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促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地生根,高校必须探索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实行,学生舍区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成为学生活动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研究如何在学生舍区开展党建工作,将学生舍区建设成为育人高地,引领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党建进舍区的必要性 (一)学生党建进舍区可以有效拓宽育人渠道育人资源包括育人主体、育人渠道、育人载体等。育人资源充足且能实现良性联动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基本保障[1]。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物业服务社会化,注重市场导向,突出服务功能,育人功能相对弱化。在学生舍区(指学生以楼栋为单位居住的宿舍生活区)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可以拓宽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纵向开展党建工作的渠道,扫除思政和党建工作学生舍区盲点,补齐思政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短板,不断扩大党团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
(二)学生党建进舍区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的社区功能已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生活服务功能,而是向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方面延伸。学生课外大部分时间在宿舍生活区,这为高校党建进舍区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的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党建进舍区,可以引领舍区思想教育的开展,促进舍区育人格局的形成,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三)学生党建进舍区是加强党员管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需要高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考察等方面有严格的制度。但入党后,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相对较弱。学生党建工作进舍区,可以形成同年级、同班或同寝室的监督考察群体,形成对党员日常行为监管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和榜样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学生党建进舍区的现状分析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保障。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需要依托学生党支部来推动。在全国大部分没有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学生支部由二级学院党委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设置,大部分高校学生舍区几乎无党支部或党小组,党建宣传和党建活动在学生舍区开展乏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优秀党员示范作用在学生舍区发挥不够,高校党建进舍区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但是,由于学院纵向的党组织体系和学校的学生管理体系是统一的,高校在推广学生党建进学生舍区工作上始终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和协调困难等问题。
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作为学生课堂延伸的学生舍区,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实践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以及体现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必须拓展的育人阵地。在高校现有体制机制下,继续保留纵向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体系,把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学生宿舍,探索党建进舍区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学生党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的工作目标[3],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改革的重要使命。
三、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学生党建进舍区模式探索2012年8月,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结合校区特点与条件,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舍区教育”创新概念,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舍区教育模式。舍区教育是一种非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精神、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舍区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才,拥有敢于创新、不畏艰苦、踏实干练的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舍区教育以学生宿舍为阵地,以学生党支部书记、舍区指导老师、思政辅导员为组织保障,以学生教育发展为核心,将学生舍区作为培养教育学生的平台、载体、环境,着力将舍区打造成为集“思想教育、行动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舍区教育模式建立以来,虎溪校区依托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政辅导员、舍区指导老师三支队伍,推动工作交融,形成工作合力,抓牢、抓实学生舍区党建工作。坚持将思政教育和舍区教育相融合,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党性修养,塑造优秀品格,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全人教育。
(一)打造“一站两室”育人平台,占领舍区育人高地为强化育人阵地建设,规范育人模式管理,提供育人设施环境,虎溪校区在每幢学生宿舍楼设置学生工作站1个,党团活动室1间和多功能活动室3~9间。辅导员和舍区指导老师入住14个学生工作站,开展一线思政教育工作,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类困难。校区根据宿舍楼栋所处舍区特色,结合入驻学院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风格多样、别具特色的专属党团活动室。党团活动室将党旗、入党誓词、党员权利义务等宣传牌进行了精心布置,书架上不断充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书籍,形成红色文化氛围,成为舍区育人高地,为学院统筹推进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党建宣传等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打通了舍区基层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每逢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舍区以党团活动室为阵地组织收看直播,开展宣传、研讨等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吸引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立“师生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全员育人格局为整合舍区育人资源,强化育人队伍建设,虎溪校区在现有体制机制下,积极探索并建立“师生协同”工作机制。每个舍区学工队伍由各学院派驻虎溪校区的辅导员和管委会聘请的1~2名舍区指导老师组成。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事务管理,舍区指导老师主要负责舍区教育和服务工作。辅导员、舍区指导老师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共同带领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师生交融互动,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师生协同工作模式。
