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结构体系和教师队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使命,尤为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构建基于新工科建设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高校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重要教育阵地,应当担负起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使命,切实把德育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1]。“思政课程”是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人生观。但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大多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课程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实用功能强,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思政课程”陷入被弱化的困境,高校教育对学生思想引领的力度不够,单一的照本宣科式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尤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行[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当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关注专业知识,还要着力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从宏观层面上看,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主要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为师生交流提供更多平台,助力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高素质的行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全方位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平台[3]。该课程涉及工程项目从规划决策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注重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有与土木工程行业需求相适应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涉及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等理论体系,是多学科知识的集成,涵盖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多项业务职能,以及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等项目利益主体职责。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适应建筑行业需求,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加强传统工程管理专业既有技术、经济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行业新知识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中新技术[4]。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显示出教育教学发展的全新局面[5]。近年来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收缩趋势,但与此相反的是高校开设建筑类相关专业数量逐年上升,从长远来看,建造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将日益凸显[6]。新工科建设在学生培养方面主要有两个目标要求:一是专业能力培养;二是品德素质培养。新工科建设以培养“懂设计、精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立足为新经济与新产业培养大量工科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综合性学科发展,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7]。课程思政教学应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坚持“晓之以理,明之以德”的教育理念,以思政的角度解读讲析专业理论和实操课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价值理念的培育。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锋和主体,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尤为重要。一是需提高对立德树人责任的认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充分认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是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深入了解、研究和挖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案例库。三是创新授课方式,促进师生课堂的交流互动,将德育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思政教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辩证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高校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8]。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意味着教师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指教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师德影响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唯物辩证法认为“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特征,应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处理问题。因此,教师要辩证看待“课程思政”的价值和立德育人的责任,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项目管理信息化课程所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课程所倡导的诚信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总之,教师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所发挥的德育作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问题。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能力新工科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以及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因此应加强机制建设,推动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强强联合,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理念,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作用有充分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设计比赛,在参赛过程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以专业思维和辩证思维分析专业问题、钻研教学案例和挖掘思政元素等,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此外,学校应多举办“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主题分享会、研讨会等,引导教师相互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将“课程思政”理论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教学大纲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梳理和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学能力。
(三)提高专业教师思政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传统课堂教学思政资源有限,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无法做到融合统一,课程思政成效有限,因此亟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专业教师应将思政学习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这一渠道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育人相结合,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有针对性地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价值教育、道德思想教育,加深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想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9]。
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应用 (一)整合课程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模块化教学新工科建设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创新教学实践模式,不断提升新工科课程思政的理论层次和实践教学水平。因此,探讨如何做好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协同效应,推动新工科思政课程实践案例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和剖析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10]。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教育“滴管”似地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功能[1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应遵循新工科价值理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断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向贯通的教学路径,准确把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学中应结合课程教材、教师、实践操作等情况,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过模拟演示、现场参观等教学方式,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具有管理科学理念、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沟通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工程管理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安排见表 1。
![]() |
表 1 工程管理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教学法 |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学、哲学观、知识观等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体现,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化[12]。古时荀子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做到“知行合一”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得最直接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通过与学生分享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所涉及的课程知识,特别是案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并基于课程培养目标,将理论知识具体化、目标化后展现出来,避免理论教学的空洞乏味、枯燥无趣。经典案例教学将现实工程实践中的难题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剖析,缩短了课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把握关键知识点,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工程进度关乎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以下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项目的建设为例,阐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何挖掘思政资源,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理念融合的教学目的。
火神山医院项目是个经典的进度管理案例,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仅用10天便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项目,被称为“中国第一速度”。案例教学通过介绍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背景、项目进度安排、项目推进方法以及施工进度管理过程,展示施工项目进度管理过程。教学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根据思政教学导图(图 1),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通过视频、文章等对火神山医院项目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将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德育和智育紧密结合,挖掘案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感悟项目进度控制应用的重要性,使学生看到“中国速度”背后建筑行业力量的强大,真切感受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飞速发展所展现的魅力和自信。此外,项目建设者们不畏艰难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所表现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及那种至真至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火神山医院项目案例教学活动设计如表 2所示。
![]() |
图 1 火神山医院项目案例思政教学导图 |
![]() |
表 2 火神山医院项目案例教学活动设计 |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工程进度管理知识,选择备受瞩目的火神山医院项目作为案例教学资源。视频资料选择纪录片《超级医院》,该片内容新颖丰富,用纪实影像的手段,多维度破解这一超级医院建设背后的组织密码、施工密码、协作密码、技术密码、保障密码等,全方位展示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全过程,尤其对项目10天的进度安排作了详细介绍。教师则对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人、设备、物资等的精心安排,施工采用的进度控制方法以及项目团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从工程建设者的角度了解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教学中还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更多火神山医院建设的相关视频和文章,阅读教师推荐的工程进度管理的相关文章,通过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并完成课本作业训练,以巩固和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化教育,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于一体,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五、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及考核 (一)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考核制度是约束个人和组织活动的一系列规则。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了适应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课程评价机制也需要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原有的课程效果评价机制主要根据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前后关系设定课程目标,再围绕课程目标确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判[13]。新工科“课程思政”更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采用考核方式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评估。工程管理专业认证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得到认可的重要保障制度,专业认证的评价对象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过程。专业认证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学生毕业时需要达到的要求。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化考核,形成多能力评价机制。教师从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设定与该课程内容相适宜的知识能力目标和思政素养目标,对学生课堂表现以及项目总结报告和答辩等进行评价,以测试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度,以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二)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师可结合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力量;结合讲解工程项目目标的制定、实施和完成,引导学生认识到明确目标、实现目标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可通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评总结,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课程教学效果反馈意见。根据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意见进行评估,以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从收集的信息来看,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满意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其实践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以及逻辑判断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与思政的融合,能引导学生对工程伦理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结语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课程内容也更加丰富,为师生交流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必要途径。在教学案例和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资源,教师以新的授课形式传授知识,培育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职业发展培育良好的综合素养。本文以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为案例,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思政教育,挖掘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为祖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专业工程管理人才。
[1] |
尹艺潼, 戴金多. 高校思政教师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建设研究[J]. 作家天地, 2020(1): 125-126. |
[2] |
李如瓛. 立德树人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 文教资料, 2019(7): 185-187. |
[3] |
金国辉, 杨鹏. 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 现代交际, 2019(17): 16-17. |
[4] |
覃亚伟, 孙峻, 余群舟, 等.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5): 1-7. |
[5] |
张泳, 付君. BIM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步骤与方法[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6): 125-131. |
[6] |
李竹成, 张福昌. 建设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
[7] |
林智期. 新工科人才培养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7(2): 57-59. |
[8] |
张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李克强讲话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
[9] |
郭杰忠.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2): 1-6. |
[10] |
许辉, 高云莉, 姜蕾. 基于BIM的全寿命周期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 2017(7): 39-40. |
[11] |
郑钟琴.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创新融合模式探索——以财务管理专业为研究视角[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3): 72-73. |
[12] |
郑玲.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车辆工程专业案例库建设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 28(6): 132-138. |
[13] |
王薇, 杨丽萍, 林欣欣, 等. 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思政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20(4):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