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科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国际化程度提升,对从业者的专业英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国际化趋势影响下,教学方面国内各大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国际联合教学发展迅猛[1],科研方面随着国际学术交流频率的提升,在引入更多新技术及科研成果的同时,各国间论文合作与国际学术会议举办越发频繁[2-3],而实践方面也有更多境外规划师参与国内项目,因此,相关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对这些合作交流项目开展的效率和成果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设置及教学模式仍停留在十多年前课程设置之初的状态,难以满足当前国际化背景下日益提升的专业英语要求[4]。同时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教学手段甚至内容的变革,但现有专业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前沿知识的传授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应对当前教学环境的变革,城乡规划学科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专业英语课程在国内建筑规划类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主要设置为主干课程的补充课程,以英语教授专业知识,对其他主干课程的教学进行补充。目前这一课程在大部分规划院校教学大纲中被设定为选修课。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于20世纪90年代,一直安排在三年级上半学期。鉴于三年级的教学目标为专业通识性知识的普及,课程的教学目标被设定为讲授专业通识性知识,仍沿用课程设置之初的专题讲座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不同主题的专题授课模式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学科教学需求。如何优化这一课程设置,提供当前国际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规划学科需要的知识并辅助其他主干课程的建设值得探讨。
二、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系统设计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沿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缺乏整体的课程设计。每次专题讲座只针对一个方向的专题研究展开,而专题研究的选择与授课教师的偏好相关,缺乏对专题整体逻辑关系的系统设计,因而专题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在接收到一系列知识点的同时并不明晰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5]。知识点过于分散也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难以形成整体知识框架。
这种专题形式的授课方式易导致各个专题知识点的讲解不深入。由于涉及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可讲解的课时有限,难以较深入全面地讲解单个专题的相关知识,难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但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需一定的相关知识作基础,专业英语课程讲授的知识点难以起到辅助主干专业课程的作用。
此外,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不足。专业英语课程作为选修课,对其他主干课程应起到怎样的辅助作用尚不明确,是通过英语来讲解另一门专业知识,还是对现有主干课程知识体系的补充,这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缺乏导致各类专题讲座有与其他课程内容冲突的风险。例如,现有课程中的生态专题与城市生态学课程内容重复。鉴于城市生态学课程已经全面系统地讲授了生态学相关知识,专业英语课程再以专题的形式对相同的知识进行阐述,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浪费了教学时间。
(二)未能推动专业知识的学习因受到英语语言限制,现有专业英语课程未能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讲解。专业知识的讲授需要大量专业词汇作为基础,其语言要求高于普通的英语课程[6]。既要兼顾英语的教学方式,又要教授专业知识,其授课深度自然受到一定限制。如果深入地讲解专业知识,必然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词汇的教学,而现有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作为选修课,其课时有限,受限于16~32学时的课程安排,这一教学目的显然难以实现[7]。
课程目前并未能提供专业学习所需要的英语思维。英语思维的构建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但目前因为课时限制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专业英语课程难以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学习中所需的英语思维。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思路迥异,而培养英文写作思维需要较长课时及系统的构建,目前专业英语课程较短的课时安排难以达到这一目标要求。
(三)与基础英语课程重复专业英语课程与基础英语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较为雷同。目前专业英语课程主要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通过课堂英语讲解,发放英语阅读材料的形式进行教学,辅以提交英语读后感作为课后考核。这一教学形式与目前基础英语课程的授课形式相似,专业英语课程虽然教学内容跟专业相关,但实际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探索的能力。学生在课堂访谈中反映目前专业英语课程跟英语课程较为类似,课后提高最明显的是英语阅读能力和听力,而他们却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仅把这门课作为另一门英语课学习。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英语课程区别于基础英语课程的重要部分。鉴于中国学生思辨能力较弱这一问题[8],专业英语课程可通过对专业知识点的梳理带动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建构。但目前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模式及内容与基础英语课程重复,不利于发挥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因此,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鉴于以上梳理的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三大问题,提出课程改革应以传授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而非提升语言水平为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技能查找所需知识、构建专业知识框架的能力,以提升其自身专业素养。由此,文章提出可从完善系统设计、传授新兴知识及英语思维、强化专业知识并明晰与基础英语课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图 1)。
![]() |
图 1 城乡规划专业英语改革框架 |
鉴于现有课程缺乏整体控制这一问题,未来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可加强对课程自身框架的系统设计。针对课程所在年级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再依据教学目标划定具体的课程结构,明确每节课之间的关联性。如沿用现有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需提前设计各专题组成的整体框架,厘清各个专题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在上课之初使学生明确课程结构,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知识间的关联,建立其知识体系框架[9-10]。
