语言的目标情景分析;(2)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学习者的过往学习经历、文化背景、选课缘由、期望和态度等因素;(3)学习者的现有英语水平;(4)学习者的语言欠缺;(5)语言学习信息:即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6)专业交流信息:即目标场景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涉及语言、语篇和体裁的分析;(7)课程需求分析:即学习者想从课程中学到什么;(8)语言学习环境的相关信息。
近年来,国内对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就理论框架而言,有学者从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个角度建构了信息素养嵌入式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动态模型[8]。此外,也有学者将需求分析用于大学英语、商务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特别是在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中。其中,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就对上海24所高校的1万多名学生和500多名教师进行了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学生现有的英语能力达不到专业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学生和专业教师对目前大学教学普遍不满;大部分学生认为可用ESP替代普通英语,而英语教师的观点则相反[9]。
然而,相对于国外的研究,目前国内的需求分析研究尚不够充分。有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高校外语需求分析做得不够全面和深入,开展需求分析方法单一,过程性需求分析缺乏[10]。在国际交往和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针对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而开展的需求分析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重庆大学于2014年展开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将综合英语课程更名为学业素养英语,持续一个学年。第二学年,学生从职业素养英语(EGP:English for Global Professionals)和学术素养英语(EDS:English for Discipline Studies)两个系列的课程中选修两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其中,EGP系列课程包含各类高级英语应用课程、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课程,而EDS系列课程则针对学生学术发展、专业发展的需要,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和学术性。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虽经多次讨论,却无相关的需求分析支撑,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以建筑学科本科生为例,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及能力、英语学习目的、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望、目标需求以及学生对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认识及看法几个方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需求,以便明确教学目标,改进课程设置,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让英语成为学生今后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的有利工具。
(二)研究工具及对象依据语言学家Hutchinson和Waters,以及Dudley-Evans和St John的需求分析框架,以建筑学科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各项需求。问卷主要由6个部分构成:(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院及专业信息;(2)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及能力:包括英语学习年限、高考英语成绩、以及学生对各项语言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自评;(3)学习目的;(4)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望;(5)目标需求分析:包括在目标情景中(将来的工作情景中)语言的使用情况;(6)学生对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必要性的认识及看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重庆大学建筑学部2017级新生,共有179名男生和137名女生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其中,72名学生来自建筑城规学院,114名学生来自土木工程学院,50名学生来自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80名学生来自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最后总计回收问卷31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三)研究过程及数据分析此次研究在新生开始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的一个月内进行。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形式发放,要求参与调查班级的英语教师在与学生就问卷目的和问卷中重要条项的含义进行充分沟通后再让学生完成。
“问卷星”会自动对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以及问答题等多种题型进行数据统计,笔者依据统计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及能力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75.63%)具有9年及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见图 1),经过多年的积累,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总体框架已得以构建。此外,大部分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30~139分之间(52.22%),另有14.56%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在140~150分之间,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语言基础知识较为夯实(见图 2)。
![]() |
图 1 学生英语学习年限 |
![]() |
图 2 学生高考英语成绩 |
就对各项语言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自评结果而言,学生们的评价倾于保守(见表 1)。相对而言,对阅读能力的评价稍高,对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评价较低。其中,有高达50%的学生认为自己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差或很差。对于其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评结果大多居中。
![]() |
表 1 学生对各项语言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自评结果 |
综上所述,参与调查的学生英语学习年限较长,高考英语成绩普遍较高,然而学生对各项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自评倾于保守,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普遍稍高,对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较低,对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评价最低。以上结果凸显了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学习目的如表 2所示,有高达85.1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考试,分别有83.54%和67.41%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今后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的需要。值得思考的是,仅有少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出于兴趣(19.94%), 而认为英语是必修课程,不得不学习的学生占到了56.33%。怎样将语言学习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语言学习和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本质上让学习变得有意义,从而更深层次地赋予学生学习的动力。
![]() |
表 2 英语学习目的 |
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重点的看法设置排序题形式。排序题选项平均综合得分是由“问卷星”系统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排名前三位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个人文化素养(见表 3)。其中,“提高学生英语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得分5.14分,排名第二,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显而易见。而学术表达和沟通能力包括口头交流能力和读写能力,而前者可以成为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 |
表 3 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重点的看法 |
就各类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有用性的排序结果而言,得分最高的三类课程是语言技能提高类课程、学术英语课程和商务英语课程(见表 4)。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列举的语言技能提高类课程有相当一部分从属于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范畴,比如英语演讲、辩论等课程都具有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本质特征,不能和学术英语课程截然分开。通过对表 4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需求的紧迫性,也可以看到学生希望将英语学习与其专业学习、研究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急切愿望。
![]() |
表 4 各类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有用性 |
所谓目标需求,是指学生在目标场景中(即未来的工作场景中)会使用英语来做什么。本研究从阅读、写作和听说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目标需求进行了调查。就阅读而言,表 5中涉及的每项阅读任务均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进行了选择,其中,选择“英文工程项目文件”、“英文办公文件”和“英文专业文献”的学生最多。
![]() |
表 5 目标需求分析-阅读 |
就写作而言,除了撰写“英文备忘录”外,其他写作任务均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进行了选择(见表 6)。其中,选择撰写“英文PPT演示稿”、“英文工程、项目竣工报告”、“英文邮件”、“英文工程投标书”和“英文专业学术论文”的学生最多。可见,学生的写作需求大多和职业发展及其学术研究有关。
![]() |
表 6 目标需求分析-写作 |
在听说需求中,除了表中所列的“做英文学术报告”外,其他听说任务均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进行了选择(见表 7)。其中, 选择撰写“日常和客户进行英语交流”、“英语口头汇报和陈述”的学生最多。由此可见,学生在目标场景中的听说需求主要和其职业发展相关,也包含一定的社交需求。
![]() |
表 7 目标需求分析-听说 |
综上所述,学生的目标需求大多与其职业发展以及学术研究相关,学生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提升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五)学生对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必要性的认识及看法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62%)认为英语学习和他们的职业发展有关联,学生对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呼声高涨(见表 8),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切合学生职业和学术发展的需求,势在必行。
![]() |
