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Vol. 30Issue (1): 173-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1.024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李维, 张靖宇, 姜秋实, 等. 应用转型背景下建筑学实践教学“思政本源”的探索与实现途径[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1): 173-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1.024.
LI Wei, ZHANG Jingyu, JIANG Qiushi, et al. The explo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rigin"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1, 30(1): 173-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1.024.

作者简介

李维(1982-), 女,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研究, (E-mail)41574334@qq.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0-04-17
应用转型背景下建筑学实践教学“思政本源”的探索与实现途径
李维 , 张靖宇 , 姜秋实 , 朱天伟     
沈阳工业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70
摘要:基于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契机,以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课程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和发掘思政本源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即,打造一个与时俱进实时更新的建筑学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两条思政教学线,通过不同历史时间线多角度弘扬社会价值观;建设“三时间三空间”思政教学环境;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环节的有序渗透,确保课程涉及领域全方位人员参与等。经过3年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可为专业相关课程思政的工作提供基础和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学实践教学    思政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The explo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rigin"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LI Wei, ZHANG Jingyu, JIANG Qiushi, ZHU Tianw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opportunity of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 major to application-oriented specialty i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lying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ought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rigi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odel of education which combin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is, creating a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that keeps pace with times and is updated in real time, establishing tw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lines and promoting social values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 lines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constructing a three-time and three-spa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orderly penetration of four-in-one teaching links and ensuring the full range of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 course. After three years of practice, the teaching effect is remarkable, which can provide foundation and construction direc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bination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一种创新型理念,是运用教学这个主渠道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探索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思政本源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这就要求专业课不仅要授之以渔,更要受之以德。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自2016年向应用型专业转型以来已有3年,许多课程改革都在探索中取得了进展。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应用转型背景下建筑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中重要一项改革内容就是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植思政教育,发挥思政教育立体化、普适化和专业化的优势。因此,文章以近3年建筑学实践教学相关课程为依托,探索教学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等内容主动地被学生接收、消化,为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1]

建筑学实践教学应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变知识的教育为人的教育,这是课程思政的本源与初衷,也是探索实践课程中思政本源的动力与方向。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和载体,使学生能自然接受,把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2];在育人实践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将智育提升与美育熏染融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和主动性,通过情感的认同有效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二、思政教育在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建筑行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要求逐渐提高

建筑学子是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他们不但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走向工作岗位,更应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与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目前多家用人单位反馈,学生更关心待遇、自我舒适度等个人问题,工作流动性较大。然而,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这需要通过提升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得。

(二)建筑学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尚无研究

现有思政政治理论类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抽象空洞,与实际生活脱离,不易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边缘化、应试化的现象。课程思政的提出很好地打破了高校思想教育的现状,但如何把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建筑学实践教学内容涵盖非常多的思政内涵,但由于教师自身思想素养、教学经验以及课程特点等不确定因素,没有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教学成果,更没有被分类总结、提炼和升华。

三、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思政本源的发掘、拓展思路及方法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在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应用型专业试点,由此开始专业转型之路。建筑学专业是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的学科,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建筑学应更重视建筑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经过3年多的摸索,笔者意识到,“应用”在教学体系建设上的体现核心即为实践教学[3]。实践教学是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教学环节,这一阶段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思政本源的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逐步探索提出育人新模式[4]:即打造一个与时俱进、实时更新的建筑学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两条思政教学线,通过不同历史时间线多角度弘扬社会价值观;建设“三时间三空间”思政教学环境;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环节的有序渗透;确保课程涉及领域全方位人员参与(见表 1)。通过思政本源的发掘与拓展,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培养建筑学执业化精英人才。

表 1 建筑学实践教学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 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建筑学实践平台

经过3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不断更新改进,提炼出适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打造与沈阳所处地理历史文脉相符合的、拥有自身城市与建筑发展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学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目前储备的项目囊括从沈阳作为清王朝入关前都城所遗留下来的古代文化瑰宝到近代作为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遗产,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建筑遗产(图 1)。平台也会不断更新项目,为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基础。

