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自其产生之初即包含了空间和技艺两层含义。然而,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议题“空间”却被狭义的理解为平面、体量等抽象的事物,注重构图、风格等审美追求,而创造空间所必需的结构、材料和建造方式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造成设计与建造的分离,进而丧失了对建筑本体的关照,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建筑师缺乏足够的技术处理意识,这与我国注重技术的建筑文化传统严重不匹配。建构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传播,其中《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一书促使了建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更为广泛,建筑本体和基本建造问题成为了建筑学关注的热点[1]。随着建筑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教育逐渐走出以视觉、感知、构图为先导的布扎(Beaux Arts)体系(即学院派),而以材料操作为基础的系列建造课程也开始进入建筑学界和教育界的视野。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关于建造教学的课程和实验研究项目或者强调社会参与性的建造活动,通过研究材料特性、结构性能和构造工艺性等将建筑设计的关注点引向建筑的技术层面。无论通过教学还是开展形式各异的建造竞赛,都强调了建造的实践性和实验性,是对“重艺轻技”的建筑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以实际建造进行建筑设计的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方兴未艾且持续探索的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多聚焦在对建造实践个案的剖析,鲜有对国内高校建造实践教学状况的整体鸟瞰。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面向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展的建造实践活动的调研,站在宏观的视角审视其发展状况,并进行归类总结,以期反思建筑学的意义,并就专业未来走向提出建议。
二、建造实践活动的类型 (一)开设于不同教学阶段的建造课程建造教学主要指在建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材料建造和制作实物的实践来完成建筑学习的教学行为。通过对目前建筑学教学体系(以本科阶段为主,少数为硕士阶段)中置入建造教学的调查与分析,笔者根据教学时间和开展年级的差异归纳出三种主要教学活动类型,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叙述。
1.将建造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建造教学课程作为全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能促进学生对建筑本质的理解,课程周期一般控制在一个月以内。由于在低年级开展,学生还不具备建筑学的专业知识,对材料、结构、功能的自主认识,不会拘泥于建筑学的固有套路,但“学”与“做”相结合的思路构成了阶段课程的基本目标,为初学者理清了建筑形式与材料和建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实习课程开始于2012年,为期两周的暑期课程,则为一年级学生提供了体验建筑生命周期的策划——设计——建造——运维(使用、拆除)的完整过程[2]。同时课题策划者也意识到在暑期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完成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对本科一年级学生而言有较多的知识空白点和设计盲点,工作量巨大,最后为完成作业而匆匆赶工,弱化了学习体验过程[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2016年短学期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暑期搭建课程,由混凝土认识、竹构、木构和社区营建4个部分组成。以竹构组为例,学生们在校园进行了设计和准备工作之后,在浙江余姚市展开了三天两夜的搭建活动。此类建造课程旨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拓展学生发挥材料的可能性,体验结构生成逻辑,搭建结果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造教学团队自2011年开始,在正常的教学周期内开展了真实尺度的构筑物的建造,从最初的单一材料瓦楞纸板发展为目前的四种材料:瓦楞纸板、木、竹、聚丙烯(PP)板,拓展了材料类型,激发了初学者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并促进了交流,帮助初学者认识建筑的本质是对材料的结构逻辑和空间形态的综合表现,而动手操作材料是实现空间的必要手段。该教学团队在建造教学实践上不断总结经验[4-6]、精准把握方向,促进了建筑学专业学科的探索,同时开放式的成果展示取得了普及建筑教育的良好社会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2.在中高年级设置多种形式的建造课程单元