表 8 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必要性的认识和看法 |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前已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积累了充足的语言基础知识,并希望进入大学后能够将英语学习与其专业学习及研究相结合,促进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对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有较高诉求。
这种诉求很大程度上源自近年来社会对英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国内很多小学开设了英语启蒙课程,而高中英语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几个方面的描述已接近大学英语要求。在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指引下,目前我国高中生英语水平普遍提升。而目前以通用英语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高中英语的复制和翻版,从而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认为“中国的外语教育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小学和大学的各自为政”[11],没有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整体设计。如果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目标定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那么“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指出,我国需“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世界一流大学能够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国家提供促进科技发展的研究成果。我国高校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对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与国外的交流日趋频繁,英语作为全世界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体,其重要性日趋突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并且上岗就能用英语和国外同行、客户进行专业交流和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通用英语课程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设置多元化学术英语课程构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目标需求是多元的,不仅有英文专业文献、英文工程项目相关文件、英文办公文件等读写需求,还有参与学术研讨、进行英语口头沟通、汇报和陈述等听说需求。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应有多元化的课程架构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学术英语课程不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双语课程,它是从通用英语到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的过渡。与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的双语课程不同,学术英语课程更多关注专业学科中的英语语言特征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总体提升。多元的学术英语课程架构应包括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学习技能以及批判思维等多门课程(见图 3),多方面、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能力。
![]() |
图 3 学术英语课程的多元设置 |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笔记记录、总结归纳、语篇剖析、文献引用、数据分析等重要学习技能可以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可以单列一门课程加以系统的训练。各门课程应结合学生的目标需求,切实将语言学习和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三)细化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在多元的课程构架里,每门课程都应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该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统筹细化教学内容。各门课程应融入专业学科的内容,语料的选择可跟学生的学科挂钩,包括和学科相关的科普材料,如建筑学部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和建筑、环境、城市建设相关的语篇。一旦英语学习和学科内容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以学术英语阅读课程为例,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有效的阅读技能、思维导图来促进对专业文献的理解,区分主旨和细节、论点和论据,提取文献重要信息并记录要点;总结、归纳并批判性评述文中的论点;让学生了解学术文献中的常见修辞功能和逻辑关系(如定义、分类、描述等;因果、对比、例证等);熟悉学术语篇的基本文体特征;培养学生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
就学术写作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观点明确、论据充足、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学术语篇;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批判性评述相关研究及学术文献主要观点的能力,使其能完成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献综述;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如实证型论文的基本构架(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以及论文各部分的宏观语步及微观语言特征(词汇、常用句型结构、时态、语态等);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正确引用、转述、总结、阐释他人的观点和研究,使其参考文献、图表、图片的格式符合规范化要求,杜绝剽窃抄袭。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接触一些和专业相关的文献,如接触与工程项目相关的英文文档,并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实用英语写作任务。
就学术英语听说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并有效利用各种听力策略,从而理解学术讲座及研讨会上他人的发言,区分主旨和细节,提取重要信息并记录要点。让学生熟悉学术讲座及发言的基本语篇构成,能就相关论题或研究做口头陈述和发言;采用有效的会话策略在学术研讨会及其他学术场合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沟通;参与研讨、提问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发言时能够有效使用身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视觉辅助材料(如PPT)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表达观点。
此外,我们还应重视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术研究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改进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缺乏兴趣,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知识的习得和内化才能真正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知识,是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成年人。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他们看到语言学习和自身专业研究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关联,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和团队协作的机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机。
因此,在有充足语言输入的前提下,在学术英语教学中宜采用诸如任务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数据驱动教学法等研究型教学法。教师的直接讲授只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而更多时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贯穿整个课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图书馆查询资料,阅读专业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并做出评判性评述;策划、探讨,并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研究任务;在网络平台上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在课堂上或研讨会上积极参与讨论;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或个人的研究结果;参与学术讲座、小组会议及一对一师生辅导等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其学习的引导者。
五、结语在国际交往和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已提上日程。学生拥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具有多元的目标需求,渴望将英语学习与其专业学习、研究和今后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对学术英语课程的呼声高涨。本研究以建筑学科本科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为例,旨在为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切实提高学生学术表达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还将从用人单位、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角度对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1] |
韩宝成. 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J]. 外语教学, 2018(2): 52-56. |
[2] |
蔡基刚. 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1-7. |
[3] |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010-7-29) [2017-03-06].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
[4] |
蔡基刚. 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4): 83-93. |
[5] |
彭湃. 国内外外语需求分析研究的发展历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5): 140-144. |
[6] |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7] |
Dudley-Evans T, St. John, M .. Developments in ESP[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8] |
饶小飞, 蔡基刚. 信息素养嵌入式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动态模型的理论建构[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197-202. |
[9] |
蔡基刚, 陈宁阳.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3(5): 3-9. |
[10] |
朱吉梅. 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调查[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5): 16-22. |
[11] |
束定芳. 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与无形之手[J]. 山东外语教学, 2016(2): 28-32. |
[12] |
束定芳. 社会需求与外语学科建设[J]. 中国外语, 2017(1): 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