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1]。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灵魂”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研究生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研究生思政课比本科生思政课理论更深刻、实效更显著、导向更明确。因此,建设和打造研究生思政示范课,是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对研究生思政课程的时代新要求。据此,本文尝试从思政课教师主体、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建设和打造研究生思政示范课,从而把青年学生教育好、培养好。
一、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含金量”,发挥关键示范引领作用硕士研究生已经褪去了对大学教师身份的神秘感,基本消除了对教师“闻道有先后”的仰慕,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与成长,他们是非判断、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特点主要表现为从分析、综合、概括、质疑、发现问题与创新,进入到一个研究性学习和高级、复杂的学习阶段。硕士研究生深造阶段,他们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自然就水涨船高,尤其对研究生思政课这样发挥“引领”作用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再简单地接受“说教”,而是更看重“引领”。所以,学情发生了变化,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含金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因此,加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打造研究生示范课的重要路径。
(一)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可见,思政课彰显着极强的政治属性,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由此,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应该就是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
提升政治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坚定理想信念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要想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就是要接受严格的思想淬炼。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尤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重点,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深厚的理论功底铸成思想上的“压舱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必须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2]。在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其次,将思想理论的力量内化为难以撼动的理想信念。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思想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思政课教师有了过硬的政治素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理直气壮用深刻的思想理论关切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与实践问题的思想困惑,用理想信念之光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理论素养深厚,教学能力高超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学科定位决定的。所以,具备较高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并可以科学地解释社会现实,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的首要条件。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审视,如何使思想理论接地气、落到实处,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能动地“改造世界”,达到“知行合一”,自觉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所以,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掌握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髓,不断接受科学智慧的滋养,着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提高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掌握科学经济分析方法的能力,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思政课教师要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才能转化为超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3],理论内化于心、教学外化于行,不仅会学而且能教,帮助大学生化知识为德行、化德行为信仰,让信仰成为行动的力量。
(三)思维新、视野广,家国情怀与共“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每一个重大命题都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超前思维和宽广视野。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循着党指引的方向,引导青年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树立多维视野,自觉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青年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体现了家国与共的深厚人民情怀。相比于本科生的学习特点,硕士研究生学习是更为高级与复杂的学习,研究生教育也旨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就必须要“先知先觉”,坚持不懈拓展自身的思维之花与视野所及,筑牢自身的家国情怀之魂,并且做到言传身教、知行合一。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始终保持教学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创新氛围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始终坚持理论阐释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以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抓住关键、找准重点、认清主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始终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社会现象。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思政课教师还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坚持宽广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拥有厚重的历史视野,从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到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从中国人民170多年近代抗争史,到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到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思政课教师要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升华流淌在血液中的家国情怀,辅之以教师素有的传道情怀、对学生的仁爱情怀,用实际行动把纵横捭阖的中华文明史向学生徐徐展开,感召和引导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学生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增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三个面向”,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4]。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本应发挥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但是从实际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思政课教学中的“痛点”之一就是,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谈不上思想价值的引领。所以,思政课虽然“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更要“结合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使思政课贴近大学生的成长、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内心,从感染学生到赢得学生,从树立信心到坚定信仰,潜移默化地发挥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
(一)思政课教学要面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读书学习是本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同学关系、学习方法、专业选择、评优评先、参加社团、学术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直面或受到困扰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在经历了艰苦的考研磨炼过程后,更加珍惜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更加期望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所以,思政课要想让大学生提升到“两个大局”的认识高度,仰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感“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并为之奋斗,首先要能够下沉到大学生的个体层面,融入他们的日程学习生活中,让大学生也能够深感思政课不仅仅是国家的事、遥远的事、他人的事,还是“我”的事,思政课不是与“我”毫无关系,而是可以解决“我”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交流沟通、细心观察,把“党和国家、人民利益、民族大义”等这些教材体系中无形的概念、理论,融入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形载体之中,在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思维碰撞,顺势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使解决个体实际问题的过程转变为升华思想、价值引导的过程,让思想和行动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而显现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一旦感受到思政课教师的“温度”,思政课也就会获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
(二)思政课教学要面向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社会实践,使青年大学生身心状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学习和实践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在思想和认知方面,表现出更广阔的见识、更敏捷的思维、更多元的选择,这些积极的特点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特点。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急剧变迁等因素,又使得大学生在多方面表现出消极的特点,例如社会责任感弱化、选择功利性明显、思维极端化时现等。无论如何,这个特殊群体被赋予了一个不能抹除的历史角色,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身心的二元交叉性特点,使得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难以抉择、难以厘清的困惑,身体健康、职业规划、恋爱婚姻、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网络舆情等,这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就可能成为大学生出现思想问题的直接诱因,进而可能被甩进历史的逆流中。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能够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就要求思政课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关切,通过面对面、键对键、心连心,倾听学生诉求、释疑学生困惑、疏导学生思想,让这些问题适时“化危为机”。从小我到大我、从家国到天下,引导大学生树立光明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从而铸就青年大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精神,赢得美好未来。