同时应注意这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课程间的关联与这一课程所在年级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即依据各年级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间不同的关联状态。一、二年级以基础知识教学为目标,专业英语课程如果开设在这一阶段应重视专业英语词汇及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习惯;而三年级以专业通识性知识教育为目标,这个阶段的专业英语课程应注重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培养,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四年级及以上以分类专业知识教育为目标,这一阶段如设置专业英语课程,需强化所传授知识的深度[11]。目前国内建筑规划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因学校的教学计划差异,设置学期有所不同。如,同济大学将课程安排在五年级上期,而武汉大学安排在三年级上期,其授课学时也从16到36学时不等。因此,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这一课程的学期安排也应依据当前阶段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进行相应调整。
此外,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对其他主干课程的辅助作用应纳入课程系统设计进行统筹安排。如这一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考虑到这一阶段对专业知识广度的要求,专业英语课程应对主干课程内容形成补充,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点;如这一课程设置在三、四年级,考虑到这一阶段对专业知识深度的需求,专业英语课程应加强现有主干课程的内容深度,因而课程内容的安排以提高知识点深度为主。
(二)新兴知识的引入及英语思维的培养课程应注意强化国际新兴专业知识的传授。鉴于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作为选修课受到课时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深入地教授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课程特色,可强调国际新兴知识点的教学。利用英语的语言优势,对接国际最新的学术及设计信息,有效缩减过去依赖翻译进行知识接收的时间差[12],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及视野。学生虽然可自行上网搜索各类资料,但并不清楚哪些资料更有专业价值,也难以与其他既有课程形成关联,因而这一课程对新兴专业知识的引入,对学生在接收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指向性引导非常重要。
英语思维的培养是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一思维的建构可从设计思维和论文写作思维两方面入手。设计思维方面,可通过对国外设计逻辑框架的梳理和相关知识点的传授,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设计框架的区别,学习设计体系背后的生成机制,加深其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论文写作思维方面,可通过对国外科学性论文写作思路及英语表达逻辑的传授,拓宽学生的论文写作视角并提高其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8]。
(三)专业知识的强化及与英语课关系的处理针对当前专业英语课程与基础英语课程重复这一问题,专业英语课程应强化专业知识,并处理好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专业英语课程不只是基于专业材料的英语阅读课和听力课,而应利用英语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技能探索专业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明确及强化各类专业知识点,以专业知识点的传授(而非英语)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同时,可增加英语写作要求,通过英语写作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3]。
此外,可在所设定的教学框架基础上依据教学需求额外加入相关专题以强化专业知识体系。专题可以是现有框架专业知识的补充,也可以是框架中某一部分专业知识的深化。这样灵活可变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专业英语教学中专业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如,可增加历史遗产保护的相关专题,将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过程和未来规划等以英语讲授,拓展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面。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拓展教学方式拓展现有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深度及广度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方式。现有专业英语课程以阅读英语材料和英文讲解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英语课之感。未来这一课程可考虑引入各类教学方式,例如,采用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教学[14],引导学生对选定题目的专业知识用英语进行搜索、分析、总结、现场交流并将最终成果写成研究报告。这样全周期自主式的专业知识学习可发挥英语这一技能的辅助作用[15-16],利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更多专业知识的能力。可将设计课融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17],形成基于设计的专业英语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西方设计框架的逻辑思路,进而推动其应用专业知识完成设计的前期分析、中期设计及后期分析这一过程,还可在授课中增加各类案例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增加对课程内容的具体阐述,不同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展现专业英语的不同使用方式及范围,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应用的认知。这一教学模式可有效推动学生对规范性专业词汇及设计框架的掌握及应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推动交流与总结除拓展新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也需对既有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首先,可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现有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来传授知识,即以讲解论文或其他专业材料的形式进行,不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以往教学经验表明,通过课堂提问及讨论等形式,可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其自主学习[18-20]。课堂上可采用多种互动交流模式,如增加课堂提问、举办小型辩论会等形式[21]。可设定研讨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一主题运用专业英语技能进行资料搜集及现场讨论,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各类专业知识的理解,以推动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并形成利用英语探索专业知识的学习习惯,由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可在课程中增加知识归纳总结环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非常重要,缺乏总结的专业学习难以实现对分散知识点的逻辑梳理,也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22-23]。现有教学重点关注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总结其所学知识,也可通过写作的方式归纳学生的各类想法[24],或综合采用以上各种方式积极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总结及思考。这类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快速构建其知识体系框架。
