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2022, Vol. 31Issue (4): 122-12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6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张根凤. 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4): 122-12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6.
ZHANG Genfeng. Discussion on 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terac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2, 31(4): 122-12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6.

基金项目

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3)

作者简介

张根凤(1967—),女,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研究,(E-mail)951173557@qq.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2-02-07
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探讨
张根凤     
西藏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竞争环境需要有竞争性文化, 而竞争性文化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从当前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OBE和CDIO的标准要求出发, 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OBE与CDIO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培养, 也作为能力来培养, 具有"技""才"的特点。剖析了古代的"德""才"观与用人观, 提出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完整之意。以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 探讨了"内倾""外倾"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特点,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讨论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出应"内倾""外倾"文化并重, 特别是在竞争环境下, 不仅要重道德, 也应重技艺, 培养德才兼备之优秀人才。
关键词竞争环境    立德树人    人文素养    价值观    德才观    
Discussion on 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terac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ZHANG Genf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Shaanxi, P. R. China
Abstract: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needs competitive culture, and the key to cultivate competitive culture i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ideas OBE and CDIO standard requiremen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terac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e analyzed. In the ideas of OBE and CDIO, the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s not only cultivated as a kind of value, but also as a kind of abilit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kill and ability. The ancient morality and ability concept and the concept of employing people were analy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grasp the whole meaning of moral education. Taking values as the core of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verted and extraverted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Marxist though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ere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both introverted and extroverted cultures should be emphasized, especially 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morality, but also to skills, so that they should have both morality and ability.
Key word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opinion about value    view of morality and ability    

管子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既指出了价值观的导向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又提出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重要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陈宝生部长指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必须进一步发挥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1]。立德树人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着其发展方向及方法等根本问题,需要完整、准确把握其内涵。以OBE理念形成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CDIO标准及教学大纲均对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出了要求,它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工程教育专业理念之一,也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某些特征。在当今新科技、新产业不断涌现,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借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无疑对我国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CDIO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CDIO模式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基于成果导向的毕业要求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体现如表 1

表 1 CDIO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相关内容及要求

对标OBE理念下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CDIO标准发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仅介绍了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约占总课时的40%,实践类课程约占总课时的20%,其人文社会科学类要求也仅在培养要求中笼统提及,没有清晰的内容及目标。工程教育类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基本为各大学课程计划中的通识教育课,代课教师常常为通识教育类教师,而人文社会科学如何与工程教育专业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哪些内容应在工程教育专业中加强并未体现,处于似懂而非懂、似清非清状态,如何与工程教育类专业相结合基本上鲜有提及。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大多数相当于“德”方面的教育,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CDIO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不仅具有“德”的特点,更具有“才”的属性和“技”的特征。以CDIO教学大纲第二部分2.4个人能力与态度中2.4.1主动性与愿意承担风险一节中包含的内容可见端倪:主动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和机会;讨论一个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解释启动项目的方法和时机;以适当的行动展示开拓新生事物的领导才能;采取明确行动,作出结果,总结工作。2.4.2执着与变通中包含以下内容:有自信、有激情、热爱事业;强调努力与紧张工作,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展示具有应变能力;愿意并且能够独立工作;愿意与他人合作,考虑和接受各种观点;能接受并正面对待批评;平衡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2.4.3创造性思维中包含概念化和抽象化能力;具有综合和通用化能力;解释发明过程;讨论创造性在艺术、科学、人文与技术中的作用。2.4.4批判性思维中包含分析问题;选择逻辑论点和解决方法;评价支持证据;找出有矛盾的观点、理论和事实;找出逻辑谬误;验证假设与结论。在CDIO第三部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中,组建有效的团队应包含了解团队形成的步骤和生命周期;解释任务和团队工作过程;分清团队的作用与责任;分析每个成员的目标、需求和特征(工作风格、文化差异等);分析团队的强项和弱点;讨论团队工作在保密、问责和主动性方面的基本规定[4]

由此可以看出,OBE与CDIO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来植入,更是按一种能力来进行培养,属于“技”“才”中的一种。事实上,科学及工程领域中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本身是具有“德”“智”或“德”“才”两方面的功能,也是个人素质和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竞争环境下人文社会素养培养与“立德树人”完整之意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人文社会素养教育主要体现在德育方面。当然“立德”非常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职业道德、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立德”的一部分,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涉及教育的根本方向。