图 1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中部分课程内容(2016-2019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 建立“两条思政教学线”,通过不同历史时间线多方位弘扬社会价值观

1. 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建筑拥有的自身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和情感、历史建筑所赋予的历史价值、建筑产业与市场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都成为弘扬价值观非常好的载体。通过建筑学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课程内容优先选取平台上拥有的资源,使平台上的内容通过不同课程的不同角度深化调研、分析,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渐渐凸显出来,归纳如下。

(1) 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党员基地走访”实践课程依托中国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等课程教学成果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炼出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知识点。

(2) 历史建筑测绘实习:一是通过沈阳沈铁南十社区建筑测绘实习提炼出专业精神、技术经济、团结协作、家国情怀等思政知识点;二是通过沈阳“一宫两陵”建筑测绘、清东陵建筑测绘实习提炼出文化自信、匠人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丝不苟)、传统文化、专业自信等思政知识点[5];三是通过沈阳新光航天集团建筑测绘实习提炼出国家发展、创新发展、家国情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等思政知识点。

(3) 建筑课程设计:一是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T恤设计竞赛提炼出人文情怀教育、国家自豪感、创新与创造、公平公正等思政知识点;二是将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牌设计提炼出学院家文化、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创新等思政知识点;三是通过中德医疗社区单元建筑设计周提炼出民族自信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与创造等思政知识点。

(4) 建筑表现课程设计:一是将庆祝“祖国七十华诞”手绘经典建筑竞赛提炼出爱国主义教育、公平公正等思政知识点;二是将沈阳创意设计周之城市锅炉房行为艺术提炼出生态观教育、团结协作等思政知识点。

2.价值模块整合

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上的课程教学, 逐步发掘各个课程的思政教学元素,将同系列实践教学课程中的思政价值模块整合,逐步形成了两条清晰的思政脉络:即传统建筑文化思政线和近现代建筑文化思政线,课程思政的形成思政链条最终形成思政面,体现了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与专业知识相互协助发挥作用(见图 2)。

图 2 建筑学实践教学知识点构成模式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融合“三时间三空间”建设思政教学环境

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教学要摆脱在课内时间、固定的实习场地必须具备老师的传统理念,要在更加灵活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实习,通过多种创新手段和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实现全方位的自愿学习模式。

1. 线上线下结合

在历史测绘实习课程中,均以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课前,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调研对象的地形、基本概况和简要历史背景;学生通过线上预习并分成测绘小组,实地测绘过程中与同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现场讨论、研究,绘图过程仍采取线上和线下讨论的方式进行,并辅助网络查询相关细节做法和节点。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制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手段,将注意事项发布给学生,既节省了课上时间,又可随时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测绘成果图纸水平也有显著提升。

2.校园内外结合

暑期社会实践和历史建筑测绘作为校外实践课程,以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为要务。建筑学学生以在校内所学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知识为载体,运用建筑表现技法为手段,努力传达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校外实践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巩固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建筑的特点、文化和设计内涵,并在传播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建筑的设计意境有深刻的感悟,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艺术涵养和人文底蕴。

3. 国内国外结合

2018年11月初,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邀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克里斯蒂娜·尼克·薇勒教授、汉斯·尼克教授共同与建筑学系师生开展为期两周的中德建筑设计交流周。在交流中,学生不仅了解到其他国家的建筑理念、侧重以及建筑教育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作业把中华文化输出给德国教授。设计周的交流让德国教授了解到中国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并给予高度的赞扬。学生在课程结束展示环节的表达也锻炼了他们的专业交流能力,增强了专业自信[6]

通过多时空的思政文化教育,教师不再是刻意死板地将思政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深入的体会,进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共鸣。

(四)“四位一体”教学环节中思政元素的有序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政教育要“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为了实现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与学校积极配合、学生与学校积极参与的良好课堂效果,尝试在实践教学环节从学生参与、教师引导、评价机制和专业融合等四方面进行改革,营造“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1.重点环节:学生参与