注重交流与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学生开始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时,也逐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营造讨论、质疑、争辩的环境氛围,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也与系统框架的构建密不可分,因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应与课程内容的改革并行,互为补充。
(三)结合网络平台在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知识的传授及专业知识的强化都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开展教学[2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实时联合教学得以实现,可与国外高校合作授课等开展专业英语课程在线联合教学[16],将专业能力与英语技能结合。由于疫情的影响,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并尝试这一教学手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6-27]。
结合慕课等在线课程平台,将平台知识与课程需求相匹配,通过对专业知识难易程度的分类,结合慕课等相关英文课程进行教学[28]。概念性的专业知识可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慕课平台自行学习[29],而复杂的专业内容或理论讲解等则可通过实际课堂讲授。该授课方式可有效避免现有课程难以深入全面地讲解专业知识这一问题,也不受选修课课时少的限制,有效拓展了课程时长,并有助于提升教学深度。同时,慕课平台提供的多种课程资源也有助于学生查找课程相关知识点,自行拓展其专业知识。
五、结语在国际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非常重要。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教学不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而应利用语言手段传播专业知识这一教学原则。基于此教学原则,从教学内容层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方向,如完善系统设计,提升课程内部的关联度及其他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利用英语手段传授国际前沿专业知识及培养英语思维,强化专业知识并处理好与基础英语课程的关系等。从教学方式层面提出拓展现有教学形式、加强交流与总结环节,结合新兴网络平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以提升专业知识教学的广度及深度,为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1] |
张彩华.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质量提升路径——基于本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教育观察, 2021, 10(1): 108-110. |
[2] |
王清标, 王天天, 张聪, 等. 国际化背景下土木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7(11): 127-129. |
[3] |
毛江鸿, 周峥栋, 方鹏飞, 等.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3): 146-150. |
[4] |
卢萌盟, 刘志强, 王博. 对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5): 79-82. |
[5] |
宋岩升, 孙丽, 孙立晔. 土建类专业外语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 39(3): 144-145. |
[6] |
吴明海, 常乐, 陈颖. 建筑工程英语小型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3, 15(4): 428-432. |
[7] |
唐兰, 鲁长亮. 城市规划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3): 84-86. |
[8] |
吴厦厦. 美国SIOP模式与中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研究[J]. 外语教学, 2015, 36(4): 60-63. |
[9] |
张曼, 张维友. 美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及其启示——以西班牙语教师专业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 2011, 23(4): 73-76. |
[10] |
汪洋, 乔柳, 吴勇, 等. 基于双语模式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外语》课程教学框架设计[J]. 教育现代化, 2018, 24(5): 152-154. |
[11] |
姜秀娟, 朱晓娟. 英国城市规划本科教学对中国地方院校课程设置的影响[J]. 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3): 1-4. |
[12] |
张小波, 姚池, 胡淑军.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52): 146-148. |
[13] |
李嘉, 张景伟. 工学结合的专业外语课程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5): 91-94. |
[14] |
刘林, 杨娜.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英语教学实践与总结[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1): 88-95. |
[15] |
陈萍, 徐秋实. 试析城市规划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路径[J]. 中国人才, 2013(6): 236-237. |
[16] |
吴唯佳, 冷红, 任云英, 等. 联合教学共促规划学科发展[J]. 城市规划, 2020, 44(3): 43-56. |
[17] |
陈萍, 徐秋实. "场景式"教学法在城乡规划专业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大学生多维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系列研究[J]. 中外建筑, 2014(6): 82-84. |
[18] |
池寅, 徐礼华, 刘素梅.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全英文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1): 117-123. |
[19] |
蔡基刚. "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2): 30-35. |
[20] |
张海涵, 黄廷林, 朱陆莉, 等.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质量评价解析——以专业外语为例[J]. 大学教育, 2020(7): 37-41. |
[21] |
陈丹, 林垚广, 朱雪梅.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建筑史学与遗产+设计教育[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1): 76-87. |
[22] |
徐靖婷. 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构建与教学设计创新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19(16): 39-41. |
[23] |
黄磊, 陈晓键, 王琰. 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2(9): 68-69. |
[24] |
桂国平. 我国高校的专业外语教育与国家竞争力[J]. 武汉大学学报, 2007, 60(3): 335-341. |
[25] |
洪苗, 张希. VR技术在城乡规划领域应用现状和展望[J]. 建筑与文化, 2021(3): 36-37. |
[26] |
朱燕.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英语专业翻译混合式教学研究[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4(2): 123-126. |
[27] |
吕原丽, 苏华, 吴晅. 雨课堂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 168-169. |
[28] |
韩会然, 杨成凤, 姚景艳. 大数据时代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3): 86-93. |
[29] |
陈静茹, 张鹏, 宋华. 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 2020(5): 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