从总体上看,我国几乎所有成果都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仅视为一个德育论题[5]。仅从德育方面来研究“立德树人”显然不合适。过去讲“又红又专”,讲德才兼备,“红”与“立德”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专”“才”不仅指专业知识,还包含人文社会知识,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等。

中国古代论及德才,司马光认为“才与德异”,将“聪察强毅”谓之才,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以至于德才至善无疑是最佳选择,即“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否则,才胜德则有可能为非,德胜才甚至无才以及无才无德,虽不至于为非,对事物促进作用可能不大,并认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6]。所以,我国古代用人标准更重视“德”的培养,而忽视“才”的教育。

如今,我国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主要包含德才两方面,德才缺一不可,而智美等能力的提升涉及人文社会知识等。而OBE和CDIO教学大纲中强调的人际关系、团队知识、领导能力等人文社会知识在我国工程教育中比较缺乏,且传授知识零散,系统性不强,特别是理工科教育中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更是欠缺。创造性思维和基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是现代理工科教育所必须的。司马光的用人标准虽有值得称道之处,但完全采用此种方式培养人才值得商榷。“观人观大节,略小故”[6],既重德又重才,甚至唯才是举,无才之人同样误国。事实上,人文素养中的“才”与科学技术知识一样,都具有中性的特点,关键是由什么人掌握和应用。清袁枚《咏史》曾对过分注重个人道德及自身修养而不强调竞争之法进行嘲讽,称之为“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而梁启超“我欲青溪寻鬼谷,不论礼乐但论兵”之谈,更可见人文教育不但要有德也要有才。

三、从中西文化看道德与功利并重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价值层次是文化的核心。东汉恒宽在《盐铁论》中总结盐铁之议,指出当时治理国家存在“或上仁义,或务权利”两种价值观点,并以“周秦桀然,皆有天下而南面焉,然安危长久殊世”,反映出了基于不同价值取向而采取不同策略的方针。现代也有从价值观方面论述东西文明的特点,林剑鸣从价值观的角度论述秦文化的特点,并以“内倾”“外倾”特征分析不同文化文明的不同特点及基本符合东西文明的特征。这种观点认为,“外倾”型文化具有积极、进取、轻道德、重技艺(或曰轻伦理、重功利)的特质;“内倾”型文化则具有消极、静止、重道德修养、轻技艺(或曰轻功利、重伦理)的特质。考察西方的价值观,西方人讲天赋人权、讲个人权利,具有贵己的特点(与中国古代杨朱的思想相近), 其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调自身的竞争能力或自身能力的提高[7]。西方的贵己功利主义思想容易产生冲突,并讲究在冲突中战而胜之,明显具有“外倾”的特征。我国自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家从此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正宗。儒家讲仁义、孝道、讲伦理、克己、修身、讲立德,其所谓立德是指具有仁爱之心的圣人之德,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政治上实行仁政、德政,承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与制度,讲礼教、讲秩序,主张个人修养,而罕言功利。发展到后期主张“讲天理、灭人欲”“心即是理”,人皆可以成尧舜。而“仁者,爱人也”,仁德观念具有利他思想,而利他的观念明显具有集体主义特征,具有“公”的特点,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仁德思想也带有人类对美好的希望和理想追求,而仁政的实施具有普惠意义,具有关心弱小、和谐共处的特征,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道教、佛教文化也都明显具有内倾倾向。

然而, 内倾型特征并不能涵盖中华文化之全部,儒家及诸子百家产生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之中,正是基于对残酷竞争会危害社会产生的反思,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现了儒家和墨家思想;同时,正是基于现实竞争的残酷,产生了兵家、纵横家、法家等思想。管子非常重视“德”的培养,在他的政治实践中具有非常功利化的倾向。后人刘向曾评价:其书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犹流水之原,令顺人心。故论卑而易行。俗所欲,因予之;俗所否,因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8]。《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已,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而司马谈在《论六家要子》中认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也从不同方面肯定了各家不可废的一个方面。自秦汉以后,儒道与诸子分家,儒家学术为当权者所重,其以优越的成绩表现在中国社会政治之间,尤其是秦政之失,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对极端功利主义的秦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都非常强调德政及仁义道德的建设。

过分强调德和内修而不注重功利,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在我国古代每逢乱世,常常是道家、兵家、法家等讲权谋功利的人掌握拨乱反正之机枢。纵观中国历史,一个强盛的朝代无不是仁义与功利并用,即所谓“内用黄老,外施儒术”。秦汉唐等文化无不具有外倾的特征。宋明朝之所以弱小,就是内倾特征特别明显而不注重功利外倾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精神提出变法的王安石也因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而失败,最终使追求稳定偏于苟安的宋朝灭亡。清后期之所以衰亡,与不睁眼看世界,不了解世界发展大势,不重视外倾性文化的发展不无关系。