学生应是实践教学的主角,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学生是否“动于心,践于行”。教学改革中争取每个实践教学单元内都积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全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 通过自发式实践,学生将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与工匠精神体现到历史建筑测绘实践中,学生逐渐总结出一些测绘技巧:如在测量小的、低处易接触到的数据时,采用传统的手工测绘方式可行;当测量较大的数据、高处不易直接接触到的数据时,借助现代的测量仪器全站仪,数据更准确,也避免爬高的危险。上述体会可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作风严谨、严格细致的职业精神,学生通过亲身测绘与历史建筑近距离接触,能够使理论学习立体化,实地体验不同时期匠人的智慧和才干,体现出匠人精神的直观传达[7];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查阅与测绘历史建筑相关的建造年代背景、建筑师的设计思想等相关知识,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满足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暑期社会实践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建筑得以传播,学生在村委会等村中心建筑的墙面上绘制中国传统建筑,传递传统文化的实物表征;结合板报墙给当地孩子介绍建筑文化墙的内涵和重要建筑历史背后的故事,不仅唤起了学生对古代工匠精神的崇敬和历史文化的自信心,更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传统建筑的社会责任感(见图 3~4)。

图 3 2018年开原市城东镇孟家村村部绘制宣传墙 (图片来源:学生自摄)
图 4 2019年凌海市大业镇坨子村绘制宣传墙 (图片来源:学生自摄)

(2) 通过项目驱动式实践,让学生体验民族自豪等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德建筑设计交流周在参与方式上采取了学生报名教师筛选,学生自愿组合团队的方式,2015~2016级的建筑课程设计交叉选取了16名学生,分9组参与,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前期的调研、资料的收集,在方案阶段由每人提出一个方案到最后整合出每组一个方案。这种方式是平时课程没有过的尝试,该模式更趋向于设计院工作方式,既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又可以考验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1+1>2”的优势互补得到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积极唤醒。在设计周的教学成果汇报上,德国教授对学生的创作灵感以及英语的无障碍交流大加赞赏;同时,省内设计院的建筑师评委也对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学生的基本素养给予了肯定。这些都增进了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更增进了专业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等思想领域情感。

2.关键环节:引导

(1) 教师德育平台的建构

教师的育德意识、能力经验和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教师德育平台的建构包括课程德育内涵的发掘,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自身德育意识,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课程德育内涵的建构可以通过成立课程项目组(每门实践课至少两位任课教师)集中备课;每门课建立专业知识目标、思政知识目标和框架的双重体系,教师自身的德育需要依靠自学和外出学习的方式得到提升。

(2) 德育教育引导方式

德育教育的引导方式主要有内容引导、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内容引导即利用专业课程的“内容”,老师讲授与学生调研汇报等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调研遇到的疑问进行解惑,并在解惑的同时培育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审美观;情景创设即根据实践类课程特征,让学生身临建筑现场,通过亲身体验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文化魅力,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问题导向是为学生设置实际建筑工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建筑师的责任与操守,使他们意识到要想设计建造出好的建筑就必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通过多种德育教育的引导,最终达到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思政教学效果[8]

(3) 德育教育引导类型

德育教育引导类型主要有执行性引导和价值性引导两种类型。执行性引导包括布置学生查阅课程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查找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主动做社会调查、微视频、调研报告等;课堂上要求学生汇报调研成果等;课程不同阶段安排讨论等环节来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价值性引导是在执行性引导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渗透课程相关思政知识点,同时引领学生到主要的思政线上进行阐述,进而提出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沈阳新光航天集团测绘课程作为历史建筑测绘课之一,尝试引导学生去现场调研,运用口述记录的方式获取厂区建造背景以及历史沿革等信息;利用厂区会议室进行测绘调研阶段总结会议,使学生如同真正的建筑师般融入项目中,对调研对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产生共鸣,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如何利用引起反思,即是从执行性引导升华到价值性引导的成功实例。