大学中高年级设置建造课程单元是对基本教学计划的个性化补充,呈现出共性和个性特点。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关于材料、构造和美学等专业知识,设计深度和制作精细程度也相应提高,且更加贴近真实建造。建造课程单元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将建造课程作为可供选择的设计课程单元置入教学,此类建造活动属于选修内容,安排在建筑设计提高阶段(三、四年级),课程周期为1~2个月。以清华大学为例,20个学生(约占全年级的20%)可以报名参加,通过工匠式的加工和建造过程,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赋有材料、经济、逻辑的空间,以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
二是结合地域建造文化,注重材料研究的建造教学拓展。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在四年级开设该课程,提出“创新生土的设计结合建造”——选择极具闽南地域与文化特色的建筑材料生土,从材料的获取开始即由学生自己采土并进行调配拌和,取得了建构训练与传承闽南建筑文化的多重效果[7]。再如西安美术学院与北京建筑大学针对大三学生联合开设的“夯筑营”工作坊,是对传统民居学科的纵深研究,学习者通过在甘肃的调研中体验生土的魅力。操作夯土工艺,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夯筑技术的特性,研究材料可能形成的视觉语汇,以及材料肌理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能够颠覆学生对传统实践教学的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检验理论[8]。
三是开展国际合作联合教学。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Z)建筑学院自2010年至今,以工作坊的训练方式开展了关于紧急建造的联合教学实验。教学实验经过了方案设计、方案比较、方案估价、厂家实验的准备阶段,最终进入到真实建造阶段[9]。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自2004年以来每年邀请德国不同大学进行一次为期2周的工作坊式的联合课题设计,将德国建筑教育中的建造设计引进本科三年级课题,每年从不同的建造方式出发来设定课题,注重将整合场地、空间类型如何与建造体系和材料契合作为教学重点。这样的实验性教学对师生来说,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动手操作方面都具有挑战性[10]。
(二)以高校为主办单位开展的国内国际建造竞赛近些年,以高校为主办单位开展的国内或国际建造竞赛逐渐涌现,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建造的机会,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对全国七大区域典型且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活动做出分类整理和概述,以表明地区竞赛之间的异同、开展的时序性以及发展的趋势。
(1) 东北地区建造竞赛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造节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冰雪建造节为典型代表。前者是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核心的寒地建筑类高校一年级学生设计竞赛;后者则是在国际范围内邀请院校参赛,进行新型冰雪建筑的创新设计。冰雪作为一种特殊的建造材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能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空间操作方法。该赛事不限制参赛学生年级,现场建造时间为两天半。
(2) 华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建造节。该活动起源于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举办的以“Making a World”为主题的纸板建造实践,2016年发展为首届北京建造节,邀请京津冀地区高校学生在该校校园内举行比赛。
(3) 华东地区开展的建造活动时间较早、分布范围较广,以同济大学建造节竞赛为代表。活动始于2007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了13届,其从该校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实验课题演变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设计竞赛,举办地点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参赛队由大学一年级学生构成,现场建造历时8小时,活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建筑学基础(建造教学)的最高水平,影响并推动了国内建筑院校的建造教学,为教学改革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2015年活动开始邀请国外知名院校参赛,在国际建筑教育界树立了良好声誉。