(三)开展“五位一体”的舍区教育,将党建工作与舍区教育相融合经过近10年的探索,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舍区教育已逐步形成以公民意识培养、学业生涯引导、素质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熏陶、国际视野拓展”为总纲,以学子互助课堂、外语角、生涯探索、美学之道、内修外塑、国学风尚、花道之韵、绿色行动、舍区心联动、内修外塑等项目为子纲的“五位一体”舍区教育体系。
舍区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建立起了从大一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到大四毕业生升学及就业能力发展性教育体系。舍区教育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推动舍区党建工作朝着纵深发展。在推进舍区教育中,不断创新“党建+”模式,提升舍区育人成效,促进舍区党建和舍区教育同向发力,同步发展。“党建+舍区文化”建设使党建工作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既发挥了宿舍文化育人功能,也提升了舍区党建工作育人实效,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虎溪校区依托各学生工作站和学院党支部,以国庆节、两会等为契机,组织舍区党员和学生干部对舍区环境进行打造,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年轻学子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在舍区教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党建内涵,将“我与党章的邂逅”“寄语祖国—建党70周年”“时政讲坛”等党建活动与舍区教育活动融合,不断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设置育人项目,激发舍区党建生机与活力为了促进舍区党建健康发展,规范舍区教育项目管理,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在2019年建立了内部激励机制,通过立项申报和选拔的方式确定舍区教育项目和舍区党建教育项目。舍区指导老师、辅导员、学生均可申报,项目可在全校、各舍区、各年级开展。虎溪校区管委会对项目的设立、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管理。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立项并实施的舍区党建项目有“三三合一”“志愿服务引领舍区学子思想发展”“时政论坛”“打造舍区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等。舍区党建项目“打造舍区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由辅导员、舍区指导老师共同申请立项,并在两会召开、新生入学、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在门厅、廊道以墙绘、张贴宣传标语、视频播放、环境提升等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舍区党建项目“三三合一”由辅导员申请立项,结合学院特色,积极探索“三三合一”学生宿舍特色党团活动室建设模式,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打造舍区文化,推进学风建设、党团建设和寝室文化建设。
项目申报制激发了舍区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的创新热情,破解了舍区党建中存在的难题,解决了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让舍区党建工作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五)在舍区建立党支部,引领舍区党建工作虎溪校区党工委在学生舍区设立管委会三支部,由6名舍区指导教师组成,党支部自2012年成立以来,不断引领舍区党建工作,开展舍区党建宣传、夯实舍区党团活动阵地。三支部组织舍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读经典、悟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舍区活动,旨在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阅读经典,带领舍区师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和品德修养。
三支部注重自身建设,先后赴缙云山、渣滓洞、红岩博物馆、江津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合川区“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等地开展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活动。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观影活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等活动。三支部扎根舍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积极投身舍区教育工作,在舍区建立学生党员群和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群,充分调动舍区党员和积极分子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在舍区开展党建与思政主题活动,提升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经过多年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已成为理论宣传的一个精品。该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主题,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党的事业发展的新情况,用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深刻凸显“大主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大事、突发事件和共同思考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为了提升学生党员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从2007年开始,每年在学生舍区组织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组织开展《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辩证看务实办》《理性看齐心办》《改革热点面对面》《法治热点面对面》《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等读书活动。至今已连续组织了十二届。
为了让舍区学生了解新中国70年发展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组织学生阅读《新中国面对面》一书,通过读书、交流、征文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了解新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征文,讴歌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表达了学生们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富强、文明的伟大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七)建立网上党建育人平台,与舍区党建合力育人利用好“学习强国”和12371平台、自主研发思政教育平台——党建园地,加强线上党建工作,与党建进舍区互相配合,共同促进。