(三)思政课教学要面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恢弘的历史维度,指明了思政课人文情怀的渊源。实际上,作为“龙的传人”,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人文情怀,一代一代中国人正是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枝散叶,形成绵延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如果说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技能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情怀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拥有深厚根基的思政课不仅向大学生传播知识,更要让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道德修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道理、“仁者爱人、尚中贵和”的治理之道等,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是涵养人文情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孕育了一代一代炎黄子孙。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仁者,人也”的人文情怀中走进大学生内心深处,加强心灵交汇和思想相融的迭代,从而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把自在的东西变为自我的东西。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情怀要深”的重要内涵阐释。
三、优化思政课教学实施环境,发挥高智慧教育生态引领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整个教育领域已然进入了高智慧教育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要打造成智慧教育时代的高端形态,适应新时代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就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条件保障,从而创造并优化高智慧教学实施环境。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思政课教学基本特点以及研究生阶段硕士学习的特征,通过有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学习革命;通过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涵养的“知情意行”相融合的智慧教学体系,推动人才培养革命,从而充分发挥高智慧教育生态的引领作用。
(一)有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言传身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典型特点,尤其是包涵浓厚思想感情的思政课,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言行举止、神态语气等,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偏多,学生主体性发挥明显不足。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与智慧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既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下师生“零距离”情感交流的优势,又能实现师生、学生全程多种方式的互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功能比较齐全的智慧教学工具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课堂派等。这些智慧教学工具不仅融合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还实现了师生全员互动和学生全员互动,以及师生教学活动信息的高效统计、思想的即时共享,使这种富有趣味、生动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此外,部分走在智慧教育发展前列的高校,已经开始建设和使用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式、智能化、开放型、多样性”集成智慧教学环境[6],尤其思政课更适宜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师生进行思想交锋、思维碰撞、资源共享,对于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水平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价值引导也将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推进高校思政课利用教学智慧工具向优化智慧教学环境发展,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学生学习革命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之快是世所罕见的,要适应时代飞速发展,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快节奏地获取学习资源。无疑,“互联网+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有利学习条件。线上学习最大的效果优势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不断获取知识和具有较高教育层次的人员来说是非常有益的,适宜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单纯线上学习的缺陷也比较明显,例如,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缺乏人性化的直接交流沟通,包括情感交流、情绪沟通,缺乏传统课堂上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等,尤其对于思政课这样的具有强烈思想政治情感的课程来说,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于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来说,最合适的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可以给学生提供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前预习教学内容,扩大思考空间,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又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板书、教态、语言、能力、技巧、适应教学的课件等积极的主观因素,直接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把启发式、问题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因材施教地不同程度应用,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知识性内容进行系统阐释,对思考性内容进行释疑解惑,加强教学的思想政治引导。因此,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有利于提升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力。
(三) 构建“知情意行”相融合的智慧教学体系,推动人才培养革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转入提高质量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教育的根本是高质量培养人才。教学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但是,传统的教学体系设计过于专注不同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接受者。实际上,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知情意行”串起来的生活整体,然而“学校教育的学科分割却把儿童这种完整一贯的世界切割了”[7]。研究生高质量教育的主基调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硕士生,显然,这种条块分割的教学体系不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也破坏了创新能力的基础要素。随着互联网深入教学领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教育生态,就目前推进构建“大思政”格局而言,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硕士研究生的“知情意行”发展现状,促进基于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设计转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涵养“知情意行”相融合的跨学科、跨领域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环境,例如,集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及时互动、情景感知等的智慧教室[8],这种智慧教室可分为研讨型、标准型、跨校区、跨学科协作型等,在智慧教室内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实现课堂演示的大屏、多屏、多视窗分享,此外还有智慧会议室、智慧梯廊、开放式学习教室等。在这种高智慧教学环境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上一节课”,从多个方面或激发或满足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实训,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创新人才目标的高效、精准供给,发挥高智慧教育生态在提升研究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才培养革命的重要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地位更加凸显[9]。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为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造掌好舵、把好关,打造和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引领的作用, 这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新阶段研究生教育做出的主动战略选择。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 [2021-03-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
[2] |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 [2021-03-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
[4] |
杨琦. 铸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使命[N]. 中国青年报, 2020-03-30(2).
|
[5] |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3-04].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
|
[6] |
余淇. 高校智慧教学环境应用提升的思考及建议[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8, 17(11): 43-45. |
[7] |
(美)杜威(DeweyJ.). 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
[8] |
黄荣怀.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 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2): 22-27. |
[9] |
教育部国家改革发展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意见[EB/OL]. [2021-03-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