另有山东省木构建造设计大赛得到企业赞助,在省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光明之城实体建构创意竞赛,其参赛对象为大陆及台湾地区全日制在校的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提倡跨学校、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同时要求建构作品须能简易快速重新组装,以便于后续在不同地点的展示,进而推动了海峡两岸大学生的学术交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年主办的“两岸三地”中国大学生建造节首次尝试了木结构设计和建造的教学探索,参与建造节的主体为南京大学建筑系硕士一年级研究生,还有台湾淡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的师生参与[11]。
(4) 华南地区的建造竞赛有华南理工大学营造大赛、桂林理工大学建造节等。前者从1998年首次举办该校的建造活动开始,此后连续开展,2015年营造竞赛将主题定为“面向未来而设”,建筑开始有着成为产品的趋势——建造教学要求建筑学子深入了解生产加工环节,数字控制技术等给建筑带来的可能性[12]。到2018年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国际高校营造大赛暨“天华”竹构设计建造竞赛,每年举办一届至今,为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提供了一个建筑交流的学术盛宴。桂林理工大学则于2019年主办广西省范围内的第一届建造节。
(5) 华中地区的建造竞赛主要有湖南大学生建造节、河南省大学生建筑模型大赛等。前者自2017年开展以来一直注重未来城市建筑空间建造,引起市民的关注和互动;后者由河南城建学院承办,采用高低年级组合的方式,依托竞赛平台的计算机BIM技术,实现了三维软件设计手段与实体建造手段的融合应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设计技能。
(6) 西南地区的建造竞赛以西南交通大学建造节为代表,历时6年的发展,该校建造活动从校内拓展至西部地区再到国际院校参与,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7) 西北地区的建造竞赛以陕西省实体空间搭建大赛为代表。该赛事自2004年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学生自主组织的民间竞赛至“2019年第十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设计建造大赛”,以选取人文气息浓厚的真实场地,将建造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到了陕西省的各大高校,同时联合邀请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海内外大学参与。
综上,通过对国内代表性建造活动地区分布状况整理发现,国内建造竞赛活动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均衡特点,相较于其他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不仅举办的时间早、数量多且辐射力强、质量较高,在国内建筑教育界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参与建造活动的院校范围逐渐呈现出从地区走向国际发展的趋势。
(三)乡村建造竞赛活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乡村建造竞赛开始受到国内高校热捧。师生们从图纸走向实地建造,或利用村庄闲置地块或创造新景观或织补新功能,创作乡村微景观,实现在地创造活动,并且具有较高的完成度。此类竞赛活动根据当地乡村的特色来设置竞赛主题,从启动到结束历时较长,甚至达到一年,对学生的年级没有限制,选择在暑期开始建造,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地域性。
1.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
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开始于2017年,在浙江省安吉县举办,大赛迄今已经举办了两届。两届竞赛主题不同,但核心都以竹为主题的创新设计。大赛在乡村选址,作品建造时间为七天。通过采用院校与不同乡村结合的建造方式避免同质化,同时彰显了建造大赛在地性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作品对乡村居民的影响较大。如2017年以“知竹·乐居——为美丽乡村而设计”的活动主题,大赛由13所高校参赛,作品为长久建筑,散落于安吉县,服务于乡村。
2.国际高校建造设计系列大赛
该竞赛于2016年启动,在历经了楼纳(2016年)、德阳(2017年)、夏木塘(2018年)三届建造大赛的沉淀和发展,现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建造竞赛之一。承办方主要是中国建筑中心(CBC),历届乡村政府、建筑协会以及建筑院校参与主办。201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作为国际主办方加入,命名为“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首次采用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与国际联合组队的“1+1”竞赛新形式,增添了赛事的分量和学术性。
