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强调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指出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同时强调专业要建"强"、课程要建"优"、资源要"到位",抓好课程"双万计划"实施工作,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课程挑战度和高阶性,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教育部今后要大力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2]。积极推进"金课"建设是国家重视大学教育的体现,是国家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发力点,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主导方向。
以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从课程质量标准的重要性、"金课"建设思路、影响因素、关键内容、建设成果等方面,论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前如何构建其课程质量标准。
一、谋定而后动:课程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建设"金课"应"谋定而后动"。
"谋",即课程建设前为其制定体现"金课"特征且方便量化的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质量标准是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控制和评价教学质量、优化和改进教学效果、建设和扩充教学资源的依据和准则。课程质量标准犹如"金课"建设的灯塔,为"金课"的顺利建设指明方向,也仿若"金课"建设的说明书,为"金课"的精准建设提供保障,还如同"金课"建设的蓝图,为"金课"的建设成效提供预览。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建成"金课"的关键一步。
二、"金课"质量标准的"共性"与"个性""金课"质量标准应兼具"共性"和"个性"。
(一)"共性"
"共性"指"金课"的统一特征。吴岩司长将"金课"定义为具有"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两性"指"高阶性"和"创新性","一度"指"挑战度"[2]。"两性一度"体现了"金课"区别于"水课"的显著特征,是"金课"质量标准的共性。
(二)"个性"
"个性"指综合考虑院校定位、社会行业需求、专业特色、课程属性、教师团队和学生特点6个影响因素后对"两性一度"共有特征的个性化解构和细化。
从不同角度对"两性一度"进行"个性化"描述,"金课"的特征有不同的表达。例如,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考核角度将"金课"的基本特征归纳为3个方面: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3];李志义教授认为"金课"中的"金"有5种组成: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4];铜仁学院侯长林教授认为打造应用型高校"金课"至少要体现"七性",即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艺术性[5];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张新启认为高职院校的"金课"要体现"能工作、体系化、有动力"3个特征[6];广州大学马凤岐教授以通识类课程为例,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面探索通识教育"金课"的建设与发展[7];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谢首军基于思政课属性对"两性一度"深入解读,提出培养"四为"人才、深植创新元素、打造"高精尖"课程的建设目标[8];云南大学马浚锋和大连理工大学罗志敏则以学生视角,从教师授课水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业评价预期以及师德师风等层面区分"金课"和"水课"[9]。
"金课"质量标准应是基于"共性"的"个性化"探索与实践成果。
三、"金课"质量标准"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钢结构原理课程为例,探索应用型高校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时,如何基于"两性一度",综合考虑上述六大因素的交互影响,在资金、质量与时间的博弈中实现课程质量标准的"个性化"。
(一)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的6个影响因素
影响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的6个因素为:院校定位、行业需求、专业特色、课程属性、教师团队和学生特点,其简要描述如表 1所示。
![]() |
表 1 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个性化"的6个影响因素 |
(二)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的"个性化"成果
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考核与评价和教学设计三大核心模块,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的"个性化"围绕此三大核心模块展开。
1.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上述因素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钢结构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交叉或独立的影响。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决定课程定位,社会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决定课程"两性"的"度""序",课程属性和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经验决定课程的"挑战度"。
钢结构原理课程教学目标"个性化"过程如图 1所示。拟建成"金课"的教学目标与之前的教学目标相比,提高了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软实力)的要求,但考虑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强调从"普通"到"卓越"的渐进过程。教学目标同时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就业倾向,分别从结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与加固等不同领域对钢结构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展开"个性化"质量标准描述,详见表 2。
![]() |
图 1 不同因素对教学目标"个性化"的影响 |
![]() |
表 2 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
2.课程考核与评价的个性化
陆根书[10]等研究发现,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考核呈现考核方法多样,考核方式灵活,考核方法选择策略相似,主要考核方式的权重比较一致,必修课考核更倾向于考试,不同学科的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存在差异等特点。参考上述研究结果,钢结构原理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拟采用灵活、多样、弹性、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按考核时间和过程有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两种。形成性评价是过程评价,教师实时关注学生反馈,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钢结构原理的平时考核主要采用此类评价,其在总体评价中占比为30%~50%,具体比例由教学团队基于影响因素制定。总结性评价可帮助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和同行迅速了解总体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的优劣。钢结构原理课程的期末考核采用此类评价方式,并采用试卷考核方式,其在总体评价中占比为50%~70%。
钢结构原理课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其考核与评价也分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两部分,在契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6个因素的影响,考核体系设置如图 2所示。钢结构原理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见表 3。
![]() |
图 2 不同因素对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影响 注:图中各分项考核占比由影响因素与教学目标相关度共同决定 |
![]() |
表 3 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与评价的"个性化" |
3.教学设计的个性化
钢结构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以考核与评价标准为规范,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三部分展开。
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创新性"。虽然"金课"的典型特征为"两性一度",但若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活动时兼顾"高阶性"和"挑战度",则应用时会因不熟悉新方法或新活动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首选熟悉或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其适度创新。新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可借鉴新媒体用于教学的可行性研究方法(SECTIONS法[11]),即从学生、应用难易程度、费用、教学功能、学习者互动、教学管理机构、互联网、安全和隐私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可行性。
钢结构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标准的"个性化"结果如表 4所示。
![]() |
表 4 钢结构原理课程质量标准——教学设计与组织的"个性化" |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生基础及培养定位与研究型高校有极大区别,不能照搬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质量标准,且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时不可一概而论。基于"两性一度",通过钢结构原理课程实现课程质量标准"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引发教师思考与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1] |
商亮, 陈梦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高校教师不管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EB/OL].[2019-11-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811/t20181106_353734.html.
|
[2] |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 4-9.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8.12.002 |
[3] |
陆国栋. 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9): 23-25.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8.09.007 |
[4] |
李志义. "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 24-29.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8.12.006 |
[5] |
侯长林. 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J]. 职教论坛, 2019(3): 58-61. |
[6] |
张新启. 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 8-10. |
[7] |
马凤岐. 建设"金课"是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4): 57-63. |
[8] |
谢首军, 陈庆庆.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标准与类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2): 42-46. |
[9] |
马浚锋, 罗志敏. 什么是大学"金课":学生如是说[J]. 江苏高教, 2019(5): 60-66. |
[10] |
陆根书, 陈晨, 刘萍, 等. 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 15(6): 53-62. |
[11] |
Anthony William (Tony) Bates.Chapter 8: Choosing and using media in education: the SECTIONS model[EB/OL].[2019-11-02].https://opentextbc.ca/teachinginadigitalage/part/9-pedagogical-differences-between-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