在充分调研其他高校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虎溪校区党工委初步搭建了集“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学做合一”的思政教育平台——党建园地。该平台挂于虎溪校区主页,单独开辟学习专栏,主要有学习资料、学习安排、心得体会、团队建设、教工风采、信息公开等板块,收集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既有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下发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党组织生活材料,也有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党小组学习记录、个人心得体会等。
舍区党建依托党建园地这一思政育人平台,注重提升党建育人实效,让舍区党建工作在学生中形成影响力,引导舍区学子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理论知识的新时代新青年,提升舍区学子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党建进舍区工作成效虎溪校区党建进舍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育部网站2015年9月29日发布“重庆大学积极探索舍区教育”信息。2015年9月8日,时任重庆市副市长吴刚批示:重庆大学“舍区教育”很好,市教委可以组织市属高校前往学习、借鉴、推广。2015年11月11日,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市属63所高校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到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召开“重庆大学‘舍区教育’现场工作会”,学习重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舍区先进经验,参观虎溪校区党团活动室和其他多功能活动室,虎溪校区学生舍区以党团活动室为阵地,占领舍区育人高地的经验得到与会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为更好地推进党建进舍区工作,每年虎溪校区组织对学生课外需求进行调查,学生们充分认可党建进舍区工作取得的成效,且给出了满意的反馈,对虎溪校区党建育人阵地建设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2019年调查反馈,改造后的学生党团活动室使用率高,得到了校区师生的广泛认可。82%的学生对舍区设置党团活动室给予肯定评价,其中26.9%的学生表示经常在党团活动室开展学院、班级主题党团活动;75.6%的学生对党团活动室的硬件与软件配置设施表示满意;88.1%的学生对党团活动室的管理制度与办法表示认可。
五、党建工作进舍区的思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建工作进舍区取得了积极成效,以舍区党团活动室为主阵地的党建工作蓬勃开展,但在舍区党组织架构、党建宣传、舍区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党建工作与舍区教育深度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 不断完善舍区党组织架构学生舍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舍区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目前舍区党建工作仅仅满足学生利用党团活动室和舍区场域开展党团活动和党建宣传。以院系为主导的“条”的组织关系和以舍区为主的“块”的组织体系始终存在双重管理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要全面推进舍区党建工作,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住舍区的学院学生支部和舍区支部通力合作,明确职责分工,统筹推进,形成责权范围的工作一抓到底,交叉领域的工作齐抓共管合力育人新局面。
(二)加强舍区党建宣传党的政策理论、党支部活动、优秀党员事迹、党员榜样示范作用发挥等,需要通过党建宣传来扩大影响,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党组织,认同党组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舍区党建应加强在党的方针政策、支部活动和党员先进事迹方面的宣传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三)发挥党员在舍区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舍区,学生党员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党员要主动承担对宿舍其他学生的政治引导、生活影响、学习帮扶、活动组织、信息传递等责任。党员参与舍区事务管理,以身示范,树立优秀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舍区可通过评选舍区优秀党员、设立党员示范岗等形式,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党员先进典范,以激励和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四)完善舍区党建机制体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明晰责任,明确学院学生党支部在舍区党建中的工作范畴和工作职责,使舍区党员和学生更加了解舍区党建内容,进一步提高党员服务舍区的水平。与此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就舍区党建的性质、任务、作用、职责、规章制度,以及如何在舍区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等进行专项培训[4]。
[1] |
王艳平. 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9): 103-106. |
[2] |
陈水生, 黄汉昌. 关于构建以大学生宿舍为阵地的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9(32): 165-167. DOI:10.3969/j.issn.1004-3985.2009.32.077 |
[3] |
肖运红. 以党建引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2): 82-83. |
[4] |
曹光远, 张晓媛. 深化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8): 23-24. |
[5] |
吴清, 茅蕾. 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的思考与实践[J]. 学理论, 2009(26): 214-216. DOI:10.3969/j.issn.1002-2589.2009.26.098 |
[6] |
周春明, 何志明, 胡火清. 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党组织建设实效性研究[J]. 理论导报, 2011(11): 54-55. |
[7] |
张俊燕, 曹光远.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实践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2(4): 84-87. |
[8] |
龚子秋. 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新探索——以南京师范大学党员工作站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2(5): 24-27. |
[9] |
吴新文. 新时代普通高校院系"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2018(12): 83-85. |
[10] |
北京科技大学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 2, 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