三、三种建造实践的异同 (一)性质与目标三种建造活动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通过对材料的操作与加工,构筑有真实尺度和空间感的作品。作为教学活动的建造课程是整个教学体系的理论组成部分,由负责本课题的教学团队主持,对象是不同阶段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以达到既定教学计划为目标。由高校主办或承办单位的建造竞赛,邀请国内或国外院校师生参加,评委多由建筑院校的学术带头人组成,主要目的是提供学术共享平台,展示各院校的教学成果,以增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乡村建造竞赛是由地方政府、各类专业机构或企业组织的建造大赛,评审团队构成多元,往往由国内外知名的建筑师、学者、策划人等组成。建造实践目标从以材料为对象的操作方式拓展至社会生活空间,直面乡村,力求以学术的视角,探讨设计激活乡村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乡村发展。
(二)材料与功能由于不同赛事目标的差异,自然会带来操作方式对结果要求的不同。校园内的建造节(教学类或竞赛类)往往选择容易获取的建造材料,如瓦楞纸板即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建造材料。随着建造活动持续的开展和探索,院校对材料的选择趋于多样。结合地域性材料进行研究和体验建造操作的全过程,其建造结果被保留短时间后即被有序或无序地拆除,作品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因此有学者认为此类作品“是装置而非建筑”,并给出诸多原因,如消防安全问题;在建成展示期间,参观者的使用需要严格控制和明确警示,防止不当使用造成的伤害;在展示维护中一定要明确管理属性等[13]。可见,此类建造结果与真实建造有明显的不同。乡村建造竞赛亦多选择木头、竹材等地方材料,但建造周期远远长于校园建造节,从各个环节模拟了真实建造的过程——选址、现场踏勘与调研、任务策划、方案研讨、模型制作、材料探索到足尺建造、展示反馈等内容,对材料的探索、功能性设计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完成的作品体现出社会效益价值,为附近居民及旅客提供休憩、观赏、游戏的场所。
(三)评价与影响作为建造设计竞赛,均有一套普遍的作品评价标准,即创新设计构思、丰富空间体验、挖掘材料作用、探索结构形式等,如同济大学建造节的评价标准包括了材料性能、结构构造、建筑物理、使用功能、空间尺寸、面积控制标准、策划组织等内容。校园内的建造活动,因受场地限制,几乎是在真空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设计,评价内容倚重于作品自身的营建逻辑,有的作品或因丰富的空间形态,或为创新的结构形式,或为精致而富有创意的设计等受到评委青睐,进而胜出。对于乡村建造竞赛的评价标准,其通过综合性地考量作品,除了对作品本体的评价外,气候、地理、周边环境的观照状况,当地民俗文化的结合方式,甚至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处理等共同构成了对乡村建造作品评价的基本点。从产生的效益与影响力来说,较大规模的建造活动易引起大众的关注,校园内的建造教学活动已经超越了学校的范畴,不再是一次狭隘的教学实践。校园公共空间为建造实践提供了活动场所,为建造成果提供实现体验的功能。乡村建造更是直接作用于乡村,能同时引起较广泛的社会关注。反之则实现了向公众宣传建筑学科,促进学科建设,增进社会对学科社会价值的想象。
校园内持续开展的建造教学活动让学生们从图面建筑学进入到真实的建造世界中,为竞赛活动提供了优良的人才储备,而竞赛类建造活动为各院校交流建造教学活动成果、充分展现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提供了重要平台。二者具有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由建造活动引发的建筑学教学思考 (一)结合乡村实践的实境建造是未来建造设计教学的方向根据对三类建造实践的异同比较发现,作为教学活动的建造课程在短期内是不能够提供理想的建造“语境”,忽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环境对建造活动的制约等问题。而现阶段结合乡村建造的竞赛,立足于真实语境的建造,使学习者从“建构”的视角理解材料、结构、形式,理解从技术到艺术的生成逻辑,理解建筑设计中的场地、人与技术的和谐关系[14]。乡村建造竞赛以“设计焕活乡村”为主旨,真实体现了社会对建筑乃至建筑学的需求,实现对空间与功能、概念实现度、建造完成度、造价控制等环节的把控,整个过程与社会全面接触,体现了建筑的社会综合性意义。走进乡村,师生们有机会接触老匠人,收获传统的建造方法,同时也提供了思考建筑教学的宽度,作品与景观、作品与村民、材料加工与施工技术、工程进度与经济费用等。乡村正在或已经成为未来建筑师思考建造的源泉,亦可解决传统的建筑设计课教学中乡村设计长期缺位的问题。这种通过设计与动手操作建构实体,让最前沿的学术理念落户乡村,让建造教学不再是抽象的“游戏”,改变设计者以往被动地提供设计的状态,推动乡村景观和社区景观实践创新,成为未来设计教学中值得认真探索的话题。
(二)根植地域材料的建造实践是未来教学中的持续性内容引导学生认知和操作材料是对建筑的建造本质和建筑学根本意义的探索。材料作为建造教学首要的研究对象,是建造活动的起点,具有自身独特的物理和社会属性。无论何种建造活动对材料的选择主要沿用传统认知中的建筑材料(木材、竹材、钢材等),选用的材料很有限,也基本限于在某一次教学或竞赛活动中接触材料,少以见到对材料进行系列化的持续性研究课题。