同时,功利竞争性文化出现使其注重追求技能及争取取胜之道,使得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日趋成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比萨斜塔试验就是典型的例证。儒家为了说教而厚古薄今,爱君子小人扣帽子,爱在自己思想里自嗨,不爱探讨自身以外的世界,当然也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传统士人、知识分子虽然强调慎思、明辨,但更多的是在‘适应’,强调‘适应’某种现实。有人比较了西方理性主义和东方理性主义的区别,西方的一些知识分子是‘入世而不属世’,始终和社会保持一种张力,对现实社会是一种‘理性的征服’;而东方的知识分子是‘入世而属世’,对现实世界更多的是‘理性的适应’。‘理性的征服’和‘理性的适应’的确是有差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自觉不自觉更多的是‘理性的适应’,欠缺批判精神。这不仅是社会领域,在科技领域里也是一样”[9]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下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

虽然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以孔孟之道为经典的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梁启超在《论不变法之害》一文中认为,“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但虞内忧,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兴利之意少;怀安之念重,而虑危之念轻”,在此环境下易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现象,它与中国长期处于大统一环境且缺乏有力竞争者有关,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重建。

新中国建立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利他、扶助弱小、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也与儒家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利他、仁爱思想、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大一统思想、天下为公与以人民为中心、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梁启超认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10]。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部分。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也是从血与火的残酷斗争中取得的,既有崇高的理想也有现实需要的冷静考虑,体现了高超的斗争艺术,本身就具有功利性特点,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土地革命运动等;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人民战争、农村包围城市等思想无不体现马列思想与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体现既有理想光辉又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现实考量,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杰作,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和发展。我国早已实现了平等和自由,儒家所强调的君臣父子等级关系早已不存在,君子小人等帽子也早已扔进历史垃圾堆,而具有崇高的理想、舍身取义,领导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为天下做出榜样,这些都是我们对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实现共产主义、人人富裕、平等的崇高理想,同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也是一门斗争的哲学。它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也是一种方法论,也有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斗争的特点。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借鉴一切先进文化、具有适应时代竞争力的人文文化,是当今环境下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且理想、道德与竞争力缺一不可,二者都要重视,不可偏废。

所以,我们在思想建设中应实事求是,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文明成果,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社会主义新“德”“才”观念,既要重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建设,又要重视技艺培养,包括如何适应社会的人文素质技能培养。我国推崇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讲德才兼备,讲又红又专,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这才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意。

五、结语

毛泽东主席在《贺新郎·读史》中曾对变革时代有过深刻的概括,“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同时,毛泽东主席对儒家思想进行过深刻的批判,认为“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孔学名高实秕糠”。然而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非常重视“德”的培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都是不朽的经典。他强调领导应起模范带头作用,他自身的作风及家风无不是我们的表率。如此,更可见德才并重的重要性。

变革竞争时代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文化,需要具备竞争时代的素质。在竞争性文化中既要重德,讲立德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发展,也需要重才,需要我们知己、知彼、知时、知势、知敬畏、知禁忌、知进退、知方法,需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获取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智欲圆而行欲方”。让我们不要使“德”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行为束缚,而成为互相促进的力量。

如果仁义道德、世界观、价值观借用“德”来表述,而将方法论等方面视为“术”,借用韩非子“法、术、势”的观点,可提为“德、法、术、势”四方面功能。“势”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一切条件,那么我们应该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及毕业能力,加强“德、法、术、势”共同协调发展,既要强调“德”为“才”帅,也要强调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术”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真才实学,这正是目前大多数工程教育所欠缺的,也是目前在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德才兼备培养人,才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建成教育强国[J]. 旗帜, 2020(12): 8-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通用标准(2018版)[S].
[3]
张根凤. CDIO理念下的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讨[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19): 25-27.
[4]
克劳雷. 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 顾佩华, 沈民奋, 陆小华, 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
戴锐, 曹红玲. "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6): 9-13.
[6]
陈晋, 张鸣. 名家评点《资治通鉴》[M]. 北京: 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 1998.
[7]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编. 秦文化论丛(第一集)[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
[8]
岳麓书社. 百子全书[M]. 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93.
[9]
李培根. 批判性思维与我们——在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1): 11-15, 45.
[10]
表 1 CDIO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相关内容及要求
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探讨
张根凤