3.难点环节:评价

实践教学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是完善的,评价对象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两部分。

(1)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竞赛方式

2018年,辽宁省教育厅举办了首届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T恤设计”大赛,建筑学2015~2016级学生参与了本次竞赛;竞赛由建筑学专业的4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在初期选出20份较突出的作品。第二阶段由4位教师各带领5组作品进行深化设计,学生从设计思想、设计内容和设计表达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最后的评比环节中获得了两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通过本次竞赛体会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感受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使命。

2019年国庆节前夕的课程设计周正值祖国七十华诞,建筑表现技法和快速设计课两门课程选取了手绘经典建筑的主题,组织建筑学2016~2018级的70位学生手绘完成70幅建筑作品。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将对祖国深厚情感注入手绘的70幅作品之中,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学生的一笔一画尽显家国情怀,一线一条饱含拳拳赤诚[9],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名。竞赛评选分为自述作品、专家提问和打分环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量化来评价学生专业思政的收获,从而直观地掌握课程思政的专业成效。

(2) 通过校院层面规划进行课程评价

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可以通过学院成立思政课程评价小组进行课题立项规划,进而鼓励申报思政课程校院两级立项。对申报课程围绕教学过程、思想引导、知识传授、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教学过程的评价最为重要,评价体系的重点应放在“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上。

4.核心环节:融合

实践教学的思政之路离不开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总结提炼出的两条思政线来定义每门实践课程的思政归属,激活专业实践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专业大纲的梳理总结、升华出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达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合作。经过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成果显著且形式多样:实景类的如村支部思政墙面、城市地面锅炉房地图等;实物类的如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标识牌、改革开放纪念T恤等;还有图纸类的如沈阳沈铁南十小区整体测绘图纸及照片存档、清永陵测绘图纸及照片存档等。成果既出自于专业知识又实物化地传递着社会价值观,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升的同时,也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从而实现思政与专业达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融合。

(五)全方位人员参与性

清永陵测绘实习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进行,测绘得到了清永陵文保单位的重视和支持。测绘过程中学生的实习态度得到了清永陵工作人员的认可,测绘成果得到了清永陵文保单位专家的肯定,最终被文保单位刻盘留存为资料;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获得了社会参与感、价值体现和社会认同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体现,也与实践教学中不同方位人员的参与、帮助分不开。

我们参与了“沈阳市第二届创意设计周”刘鸿典建筑博物馆分会场活动——海口街道地面地图行为艺术,该活动得到了政府、附近居民和相关人士的关注,为沈阳的工业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图 5)。

图 5 参加沈阳创意设计周——地面绘制沈阳市锅炉房地图 (图片来源:学生自摄)
四、结语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学经过3年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内涵及方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给我们的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将来走向社会就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10]。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的提出,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实效”;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强加思政元素,而是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建立,为培养建筑行业高素养人才提供基础,更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田应辉, 徐森.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9, 21(4): 71-74.
[2]
董少校.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 中国教育报, 2016-12-02(3).
[3]
李维, 张靖宇, 孟晋, 等. 以传承和发扬工业城市建筑文化为特色的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城市建筑, 2019(29): 63-64.
[4]
马月. 论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1234"新模式——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例[J]. 新西部, 2019(17): 66-67.
[5]
彭亚萍, 胡大柱, 苟小泉, 等.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19(2): 128-129, 132.
[6]
李维, 宁宝宽, 张靖宇, 等. 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学中外合作教学方法初探——沈阳工业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国际联合设计交流周纪实[J]. 城市建筑, 2019(21): 17-19, 45.
[7]
张辉. "建筑工程概论"专业基础课中的思政教育探索[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 21(10): 41-45.
[8]
黄金妍, 柴方美. 基于思政教育视角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讨[J]. 文学教育, 2019, 12.
[9]
何彦云. 金山农民画融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思考——以中国传统建筑绘画课程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4): 106-107.
[10]
邱开金.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路该怎样走[N]. 中国教育报, 2017-03-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