对夯土建造的研究实践是探索材料的代表案例,值得借鉴。中国美术学院在法国生土中心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生土研究中心,由王澍教授带领开展相关工作,课程以夯土教学作为建造线索,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应四门课程,分别为夯土建造课程、夯土建筑设计课程、夯土建筑保护课程和夯土建筑建造体系设计课程,重点关注夯土建造的现代应用价值,旨在培养学生加深理解并熟练运用的能力[1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住建部的支持下成立现代生土建筑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与示范建设。尽管国内夯土建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得到推广和普及,有待进一步推动和支持[16]。极少数院校开展了国内外联合教学方式,做出了教学方法与材料拓展方面的有益尝试。总的来说,材料探索之路还很漫长。
五、结语建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建筑的有效方法,并以不同阶段的教学渗透和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在看似热闹的背后却存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宏观而言,国内现有的建造教学体系还不完备,实验性建造教学活动大多在低年级基础教育阶段设置或以独立的小课题形式存在,较少形成体制内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明显缺乏连续性的设置与贯通。建造设计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缝合技术课程和设计课程之间的裂缝的积极作用,但作用还十分有限。结合乡村实践的实境建造是未来建造设计教学的重要方向,根植地域材料的建造实践也将是为未来教学中的持续性内容。因此,建造实践不能止步于某一次的尝试,而应进行体系化的建设,由浅入深,在传统结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来的新结构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实现让建造设计真正服务于未来的社会建设与生活,这才是建造实践的价值所在。
[1] |
丁沃沃, 胡恒. 建筑文化研究(第2辑)[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2] |
姜涌. 建造的自主体验与学习——建造实习教学改革[J]. 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6(4): 64-67. |
[3] |
姜涌, 宋晔皓, 张弘, 等. 营建体验与建造意义——清华大学建造实习教学侧记[J]. 城市建筑, 2016(10): 44-46. 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6.10.009 |
[4] |
戴秋思, 杨威, 张斌. 十年之所见——对建筑学基础教学的回顾与反思[A]. 2019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
[5] |
杨威, 戴秋思, 张斌. 单一空间建构与表达——建筑设计基础空间启蒙课程研究[A]. 2019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
[6] |
张斌, 杨威, 戴秋思. 以学生为中心, 探索学科新知识——新工科理念下国内建造教学的经验与启示[A]. 2019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
[7] |
李鎨翰, 陈莉. 独立学院结合建造的建筑设计实践教学探索[J]. 安徽建筑, 2018, 24(1): 226-229. |
[8] |
夏伟. 基于夯筑工艺的生土材料表现与建造——以西安美术学院"夯筑营"工作坊教学为例[J]. 陕西教育(高教), 2019(09): 20-21. |
[9] |
姚刚. 基于中外联合教学的建造教学实验研究——以"紧急建造"为例[J]. 装饰, 2016(10): 106-108. |
[10] |
王小红. 从建造及材料出发的课题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作坊教学回顾[J]. 城市建筑, 2016(10): 51-53. 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6.10.011 |
[11] |
卢伟. 从南京大学2012年"中国大学生建造节"看建造教学的新探索[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2.
|
[12] |
钟冠球. 身体力行的建造训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造教学探索[J]. 城市建筑, 2016(10): 47-50. |
[13] |
范占军. 建造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南京: 东南大学, 2005.
|
[14] |
张雯. 关于自然建造系列课程的探讨以夯土教学为基础[J]. 新美术, 2016, 37(8): 123-127. |
[15] |
王梓晨, 李鎨翰. 设计结合建造的夯土建造课程教学研究[J]. 中外建筑, 2018(6): 171-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